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末代皇妹韫龢/末代皇族纪实系列

  • 定价: ¥43
  • ISBN:9787020088546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文学
  • 页数:495页
  • 作者:贾英华
  • 立即节省:
  • 2012-08-01 第1版
  • 2012-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末代皇妹韫龢》由贾英华著,这部近四十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在记述末代皇妹传奇经历的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承载”着作者贾英华与传主的多年友谊。此书由韫龢和爱女郑爽分别亲笔作序,书中不少关于逊清宫廷和溥仪的珍罕历史内容属首次披露,弥补了为数不菲的重要的文史空白。
    爱新觉罗·韫龢,作为溥仪的二妹,自幼出入紫禁城,是与同治的妃子敬懿太妃、庄和太妃、荣惠太妃,以及光绪的妃子端康(瑾妃)太妃以及溥仪暨皇后婉容、皇妃文绣等人在逊清宫廷一起生活过的“亲历之人”。

内容提要

  

    《末代皇妹韫龢》由贾英华著,作者通过多年艰辛挖掘,真实披露了紫禁城内和醇亲王府一些世所罕知的秘闻。对于宫廷的衣食住行,乃至连醇亲王府如何在每个月中过节及过年,书中也一一作了生动描述。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昔日末代皇族的日常生活及个中细节,更可在字里行间“捕捉”到溥仪和爱新觉罗家族百年沧桑的一札“侧影”。
    身为溥仪的二妹,她曾亲历末代皇帝出宫、潜离王府、寓居天津、尔后又追随乃兄远赴长春,洞悉伪满傀儡政权诸多内幕。作者经考证,逐一作了真实披露。
    韫龢亦曾陪丈夫留学英国,居住在溥仪的洋师傅——庄士敦家中,详述了《紫禁城的黄昏》一书撰写由来和始末。伪满垮台后,她与丈夫携子女流浪于冰天雪地的东北,成了名副其实的“流浪皇妹”。新中国成立前夕,她和家人经过一路坎坷乃乞讨,返京成了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
    这部《末代皇妹韫龢》,不仅对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和贾英华所著的《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有所佐证,更对了解溥仪真实的一生,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史价值。

媒体推荐

    贾英华先生积数十年之心血与智慧,以口述、档案、谱乘、踏访资料为所长,凝聚成“末代皇族纪实系列”九书,成为清史、民国史、民族史、北京史和满学、故宫学、历史学、谱牒学史苑中的新葩。
    ——阎崇年
    历史有时比小说更精彩。晚清史亦如此。
    贾英华基于寻访晚清以来三百多人物、珍藏数百小时录音录像定就的末代皇族纪实系列,颇具历史价值。主人公皆他深知熟识之人,实乃奇缘。
    实述皇族演革内幕,堪映辛亥百年风云。
    ——二月河

作者简介

    五十年代出生于北京。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传记学会副会长、晚清史研究学者。多年来先后采访数百人,搜集末代皇帝及晚清宫廷人物史料数以千万字计。先后著有《末代皇帝的后半生》(获中国图书金钥匙奖)、《末代皇弟溥杰传》(评为全球华人读物美国地区十大畅销书)、《末代太监孙耀庭传》(出版英文版并节译15种外文)、《末代皇帝立嗣纪实》(评为北京第二届图书节畅销书)、《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等。以上图书出版后,畅销国内外,部分作品出版日文和港台版,并受到国内外数百家权威媒体评介。
    他曾捉刀为末代皇帝溥仪题写墓志,为末代太监孙耀庭撰题碑文,书法作品曾入选《中国首届当代名人名作展》、《当代名家书画展》等。

目录


序二
第壹章  两代帝王之家
  一醇亲王府秘辛
  二祖父奕觳和四位祖母
  三宣统“逊位”前出生的二格格
第贰章  父亲载沣和母亲瓜尔佳氏
  一载沣被慈禧强逼退婚
  二祖母对她几位父辈的评价
  三母亲瓜尔佳氏——荣禄的掌上明珠
第叁章  幼年生活
  一溥仪罕为人知的乳名
  二童年趣事
  三“精奇”德妈
  四一日三餐
第肆章  醇亲王府内
  一祖母的“陪伴儿”
  二风水宝地思谦堂
  三淘气的二格格
  四王府的迷人传说
第伍章  王府习俗
  一繁缛的旧规矩
  二一年到头过节
  三“任真堂”的刻板私塾
第陆章  进宫会亲
  一去见“皇上”哥哥
  二最爱吃“梨”犯了“忌”
  三“皇上”竟是一个小孩儿
第柒章  祖母讲述的亲历故事
  一祖母口中的慈禧
  二载沣提议释放汪精卫并会见孙中山
  三袁世凯托人说媒欲将女儿嫁溥仪
  四瓜尔佳氏力主溥杰与张勋之女联姻
第捌章  晚清后宫
  一珍妃之死是端康太妃的心病
  二“皇后”变“皇妃”
  三跟婉容学会吸烟
第玖章  王府内的繁琐礼仪
  一皇上的“称谓”
  二溥仪的真假生日
  三在终日玩耍中长大
第拾章  紫禁城“伴驾”溥仪
  一宫内禁吃牛肉
  二亲历母亲瓜尔佳氏自杀
  三回姥姥家——荣禄家探亲
  四端康太妃屡邀醇亲王府后人进宫
第拾壹章  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前后
  一端康太妃去世
  二溥仪被逐出宫
  三载沣躲至西什库教堂避难
第拾贰章  举家迁居天津
  一祖母病逝
  二英租界十三号路一六六号
  三正式上学
第拾叁章  津门琐事
  一敢拿溥仪的乳名开玩笑
  二陪婉容学京戏逛街购物
  三溥仪被球拍打破脑袋
第拾肆章  静园生活
  一杰二哥婚变
  二水果篮里的炸弹
  三溥仪派川岛芳子护送婉容赴东北
第拾伍章  伪满岁月
  一恶里巴心
  二过“整千秋”
  三伪满后、妃
第拾陆章  溥仪指婚
  一初识“额驸”
  二婉容亲为韫龢张罗婚事
  三溥仪请“蹲儿安”露怯
第拾柒章  赴英留学
  一《紫禁城的黄昏》在英才的摇篮边诞生
  二脾气古怪的庄士敦
  三庄士敦患膀胱癌病逝海岛
第拾捌章  英国归来
  一泡在盐仓里的“成龙”
  二溥仪再披“龙袍”
  三内廷秽闻
  四载沣无奈离“新京”
第拾玖章  赴日留学
  一溥仪寄来的怪信
  二“皇弟”的婚事内幕
  三“护军事件”的背后
第贰拾章  伪满末日
  一德妈病逝
  二“康德”的最后召见
  三婉容写给溥仪的最后一封信
第贰拾壹章  流浪临江
  一“皇妹”被搜身
  二“临生”
  三二嬷在“通化暴动”中去世
第贰拾贰章  东北飘泊
  一“额驸”成了“灵仙儿”
  二改名“金欣如”
  三离开新滨
第贰拾叁章  初返京城
  一露玉轩栖身
  二变卖醇亲王府
  三父亲载沣病逝
第贰拾肆章  迈入新社会
  一学会过平民日子
  二毛主席托章  士钊打听三格格
  三重逢御医和宫女
第贰拾伍章  自食其力
  一创办托儿所
  二邂逅老太监李长安
  三怕被扣留不敢探监
第贰拾陆章  “皇帝”特赦以后
  一溥仪与英才掰腕子
  二陪溥仪观赏三妹演京戏
  三毛泽东和周恩来关怀溥仪兄弟
第贰拾柒章  二嫂归国和大哥新婚
  一“七夕”之盼
  二兄嫂团圆前后
  三大哥溥仪神速的新婚
第贰拾捌章  “文革”中的皇族
  一子女的普通生活道路
  二红卫兵抄家
  三溥仪丢失与毛泽东的合影照片
第贰拾玖章  劫后皇族
  一鼓楼西大街
  二半个多世纪后重游故宫
  三见证历史
尾声
后记
附录  韫龢简历

前言

  

    我是溥仪的胞妹。自从八十年代初,贾英华采访我之后,一直保持了多年交往。一九九五年六月,他开始按提纲录下我一生的回忆,加以考证,撰写成书。这是我们双方的共同愿望。随着大哥、二哥①的先后去世,我成了末代王朝和(醇)王府衰落最年长的见证人。
    我的真实经历和这本书,如果使世人能够了解一段历史沧桑,就是完成了我的一个心愿。
    特亲笔作序。
    九十一岁金欣如(爱新觉罗·韫龢)
    二〇〇一年五月三号(印章)

后记

  

    雪飞风扫,欣迓春来早。
    《末代皇妹韫龢》杀青付梓,终于了却我一桩心事。确切说,这是我撰写的“末代皇族纪实系列”人物的第七部书。
    这是一部“迟到”的书。
    二〇一一年阴历十月初四,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妹——爱新觉罗·韫龢,诞辰一百周年。这年十月十日,也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她是溥仪的二妹,自然是钟鸣鼎食的醇亲王府的“金枝玉叶”。她自幼出入紫禁城,也是与同治皇帝的妃子敬懿太妃、庄和太妃、荣惠太妃以及光绪皇帝的妃子端康(瑾妃)太妃暨逊帝溥仪和皇后婉容、淑妃文绣等人,在逊清宫廷一起生活过的“亲历之人”。她真实的回忆,显系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由于溥仪的大妹韫瑛早夭,随着溥仪和溥杰及几个妹妹相继过世,她遂成了宫廷暨醇亲王府落幕最年长的历史见证人。
    客观地看,她的妹妹和弟弟虽然也曾有过宫内和王府生活的经历,但毕竟年幼,远不如她洞悉内情。鉴于她与溥仪是一奶同胞(同父、同母),在溥仪一生中,她是姊妹中与之关系最密切者——直至溥仪逝世前,仍对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也许正为此,一些人形容她是颇具男人气概的干练女人。一些书中,亦曾不准确地将她描写成替溥仪四处打探消息并在幕后屡出主意的“心腹”。也有人说,她曾为溥仪在伪满洲国秘密张罗“皇妃”以抗衡日本人。还有人传说,她在伪满垮台后,偶与流落东北的溥杰之妻嵯峨浩因资财发生龌龊,终至断绝关系。甚至还有人说,她的儿子带红卫兵抄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家……这些种种扑朔迷离的说法,为韫龢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绝非虚言,如实记述她的一生,不仅可以从中窥视逊清宫廷和醇亲王府的生活细节,也可以获知溥仪和爱新觉罗家族百年沧桑的一页侧影。
    她作为溥仪的二妹,曾亲历末代皇帝出宫、潜离王府、寓居天津,又追随其赴长春,洞悉伪满傀儡政权诸多内幕。在溥仪支持下,她曾陪丈夫留学英国,居住在溥仪的洋师傅——庄士敦家里,深悉《紫禁城的黄昏》一书撰写始末。伪满垮台之后,她与丈夫携子女飘泊于冰天雪地的东北,成了名副其实的“流浪皇妹”,饱尝世态炎凉。
    新中国成立前夕,她一家历经坎坷返京,成了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这使特赦后的溥仪羡叹不已。她与爱新觉罗家族的人们,包括末代皇帝溥仪在内,时常挂在嘴边的是一句口头禅:我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她从尊贵无比的“皇妹”,成为新中国托儿所的普通保育员、所长,继而又走进窗纱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直至退休。然而,她和家人在“文革”中遭受冲击,却难能可贵地保持了一种坚忍达观的心态。
    毫不讳言,依据韫龢的原始回忆,且经考证所撰写的这部书,或可对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有所弥补,也予笔者所续写的《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有所佐证。换言之,这部书对了解溥仪真实的一生,或许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似应说明,即使这部书中个别史实,如“进宫会亲”以及周恩来总理接见爱新觉罗家族等内容,在拙作《末代皇弟溥杰传》等书中亦有所涉及,但韫龢老人的追忆,自有其独特的角度、更细腻的忆述及不同的说法。这绝非简单重复的内容,兹存录备考,亦应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姑算作一则历史注角吧。
    以何体例动笔?我曾考虑再三。韫龢女士是我多年的忘年老友,从当初我撰写《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时,就得到过她的无私襄助。经过数年努力,我陆续录下她回忆一生的专业影像以及近百小时录音。如今,这些都成了珍贵的文物史料。
    毫不讳言,本书初稿是以韫龢老人自述的第一人称撰写的。当她去世后,囿于此种写法的局限,且已无法再请其审阅书稿,我本着文责自负,遂改用第三人称撰写此书。其重要原因,即使此书更具客观性,还可引录或考据其他史料以佐证,也更禁得起历史推敲。 转瞬间,算来,我与韫龢女士相识三十年矣。与其交往之际,她忆及所历往事时,不知多少次感慨地对我说: “那真是恍如隔世啊……” 真实再现历史,无疑是最具价值的。依据独家史料,以朴实的文笔且不加虚构地撰写成书,使读者感受其真实的一生以及亲历的那一幕真实历史,正如韫龢女士亲笔作序写到的,是韫龢老人和我的共同心愿。 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寻访鼓楼西大街马路北边那座小院且与之初识时,她仍未褪去“文革”刚结束的心头阴霾。她虽值暮年,依然精神矍铄地和丈夫郑广元一起,与我每每畅谈至夜。 当我在昏暗的街灯下,以疾驰的速度骑着自行车返归京城东南角——八王坟的路上,脑海浮现的总是她谈及宫内和醇亲王府为人罕知的轶事,以及溥仪一生且不为外人所知的“秘辛”,乃至后半生中,溥仪特赦后与她重逢的惊喜…… 然而,最使我感慨万端的是,她大起大落的坎坷人生。在灯下,她倾情追溯的不仅是反差极大的蹉跎经历,从她饱经沧桑的神情中,透出的亦是人生彻悟的真诚。 她那淡淡忧郁而诚挚的眼神,至今仍时时晃动眼前…… 三十多年前,我正为撰写《末代皇帝的后半生》而多方寻访历史知情人。然而,采访三百多名身世各异的历史人物之后,我依然觉得她是一位有着不平凡经历的独特人物、颇值得留下记载的“末代”皇族。她的“末代皇妹”身份,她从至尊至贵到一贫如洗的跌宕人生,无疑会给后人留下无言的启迪。 人生无百年。这是实话。人生百年有几人?她在世上活了九十一年。她所经历的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一世纪初——恰值中国发生最伟大变革的百年巨变。她独特的个人经历,显然从某一特定角度,折射了中国百年沧桑。 纵观世界,上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历史演变,首推“辛亥革命”——“宣统皇帝”逊位,终结了数千年封建帝制。这在人类史上,显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今,末代皇帝溥仪不仅成为上一世纪独特的历史人文符号,也是引起全世界历史学者广泛关注的热门人物。解析他的一生,对于研究百年来历史进程,无疑颇具不同寻常的历史价值。 韫龢是末代皇帝的胞妹,又是他一生中最亲近信赖的人物。她对溥仪了解之深、之透,鲜有比肩者。她的脑海里,存载着许多历史细节和历史未解之谜。 甚至可以说,她所知道的某些历史真相,至今仍没有对外透露,而注定成了历史的遗憾。 前后想来,只能说是缘分。“末代”的缘分,使韫龢成了我书中的主角,也使我有幸成为这部书的捉刀者。想来,或许冥冥之中,有一只“上苍”之手在缜密安排,也未可知。不然,这些“末代人物”何以一一成为我身旁的忘年之交,又进而一个个成了我书中的主角? 忆及九十年代初,由于许久未看望韫龢,我第一次找到她迁居的新家。哪知,敲了半天门,竟没人开门,我遂找到楼底的居委会。于是,街道负责人让开电梯的姑娘,给韫龢老人传递一个口信儿,说有一位贾先生要去她家看望。因保姆有口音转述不清,韫龢没听懂又亲去询问,才弄清楚。她言出诚恳,如果贾先生来最好提前打个招呼,否则猛不丁没准备。 只为不留下过多遗憾,我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断断续续用了数年,与她倾心访谈同时用录音机客观录制了她近百小时的历史追忆以及历史辨舛。谈话之际,她有时拖着病体,勉强挣扎着从病榻爬起,噙含泪水,追忆起跌宕起伏的人生之旅。 为撰写此书,她抱病按照我拟写的提纲做了断断续续回忆,使我感动莫名。为答谢她,我以小时付酬,作为对她并不富裕生活的一点儿补贴。她病逝前两年,考虑到她病中生活艰难,我又拿去一些报偿,聊表对老人的一点儿情意。 其间,她以年近九旬高龄,阅读了不少有关文史书籍,详细指正哪些记载是不对的,哪些细节不确,以至纠正某些故宫历史照片说明中的张冠李戴。因她毕竟是那段历史中人物,她的“亲历”,尤具文史价值。回忆往事时,韫龢不止一次对我说: “有时,我在夜里想起往事就爬起床,用小纸片记上几句,不然就忘了。” 自然,她也频历思想斗争乃至亲友的不同歧见。在我长达数年的劝说下,她终于同意对其回忆录音、录像。她有了“历史知情者说”的勇气。 在回忆过程中,她亦有思想反复,有时反倒失去了和盘托出的自信。或许缘因我那几部“末代皇帝系列丛书”,如《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乃至引发争议,她产生了些许顾虑。我的真实想法是,不怕有争议,只怕没依据——在考证之后秉笔写史,为历史留下哪怕一点儿相对真实的史料,也绝不妄加想象或虚构。而这并不被所有人,准确地说未被个别人理解。为圣者讳,为亲者讳,仍成了历史研究的桎梏而仅非俗人之见。 坦言之,客观披露历史真相,又不超越民法隐私权的界定,这成了对我“戴着镣铐跳舞”的高难度技巧的考验。 囿于各方面局限,对于一时难以全部披露的历史内幕,我力求客观。目前,我即使有勇气也不宜披露某些历史人物的全部隐情,因一些当事人家属不同意发表,只好假以时日,暂付阙如。 在她生命的最后日子里,经过我不止一次劝导,韫龢老人忽然对书法有了兴趣,数次打电话催促我拿去书法习作——“我想学学……”说到做到,她居然连续多日练起书法,还让我前去观摩,直到她因颤抖而拿不动毛笔为止。 尤其值得提到的是,在二〇〇〇年——正值世纪之交,老人愈发对这部书的出版感到急迫,隔不了几天就会打来电话询问此书的写作进度。还数次催促我前去,让我取走她找出的历史照片以及她与家人的合影。 一次,适值她的二女儿——著名版画家郑爽返京,经当面询问老母亲慨然同意,不仅将她家中保存的旧照片,甚至连墙上镜框里的历史旧照也悉数摘下,交我复制后“完璧归赵”。这是本书珍贵照片的来源之一,亦足以说明,老人对此书出版的殷殷期望。 在彼此数不清的电话交谈中,韫龢老人对我有过无数次答疑解惑。直至她躺卧病榻,仍然惦念着这部尚未问世的书稿。这使我感到一种压力,当然也是动力。我虽力争当韫龢在世时出版这部凝结了老人心血的文史著作——这始终是她和我的共同宿愿。 然而,因《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引发的名誉权官司,使“末代皇妹”这部书稿搁浅。虽然,这场缠身数年的官司以我胜诉而告结束,却终因老人病逝而没能如愿见到此书问世,遂留下深深的遗憾。这始终使我感到内疚和不安。 如今,我藉此书以告慰韫龢老人在天之灵。在此,亦诚挚地感谢她一家人对我的鼎力支持,尤其是她的二女儿郑爽和独子郑大力及外孙丁强,逐字审阅并修改书稿,订正了不少讹误,郑爽女士还亲笔为此书作序。没有他们的鼎力襄助,此书无法完成,面世更无从谈起。感谢韫龢女士生前留下大量珍贵历史照片,为此书写作提供了宝贵资料和线索。同时亦感谢多年好友——故宫博物院林京先生一如既往,为此书翻拍了部分历史照片。 二〇一一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翌年亦是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一百周年。谨以此书暨“末代皇帝系列”丛书,作为中国百年历史沧桑巨变的缩影,侧记于世。 是为后记。 二〇〇二年三月十九日,初稿于农业大学 二〇〇三年六月第二稿 二〇〇八年六月第三稿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二日第七稿 二〇一〇年九月九日夜十二点五分,第十稿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七日二十点七分,第十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