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曾经的阳台/中国新锐作家校园文学经典

  • 定价: ¥23.5
  • ISBN:978750873911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社会
  • 页数:208页
  • 作者:邵宝健
  • 立即节省:
  • 2012-05-01 第1版
  • 2012-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邵宝健所著的《曾经的阳台》是我国新锐作家邵宝健经典之作。心思缜密、文采奕奕的作家将爱的种子埋藏于作品之中,收获了出人意料甚至是匪夷所思的果实。《曾经的阳台》带给青少年成长新的视觉盛宴,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

内容提要

  

    我们的生活空间,有和煦的阳光,也有沉郁的阴霾;有鲜花盛开,也有暗霜侵染。邵宝健所著的《曾经的阳台》由“人间有爱”、“风波乍起”、“前庭后院”、“职场诡澜”、“市井实录”、“奇思异想”和“岁月档案”七个小辑近百篇精美小小说组成。《曾经的阳台》作者以一种温暖的有节制的浪漫主义笔触,描绘了多彩生活中的一串社会图景;在展现人物的同时,对人性、人情、人际作了较为独到的揭示。或奇警,或睿智,或凝重,或诙谐,尺幅千里,微言大义。

作者简介

    邵宝健,男, 浙江湖州人,1967年毕业于杭州化学工业学校。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湖州市作家协会顾问。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已陆续发表小说、杂文等作品700余篇,200余万字。多篇作品获奖。己出版《永远的门》、《收藏家的隐秘》、《复活的南天竹》、《绿鹦鹉》等小说集。部分作品被改编成影视短剧、广播剧和连环画。《永远的门》入选日本的大学汉语教材、香港高中语文教科书和国内最新高校教材《比较大学语文丈》。202年4月,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文艺报社等部门授予他“当代小小说风云人物榜·小小说星座”荣誉称号。

目录

第一辑 人间有爱
  小雨中的回忆
  送错花的后果
  生命
  独跳双人舞
  凤子和凤子爹
  绝壁
  朕兆
  一件小事
  救命的水仙
  玉雕
  十二年前的苹果
  道歉
  亮叔
  青橄榄
  曾经的阳台
第二辑 风波乍起
  小区里的交通纠纷
  荒诞的奇遇
  赝品
  深山的庙
  怪症
  搭档
  "法眼"
  隐私的售价
  银调羹
  原型
  局长遭遇危险游戏
  泥土
第三辑 前庭后院
  事业线
  错位事件
  老屋
  邻居
  门趣
  葡萄藤
  慈父寻女
  温柔的梦启
  不速之客
  追睹芳容
  一张旧木柜
  扁老三的机缘
  邻居们的经济地位
第四辑 职场诡澜
  古钱币
  笑吧
  无懈可击
  茶色眼镜
  温柔的小手
  柴秘书寻工记
  送温暖
  鞋匠和部长
  关系融洽的背景
  水喷事件
  楼下有人喊
  神猫
  南风拂面
  夜宿者
  硬拳胡宗葆
  梦呓的后果
第五辑市井实录
  潇洒的手势
  阿陶的奖金
  睡眠问题
  出言不慎
  黑袖章
  同名之虞
  发套逗乐
  禁果
  转移愤怒
  世风
  调侃阔皮带
  望远镜
  明哲保身的后果
第六辑 奇思异想
  减肥诙谐曲
  扑灭激情
  找
  墙上的L形铁钉
  爱心果露
  玉米天仙的困惑
  开发空气
  跌宕
  步履的研究
  怪蛋
  曝光轶闻
  魔杆
  锁在一起的情缘
第七辑 岁月档案
  古楼下的座钟
  魔桌
  掌声响起来
  老花匠的遗嘱
  夜半电话
  说病
  舞厅月票
  名人的待遇
  黄金屋
  茶杯的幽默
创作谈:关于一扇门的写作记略(代后记)

前言

  

    钟爱小小说写作的N个理由
    小小说写作是一种平民化的文学实践,一种愉快的劳作,一种有意义的思想活动。
    小小说写作,能健脑,能悦心,还能励志鼓劲儿。
    先说健脑。流水不腐,勤于思考,脑子才不迟钝。小小说写作,需要多看、善思、勤动笔。一两千字的篇幅,用笔写或敲键盘,一两个小时便能拿出初稿,制作过程较短。不像操作较长篇幅的文体那么累脑劳神,不折腾人,无体瘦衣带宽之虞。人嘛,不用脑不行,但用脑过度也可能妨碍健康;而小小说写作,恰好轻重有“度”,既消耗劳作者思维之动能,又不至于弄得人筋疲力尽,不过是要你体验一种轻微焦灼的思虑,这有益身心。
    就说本人吧,学会电脑写作后,素材笔记仍用笔。心情好的时候,一天在键盘上敲出一两篇不嫌多,杂事缠身时,一两个星期弄出一篇不嫌少,脑力损耗的程度完全由自己掌握。
    千把字的文章,讲给家人听,几分钟即止;请文友看,立等可得其读后感;现场交流,思想任意碰撞,思路随之拓宽,思维随之敏捷,每每茅塞顿开或豁然开朗,能不健脑乎?
    再说“悦心”。写作大凡是悦心的,但小小说写作给实践者的愉悦更快捷、更浓烈。这种劳作不需要忍受长期寂寞的煎熬。不必避尘闭门,班照上、舞照跳、茶照喝、报照看;有感觉了,来“电”了,桌前一坐,个把小时的工夫,少安勿躁,“雏形”即现,爽快哩。
    当然,想写好一篇好的小小说,除了素材要好,技巧也是要的,也需要机智,但这些难度不大,操练的次数多了,完全能掌控,这叫熟能生巧。
    小小说是对现实生活的即兴表白和瞬间记录。你的苦思、你的愤懑、你的欣喜、你的渴望,都可以来一次痛快淋漓的宣泄和倾诉。笔停稿成,就有一种雨后见彩虹的视觉乃至心灵上的享受,还有一种特别松懈的淡定,恍如步入禅境,心底有禅意飘浮。
    小小说芬芳像一朵朵桂花,鲜活像一只只河虾,笔耕者大多拥有一定数量的小小说。邮寄或网投,东方不亮西方亮,你会时常领略作品被青睐和赏识的惊喜,“成就感”会延绵不绝。小小说虽然不可能像“重磅”作品那样带来重磅利好,但好的小小说发表后,能被转载,能被改编成小品或影视,能人书,还能进语文课本,其潜利很大,能不为之快乐?
    天下的文章、报刊和书籍太多了,多少辆火车都装不完。古今中外的大作家太多了,想挤进那个排行榜,难!写小小说嘛,本不是为谋大财、争大名,有那么一两篇让读者记得牢、编辑称道、自己也满意的作品,此生足矣。你若能这么想,还能不“悦心”吗?
    说到“励志”,体会就更深了。少年学写小小说,有利于提高作文成绩,有利于养成亲近文学的热情;青年操练小小说,可以助其上写作新台阶,保持创作激情;进入老年写小小说,那是一种闲庭散步,一种岁月回望式的心灵舒展,无暇感叹“只是近黄昏”哕。
    写小小说,什么时候都不算晚。我的《永远的门》的发表,乃至被《小小说选刊》转载和获奖,已经人到中年了。就是在我退休后,写作小小说的时间富裕了,一年下来,居然搞了近百篇。据说,我们敬重的许行先生生前是在退休后开始创作小小说的,十多年坚持下来,写成了小小说文坛上的顶级优秀作家,他的《立正》等作品至今仍闪烁着艺术光彩。
    这么说,小小说写作,老少皆宜,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士都可以参与,没有门槛。它给实践者以盼头,给实践者以成长的体验,给实践者以意气风发,激励人生,长志鼓劲。
    小小说是朝阳事业,正值青春少年期。她既是未来作家的摇篮,也是“黄昏”和“夕阳”的知己,她可以成为一个人一生的精神伴侣。
    钟爱一个人也许不需要理由,但钟爱一项工作、钟爱一种事业,还是需要理由的。钟爱小小说写作,除了能健脑、悦心、励志外,还有N个理由,由于篇幅限制,暂且就此搁笔。
    邵宝健
    2011年11月

后记

  

    创作谈:关于一扇门的写作记略
    邵宝健
    翻阅旧时的素材本,有一段关于“门”的文字:
    一天,那位郁郁寡欢的老单身汉去世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移动一只小衣橱时,发现墙上有个矮门。于是传说就不胫而走。后来在隔壁老姑娘的墙上相对位置上没有发现“门”,于是以为有诈。结果用泥刀削去墙皮,露出的只是砖,没有门。重新回到单身汉的房间,仔细一观察,原来那扇“门”是画出来的(油画)。后来人们才回忆起来:这房子在单身汉之前,曾有一位爱好画画的穷苦青年住过。隔壁是一个水果(苹果)仓库。他特别爱吃苹果。不过,据说当时看管仓库的是一位美貌姑娘。再往后回忆,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段文字的标题为《门的传奇》  (关于一个老姑娘和一个单身汉的故事)。题记时间:1986年3月14日。
    上述素材采集是据于如是触动:一是,那一年,我第二次搬家。新居是别人多占而又退出的,共有5扇门和5个大壁橱的旧宅。卧室里那两个与邻居相连的似乎可以用拳头击破的壁橱,成了书架。二是,临近春节的一天,我在岳母家逗留,有机会看到街坊上称之阿婉娘娘的大妈在家门口磨米粉,旁有一位老男人在小石磨旁添米。他俩动作协调,态度亲和,但并非夫妻。阿婉娘娘长相清癯,据说过去是个好人家,一直没嫁人;而那位帮磨的老男人是挑水夫,单身。这对男女的独身和卧室壁橱之印象撞击,给了我灵感。我在着手构思乃至动笔时,脑子里曾几次盘桓以前听到的一则传闻:某电影院一位怀才不遇又不善沟通的美工,没有婚史,好酒,一天,这位孤独的画师裹着幕布猝死在舞台上。这个传闻我并没有记入素材,但潜意识里已把他当成男主人公原型了。所以“郑若奎”是位电影院的美工,也就很自然了。
    有了这些写作准备,就伺机进入创作状态。
    1986年3月至6月,我这个非党员被单位派到市委党校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修班。党校地处市中心十二三公里的郊区,所以“进修”得在校住宿,双休日可回城。和我下榻一室的,一位是市供销社党委书记,一位是市统计局科长,一位是市汽车运输公司老总,还有一位是钢铁厂的车间主任。他们都比我年轻得多。晚上临睡前,由聊天开始,后由我讲故事。室友们是躺在被子里当听众的。我讲的就是这个关于“门”的故事。故事框架和后来成型的小说大体相近。这几位室友平时并不亲近文学,但听到这个故事,他们都兴奋得披衣而坐,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人说,墙上的“矮门”不妥,应该是扇大一点的门,这样主人公才可避“猥琐”之嫌。好,这个点子好!我激动地回应。若要把墙上的“门”弄大,遮盖物也得大,  “小衣橱”改为“一人高的花竹书架”。有人提出,书架上可以置些杂物,不显单调。好!上面摆一只高脚花瓶。这样,女主人公在鲜花店工作也有了延伸的情理。一些重要的道具经过众人推敲和捏揉,趋于合理。故事脉络经过讲述,也更显神通气爽。腹稿大致可以了,接下来的事是让口头文学化为书面文字。
    党校下午是自学。不少学员进图书馆,或在宿舍里看书。我坐在党校心形池塘的露天长椅上,拿着讲义夹,开始起草那扇门的故事。风景宜人,周边没什么干扰。风和日丽,心情舒适。白纸上的文字越来越多。周末回家,把稿子誊写一遍,誊写中,不时有即兴改动。成了,题为《永远的门》的小小说。翌日去邮局寄出稿子。
    大约是4月中旬,我收到浙江金华市《三月》杂志社的采用函。在上课时,我还忍不住拿出这份采用函,向同桌的“室友”显摆一下。
    当年7月,《永远的门》被《三月》(双月刊)第4期刊发出来,对照原稿,没任何改动。这是我在这个杂志上发表的第二篇小小说。
    同年11月,该作有幸被《小小说选刊》第ll期转载。这是我第一次上“小选”。 1987年4月11日,我收到一封来自河南郑州的电报,得知《永远的门》获《小小说选刊》1985-1986年全国优秀小小说奖。 这一年我已40岁了。 之后,《触者》、《青年文摘》等百余家报刊先后转载了这个作品。著名老作家许行先生,很早就在长春的《精短小说报》上撰文推介这篇“门”。这篇作品先后人选日本的大学汉语教材、香港的新高中中国语文教科书和国内最新高校教材《比较大学语文》。 我想,精品和经典,除了作品本身具有思想性、多义性和被评论性,还需要时间的磨砺,离不开读者的青睐和业内专家的慧眼识珠,离不开报刊转载的热情,其中媒体的推介尤为珍贵。有一比方,有了这诸多利好,就像从深山老寨出来的“村姑”,她的天生丽质,受到大都市的霓虹灯的照耀,能不大放其彩吗? 2011年6月30日于湖州紫云花园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