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我想遇见你的人生(给女儿爱的书写)

  • 定价: ¥39
  • ISBN:978754951237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页数:271页
  • 作者:杨照
  • 立即节省:
  • 2012-01-01 第1版
  • 2012-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杨照是台湾民主转型的参与者、见证者、反思者,也被认为是最会讲故事的评论人。去年出版的《故事照亮未来》是理性杨照的展现,而这本《我想遇见你的人生》则是感性杨照的缩影。
    这是他和女儿间的“情书”—倾吐心思、反思现实、垦抉记忆、期许未来。如何做父亲?我们如何聆听女儿成长中的生命呢喃?本书是出色的亲子人文散文,种种生命瞬间,构成人间最美好的画面。

内容提要

  

    做父亲的关注女儿生命的每一步是如何展开,女儿生命的每一步又是怎样反过来影响父亲对自身生命的感悟和反思,母亲提供了他们父女俩生命历程中的点滴瞬间的照片,这一切都构成了人间最美的画面。
    《我想遇见你的人生》以类似对话、日记、独白的散文诗形式抒写父女俩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这不是一个人的创作,是父亲、母亲、女儿,一家三口,共同创作了独一无二的互动文本,爱是弥漫其中的内核。
    《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是继《迷路的诗》之后,作者杨照再一次轻掩住他搏理善辩的滔滔之论。

媒体推荐

    它是一本情书。杨照明目张胆地背着老婆和另一女孩倾吐心思、反思现实、垦抉记忆、期许未来;其多愁善感,迷惘惆怅,非堕入情网不能办。继《迷路的诗》之后,杨照再一次轻掩住他搏理善辩的滔滔之论,娓娓向女儿述说自己。
    ——张大春

作者简介

    杨照,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杨照现任诚品讲堂和敏隆讲堂讲师,他的创作包括文学、历史、经典著作导读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故事照亮未来》《我想遇见你的人生》《迷路的诗》《想乐》《永远的少年》《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寻路青春》《推理之门由此进》《呼吸》等。

目录

推荐序:写给女儿的情书/张大春
自序:成长的不只是女儿
之一  听你,说生命中重要的事
  为生命做好准备
  快乐的丰沛可能性
  为自己生活负责的乐趣
  付代价都要交朋友
  坚持将事情做对的精神
  谦卑地面对巨大传统
  马尾飘飞的小小飙车手
  挑战一下自我极限吧
  学习带来的自由
  很不划算的反应
  起起落落好过一成不变
  雪地上的第一跤
  雪夜中不愿戴上帽子的女孩
  偏心的限度
  听你说生命中重要的事
之二  不把你宠坏,也希望你懂
  我喜欢的老师
  做爸爸最基本的责任
  为了一个正直的未来
  养儿防老
  活在热情的人群中
  爱我所熟悉的
  珍惜自己读不懂的书
  想象自己是一扇窗
  当老师的心情
  多交和自己不一样的朋友
  热情带来最大的魅力
  找到音乐与书籍里的“柔软的心”
  为了不炫耀的缘故
  整理自我、传达自我的新阶段
  在别人画的框框里打造自由
  音乐是自己的
  和老师不一样的判断
之三  因为你,我不怕老去
  止不住笑声的人生历险
  要做个怎样的人?
  爱与自觉修养
  不怕老去的最佳灵药
  我们的共同兴趣
  再次认识自然
  站在窗边眺望的身影
  小孩也是大人的窗口
  追求完美的过程比结果重要
  责任感带来安稳安心
  我们都爱玛法达
  帮你留着你来不及记忆的时光
  如果我不是你爸爸……
  “动作快会要我命!”
  值得珍惜的生活偶然
之四  和你一起,张望世界
  日常英雄
  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演奏
  “我凉凉的歌是一帖药”
  迷疑摸索的过程
  搭五点零六分去等五点的
  在运动场上“学输”
  学会无惧地张望世界
  别死背抽象漂浮的道理
  运动家精神不只是“胜不骄败不馁”
  罚站都还比去紫禁城好?
  体贴与个性间的平衡
  独立判断或标准答案?
  三分之一是天蝎座
  没有打架,只有打人和被打
  印证《天地一沙鸥》
  那瞬间消失的美景
之五  伴你成长,为你记得的幸福
  要拍出什么样的照片?
  那一天,我不会哭的
  在特别的名字背后
  当乐谱掉下来时……
  坚持质量的一场毕业音乐会
  藏在身体里的资产
  取消了的毕业旅行
  收到考试成绩单那天
  不变的“爸爸”,变化的角色

前言

  

    最早动念想的,是写十二封长长的信,给女儿长大之后读。
    那时候,她才三岁多吧,当然不可能懂得我写了什么。像是放进玻璃瓶子里掷人海中的“瓶中书”,经过多年波涛浮沉,才到达初识岁月之岸的女儿手中,展读发现在她小时候,爸爸曾经如此想象、期待过她的人生。
    十二个主题都想好了,当然都是我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累积出来的关怀,文字、阅读、音乐、壮游、古典、自然……几封信快速写完了,还有几封开了头搁在书桌上。
    搁着也就搁着了。没有多久我就失去了继续写这些信的动能,因为现实生活中和女儿的互动愈来愈多,相对地就愈来愈没有理由去想起那站在岁月之岸或坚定或彷徨的未来女儿了。
    一直到二○○八年,女儿三年级了,进入了很爱发问的时期,而且抱持一种坚持要得到答案的态度。常常她问了一个问题,我自然地反应:“啊,这你不会懂啦!”她会说:“你讲啊,我不懂也没关系。”
    她问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关系生活的意义。被她问多了,我也就慢慢养成习惯,即使她没有问,遇到了有感触的事,我会对她解释起来,真的不管她听得懂听不懂。
    当然她不会马上就懂,于是我就提笔将这些有的对她说过、有的只在心中转过的念头记录下来。前后记录了三年,今年夏天她从小学毕业,为她而写的生活笔记也有了一本书的分量。
    征得女儿同意,加上她妈妈帮忙想了书名,提供多年来陆续拍摄的照片,这本书就以我们三口首度家庭合作的形式完成了。我自己回头读了一次文字,发现里面所谈的,其实仍然不外是早先十二封信中的那些主题:文字、阅读、音乐、壮游、古典、自然……但在形式上,从原本的独白,变成了互动记录,添加了许多我一个人的写作不会有的趣味。这是女儿的贡献,也是女儿给我带来的巨大影响。
    原来,在这些年中,成长的不只是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