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综合性图书 > 综合性图书 >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

梦溪笔谈(青花典藏珍藏版)/国学典藏书系

  • 定价: ¥18.8
  • ISBN:978754634351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 页数:299页
  • 作者:(北宋)沈括
  • 立即节省:
  • 2010-12-01 第1版
  • 2010-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梦溪笔谈》是宋朝的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成书于1086—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
    《梦溪笔谈》一书,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史上有重要地位。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本书为《梦溪笔谈》的注译本,有原文,有注释,还有译文,以便读者阅读理解。

内容提要

  

    《梦溪笔谈》是宋朝的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内容涉及天文、历法、地质、物理、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人事、军事等诸多领域,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史上有重要地位。
    《梦溪笔谈》由《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主编。

目录

卷一
  故事一
    郊庙册文
    正衙法座
    翰林之称
    学士宣召
    玉堂故事
    唐代供奉官
    “蛾眉班”
    中国衣冠用胡服
    幞头
    宣头
    百官见宰相
    丞郎拜官
    学士争槐厅
    馆职称学士
    雌黄改字
    五司厅
    银台司
    馆阁藏书
    内外制无职钱
    翰林学士敕设用乐
    贡举礼数轻重
    王俊民为状元
    步行学士
    车驾行幸
卷二
  故事二
    三司使班次
    宗子授南班官
    创方团毡带
    内外制润笔物
    直官与兼官
    告喝打杖(官员仪仗)
    百官会集坐次
    赐“功臣”号
卷三
  辨证一
    钧石之石
    阳燧照物
    日有食之
    熙宁五服敕
    水以漳、洛名
    解州盐泽
    程生马
    泣河
    藏书辟蠹用芸
    祭礼三献
    玄为赤黑色
    炼钢
    唐十八学士真赞多与旧史不同
    杜若与紫薇花故事
    汉人饮酒数石不可信
    古说济水伏流地中
    宗庙之祭西向
    “野马”为田野间浮气
    手教“委曲”
卷四
  辨证二
    水之理
    “黄儿墓”
    桂屑除草
    天下地名错乱乖谬
    “建麾”之误
    除官之“除”
    世人画韩退之
    钱陌之“陌”
    李白作《蜀道难》
    云梦考
卷五
  乐律一
    乐论
    释“吕”
    “胫庙”
    羯鼓
    杖鼓
    凯歌
    柘枝旧曲
    诗词与音乐曲调
    李嗣真求磬
    润州玉磬
    天宝法曲与胡部合奏
    《霓裳羽衣曲》
    唐昭宗《菩萨蛮》词
    世称善歌者日“郢人”
    太常钟镩
    《抛球曲》
    朽木为琴
卷六
  乐律二
    声同共振
    琵琶调
    教坊燕乐
卷七
  象数一
    《奉元历》改移闰朔
  极星测量
    浑仪、浑象与极星
    二十八宿
    日月之形
    古之繇辞
    张子信观天象
    捕鼠木钟馗
卷八
  象数二
    月行九道非实有
    司天监与天文院联手作弊
    改造浑仪、浮漏、铜表
    五星行度
卷九
  人事一
    寇准镇物
    打关节秀才
    主考官判卷
    王文正局量宽厚
    李士衡不重财物
    贡举人群见不成班
    孙之翰不受砚
    王荆公不受紫团参
    王子野喜素食
    孔曼仁慈
    造宅与卖宅
    向文简拜右仆射
    晏元献诚实不隐
    石曼卿戒酒而卒
    刘廷式不负婚约
卷十
  人事二
    索要回执
    盛文肃阅人物
    林逋隐居
    不教人主杀人手滑
卷十一
  官政一
    “三说法”
    “赫连城”
    校书官不恤职事
    刑曹改判错案
    战棚的作用
    鞠真卿巧治斗殴
    驿传急脚递
    范文正浙西救灾
    水工高超
    宋代食盐
    用红光验尸体淤伤
    盐钞法
    河北盐法
卷十二
  官政二
    船闸
    张果卿断案
    范仲淹重农抑商
    三公宰相王钦若
    吏无常禄
    国朝茶利
    宋代茶法
卷十三
  权智
    雨盘
    颡叫子(人工喉)
    狄青为将以奇胜
    王元泽分辨獐与鹿
    雷简夫窖大石
    巧筑苏州至昆山长堤
    陈述古智辨盗贼
卷十四
  艺文一
    “郭索”与“钩辅”
    相错成文
    旬锻月炼
    唐人富贵诗的夸张
    王圣美右文说
    王圣美嘲讽达官
    宋初古文
    王安石集句诗
    女诗人佳句
卷十五
  艺文二
    切韵之学
    同甲会
    鹳雀楼诗
    欧阳文忠推挽后学
    “枣”与“棘”之别
卷十六
  艺文三
    “乌鬼”考
    《香奁集》
卷十七
  书画
    “耳鉴”与“揣骨听声”
    善求古人心意
    高益匠心
    书画之妙
    王维《黄梅出山图》
    画工画佛光之谬
    宋迪论山水画“活笔”
    徐铉善小篆
    吴道子画圆光
    晋宋人墨迹
    徐熙与黄筌
    学书法度
    王羲之《乐毅论》石刻
    董源、巨然山水画
卷十八
  技艺
    隙积术与会圆术
    喻皓《木经》
    毕舁发明活字印刷
    卫朴精于历术
    梵天寺木塔
卷十九
  器用
    《三礼图》之误
    吴钩
    革囊纳声
    神臂弓
    沈卢、鱼肠
    汉墓石刻壁画
    凸面镜
    顺天得一钱
    透光镜
    弩机矩度
    青堂羌善锻甲
    出土古印章多是军中官
    唐玉辂
卷二十
  神奇
    原始石斧
    陨石
    雷震
    事非前定
卷二十一
  异事(异疾附)
    虹
    夹镜之疑
    冷光
    古金饼
    奇疾
    念咒杀人
    巨蜗山震动
    滴翠珠
    海市蜃楼
    “龙蛇”化石
    鳄鱼
    海蛮师
    龙卷风
    冰花
卷二十二
  谬误(谲诈附)
    丁晋公之逐
    《酉阳杂俎》记事多诞
    包孝肃为吏所卖
    浙江茶纲
    巨贝车渠
卷二十三
  讥谑
    石曼卿微行娼馆
    热中允不博冷修撰
    文章之病
    不识字更快活
    馆阁“害肚历”
    加薪养廉
    “代称”趣例
卷二十四
  杂志一
    鄢延境内有石油
    淤田
    螓
    白雁
    海陆变迁
    温州雁荡山
    木天
    指南针
    钟馗之设
    茶品
    闽中小核荔枝
    芋梗治蜂毒
    乌脚溪
卷二十五
  杂志二
    枳首蛇
    胆矾炼铜
    古之节
    江湖不遇风之术
    大蓟
    契丹语入诗
    “天子请客”
    “三不得”宅第
    廖恩
    边州木图
    李颐
    诸葛亮能用度外人
    关中无螃蟹
    校书如扫尘
卷二十六
  药议
    人体消化道与饮食药物吸收
    采草药不拘定月
    太阴玄精石
  补笔谈卷一
    检讨不试
    义海琴艺
    扁钟与圆钟
    “北苑茶”
    《史记》非“谤书”
  补笔谈卷二
    海潮
    十二气历
    老军校
    王和尚
    一举三役
    龙船坞
    八分书
    南唐书画印记
    三足鬲与铜香炉
  补笔谈卷三
    “飞鸟图”与《守令图》
    磁针有指北者
    河豚
    扬州二十四桥
    黄镊(紫藤)
  续笔谈
    鲁肃简公劲正
    “乌鬼”再考
    酒,酒

前言

  

    “国学”一说,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
    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倾向,认为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而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胡适,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下,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艺术、技艺等,但在狭义上,国学之范围不脱经、史、子、集四部,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
    国学又可称国故,可译“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汉学,因无别于汉族学而有争议)。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益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今天,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写,好像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过于通俗,要么过于玄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国学的弘扬,需要摆脱掉这两个极端,走~条中间道路,做到深入浅出、微言大义。虽然“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将自己的文化看做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大家对待文化、对待国学,仍然没有走出经世致用、急功近利的目的预设。为什么要学国学?因为国学对我有用;为什么要读国学?因为里面有智慧、有技巧、有升官发财的门路。于是,在今人的眼里,国学已经蜕变成了赤裸裸的经世致用之术,成了彻头彻尾的“用经”!仅求其“用”,不见其“体”,将是最大的无用。仅求其“术”,而对国学的“道统”视而不见,将是中国文化最大的悲哀。为此,国人已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
    近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我们在呼吸外来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流失。故而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冷静思考,明确了传统文化不可动摇的根基地位,沿袭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可以弘扬中国民族特色文化,进而促进当下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此,我们只有安身立命,谋求维新。《尚书》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是“周邦”所谓的“新命”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靠人不断地去探幽发微、阐发新意。阐发新意,不是凭空想象,不是一味模仿,而要推陈出新。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哲学要“接着讲”,不能“照着讲”。而“接着讲”,并不是空发臆想、随意揣摩,而是要以“照着讲”的方式和姿态去“接着讲”,不如此,就无法做到“阐旧邦以辅新命”。国学亦是如此。
    整理国故,是为了获得长足进步。只有长足进步,才能延续,才能生生不息。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深刻的两面性。所谓的精华和糟粕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所以,目前最迫切要做的,仍然是平心静气地去了解我们的文化。
    为了弘扬国学,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精心为您编纂了这套“国学典藏”丛书。这套丛书精选了历代文章中的典范之作,于经、史、子、集中选取精华部分,予以汇编。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进国学的画廊,感受国学独到的智慧。
    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愿此套丛书让您领略传统国学风景的同时,与圣人促膝对话,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在聆听圣贤教诲的同时,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多识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我们也希望借着伟大文化的指引,提升我们生命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