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冯仲云传奇/红色少年读本抗战铁血关东魂

  • 定价: ¥23
  • ISBN:978753155438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辽宁少儿
  • 页数:191页
  • 作者:白小易
  • 立即节省:
  • 2011-11-01 第1版
  • 2014-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冯仲云,江苏武进人。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也是一位不穿军装的将军。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却投笔从戎,在东北与日寇苦斗十四年,血染征袍。新中国成立后,他便装授勋,荣获一级“八一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冯仲云传奇》由白小易著,讲述冯仲云将军的传奇人生。

内容提要

  

    提到东北抗联,人们一定会说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这些名字,而“冯仲云”这个名字却未必会有多少人知晓。冯仲云是这本由白小易著的《冯仲云传奇》的主人公,也是这些英雄的战友,并且在当时他就已是东北抗联的主要领导人。杨靖宇他们的英名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冯仲云活到了抗战胜利,并不遗余力地传扬着烈士的美名。不过,冯仲云却很少宣扬自己。
    他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最早招收的几名高才生之一。他从教授变成了抗日名将,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还有,他和薛雯女士的爱情故事可谓感天动地……
    《冯仲云传奇》适合青少年阅读。

作者简介

    白小易,1960年8月生于沈阳。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协会员。1999年获得第五届“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称号,2000年获得“沈阳市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1985年发表的小说《客厅里的爆炸》曾被国内外数百种报刊和选集转载,并于1990年入选美国 NORTON 出版社出版的《世界60篇优秀短小说》。该作品还被中外许多教育部门确定为文学辅导教材,如王蒙、刘心武主编的《课外语文》,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文学教材,美国McDougal littell出版公司的高中文学教材《20世纪世界文学》等。另有多篇小说收入英国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小说选》一书。

目录

总序  以文学形式传英雄不朽

第一章
  1  一个青梅竹马式的开始
  2  革命与爱情相伴而生
  3  牢狱之灾的后福:找到工作订了婚
第二章
  4  “彩虹下的婚礼”
  5  “九一八”——在那个悲惨的时刻
  6  第三革命者
  7  松江远眺
第三章
  8  空气中飘荡着惆怅
  9  记忆中的春天
  10  “抗联的父亲”
  11  再别妻女
第四章
  12  黑龙潭
  13  吉林遇险
  14  寻找“王殿荣”
  15  海龙
  16  夜宿烟筒山
  17  玻璃河套
  18  生死一念
第五章
  19  哈尔滨谍战
  20  离别的三种可能
第六章
  21  秀才与兵
  22  血战哈东
  23  血色浪漫
  24  救命的药
第七章
  25  苏联充电
  26  血拼“炮手队”
  27  马不停蹄
  28  穿越“大酱缸”
  29  北野营受训
第八章
  30  上尉副司令
  31  又见松花江
  32  解放哈尔滨
第九章
  33  回乡之路
  34  囡囡的噩梦
  35  可爱的坚儿啊……
  36  逃难
  37  避居上海
  38  寻找组织
  39  囡囡参加了新四军
第十章
  40  东北来信了!
  41  团圆!苦尽甘来
  42  胜利之后
编后记  永远不能忘记的牺牲

前言

  

    考入清华大学,是每个中国学子的梦想。现在是,很久以前也是。
    本书的主人公冯仲云,1926年考入清华学校大学部算学系。两年后,这所学校才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算学系”也改成了数学系。更牛的是,当年“算学系”只录取了他一个人。也就是说,他是清华大学乃至中国,最早学数学的几个人中的一个。如果一切如常,他会成为中国数学界的泰斗。因为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选择做了一名革命者。或者说,是时代的洪流带他走向了另外的路。没人能说如果他成为一个数学家会取得怎样的成就,但他作为革命家无疑是功勋卓著、名留青史的。
    他曾任中国北满省委秘书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北满临时省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一任校长,他还担任过北京图书馆新中国第一任馆长、水电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授勋仪式上,冯仲云作为东北抗日联军两位幸存下来的高级将领之一,与包括朱德元帅在内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一起,接受了毛泽东亲手颁发的一级八一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冯仲云在清华大学加人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以后的每一天差不多都是提着脑袋走过来的。在一次次的逢凶化吉中,迎来了革命的胜利。就在他以为可以不用再提心吊胆过日子的时候,他的生命结束于另一场号称的“革命”中。“文化大革命”。1968年。一个前半生总是准备在敌人面前慷慨就义的人,却在刚刚开始准备安享后半生的时候,在“自己人”手下含冤而死。用悲剧性的结尾来结束戏剧性的一生,成就了一种血淋淋的完美。
    作为人生中重要的一环,他和薛雯女士还共同创造了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而且这个故事不会随着他的生命一起消逝。当我得知了这个故事之后大为惊诧——这么美好的故事居然一直被埋没着。
    好吧,还是从头说起……

后记

  

    永远不能忘记的牺牲
    在编辑这套丛书之前,我们和大多数青少年一样,对自己居住的这座城市、自己所在的这块土地,知之甚少。这块被称作白山黑水的大地,它有怎样的过往?它和我们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我们几乎从未动过念头去探究一下——直到编辑这套丛书,直到“东北抗日”这四个字走进我们的视野。
    1931年9月18日夜,在预谋下,沈阳柳条湖附近一段日本人经营的铁路,约有80厘米被炸断。借此,日本关东军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拉开了日军侵华战争的序幕,史称九一八事变。4个月后,130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大地全部沦陷。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就发生在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里。这个名词历史课上我们都学过、背过,甚至考试还考过。每年9月18日夜的9点18分,还会准时听见城市上空沉重的汽笛声,但这个名词却仍然离我们很遥远,甚至遥远得从未真正地牵动过我们的心。可能是因为我们一直把它当成一个概念去记忆,而没有当成一段情感去体会吧!
    直到我们走进这套丛书的编辑工作,我们才走进了那个弥漫着战火硝烟的年代,那个遍布着侵略者的血腥杀戮,但更涌现出东北儿女不屈反抗的年代。从选题立项至今,这一年多的时间对我们来说仿佛就是一次漫长的穿越,在走访和倾听中,在拂去尘灰的资料里,一位又一位英雄的关东儿女站立起来,他们鲜活的音容笑貌,他们冲锋时的呐喊、他们撤退时的避闪、他们风雪中的瑟缩、他们饥饿时的蹒跚……每一个人的身影都历历在目,牵动着我们的心,他们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亲人,在承受着苦难,让我们心疼啊!
    很多青少年都有过追星的经历,有着自己崇拜的歌星或影星。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块生养我们的土地上,曾经有过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那个时候,太多太多的东北人,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东北军官兵、地方官吏和士绅,甚至还有土匪,在“誓死抗日救国”的口号下,走上了抗日的战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父老亲人,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和爱情,也充满着和我们一样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一人双枪同几百日伪军连番激战,断粮5天仅靠吃草根、树皮和棉絮血战到最后一息的杨靖宇将军,牺牲的时候是35岁:
    被捕后受尽敌人的酷刑,被日军枪杀前给儿子写下感人遗书的赵一曼女士,牺牲的时候是31岁;
    为了掩护大部队,和七姐妹挽手共赴鸟斯浑河的冷云女士。牺牲的时候是23岁;
    ……
    他们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崇拜的英雄啊!我们怎么能够忘记他们!
    可惜我们的能力有限,这套丛书的第一批只能收入12位英雄,他们代表了当时东北各个方面的抗日力量。还有太多值得传写的人物让我们难以割舍,如陈翰章、苗可秀、王化一、高鹏振,等等,这些人物只能列入下一批的出版计划。
    被选入的12位英雄,无论是在城市的隐蔽斗争,还是在战场上刀兵相见,他们所表现出的无畏和英勇,他们生动的个性、传奇的经历本身就那样惊心动魄、悬念迭生。我们希望这套以小说形式记述的英雄故事,能够把读者带回到那个历史发生的地方,让读者感受当时的战火硝烟,感同英雄们的情感世界,感佩英雄们的精神灵魂,而不只是在概念上知道和了解这些人物。如果说以往生硬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说教方法,因为不适应今天的时代发展而受到青少年的排斥,我们希望这套丛书因为好读好看的传奇小说的形式,而为青少年喜闻乐见,这也正是我们策划这个选题的苦心。
    为了更生动艺术地再现英雄的人生,我们的作家不辞辛劳,一次次体验、寻访英雄经历过的地方。11月中旬,王鸿达先生冒着大风雪,沿着冷云烈士的一生寻迹,到林口县因雪大路滑受阻,他竟不顾危险,几经辗转终于到达“八女投江”的乌斯浑河岸边;胡世宗先生,不远万里来到四川宜宾,亲身感受赵一曼烈士出生成长的环境;孙少山先生在接到写作任务时动情地说:“50年前一个孩子,为杨靖宇的英勇泪流满面,恨不能替英雄去死;50年后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能重为杨靖宇立传,我感谢所有给我这个机会的人。” 应该深怀感激的人是我们,感激每一位和我们有着共同心愿,把关东大地的英雄故事传播给后代的人们。 怀着对英雄和历史的敬畏之心,我们邀请了三省的史学专家参与我们的工作,为丛书的史实把关。他们放下手头的工作,与作家座谈,无私地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和收集奉献出来。罗占元教授捧出收藏多年、秘不示人的资料给作家们分享;吉林省党史研究室的郭红婴同志,在医院的病床上还一次次打电话来为我们提供帮助;杨靖宇烈士的后代马继民和李兆麟烈士的女儿张卓娅知道我们出版这套丛书的计划,给予我们的热情鼓励和指点,成为支持我们工作的动力;发现赵尚志烈士头颅的作家姜宝才,因为赶拍一个反映东北抗联的电视剧而不能参加这套丛书的写作,万分遗憾的他将多年收集的东北抗联素材无偿地提供给我们的作者。 我们在本书前面列出的那些单位,为这套丛书的面世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特别是辽宁省委宣传部宣传处和辽宁省新闻出版局,也给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指导。这些无私的支持和帮助给我们留下的感动和激励,不是一句鸣谢就能表达得尽的。他们都是激励我们将这套丛书继续编好的精神财富。 一直以来,就有一种声音在说,一个民族不要总是揭自己的疮疤。确实,一个民族不能总是沉浸在舔舐自己伤口的阴影里,但是一个民族更不能也不应该轻易地就忘记昨天自己的悲剧——特别是当人家还把你的版图,当做人家的版图写进他们的课本里;当人家从小学教育开始,就在觊觎着你这里的资源和土地;当人家还在把当年对你的屠戮者奉为神明朝拜的时候——我们自己怎么能够忘记,怎么能够忘记那些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而捐躯流血的人呢!况且,他们面对日寇的残暴统治,宁死也不屈服的反抗精神,他们为了正义、自由和尊严而献身的精神,不正应该成为我们关东大地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永恒不朽的灵魂! 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忘记了他们,难道不是我们上一代人的罪责吗!如果我们的孩子们忘记了他们,难道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罪责吗!这就是我们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初衷,也是我们作为关东大地的出版者的职责所在。 现在,就让我们以这套丛书,告慰那些为了东北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过的先辈们吧!英雄不朽!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