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明朝那些事儿(6)

  • 定价: ¥28.8
  • ISBN:978780165501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海关
  • 页数:331页
  • 作者:当年明月
  • 立即节省:
  • 2008-11-01 第1版
  • 2009-05-01 第13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全新写史方式,流行文化经典,全程演绎明朝三百年兴衰风云,再掀2008年大明王朝热!荣获“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多次斩获“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畅销200万的的最有阅读价值读物!
    本书为第六册。本书对万历后三十年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由“争国本”引起的晚明三大案,进行了细致深刻的描写。作者当年明月反复分析《明史》等正史史料,以探寻晚明三大著名疑案 “打闷棍”、“妖书”及“红丸”的历史真相,并在书中推断出可靠的答案。明月坚持读史,要读史料说真相,而不是一味重复原有观点,不管是清流东林党的掌权之术,还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发家史,甚至民族英雄袁崇焕的性格缺陷,明月都坚持以史料说话,将历史真相原原本本展现给读者。

内容提要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册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万历与大臣们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随即兴起,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朝政。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愚,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说不尽的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策,道不尽的人性善与劣,让您欲罢不能!

媒体推荐

    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利。《明朝那些事儿》的确是别开生面的,是一种创造。我热情地支持这种探索和创造!期待他把这三百年写完。
    ——毛佩琦(央视百家讲坛主讲)
    作为朱元璋的后人(家谱为证),能够看到这样好的文章真是三生有幸。
    ——竹筏渡海(网友,有家谱证明是朱元璋×重孙)
    作者鲜活的语言,让诸如PK这样诙谐有趣的现代场面,放到六百多年前的历史天空下,也不算突兀,皇帝大仙,乱臣贼子都是人,谁都有各自的精彩和蹩脚,形同又一出“加油!好男儿”。
    ——西峰志(网友,书评人)
    《明朝这些事儿》注定会成为一个里程碑事件。这不在于明月的文学功底有多好,而在于这套书以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了历史原貌,吸引了像我这样每天追踪的读者。可以说,没有《明朝那些事儿》,明矾对于那个朝代的印象,肯定还是些电视剧胡编乱造的片断。
    ——公孙扬眉(资深明矾,历史爱好者)
    当年明月颠覆了我对东林党的看法,让我感觉到以前我是不是太天真了,以为高居庙堂的东林党就都是好人,反对东林党的就都是坏人。当年明月让我从一个新的视角去想这个问题。
    ——红二团(网友,学生)
    我有个宏大的愿望,希望大伙儿能坚持不懈地一起将《明朝那些事儿》直接顶入中学课堂,成为每个中学生必备的书!
    ——潜水潜到2008年(网友,热心中学教育者)

作者简介

    当年明月,副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荣誉,多年来畅销不衰,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章 绝顶的官僚
第二章 和稀泥的艺术
第三章 游戏的开始
第四章 混战
第五章 东林崛起
第六章 谋杀
第七章 不起眼的敌人
第八章 萨尔浒
第九章 东林党的实力
第十章 小人物的奋斗
第十一章 强大,无比强大
第十二章 天才的敌手
第十三章 一个监狱看守
第十四章 毁灭之路
第十五章 道统
第十六章 杨涟
第十七章 殉道
第十八章 袁崇焕
第十九章 决心
第二十章 胜利 结局

前言

  

    旷野上,当年明月踽踽而行。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
    “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当年明月大喊一声。声音消失在风中,当年明月继续踽踽地走着,山野一片寂静。
    好一段时间,远远地,传来一阵阵回声:“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声音渐渐消失,山野又归于寂静。
    前面那座古庙里有点儿动静,一个小和尚好像刚睡醒,慢腾腾地伸了个懒腰,抖落了身上厚厚的尘土。噢!那不是朱重八吗?他朝四下看了看。然后向当年明月走来了。那边还有人,朱棣骑着马,风尘仆仆,身上浸着汗水,也向这边赶来。后边是方孝孺,一脸正气,拉着朱允炆,有点儿嫌他走得太慢;沮丧的胡惟庸,骄横的蓝玉,都来了。远远地,过来一个瘦了吧唧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朱厚照,还是那样儿,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走路也是一摇一晃的……
    这么多人都围上了当年明月,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乱哄哄的,有的拍着当年明月的肩膀,有的指手画脚,吵吵嚷嚷,只听清几个词儿:很精彩的,很精彩的,写写吧,写写吧……写吧,写吧,就像写你们公司的老板,那个胖子,写厂子里那个猴儿精小李,前村儿的嘎子,胡同儿里的小三儿,写吧,想到哪儿写哪儿,就这么写吧……
    当年明月也不知是惊喜,还是兴奋,都快晕了。
    镜头拉远。
    声音淡出。
    旷野上又是一片寂静。
    忽然,一阵风吹来,一摞纸被吹散了,漫天飞舞。一个过路人捡起一张。一看,原来是书稿,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这也算我给它写的序,比上次那篇序轻松点儿。
    毛佩琦
    2006年9月8日于北七家村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张居正在世的时候,吃亏最大的是言官,不是罢官,就是打屁股,日子很不好过。现在时移势易,第一个跳出来的自然也就是这些人。
    万历十二年(1584年)三月,御史丁此吕首先发难,攻击张居正之子张嗣修当年科举中第,是走后门的关系户云云。
    这是一次极端无聊的弹劾,因为张嗣修中第,已经是猴年马月的事,而张居正死后,他已被发配到边远山区充军。都折腾到这份上了,还要追究考试问题,是典型的没事找事。
    然而事情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事实上,这是一个设计周密的阴谋。
    丁此吕虽说没事干,却并非没脑子,他十分敏锐地察觉到,只要对张居正问题穷追猛打,就能得到皇帝的宠信,
    这一举动还有另一个更阴险的企图:当年录取张嗣修的主考官,正是今天的首辅申时行。
    也就是说,打击张嗣修,不但可以获取皇帝的宠信,还能顺道收拾申时行,把他拉下马,一箭双雕,十分狠毒。
    血雨腥风平地而起。
    申时行很快判断出了对方的意图,他立即上书为自己辩解,说考卷都是密封的,只有编号,没有姓名,根本无法舞弊。
    万历支持了他的老师,命令将丁此吕降职调任外地,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但这道谕令的下达,才是暴风雨的真正开端。
    明代的言宫中,固然有杨继盛那样的孤胆英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团伙作案。一个成功言官的背后,总有一拨言官。
    丁此吕失败了,于是幕后黑手出场了,合计三人。
    这三个人的名字,分别是李值、江东之、羊可立。在我看来,这三位仁兄是名副其实的“骂仗铁三角”。
    之所以给予这个荣誉称号,是因为他们不但能骂,还很铁。
    李、江、羊三人,都是万历五年(1577年)的进士,原本倒也不熟,自从当了御史后,因为共同的兴趣和事业(骂人)走到了一起,在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成为了新一代的搅屎棍。
    之所以说新一代,是因为在他们之前,也曾出过三个极能闹腾的人,即大名鼎鼎的刘台、赵用贤、吴中行。这三位仁兄,当年曾把张居正老师折腾得只剩半条命,十分凑巧的是,他们都是隆庆五年(1571年)的进士,算是老一代的铁三角。
    但这三个老同志都还算厚道人,大家都捧张居正,他们偏骂,这叫义愤。后来的三位,大家都不骂了,他们还骂,这叫投机。
    丁此吕的奏疏刚被打回来,李植就冲了上去,枪口直指内阁的申时行,还把管事的吏部尚书杨巍搭了上去,说这位人事部长逢迎内阁,贬低言官。
    话音没落,江东之和羊可立就上书附和,一群言官也跟着凑热闹,舆论顿时沸沸扬扬。
    对于这些举动,申时行起先并不在意,丁此吕已经滚蛋了,你们去闹吧,还能咋地?
    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几天以后,万历下达了第二道谕令,命令丁此吕留任,并免除应天主考高启愚(负责出考题)的职务。
    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政治信号。
    其实申时行并不知道,对于张居正,万历的感觉不是恨,而是痛恨。这位曾经的张老师,不但是一个可恶的夺权者,还是笼罩在他心头上的恐怖阴影。
    支持张居正的,他就反对;反对张居正的,他就支持,无论何人、何时、何种动机。
    这才是万历的真正心声,上次赶走丁此吕,不过是给申老师一个面子,现在面子都给过了,该怎么来,咱还怎么来。
    申时行明白,大祸就要临头了,今天解决出考题的,明天收拾监考的,
    情况十分紧急,但在这关键时刻,申时行却表现出了让人不解的态度,他并不发文反驳,对于三位御史的攻击,保持了耐人寻味的沉默。
    几天之后,他终于上疏,却并非辩论文书,而是辞职信。
    就在同一天,内阁大学士许国、吏部尚书杨巍同时提出辞呈,希望回家种田。
    这招以退为进十分厉害。刑部尚书潘季驯、户部尚书王磷、左都御史赵锦等十余位部级领导纷纷上疏,挽留申时行。万历同志也手忙脚乱,虽然他很想支持三位骂人干将,把张居正整顿到底,但为维护安定团结,拉人干活,只得再次发出谕令,挽留申时行等人,不接受辞职。
    这道谕令有两个意思,首先是安慰申时行,说这事我也不谈了,你也别走了,老实干活吧。
    此外,是告诉江、羊、李三人,这事你们干得不错,深得我心(否则早就打屁股了),但到此为止,以后再说。
    事情就此告一段落,然而此后的续集告诉我们,这一切,只不过是热身运动。
    问题的根源在于“铁三角”。科场舞弊事件完结后,这三位拍对了马屁的仁兄都升了官:江东之升任光禄寺少卿,李植任太仆寺少卿,羊可立为尚宝司少卿。
    太仆寺少卿是管养马的,算是助理弼马温,正四品,光禄寺少卿管吃饭宴请,是个肥差,正五品,尚宝司少卿管公章文件,是机要部门,从五品。
    换句话说,这三个官各有各的好处,却并不大,可见万历同志心里有谱:给你们安排好工作,小事来帮忙,大事别掺和。这三位兄弟悟性不高,没明白其中的含义,给点颜色就准备开染坊,虽然职务不高,权力不大,却都很有追求,可谓是手揣两块钱,心怀五百万,欢欣鼓舞之余,准备接着干。
    而这一次,他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打算捏软柿子,将矛头对准了另一个目标——潘季驯。
    可怜潘季驯同志,其实他并不是申时行的人,说到底,不过是个搞水利的技术员。高拱在时,他干,张居正在时,他也干,是个标准的老好人,无非是看不过去,说了几句公道话,就成了打击对象。
    话虽如此,但此人一向人缘不错,又属于特殊科技人才,还干着司法部部长(刑部尚书),不是那么容易搞定的。
    可是李植只用了一封奏疏,就彻底终结了他。
    这封奏疏彻底证明了李先生的厚黑水平,非但绝口不提申时行,连潘技术员本人都不骂,只说了两件事——张居正当政时,潘季驯和他关系亲密,经常走动,张居正死后抄家,他曾几次上书说情。
    这就够了。
    申时行的亲信,不要紧,个人问题,不要紧,张居正的同伙,就要命了。
    没过多久,兢兢业业的潘师傅就被革去所有职务,从部长一踩到底,回家当了老百姓。
    这件事干得实在太过龌龊,许多言官也看不下去了。御史董子行和李栋分别上书,为潘季驯求情,却被万历驳回,还罚了一年工资。
    有皇帝撑腰,“铁三角”越发肆无忌惮,把战火直接烧到了内阁的身上,而且下手也特别狠,明的暗的都来,先是写匿名信,说大学士许国安排人手,准备修理李植、江东之。之后又明目张胆地弹劾申时行的亲信,不断发起挑衅。
    部长垮台,首辅被整,闹到这个份上,已经是人人自危,鬼才知道下个倒霉的是谁,连江东之当年的好友,刑科给事中刘尚志也憋不住了,站出来大吼一声:
    “你们要把当年和张居正共事过的人全都赶走,才肯甘休吗(尽行罢斥而后已乎)?!”
    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