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世界史

历史(从历史中寻找家国人事的成败规律)/经典通读

  • 定价: ¥23.8
  • ISBN:978720007302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
  • 页数:165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历史》一书是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学家希罗多德所撰述的记述公元前六至五世纪波斯帝国和希腊诸城邦之间战争的一部历史名著。此书在西方一向被认为是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
    《历史》全书可以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只是以希腊波斯战争的历史为骨架,用它来贯串许多同正文关系不大的传说、故事、地理、人种志方面的记述等(其中有关埃及的部分几乎可以独立成书),后半部才开始叙述战争本身。与其说它是战争史,也许称它是本文化史更贴切些,作者兴趣之广,研究至深,实为读者惊叹。

内容提要

  

    《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历史》展示了古代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图景,被西方学者誉为“第一部世界性的社会文化史”和“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作者简介

    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从古罗马时代起就被誉为“历史之父”。
    在欧洲,希罗多德是最早对史料采取分析和批判态度,而不盲目相信一切传闻的学者。其所著《历史》一书,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把史实的记载和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书中,希罗多德既推崇雅典民主,又充分肯定了古代亚非人民的文化成就,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

目录

写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前面
“历史之父”的杰作——《历史》导读
第一卷  希波战争的发端
  第一章  历史追溯
  第二章  吕底亚王国的兴衰
  第三章  波斯帝国的崛起
第二卷  对埃及的记述
  第一章  埃及人及他们的历法
  第二章  埃及的地理
  第三章  埃及的风俗
  第四章  波斯人人侵之前的埃及
第三卷  刚比西斯与大流士统治时期的波斯
  第一章  刚比西斯远征埃及
  第二章  刚比西斯对其他地方的征伐
  第三章  刚比西斯的暴行
  第四章  刚比西斯之死
  第五章  大流士巧得政权
  第六章  大流士的早期统治
  第七章  征服萨摩司
  第八章  镇压巴比伦叛乱
第四卷  大流士的征伐
  第一章  斯奇提亚人的情况
  第二章  大流士征讨斯奇提亚
  第三章  出兵利比亚
第五卷  伊奥尼亚之乱
  第一章  波斯军征服色雷斯
  第二章  征伐派欧尼亚人
  第三章  马其顿少主怒杀波斯使者
  第四章  米利都的叛乱
第六卷  叛乱的平息与雅典的胜利
  第一章  希司提埃伊欧斯抢占拜占廷
  第二章  米利都的陷落
  第三章  叛乱的终结
  第四章  希腊人的内乱
  第五章  马拉松之战
第七卷  薛西斯出征希腊
  第一章  薛西斯继承王位
  第二章  关于征讨希腊的争论
  第三章  进兵希腊
  第四章  希腊人的备战
  第五章  斯巴达的勇士
第八卷  薛西斯兵败希腊
  第一章  阿尔铁米西昂之战
  第二章  波斯人的恶行
  第三章  关于海战地点的讨论
  第四章  雅典的陷落
  第五章  信心十足的薛西斯
  第六章  大海战
  第七章  波斯军队的退却
  第八章  亚历山大游说雅典人
第九卷  波斯军败退希腊
  第一章  玛尔多纽斯再占雅典城
  第二章  波斯军初战失利
  第三章  普拉塔伊阿战役
  第四章  树倒猢狲散

前言

  

    写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前面
    《经典通读》丛书第一辑出版一年了,20册经过全新编译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经典学术著作一经面世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赞美者有之——对西方经典学术著作进行通俗化的解读,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西方的文化思想是十分必要的;批判者亦有之——不是大师原著,读来何用?警惕快餐文化向学术圈进逼!
    回忆丛书策划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卢梭、休谟、康德、马克思、牛顿、达尔文等一批对人类影响深远的大师的无限敬畏,以及对其伟大著作的只闻其名未见其详的无比难堪,可以说《经典通读》丛书实现了“大师经典,通俗阅读”的出版目的,完成了把艰涩难懂、鸿篇巨制的学术著作,转化为普惠大众的精神食粮的任务。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10万字左右的通俗读本,有多少人会真的捧起《政治学》、《政府论》、《资本论》、《人性论》、《战争论》、《社会契约论》、《国富论》、《相对论》……并能坚持读完?这就是《经典通读》的功绩,这就是为什么一套20册的学术书能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累计销售30多万册的原因。
    可以说学界对《经典通读》的出版是宽容和肯定的,大多数专家学者开始明白,学术经典不该只是象牙塔中供少数知识精英把玩的古董,它们代表了人类文化思想的精髓,应该发挥其“以文化人”的作用,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这些经典,了解这些经典,汲取人类先贤们的文化营养,分享人类思想的丰硕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袁济喜认为,研读西方经典,对于提高国人素质是必要的。中国自古以来便重视知识的通俗化,《三字经》、《千字文》就是经典通俗化的代表。从文化的长远发展来看,通俗的编译本是必然的,也是可取的。就坚持阅读品位、坚持图书导向来说,这套《经典通读》丛书也是很有意义的。
    著名经济学家邢国均研究员说:当今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得跨学科的研究很普遍。比如经济学研究者可能希望了解一些哲学理论。而有些著作往往篇幅过长,且理论艰深、晦涩难读。如果有可靠的普及本,读者就可以对原著有一个概要性的把握和初步的了解。另外,对于初次接触某一新的知识领域的读者来说,对某些理论的理解可能不是很有把握,通读本就能起到引导的作用,读者可以参照编译者对原著的理解把握这些理论。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的加速,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而对西方思想文化的了解是国际化高端人才必备的素质。《经典通读》这样的丛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刘祯教授还就国学热背景下的西方经典阅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就一定意义而言,整个20世纪的中国历史,就是国学与西学相互碰撞的历史。社会思想潮流的变化也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目前社会上的国学热,其实是我国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国人自信心增强的表现。以前我们看西学可能是仰视,现在可能就是平视了。也正因如此,才更应该将西学名著通俗化、普及化。另一方面,许多著名的国学家都是中西贯通的大家。如著名的清华大学“国学四导师”,他们除了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之外,都对西方的思想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今天研究国学,也要懂得西学。
    正如在《经典通读》第一辑的《编者的话》里写到的,“与世界接轨”,首先就该“让思想先行”。除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对西方经典文化也应积极推广。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传播中的壁垒——几十万上百万字的沉重篇幅,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跨度,不同时期的艰深译文。要做到这点,通俗易懂、变繁为简最关键。换言之,再好的著作,读的人少,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想读、能读、爱读!
    《经典通读》丛书第一辑的出版,受到包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等100多家媒体的关注,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站也纷纷进行深度报道,其中人民网还针对这套丛书进行了读者调查,让大家发表对这套书的看法。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广大读者非常欢迎这样的作品,认为这是能让他们阅读这些经典的最好办法。而在全国掀起的明星代言《经典通读》活动更是引起舆论关注,众多媒体以大幅版面介绍本丛书和大家投票选出的代言明星。明星与经典学术著作的强烈反差使大家更好地理解了我们策划《经典通读》丛书的初衷。当记者在“两会”期间采访票选名列前茅的杨澜时,她表示:系统地介绍西方的人文著作,要看它整体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很好的话,作为公众人物,去推荐或者是以其他方式来吸引青少年阅读,我觉得对推广文化也是很好的事情。
    几千年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经典学术名著浩如烟海,与第一辑的20册同样重要的著作还有很多。受到第一辑成功的鼓舞,今天我们又推出了《经典通读》第二辑,使丛书的总册数达到40册,涵盖的作者和门类更加齐全和有代表性。
    在第一辑中,马克思揭秘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用《资本论》缔造了一个新世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探索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其影响力至今不衰;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创立的“三权分立”学说,是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奠定了西方的国家政权模式;伟大的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注定成为人类挑战宇宙的旗帜!
    在第二辑中,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通过自己的《沉思录》,解析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使领袖和平民都成为他的读者;卢梭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认为人生来自由、平等,人人都应享受这一天赋的权利,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爱弥儿》;亚当·斯密期望人类有冷静慎思的能力,而不仅仅受自利的驱动,于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以《道德情操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领域作了探讨;凯恩斯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众多国家的经济政策……
    《经典通读》第二辑仍然秉承第一辑的出版原则,完全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在保持原作原貌的前提下,将经典大部头进行瘦身,力求提炼出原著精华,在原汁原味中化繁为简地通俗解读大师们的著作。对于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啃”原著的读者来说。这套丛书能满足大家了解原著的基本需要,有“替代”原著的作用;同时,对于想认真阅读原著的读者而言,它也具备了引导的作用,真正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西方学术经典的大门。
    同第一辑一样,《经典通读》第二辑的编译者也均为年轻的学者。他们具有较高的外文水平,并且所编译的著作都在其专业研究领域之内,这就避免了已往有些编译者只懂外语而不懂专业所造成的译稿不准确、不通畅等问题。或许有人质疑年轻人的功底,其实,这些人往往只注意功成名就者的成果,而忽略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只要他们有披荆斩棘的勇力,梳理芜杂、条分缕析的细致与耐心,相信他们一定能奉献给我们期望中的经典。请别忘了,傅雷翻译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时年龄不过24岁。
    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出版之际,我们想重申《经典通读》第一辑《编者的话》中的观点:“编译毕竟不能替代原著。希望阅读完这套丛书后,有更多的读者有兴趣和勇气,并且满怀敬意地去研读经典原著,更为直接地感受和领略大师的精神风采。”
    对学术经典的轻松“悦”读是我们的理想,但要真正实现难度却很大。但愿第二辑做得比第一辑好些。不当处,请读者见谅,并欢迎批评赐教。
    石岱峰
    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