导语

本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内容提要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另一方面,《论语》也显示出了语录体著作的独特魅力,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简洁生动,往往能体现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表达的思想深度,折射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反映的人物个性和环境特征。同时《论语》灵活的编纂形式事实上使该书的表现内容大为增加,多方位、多视角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全面、准备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魅力来评价,《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
作者简介
孔丘(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被尊为“至圣”“素王”。
孔子祖先本宋国贵族,其六世祖孔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后人为避祸由宋奔鲁,遂定居在鲁国。到孔子父亲叔梁纥一代,已家世衰落。孔子三岁时,叔梁纥死。鲁国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文化传统,孔子熏染其中,逐渐成长为闻名遐迩的知礼之人。
目录
论语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孔子集语
序
表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孔子家语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附录
孔子年谱
前言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千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未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自幼家境贫寒,十五岁时立志求学,并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奋斗不息。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整理古籍,删订六经,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现已成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宝贵财富。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而成。汉朝以前,《论语》有过《鲁论》、《齐论》、《古论》等不同名称的版本,但除了个别篇目不同外,各种版本内容大体一致。那么,后来为什么改名叫《论语》呢?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493章,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下孔子的言论;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士人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孔子的弟子们回答别人的言论。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皆独立成篇。《论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涵盖哲学、政治、经济、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仁”,始终如一地贯穿在整部《论语》中,照亮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成为士大夫心中屹立不动的丰碑,也使每一个时代的中旧人在立身处世上都有一把良心尺度,于是,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的说法。
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宋朝的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辑录在一起,称为“四书”。“四书”影响深远,被后世奉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得儒家思想进一步全面控制了中国社会。
时光荏苒,在逝去的2500多年里,恐怕没有哪本书比《论语》有更多的读者。现在,人类迈进了一个新的世纪,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抛弃儒家的经典绝学,相反,面对现代的问题,往往更需要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本经】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第2章
【本经】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作为一个人如果能实行孝悌之道,却又喜欢冒犯上位的,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愿意触犯上位,而却喜欢造反的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悌之道,就是仁的根本。”
第3章
【本经】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假装和善,这样的人仁德是不多的。”
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