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 治 > 中国政治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 定价: ¥29.8
  • ISBN:978721304778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人民
  • 页数:235页
  • 作者:刘仰
  • 立即节省:
  • 2012-03-01 第1版
  • 2012-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关于现代人的快乐问题,刘仰在《我们为什么不快乐》的结论是:由于现代人的各种欲望被大大刺激和诱发,因而,在无限膨胀的欲望面前,再多的满足都是杯水车薪,我们难以获得快乐。全书从分为九个章节深入剖析了现代人的心理,全书通俗易懂,篇目不长,适合随时随地抽空读一段。书中论述的话题,很多都与国内外现实发生的事情密切相关。

内容提要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无奈的“城市穴居动物”
    当不快乐成为一种病  
    “一亿精神病”:被金钱逼疯的人  
    谁让你成为了奴隶?  现代社会的最大恐怖:没钱  
    性让我们不快乐  
    房子让我们不快乐  
    “房价永远会涨”是一个谎言  
    娱乐让我们不快乐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商业社会的发展动力是不断挑起人们的物质欲望。当我们的收入增长十倍时,我们的欲望已经增长了百倍,被欲望绑架成为无数中国人不快乐的根源。在《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中,刘仰对起源于西方社会、主导着世界潮流的幸福观,有全面的质疑和深入的反思。

目录

第一章 不快乐的现实
 追逐名利的无奈生活
 当不快乐成为一种病
 “幸福指数”靠谱吗?
第二童 不快乐的自身原因
 “一亿精神病”:为金钱而疯狂的人
 为什么收入增加却幸福感缺乏
 谁让你成为了奴隶
 我们离“现代奴隶制”还有多远?
 被一个欲望绑架
第三章 钱让我们不快乐
 上帝也爱钱
 现代社会的最大恐怖:没钱
 “金钱第一”让我们变得不安全
 中产阶级的投机天性
 为股票而疯狂
 股市是个大赌场
 中国股市还能再次暴涨吗
 理财专家让财离你而去
 火车、麻雀与股市
第四章 性让我们不快乐
 《红楼梦>的少女崇拜
 少女崇拜是贵族文化特征.
 剩女是怎样炼成的
 玩虐恋先进吗?
 性学专家谁更开放
 李银河应多读点历史
 古代小脚与现代大奶
 真实女人与虚幻美女
第五章 房子让我们不快乐
 为年轻房奴算一笔账
 胶囊公寓VS高房价
 限购令是一剂猛药
 投机性购房是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吗?
 “三代积蓄一套房”与高房价怪圈
 房价永远会涨是一个谎言
 拆迁户为何越来越火暴
 房奴、卡奴、股奴、菜奴
第六章 娱乐让我们不快乐
 明星时代的虚伪暧昧
 偶像崇拜的怪圈
 娱乐圈的刺激已让人麻木
 明星富豪谁玩谁
 湖南卫视的娱乐主持人
 二人转与芭蕾舞:有快乐就没文化吗?
 世界杯印象:金钱加娱乐
 明星的慈善行为
第七章 现代化让我们不快乐
 瘦肉精之害是观念之害
 谁在危害我的食品安全
 商品社会的熟人与陌生人
 商品时代的热情与冷漠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现代社会的愚民手段
 成功学为何大行其道
 日常生活遭遇强势企业
 与企业谈恋爱
第八章  广告让我们不快乐
  我们都是消费者,是悲还是喜
  DVD碟片能否带广告
  牙膏、赌博与三十六计
  广告让碳酸饮料持续危害人类
  目儿童广告:鼓励浪费从孩子开始
  广告不能太忽悠
  名人虚假广告
  治理虚假广告:别只打苍蝇不打老虎
  广播电台的小惊喜
第九章  媒体让我们不快乐
  电视相亲与婚介公司
  封口费与开口费
  还有谁值得信赖
  媒体被强奸还是被顺奸
  媒体的道德底线在哪里
  媒体逗你玩
  西方民主体制下的媒体恶棍
  默多克的数字化生存
  默多克与窃听风暴
后记
  我们能快乐起来吗

前言

  

    关于幸福,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无数种解释。关于幸福的这种众说纷纭的状态,既说明了人们对于幸福的关注,又说明了人们对于幸福的争议。人们渴望幸福,希望获得幸福,祝愿幸福永远留在身边。但是,因为对于幸福千差万别的理解,究竟如何才算幸福,人们很难有一个共同的答案。
    不同地区的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人,对于幸福的理解或幸福的内涵都有各自的认定。哲学家、道德家、宗教家、社会学家们皓首穷经的努力目标之一,就是想给予人们一个关于幸福的解释。然而,即使在这些思想家之间,矛盾和争议也总是存在,更何况普通人?
    世界上没有关于幸福的统一认定。事实上,古代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对于幸福的各自解释,列如中国人的“知足常乐”,西方人的信仰上帝。然而,当西方文明以势不可当的姿态席卷全球的时候,类似“知足常乐”这样的幸福原则,似平已失去了普遍意义。追求更大的成功,追求实现人生梦想,已经替代了人们以往的生存方式。
    此外,西方文明又基于一种科学的、统一的理论方式,使得幸福这样的概念,也变得有统一的必要。然而,它始终无法做到这一点,它徘徊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类历史上各种关于幸福的解读之间,不知道是应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还是改变人类历史上其他关于幸福的认知,由此,造成当今世界无数生活在现代化环境中的人们对于幸福产生迷惑,从而感觉不到幸福,不知道幸福究竟为何物。
    我把幸福当成一个很简单的原则:欲望的满足,就是幸福。
    这种欲望可以是最基本的生理欲望,例如饿的时候、渴的时候,有食物、有饮料,就是一种幸福。对于异性的向往也是生理欲望的一个最主要的领域,除此之外,对于生的渴望,希望摆脱死亡的宿命,也是人类最基础的生理欲望。欲望也可以再高一点层次,食物、饮料不匮乏的时候,对于食物、饮料品质的讲究,构成另一个境界的幸福。除了生理欲望之外,精神欲望的满足,同样也是幸福的体现。例如,人们对于父母、孩子的感情,对于艺术的追求,等等。每一种欲望的满足,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幸福感。
    解释虽然简单,事实却不简单。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我看来,“需求”就是“欲望”的不同描述,本质上一样,强度不同而已。马斯洛提出五个层次的需求,即: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在相对平稳的社会,需求一样存在,但实现需求有多种途径,有些需求由社会来提供,个人不容易产生无法满足的焦虑。
    在现代社会,高度竞争使得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在满足需求方面呈现巨大的差异。尤其是,满足需求的多种方式也不存在了,只剩下靠金钱满足这唯一的方式。途径、手段的单一化,造成中性色彩的需求变成强烈色彩的欲望。几乎所有人,在现代文明环境中,都被赶上了欲望满足的独木桥,这是“个快乐”之户斤在。
    当我们说,幸福就是欲望满足、需求满足,问题在于:一个人究竟有多少欲望?一个人应该有多少欲望?一个人的欲望必须全部得到满足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和现代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区别。
    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古代文明,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这样一个观点:欲望应该得到控制。当然,在观念和具体实践中,它又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古代常见的一种方式是,克制欲望,将欲望减低到最小程度。它其实是对于幸福的一个反向理解:如果欲望很少,如果欲望很容易满足,那么幸福感就很容易来到。其典型代表就是宗教。
    例如,西方古代的基督教,就强烈要求人们克制欲望,克制的范围包括对财富的欲望,也包括对异性的欲望,还包括对于现实社会一切事物的欲望。基督教视富人为罪恶,强制实行一夫一妻制,要求人们在现世中受苦,等到死后上了天堂才尽情享受幸福。
    西方文明在推翻基督教统治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欲望不应该克制,满足所有的欲望就是幸福。而且,由于人的欲望层次中最容易被感受的,是人们物质层面的欲望,因此,西方文明自文艺复兴以后500多年来,基本上将满足欲望的幸福感建立在物质欲望领域。即便在马斯洛的不同需求层次上,基本上每个层次的满足手段也都是金钱化的物质。
    以满足欲望来获得幸福感,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在实践中,却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如果欲望太容易被满足,幸福感便索然无味,除非更多、更频繁地满足。举个例子来说,喝牛奶不容易的时候,有牛奶喝就不错了。当牛奶铺天盖地,喝牛奶的满足感已经很弱,于是,有人认为,用牛奶洗澡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如果欲望很不容易满足,追求欲望满足的动力则容易变成不满和破坏力。例如,在媒体和舆论的宣传影响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应该享受像美国人一样的生活,有车、有房、到世界各地旅游。事实上,要让地球上每个人都满足这样的欲望,是非常困难的。结果是,欲望目标已被激发的人们,当看不到欲望被满足的希望时,就容易产生愤怒。
    欲望与幸福的关系,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我们在很多美国电影里经常能看到一类英雄,他们本领高强,勇敢地与恶势力斗争。恶势力往往斗不过他,但英雄却常常受制于恶势力,使得他有所顾忌而不能向恶势力作最坚决的斗争。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英雄受制于恶势力,最常出现的情节就是英雄的父母被劫持或威胁,或者是英雄的孩子、女朋友,或者是其他普通人。换句话说,英雄因为有了某种无法消除的欲望,而产生了致命的弱点,结果被恶势力抓住,成为被其控制的手段。
    这样的情节说明:如果一个人的欲望被别人控制,他就很容易成为被别人操纵的棋子。从这个角度说,孙悟空的厉害在于,它没有任何欲望,没有任何可以被他人操纵的弱点,它连死亡都不存在,连求生的欲望都不需要。这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无欲则刚。”
    普通人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的很多欲望,并不是主动产生的,而是被刺激之后被动产生的。满足这些欲望,也不全是个人能力能够实现的。于是,现代社会的普通人,为了自己满足欲望的幸福感,不得不求助于他人。例如,个人希望能够获得银行贷款,以便提前住上房子。然而,由于这样一个欲望的存在,个人往往就被银行控制,像好莱坞电影里的英雄那样,因为一个致命弱点而失去了自由。可怕的是,现代人被激发的欲望远不止住房子这~项,简直可以说多如牛毛。
    反过来,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的传统。中国的传统之一叫做中庸,在欲望和幸福的关系上,中国人很好地体现了这种中庸。
    中国传统没有像西方宗教那样严厉要求人们克制欲望,也没有像现代西万文明一样,鼓励人们满足一切欲望。中国古代也有宗教,例如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佛教塑造了将欲望降低到最低限度的榜样。出家人戒断一切尘世欲望,连生理欲望都降到最低,吃最简单的食物,睡最简单的床,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停留在维持生命必要的最低水平,将幸福更多地寄托在精神欲望的满足上。
    然而,中国文化的高明在于,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像出家人~样做,出家人只是一个出世的参照,而非现世的标准。中国人很早就实行了政教分离的原则,使得宗教断绝一切欲望的做法,对于大多数人只产生间接影响,而没有像欧洲那样,强迫每个人接受宗教原则。
    此外,中国的中庸还体现在对每个人欲望的克制上。中国传统主张一种将心比心的原则,你不希望别人这样对你,那你首先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旋于人”是这项原则的另一种表述。这项原则的前提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相对平等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每个人的欲望之上,放置了一个更高的道德原则:满足自己的欲望,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这里的“他人”首先是父母等亲人,其次是生活中的朋友、熟人,然后是社会上的其他人。我们当然不能说这个办法百分之百有效,于是,中国传统还会借助于法律——那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伤害他人的行为,会受到惩罚。
    中国人的中庸还体现在物质欲望满足与精神欲望满足并重的方式上。物质欲望满足具有排他性,这块肉我吃了,别人就吃不到了。而精神欲望的满己没有这种排他性,这首诗我读了喜欢,别人读了也可以同样喜欢。中国传统并没有像欧洲宗教那样,只要求人们沉浸在以上帝为中心的精神世界里,而是在种以人文为中心的精神世界里,同样不排斥物质欲望的存在。中国古人比现代西方人高明的地方在于,中国古人认为,精神欲望的幸福感,比物质欲望满足的幸福感地位要更高。
    因此,当今天的人们问  我们为何不快乐?答案并不只是我们个人已经没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而是整个社会在西方文化影响下,计传统的社会形态和传统的价值观难以存在。我不希望走极端。西方文明提供了很多丰富的物质满足,但是,如果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只能靠物质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和愿望也只能通过物质、金钱这一唯一的方式获得满足,那么,我们注定将不会快乐。
    看不到这点,当你不快乐的时候,你甚至找不到真正的原因,你也就永远难以真正地快乐。
    是为序。

后记

  

    早就有念头写一写现代人为何不快乐的话题。几年来,对这个话题一直在收集材料,也在不断思考。偶尔把一些思考的片段写成短文,发在我的博客上。本来想有较完整的时间段,好好整理一下思路,就这个话题写一个严肃点的东西。磨铁公司的叶光森先生觉得我发在博客上的小文章也挺好,鼓励我收集整理、编撰成书。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这本书有个好处,通俗易懂,篇目不长,适合随时随地抽空读一段。而且,书中论述的话题,很多都与国内外现实发生的事情密切相关。有些文章有点时效性,因此,在整理的时候,我尽量既保留当时的时效性,也作一些必要的修改、补充,以免时过境迁之后,人们因淡忘而对解读产生隔阂。
    关于现代人的快乐问题,我总的结论是:由于现代人的各种欲望被大大刺激和诱发,因而,在无限膨胀的欲望面前,再多的满足都是杯水车薪,我们难以获得快乐。现代人之所以会被诱发出无穷无尽的欲望,关键就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这个社会以金钱第一,需要时时刻刻卖出大量的商品,卖出商品最大的动力就来自于人们的欲望:因此,商品社会总是不断刺激人们产生新的欲望,或者放大旧的欲望。在你有欲望的地方,要刺激放大;在你没欲望的地方,要刺激产生。这就是商品经济的根本命脉。如果人们的欲望消失或降低,商品经济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人们有欲望是正常的,消灭欲望是很不人道的做法。但是,当欲望无限放大,满足就很困难,人们就会经常性地不快乐。甚至,很多欲望本来无需那么大的,现代社会的很多人都是被动地“被刺激’,后,产生了一系列的欲望,人们想控制自己的欲望都做不到。这不光是做了自己欲望的奴隶,更是做了那些刺激和操纵我们欲望的人或机构的奴隶。
    可惜的是,在现代商品经济环境中,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被刺激欲望后的奴隶,而是认为那是一种自由。放大欲望、追求欲望、敢于想象、敢于追求,往往披上了自由的外衣。事实上,这种观念在被宣扬的时候,常常失去了必要的后缀:自由都是有条件的。
    商品经济社会是一整套的文明体系,为了销售商品而必须刺激产生欲望,自然就有一套紧密配合的宣传手段。这一宣传手段就是媒体。媒体既在内容上为这个目标间接服务,也在广告上为这个目标直接服务。需要卖出商品的人,总是用广告对卖出商品欲望宣传最有效的媒体进行物质奖励,就是它们之间紧密合作的典型。而这个过程中,刺激欲望、卖出商品是关键与核心,为了这个终极目标,其他一切社会价值都退居其次,甚至消失不见。因此,现代人不仅因为自己被刺激的欲望无法满足而不快乐,还因为卖出商品的终极目标伤害了很多本该存在的美好事物而不快乐。
    我想,在这本不算太厚的书里,上面这些意思应该讲述得比较清楚。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怎么才能快乐起来?我们还有没有可能快乐起来?我之所以一直没有动笔写这个话题,原因也在这里。这本书只描写了现象和原因,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能快乐起来吗?面对这一“能否快乐”的问题,解决方案可以有两个:一个就是个性化的、个人化的解决方案。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案,例如,多说点“知足常乐”的大道理,多讲点因贪而败的故事,让每个人从道理和故事里自己领悟。过去有很多作品都属于这一类。但是,一方面,这类作品往往被视为“说教”,再怎么说教,也难以说出新花样;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社会的现实,无数精彩、无数诱惑,也使得这种针对个人的说教失去了说服力。光靠个别人的精神力量很难抗拒整个社会的物质大潮。    
    因此,真正要解决“能否快乐”的问题,还要从社会整体着手,要从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的文明人手,要说清这一文明不可延续的真相,要从制度层面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措施,并且要让我所说的“合理措施”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要实现这个目的,光靠针对个人的说教意义不大,还要靠针对社会的制度政策。这是我在本书中较少涉及的内容,因为,要给社会治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尽管我思考这个问题已经很长时间,但是,由于解决方案一直没有在我心中完善,便没有动笔。 现在,有了这样一本书也是好事。它可以把我的初步思考告诉大家,也许,与读者的交流能够有助于我尽快完善对解决方案的思考和探索。其实,在本书中,这方面的内容也略有涉及。例如,我认为,所有的商品广告都应该明码标价,以强调商品的性能和功能为主,而不能以强调使用商品的心理感受为主。此外,商品经济靠刺激人们欲望而发展的主要手段就是媒体,那么,如何让媒体换一种生存方式,而不是只以资本青睐与否为第一生存法则,这也是一个大问题,但在本书中没有涉及,日后我会完成这个话题的完整思考。因此,现在放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就算做我个人思考轨迹的记录吧。我之所以同意叶光森先生的出版建议,也是因为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与我有同样思考的人,可能不在少数。因此也希望借此机会与更多的读者交流。 刘仰 辛卯年七月十八(2011年8月17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