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社科总论 > 社科总论 > 管理学

人物志一日一品

  • 定价: ¥28.8
  • ISBN:780699893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哈尔滨
  • 页数:308页
  • 作者:陈洋
  • 立即节省:
  • 2007-02-01 第1版
  • 2007-0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用人是成功的关键,识人是用人的基础,没有识人的本领,所用非人,结果自然惨痛。但如何识人,世人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其中的种种区别,主要源于识人者的个人阅历和学识修养。真正善于辩识人才的人,不仅要有高远的志向、敏锐的感觉和深邃的眼光,还需要有“阅人多矣”的社会经验。而这些,其实可以统统归纳为一门辨识人才的专业知识,通过接受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完全能够强化识人的能力。

内容提要

  

    《人物志》就是这样一部专门强化识人、用人的专业能力的奇书。此书以古为鉴,纵论得失成败,专讲识人之术,素有“识人宝鉴”的美称。它融汇了儒、道、法、阴阳等诸家思想,集道德、仁义、才能、功利等多种观点,系统地阐述了鉴定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并对人性进行了深度剖析。该书首先论述了人的才能的实质,提出从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九个方面的外在表现,并由外及内,再由内到外,来察知一个人内在的性格特征。该书认为人的素质以“中和”为最可贵,主张神必须平淡、精必须坚刚、筋必须劲精、骨必须植固、气必须清和、色必须愉悦、仪必须肃正、容必须端直、言必须缓和才是真正意义上有才能的人。并且,《人物志》从人的体貌、禀赋、道德、职业等方面将人才分为兼德、兼才、偏才三类,并详细分析了各类人才的特点和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表现;又从观察选拔人才的角度出发,考察了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各种方法的得失,主张用人者不能要求手下的人各个多才多艺,而要注重挖掘其特长,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量才而用,量能授官。

目录

自序人 才之重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历史已然证实了人才的重要性。明确有效地
识人、用人,可以使人才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优化分配,形成“主逸臣
劳”的运作体系,从而成就事业。
    一、人才毕竟宝贵
    二、孔子的人才理念
第一章 九征——人才的九种表达信息
    人的内在性情,可以从外形上读取:神必须平淡、精必须坚刚、筋必须
精、骨必须植固、气必须清和、色必须愉悦、仪必须肃正、容必须端直、言
必须缓和。学会解读这些信息,便可以破译人的心性。
    一、 人的外表勾勒出心灵轮廓
    二、“中和之质”为上品
    三、 人“性”中的阴阳成分
    四、 人“质”中的五行因素
    五、 九种信息表达心性
    六、 “偏才”露锋芒,“通才”透和气
第二章 体别——人才各有不同的秉性
    具有中庸“品格”的人是完美的人才,兼有儒家的浑厚、道家的睿智、
法家的坚忍、纵横家的功利、阴阳家的神机。不谙中庸之道,便是偏才。
    一、“中庸”是完美之才
    二、 十二种人才的长处与缺陷
    三、 人性难以改变
第三章 琉业——不周职业遣用不同的人格类型
    才性有别可以分为十二种职业。而做领导的则超越出这十二种职业之外,应该聪明平淡,使各类人才各司其职,这就是所谓的“君道”。
    一、 十二种人臣之才
    二、 独具气象的“领导”
第四章 才理——人才的修养与常理相合
    懂得理性地生活,使修养与常理相合,则成为优秀的人才;若任“隋”
犯“理”,修养与常理相左,则导致人才的素质失衡,产生各种各样的缺
陷。理性生活与放任自流,这就是偏才与兼才的区别。
    一、 世间的四种常理
    二、 九种不“合理”的人才
    三、 兼有八种才能的通材
第五章 才能——量才授职星第一原则
    人的素质不同,这叫做“才”,某种素质能胜任相应的工作,这就是
“能”。人分“八才”,各有特点,关键要看怎样搭配使用,大材小用是一种
资源浪费,而小材大用则很可能引发危机。
    一、 才能无大小,须量才使用
    二、 八种才能与通才
    三、 君才在“用”,臣才在“行”
六章 利客——不周人才的优点与缺点
    做事的手段是双刃剑,谋求成功的同时也容易伤身。只有明察利弊,
“舍”与“得”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才是真正懂得“利害”之人。
、用品行感化的清节家
    一、 用“刑”与“赏”约束世人的法家
    二、 用“刑”与“赏”约束世人的法家
    三、 用谋略调控事态的术家
    四、 “富贵险中求”的智囊人士
    五、 掌握着舆论双刃剑的臧否人士
    六、 绍兴师爷的伎俩
第七章 接识——彼除识人过程中的障碍
    人在识人时只认可同类型的人,这就是识人的最大障碍。在形形色色
的人才中拣选出能为我所用的人才,才称得上“善用众人之力”。
    一、“以己度人”有偏差
    二、 人才须有识者赏识
    三、 识别兼才和偏才
第八章 英雄——兼有“英”与“雄”者可堪大用
    聪明出众,叫做“英”;胆力过人,叫做“雄”。在人的素质成分中,
“英”偏重于人的智慧、计谋,而“雄”则重在人的勇气和胆略,二者结合
起来,才能成就事业。
    一、 做英雄的素质
    二、 问世间,谁是英雄
第九章 八观——八种审察人才的角度
    看心性中的善恶、看情感的变化、看品质与名声的偏离、看做事的动
机、看爱敬、看欲望诉求、看缺陷、看聪明,这就是八种观人的方法。
    一、 看人心性中的善恶争斗
    二、 神色与想法是否合拍
    三、 品质与名声是否相符
    四、 从动机看人的作为
    五、 爱心也是一种智慧
    六、 看人欲望的诉求
十章 七谬——识人易犯的七种错误
    鉴定人物时有七种常见的谬误:名声不准;爱恶取物;看不明心志;早
慧与晚成的资质难以识别;把人定位错了类型;有才能的人有展才的机
套,也有受屈的时候;奇才不易识别,不能以常理度之。
    一、 名声并不是实力
    二、 莫被情绪左右了眼光
    三、 识别人的心志
    四、 人的资质有早晚之别
    五、 只推崇同类人
    六、 时机不到难显才华
    七、 非常人物,不以常理度之
第十一章 效难——选取人才的难处
    了解人才而有效验有两种难处。其一,了解人的难处;其二,了解却无
法举荐的难处。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一、 人不易知
    二、 人才不得其用
第十二章 释争——以不争为争
    谦让并不能埋没人的才华,老子所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
争”,是有深刻道理的。一个高明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做到“不
争”,既不争强好胜大出风头,又要时刻以谦让为本。人有三等:没有功劳
却自恃有功,一等;虽有功劳却骄傲自满,二等;功绩最大却不自夸,三等。
    一、 以不争为争

前言

  

   【原文】
    夫圣贤之所关,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祗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惶惶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又日: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译文】
    圣人贤哲认为没有什么比聪觉明察更美好的,而在聪觉明察中最可宝贵的品质,便是识人的能力。若果真能明智有效地识人,那么各种人才便会得到其应有的位置,各种事业政绩便会兴盛发达。
    所以,圣人写“爻象”,以言辞确定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地位;撰《诗经》表明意旨,区分风雅俗正之不同,以文章教化天下;制定《礼记》《乐经》,考察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以及恭敬恒守的道德,面南背北,亲临帝位,选拔才留的手段。
    一旦因此天下笃定,大功告成,那么用人者与被用者就一起名垂青史。所以,唐尧以能明识才德出众之人而受称颂,虞舜因推举十六位贤才而建功勋,商汤因提拔伊尹而享盛名,周文王因举荐吕尚而受敬仰。这样看来,圣贤之人振兴德业,有谁不是使用聪觉明察的能力来寻求人才,并因合理运用他们而获得安逸的呢。
    所以,孔子虽然未被推举,不得任用,却仍将他的门生按序排列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广泛论述各种人才以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三等。又盛赞“中庸”这种至德,以突出圣人的德行,崇尚道德,以劝勉好学而可堪造就之才;用“愚”、“荡”、“贼”、“绞”、“乱”、“狂”弊病来戒除偏才之人的不足;深思激进和保守之人的个性特征,使他们冲动或拘谨的性情归于平和,以便各尽其能;憎恶看上去诚恳却不讲信用的人,以说明这种貌似忠厚者的不可靠。又提出考察的办法:看一个人素常安于什么,看他做事的方式,从中了解到他的行动始终。古贤对于人物的观察,达到了如此审慎的地步。所以我冒昧地依从圣人的教诲,对人物进行记录和排序,希望能补充辑集忘记的人物,也希望学识广博之士能来裁鉴品评本书蕴涵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