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雅梦时分

  • 定价: ¥32
  • ISBN:9787208070431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页数:240页
  • 作者:(新加坡)张露
  • 立即节省:
  • 2007-05-01 第1版
  • 2007-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作者以亲身的经历,描述了从澳大利亚到美国、从新加坡到中国内地、各国各族、各界各色女性对高雅理想的追求轨迹。作者在对一百多位高雅女性作客观分析的同时,也对自身的主观情感作了坦诚表露。余秋雨在前言说:“她所说的爱,当然是指对天地苍生、万家灯火的大爱。正是这种大爱,使人们不必装扮就能很自然地气度开阔、和颜悦色,这便是我们所企盼的那种高雅的人格基础。”

内容提要

  

   本书是新加坡著名女企业家、新加坡宝路集团董事长及法人代表,上海市永久外籍居民张露的一本关于高雅的散文、随笔集。该书共分“梦想水晶鞋”、“时空寻梦”、“求之不得”、“心灵评判”、“引领春风”五大篇章,洋溢着引领春风般的热情,凸现作者光明快乐的人生理念,提出了高雅面前人人平等、贵在心灵追求、持之以恒的思维。

作者简介

    张露,新加坡籍著名企业家,新加坡宝路集团董事长及法人代表,上海市首批外籍永久居民,上海交通大学特约研究员,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早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游历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二十余年,纵横捭阖于工程、文化、传媒、贸易等多个不同领域,熟谙中西文化,常年保持写作习惯。

目录


卷首语
第一章 梦想水晶鞋
第一视觉
木秀于林
气韵生动
如沐艳阳
圣爱密码
自尊之雅
比翼之雅
友善之雅
亲情之雅
第二章 时空寻梦
神话起源
苹果之争
天方夜谭
嫦娥奔月
圣母恩泽
文心雕凤
唐风宋骨
诗间清源
倾城一笑
无香佳人
突破国界
“国王被偷”
世界是平的
法则中的自由
心灵的召唤
催化文明
救赎人性
第三章 求之不得
旋转的红舞鞋
天性的追寻
母亲的心态
精神的引领
文化的习惯
螺旋上升
物质的诱惑
奢华与高雅
高雅与小资
高雅与高贵
物质与高雅
精英们的网
智慧的女性
成功的女性
双面夏娃
相互吸引
高雅的外延
孤独的天鹅
天鹅的品质
高雅的梦想
天鹅的宿命
第四章 心灵的批判
尺度的变幻
雏菊与蝴蝶
革命VS贵族
夜来香绽放
亿万富姐
铿锵玫瑰
时光雕琢
君子坦荡荡
三位小龙女
生活中的斗士
自我评审
有容乃大
第五章 引领春风
故事新编
永不褪色
有心胜无心
经营优雅
优雅的源头
环境与优雅
高雅的外延
天籁之音
优雅地表达
女性情商
腹有诗书
自尊与自信
欢愉提升论
追寻快乐
成功的翅膀
守护快乐
幸福的真谛
爱心的力量
热爱生活
男女性爱
尾声——女性的神
后记

前言

  

    说实话,这些年我对种种有关“高雅”的说法总是有点警惕,怀疑是不是又是那种自命不凡、鄙视世情的“伪贵族心态”在作祟。
    张露女士这本书,是集中谈高雅的。初看时,翻动书稿的速度比较快。但是,翻着翻着,速度慢下来,我发现,她所说的高雅,不仅不是我所警惕的那一种,而且在很多方面颇合我意。
    最让我高兴的,是她为高雅设定了精神依据,那就是善和爱。她明确提出:爱是高雅的起点,如果离开爱,这个问题就不知道应该如何来谈。她所说的爱,当然是指对天地苍生、万家灯火的大爱。正是这种大爱,使人们不必装扮就能很自然地气度开阔、和颜悦色,这便是我们所企盼的那种高雅的人格基础。不错,区别就在这“装扮”两字了,不少人谈高雅,其实是在谈装扮,装扮家族身世,装扮文化趣味,装扮生活细节。但在本书作者看来,高雅在它的灵魂层面上是不必装扮的。有了灵魂,其他的一切都不难学会;而没有灵魂,即便浑身高雅也于世不亲。这里,又出现了“道,,和“术,,的明确分野。高雅之道,十分寂寞;而高雅之术,却容易传播。
    确立了这个关及人间大道的前提之后,张露对于高雅的外化形态也予以了充分的关注。“道”很重要,但不能空泛。一旦空泛,就会如溃堤之水,处处流逸,化为乌有。张露搜集了古今中外大量被公认为高雅的行为佳话,构成了一个可以让人们具体感受的风范平台。有人会说:“我既已高雅在心,为什么还要去仰望别人的行止?”其实,正如张露所说,所谓高雅,绝大多数是就人际交往而言的。人际交往需要一种能让大家共同领悟、共同感动的心理密码,而这种密码已被历来的杰出人物反复示范、选择和确认,不学习就很难进入实质性的高雅交往,结果也就无所谓高雅。张露在讲述有关高雅的大量行为佳话时,笔触生动,充满感染力。我边读边想,这是一个真正被高雅情怀感染了又试图再去感染别人的人,真是一个敏感而又善良的大好人。
    让我格外感到欣喜的,是张露认为一切高雅最终都会以美的结构呈现出来。这就是在为高雅设定了起点之后,又设定了一个终点。简言之,她所说的高雅,起点是爱(善),终点是美。这已牵涉到人类学的终极课题,又与我长期以来从事的美学研究挂上了钩。如果说,作为起点的爱是大爱,那么,作为终点的美也必然是大美。这么一看,这本由一篇篇轻松短文组成的书,实在有着一个很大的骨骼。
    张露长期生活在新加坡,这使我想起一件往事。记得二十年前的一个傍晚,我和郭宝崑先生一起陪着高寿的黄佐临先生在新加坡的乌节路边散步,黄佐临先生是萧伯纳的嫡传弟子,这种嫡传弟子在现在世界上已经绝无仅有了。黄佐临先生的高雅是无与伦比的,连傲慢的英国记者也曾恭恭敬敬地在采访报道中说他“说一口高雅的英文,举手投足无不高雅”。即使在文革灾难中,他也没有丢弃高雅,使造反派自惭形秽。但是,那天在新加坡的街头,他把高雅作为一个苦恼的问题与我和郭宝崑先生讨论:“都说我有一种英国贵族式的高雅,但我却那么讨厌英国的贵族和绅士,这是为什么?”那天我们谈得很深,这里不便详述,其中一点,与张露所说的“高雅的起点”有关。那些被黄佐临先生讨厌的英国贵族和绅士,恰恰是失去了这个起点。
    记得那天我还表示,我对于“没有三代培养不出一个贵族”的说话表示怀疑。因为英国每一个贵族家庭的创立者,也就是因战功受封的第一代贵族,几乎都是沙场莽汉。说三代才能培养,那第一代又如何而来?每一个保留至今的贵族庄园里都以最隆重的方式陈列着他们祖先的盔甲铁剑,确认这才是“贵”的辉煌起点。那又可以回到我们今天的话题上来了:起点不能装扮。
    读完书稿,我又见到刘太格先生称赞这本书的一篇文章,这才知道张露女士的生平经历,很是佩服。世间最贵重的人生感悟,一定出自那些一直在不息奋斗、认真思考、虔诚关爱的人,因此,这种感悟也最值得信赖。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一个获得这种人生感悟的人,一个在国际社会上取得成功和信赖的人,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地回来向祖国人民讲述高雅?我想,这个问题本身,有可能比书里所说的每一个问题都重要。然而,那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加在一起,也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余秋雨
    
    
    
    
    
    
       二○○七年三月八日

后记

  

    现代职业女性,要结合才干与女性美;现代的中国职业女性,要结合国际与传统美。她们走进男女平等的社会,还得带着穿红舞鞋的温柔心态;她们面对全球化的企业,还得给人感觉到穿红舞鞋的美妙姿态。她们应该就是张露所描述的穿上红舞鞋的女性吧。
    认识张露多年,一直看着她在事业上的努力与成就。除了她优雅的气质、得体的装扮和谈吐,她的思维和睿智的判断力也有独到之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宇宙,随着岁月累积,阅历逐渐丰富,这个小宇宙的能量也越来越强大。有的人能主宰沉浮,有的人却只能随波逐流。在张露的小宇宙中,她的勤奋,带动和鼓舞着她身边的人。她的麾下,有一批齐心协力工作的精英团队。
    张露也是一个穿红舞鞋的女性。记得三年前参加她的生日晚会。那是张露的员工自主为她组织的。小礼堂内,一片烛光的海洋,大家哼着生日歌,仿佛是在给自己的家人过生日。
    十几年前,年轻的她在新加坡飞利浦公司任职部门经理。听说有一次,她只身飞赴法国与客户谈判,几乎说服了与会人员。突然,一个因此项目而加班了若干天的客户方经理,用法语大发雷霆,会场里的气氛随而紧张。
    这时张露不急不缓地用华语对这位先生大概这么说,我能理解你日以继夜赶做项目的心情,因为我也一样!其实我们目的相同,解决问题,争取利益,现在有互利的解决方式为什么不采纳呢?
    当时,在场的人没有一个听得懂华语的。沉默片刻,都向张露投来默许的目光。半个月后,这家客户就妥协了。
    我问她怎么有勇气用对方完全不懂的语言进行陈词,她没回答。其实,是靠着她骨子里的自信和高雅,如果换成我是法国人,大概也不得不为这样一位女性所折服!
    90年代,张露被评为为数不多的“新加坡杰出移民”。然而,当她的事业在新加坡如日中天的时候,她毅然选择了回到中国,做她喜欢的事情。短短6年时间,我看到了她的飞跃。
    有人说,百变的女人最有魅力。作为朋友,或者作为长辈,我看着张露为自己一次次地选择新的方向,一次次地挑战新的巅峰,并一次次成功。穿上红舞鞋的女性,其人生就这么精彩!
    这本书的面世,我虽然事先没有想到,但知道了之后,就觉得是张露会做的事,而且这个课题,不但是张露,应该也是现代女性所十分关注的吧!这是在快乐的心态下,描摹雅致的内涵。有缘读到这本书的朋友们,相信会受益匪浅。
    最后,我在遥遥的赤道上,预祝《雅梦时分》广及读者,也愿张露吾友的雅致心境常伴左右!
                           刘太格
                           二零零七年写于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