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艺 术 > 艺 术 > 工艺美术

瓷器/文化西游

  • 定价: ¥34.8
  • ISBN:978750752483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华文
  • 页数:186页
  • 作者:吴伟
  • 立即节省:
  • 2009-01-01 第1版
  • 2009-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在长达数世纪的时间里,通过贸易漂洋过海的中国瓷器,一度对西方文明造成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由于帝国体制本身的制约和瓷器生产、经营方式的落后,中国瓷器生产始终停留在手工作坊时代,从来没有进入现代工业发展轨迹,因此逐渐从风靡西方世界的奢侈品沦落为廉价的日用品。
    在数个世纪的瓷器贸易中,中国也曾一度占着主导地位,很有可能成为称霸海上的贸易强国,但当西方国家凭借开放而日益强盛,古代中国却把国门越关越紧,面对世界发展大潮的冲击,始终呈现出自闭姿态,直至国门被强制打开。

内容提要

  

    16世纪到19世纪初期,超过1.5亿件由中国制造的瓷器漂洋过海来到西方。由此可见,在当时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瓷器贸易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随着中国瓷器登陆西方更多地区的居民淘汰他们以往使用的金属、陶、木器皿。西方的瓷器工业也因此开始迅猛发展,大量美观耐用的瓷器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很大的改善,在这一层面上说,中国瓷器,把人类生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目录

第1章  激昂年代
  孤帆远影  见我先人
  有唐为国  七海可观
  万里海图  均我福泽
  东有遗种  海天难隔
  九洋蜂拥  为我国器
  礼尚往来  天下同文
  文质彬彬  万世遗韵
第2章  悲情“克拉克”
  国以瓷鸣  海因盗沸
  我本重器  孰使轻之
  同根杞梓  相伐何急
第3章  燃烧的“东印度时代”
  天下雷动  唯我无语
  器在他邦  别有乾坤
  有客远来  乱国失明
  西风东渐  天下望清
第4章  华丽“中国风”
  流沙之远  国器在焉
  潜龙未腾  熊罴已跃
  器有国风  其鸣谁怜
第5章  重访“广州口岸”
  苍鹰击殿  君子谦谦
  碧海惊涛  魂兮远矣
  硕果不食  君心何属
  我正少年  世事弥艰
  大器未成  寇氛已萌
尾声

前言

  

    如果模糊了“西方文明”这个参照,那么我们如何扬弃自身的文化传统?
    这或许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问题是,当一部分人边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心理愉悦,边以“厚人薄己”的心态试图把源于本民族自身所发展起来的文明形态打扮得愈加具有“国际标准”时,“自我”这个概念却在这个认证体系中遭到沉重乃至致命的打击——西方人总会问这样一个我们想要融入“世界”就必须回答的问题:远在东方大陆,你们是如何走过漫长的历史并且确定“自我终极价值”的?
    另一个问题:当文明开始一个新纪元后,我们是要以一个运动员的身份参加国际化的竞技,还是要置身于外继续观摩?
    这个问题如果仅仅由政治家来回答,那身为民族一分子的我们,又何必在各种场合迫不及待地表态,自己是和“先进”比肩而立?
    事实上,“先进”这个概念的属性是“外向”的,你必须知道自己站在哪个位置,才有可能相对客观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使自身的发展尽可能地靠近“正轨”,这条正轨如果称为“理性”,那回溯一个民族在漫长时期里走过的文化历程,就是保持这个民族精神、物质发展“同一性”的有力工具。
    要注意的是,这个文化历程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两个结论,其一,“文明一元论”,即西方文明是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唯一意识形态:其二,“文明多元论”,即没有东方文明的促进,西方文明不可能逐渐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
    无论得出哪个结论,其都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设定在一个立场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异常简单的结果:“一元论者”声称,精英模式最终主宰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而“多元论者”则不可避免地认为,整个人类社会不过是一次力量逐渐衰减的物理运动。此起而彼伏,文明不过是各种力量消长之间所发生的不可定性的生活形态。
    “可知”和“不可知”永远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但越是要澄清自己站在什么立场上,就越会导致观念的激烈斗争,由于要坚守立场,正确与否反而不重要了。对争论者而言,“我的声音要比你大”成为双方必争的制高点。这样,“交”有而“流”无,思想成为固守的堡垒,那还谈什么发展和创新?
    因此,借助“交流”这个中介,处在进一步发展时期的我们才能尽快弥合自身和国际化之间的差距。如果这个差距得不到弥补,那么我们满怀热望所期待的“东方时代”怎么会如约而至?
    这套《文化西游丛书》似乎找到了另一种视角,即从茶、瓷器、火药、印刷术、丝绸5类最具有东方文明象征意义的文化产物在东方成型,继而流传西方的渊源说起,在勾勒出作为人类文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东方世界的文化历程的同时,也客观地表述了中国文化对西方世界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因为急于为“中国文化”这个概念抢占国际阵地而放弃对自身文明的深刻反省,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套充满思辨色彩并具有科学态度的社科类读物。
    读书贵在“有趣”,但“有趣”往往会被创作者理解为“怪力乱神”,仿佛不如此,做出来的文章就没有人去阅读。对一个作者而言,想象力与演绎能力固然重要,但严谨的态度在任何时候都是保证一本图书质量的关键;不如此,一本图书就无法经历时间的磨砺而流传下来。当读者的猎奇心理消失后,作者的苦心孤诣才会显示出来,“文化”的真正价值才得以完全释放,文化才体现出自己真正的力量,那就是让更多的人接触理性并在其中沐浴身心。倘若更多的人因此感受到它的激励作用,则已经萌发的民族复兴的力量又增一分;我们的社会于喧嚣和浮躁之中,陡然增添一缕清新的、积极的气息。如此,即便仅仅以读书者言,作者的贡献也属“善莫大焉”了。
    当然,对这套图书的评判权主要是掌握在读者手中,而对作者来说,也不过是为我们洞彻世界提供了一个视角而已,作为青年学者,对历史具有独特判断力并掌握了独特切入点的同时,他们在叙事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够理性、不够客观的毛病,尤其以近乎于“通史”的体例来架构文本时,可以商榷的地方就越显突出。因此,当我们由此展开一次文化之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持科学的、客观的态度。这样,将会在阅读中收获更多的启示,也会得到更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