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我和艾青

  • 定价: ¥35
  • ISBN:978702009179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文学
  • 页数:376页
  • 作者:高瑛
  • 立即节省:
  • 2012-08-01 第1版
  • 2012-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艾青夫人高瑛从“四十一年的夫妻缘”这个角度,写下了这本《我和艾青》。这可是高瑛以见证人的身份,为新中国成立后艾青近五十年大落大起、大悲大喜的人生历程提供的一份贴近本色的记录。全书六十三个“故事”,全是通过“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日常生活描绘来凸现艾青的。所以,它称得上是一本写艾青后半生的传记。

内容提要

  

    《我和艾青》由高瑛著,作者与大诗人艾青,是携手走过了四十年风雨沧桑的夫妻。他们“患难相处,心魂相守”,曾有过一段不为时俗所容的刻骨恋情。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作者冲破重重阻挠,与艾青相恋、结婚,但不久艾青即被打成“右派”,而她坚贞不渝、初衷不改,陪伴丈夫先发配北大荒,后全家又赴新疆石河子充军劳改,历尽艰难,九死一生。十年“文革”中,他们夫妇更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折磨和迫害,但是两人相濡以沫,终于熬过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
    在《我和艾青》中,作者以真挚的情感、质朴的笔触,忆述他们难忘的情感旅程,追溯两人共同的生活经历,为逝去的历史和悲喜人生作证,为政治风云和日常生活中的大诗人艾青画像,也呈现出她作为女性和妻子所独具的似水柔情与坚忍个性。

媒体推荐

    《我和艾青》细腻地叙述了1957年后直到艾青去世这段时间内,所经历的灾难和我们了解不深的诗人重要的生活、工作、创作经历与往事。从这部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艾青的精神风貌:看到他坚韧不拔,对祖国和革命满怀坚定的信心,对人民满怀真挚的情感。传记中所描写的,不管是艾青与文艺界、基层劳动人民的交往,还是艾青与高瑛间的夫妻关系,都充满了革命情、同志爱,因而对加深对艾青的理解,对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艾青,发扬他的诗歌精神,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这部传记也因此有了重要的意义。
    ——贺敬之
    艾青夫人高瑛从“四十一年的夫妻缘”这个角度,写下了这本《我和艾青》。这可是高瑛以见证人的身份,为新中国成立后艾青近五十年大落大起、大悲大喜的人生历程提供的一份贴近本色的记录。全书六十三个”故事”,全是通过“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日常生活描绘来凸现艾青的。所以,它称得上是一本写艾青后半生的传记。
    ——骆寒超

作者简介

    高瑛,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涧村。1948年考进哈尔滨行知师范艺师班。1949年被招进松江省鲁迅文艺工作团任舞蹈演员。1955年调进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出出进进50年之久,1979年之后任艾青的秘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小爱好文学。写了为数不多的散文和回忆性文章,结集成《我和艾青》;写了很少的诗,结集为《山和云》。

目录

序:画出艾青的灵魂
人生迈错的第一步
窗户上那双眼睛
我轻信了他
不破不立
从楼上到楼下
城外桃源
公开的秘密
我失去了工作
分娩
聂鲁达
引火烧身
被迫提出退团
石光,他是谁
北大荒
爸爸,你不是“右派”
醋坛子
我的父亲
马蜂窝捅不得
艾青与鹿
儿子未未
去新疆
秋收
挥不去的烦心事
人不能喝西北风
不测风云
地窝子
“三八”队
一句谎话
割疝气
为了眼睛
吃猪脑
艾青的画
聂华苓推开了我们家的门
我不是诗人
祸从口出
丹娜
难忘的小事
艾青的十封家信
匿名信
重访巴黎
卖烟
爱荷华信笺
爱荷华“中国周末”
为了安慰
一双小鞋
艾青与画家
知己
戒烟
“避风港”
忘不了过去
蛋糕
艾端午
妞妞的信
女儿来信
缘分
他是伯乐
八十换骨人
我哪里都不去了

潜移默化
不是悬案
我们家的大救星
皈依佛门
书后语
附录  高瑛的诗
  相思树下
  纽约街头
  自由女神
  给自己唱一支歌
  影子
  昙花一现
  伊拉克小孩
    ——电视新闻中看到的
  一切都是机缘
  根
  心
  为墓地一叹
  画一个你
    ——给当代哲人文怀沙先生
  求
  怎么能
  短句
  莲蓬自叹
  风骨
  信仰
  泪
  蝴蝶
  我留下了你
    ——我给艾青做了面膜
  手
  题艾青画兰
  思念紫群
  灵魂
  爱情
  白云山
  家
  大理石
  在海上
  思念
    ——写在玉兰花开的时候
  林间歌手
  白天鹅
  地震中的孩子
  给我一个梦吧
  我的柯岩大姐

前言

  

    序:画出艾青的灵魂
    骆寒超
    艾青生前没有留下一本回忆录,我当年曾建议过他写一写,但他认为自己一生的是非功过评说的最好依据还是作品,因此不想写。这样考虑自然也有道理,不过正像文学生态学所启示我们的那样,艾青若能把自己一生的经历——特别是其中鲜为人知的内容公之于众,无疑对后人对他人品和文品的估价更为有利。可惜这位“中国诗坛泰斗”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份遗憾,就这样告别人间了。
    值得庆幸的是,艾青夫人高瑛从“四十一年的夫妻缘”这个角度,写下了这本《我和艾青》。这可是高瑛以见证人的身份,为新中国成立后艾青近五十年大落大起、大悲大喜的人生历程提供的一份贴近本色的记录。全书六十三个“故事”,全是通过“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日常生活描绘来凸现艾青的。所以,它称得上是一本写艾青后半生的传记。
    提起传记,总会令人想起它的使命是人生形迹、历史事件有系统的记载吧!至于其他方面的要求,似乎并不十分重要。这本“故事”对艾青的人生行迹及围绕这行迹的历史事件也写了,但重心却放在另一个方面:画出艾青的灵魂。
    高瑛所画出的“艾青的灵魂”,首先显示为诗人在纷繁芜杂的人世间由爱与憎交织而成的铮铮铁骨。艾青所爱者是真善美,所憎者是假恶丑,在生活中,这种爱憎之情体现在“讲真话”的行为上。正是这一行为,使他屡遭不测,厄运经年。例如,他因为对不断挨整的丁玲抱不平,仗义执言,讲了几句真话,竟也被网罗为所谓的“丁陈反党集团”,打成“右派”,放逐到北大荒和戈壁滩,落得个以打扫连队厕所为生、住地窝子度日的境地。艾青保持一个革命诗人光明磊落的精神,豁达坦荡的胸襟,不卑不亢地应付,忍辱负重地承受。等到拨乱反正之日终于到来,假案错案得到平反,人的尊严得以恢复,他唱着“归来的歌”重登诗坛后,又以宽宏大量的姿态,送给周扬、徐迟等“俱往矣”三个字,以“一笑泯恩仇”。艾青历经坎坷,尝遍世态炎凉而仍能顾全大局、不计前怨的这种精神,都在这本“故事”中得到了细致、生动的表现,从而画出艾青的灵魂中铁骨铮铮的一面。而夫人高瑛,则是凭四十一年“夫妻缘”中切身感受,以及原生态的材料“画”的。所以,像《引火烧身》、《北大荒》、《爸爸,你不是“右派”》、《地窝子》、《割疝气》、《祸从口出》、《我哪里都不去了》等“故事”所提供给我们的,全是真挚贴切、感人肺腑的内容。
    但艾青的灵魂在高瑛笔下不单是铮铮铁骨,也还有温情脉脉的一面。也就是说在这些“故事”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艾青对真理人生有虔诚的追求,也能看出他是一个极典型的性情中人,对爱情痴得可爱,对家庭恋得执著。艾青和高瑛“四十一年的夫妻缘”,在这条人生道路上,可说是布满着风风雨雨的。只要读一读《不破不立》、《公开的秘密》等,就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结合是经受过难以想象的社会阻力的。虽然这些阻力后来全被冲破了,他们终于建立起了温暖的小家庭,但美满的日子没过几个月,1957年的夏天艾青就遭受到灭顶之灾,株连到产后不久的高瑛也退团、退职。从此,他们告别北京丰收胡同温暖的家,抱着孩子,浪迹北满森林、戈壁荒滩。不论是大饥荒的60年代初,还是“文革”十年扫地出门、流放“小西伯利亚”的时期,高瑛则始终跟着艾青、带着儿女,相依为命。可以这样说:使艾青这颗在政治寒流中已经冻僵的心,还能获得温暖,人还能挺过来,其支撑的力量可不是来自别人,而是高瑛对他坚贞不渝的爱情。只要读一读《不测风云》《为了眼睛》等,谁能不为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爱情而动容!当然,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免不了会产生些口角,但最终总是以“大哥哥”认错、“小妹妹”让步式的喜剧告终,这就十分传神地勾画出了他俩爱到痴时的神态。我特别要提一提《卖烟》等故事,它们所流露出来的艾青的情怀,使人感到一个完全平民化而非高踞神坛的痴情诗人走入我们中间来J。
    玟本“故事”除了画出艾青的灵魂以外,读罢全稿,我还有一个印象:好像高瑛无意于写一本书,而是在怀念亲人中为排解伤感的心境做着一场又一场的自我倾诉。所以全稿才有细致中的自然,自然中的朴挚,质朴中的亲切。唯其如此,,才使“我和艾青”的形象都显得真切动人。大概这种由亲切感带出来的真切表现,正是这本书系列散文的姜学风格。但也值得提一提高瑛创作中的这种质朴自然,并不意味着她无意于追求多姿多彩的散文创作技巧。不是的!她很能抓散文创作“形散神不散”的艺术表现策略,画艾青的灵魂就是不散的神。因此,全稿所涉及的一切几乎全是围绕着画出艾青的灵魂而展开的,并且,她还让各个“故事”之间的连接既按时间顺序做自然而然的组合,却也顾及生存命运演变的总体情节,在转折、倒装的组合关系中做破坏时间顺序以造成跌宕起伏的安排。因此,这一本由系列散文组合成的回忆录,可说是具有大巧之朴的特色的。正是这种艺术上的大巧之朴,也强化了本书的阅读亲切感,更进而强化了它的审美功能。
    话还得说回来,《我和艾青》大概无须在审美价值上和其他散文家论个长短,它更大的价值似乎在于给世人提供了一份有关艾青建国后浮沉岁月的真实人生档案。
    高瑛在《书后语》中说:“写历史回忆性文章,‘真实’就是文章的灵魂。”因此她在这本书中,凡涉及与艾青有关的人和事,总在力求真实。的确,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我当年和艾青闲谈中也略有所闻。唯其如此,才使高瑛在《书后语》中敢于这样说:“有的故事里,难免写到想避却避不开的人和事,但愿都能以实事求是的精神面对往事。”大概这里也渗透着艾青一贯提倡的“讲真话”精神。
    由此看来,《我和艾青》在认识艾青、研究艾青方面,还是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单就这一点,我们也得感谢艾青夫人高瑛了。

后记

  

    1996年5月10日,向艾青遗体告别。
    那天,我从八宝山回来的夜里,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我起来了,走进客厅,在艾青生前坐的那张沙发上坐了下来。奇怪的感觉,艾青并没有走,他还在家里!我静静地等待着,希望他能出现在我的幻觉里。我望着墙上挂的他那张像,问:“艾青啊,你在哪里?我们俩的夫妻缘,从此就真的结束了吗?”
    在艾青离去的日子里,经常有朋友劝我:“写一写你和艾青的过去吧!”“艾青没有完成的事情,你来完成吧!”“艾青不写回忆,是太大的遗憾!”……
    有一天,柯岩到我这里来。她说:“高瑛啊,你写吧,你快写吧,这本书,就叫《我和艾青的故事》。”
    朋友们真诚的鼓励,热心的敦促,让我动心了。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说不完、写不尽的事情。生活是一本流水的账,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包罗万象。
    我思索着:写什么?怎么写?
    我想起了艾青曾经给一本传记写的序中说:“要尊重历史,我发现有的人居然在为自己编造历史,甚至篡改历史。这是愚蠢不明智的。假如在做人上用些精力,要比编造‘辉煌’的历史更有意义。”
    写小说、故事,要怎么编,就随意编;人物要怎么写,就随意写。但是,写历史回忆性文章,“真实”就是文章的灵魂。
    艾青在世的时候,许多朋友建议他写回忆录。他总是说:“我不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也不是倾国倾城的美女,谁愿意读平淡无奇的东西?”
    我始终认为,艾青不写回忆录,那是他对过去的历史的宽容。1978年,艾青在北京治病。徐迟也从武汉来了。冯亦代对他说:“艾青在北京,你去看看他吧。”徐迟说:“‘反右’时,我当了打手,不好意思见他。”艾青知道了,对冯亦代说:“你再见到徐迟,告诉他,过去的事情,都忘了吧,这样大家都会轻松起来。”
    俱往矣,就是艾青对待历史的态度。
    《我和艾青》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多,这是我第一次投下记忆之网打捞上来的故事。
    这本书里,写了我和艾青四十一年的夫妻缘,有的故事里,难免写到想避却避不开的人和事,但愿都能以实事求是的精神面对往事。
    我和艾青的故事,并没有写完,如果献给读者的这本书,能得到掌声,或许我还会写下去。
    感谢帮助过我、鼓励过我的朋友们。我诚实地说,没有你们的鞭策,就没有《我和艾青》这本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