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教 育 > 教育总论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修订本)

  • 定价: ¥32
  • ISBN:978750394863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文化艺术
  • 页数:300页
  • 作者:李镇西
  • 立即节省:
  • 2011-02-01 第1版
  • 2012-12-01 第6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修订本)》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

内容提要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修订本)》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劝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一教授、学者、公务员、学生及其家长感动流泪。李老师所到之处,总有很多风尘仆仆朝圣般赶来听他讲座的教师和学生。很多教师读了《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修订本)》后,深为震撼和自省,从此改变了态度,因而改变了人生。
    1999年,本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拒道传播,时至今日,因为广大教师的追捧,《爱心与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经典。

媒体推荐

    从李镇西同志的手记里,我们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
    ——余心言(原名徐惟诚,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经过两天半的认真阅读,读完了李镇西撰写的《爱心与教育》,其间,我数次流下眼泪。我为一位教师的爱心、童心、悲心、真心、信心,自然流下了热泪。像《爱心与教育》这样高水平的“实例教育学”,真是太少了!
    ——查有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学者)
    我是带着钦佩的心情去读《爱心与教育》的,读出的结果是满心的感动。教育毕竟不同于哲学、逻辑学,虽不拒绝思辨,但绝对不可缺少爱心。有真诚的爱心,才有流动的血脉,才有有生命的教育。《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学。活就活在它是源于许许多多的生活实例、教育实例,这些实例是李镇西和他的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其中有李老师倾注的心血,也有学生对李老师的感情回报。
    ——程红兵(上海建平中学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李镇西教育专著的写作形式也非常新颖。它不抽象地说理,不严密地演绎,而是夹叙夹议地讲述事例,事例本身就渗透教育哲理。它不是我们常见到的教育论著的写作形式,不板着面孔,不用抽象的逻辑概念来论证原理。
    ——韩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作者简介

    李镇西,四川乐山人,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当代知名教育家。先后任教于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在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任校长多年,并在全国数十省市自治区做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上语文教学示范公开课数百堂,代表作有《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给教师的36条建议》等。曾荣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曾被提名为“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
    李镇西从教多年,坚持践行科学的素质教育,获得各界的肯定与推崇,2007年7月3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题词说:“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目录

序言: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
引言: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我的教育思想历程

手记一:爱心和童心——我和学生的感情故事
关于爱心和童心的随想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
“是我们把您气病的”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学生们的“秘密行动”
我这是在还债啊
生日的祝福
我给学生送生日礼物
为学生举行生日晚会
“祝李老师生日快乐”
宁玮:祝你一路平安!
每星期只吃一次肉
“阿姨,你吃鸡蛋吧”
高考落榜……
宁玮,好人一生平安
爱的升华
《爱的教育》与帮助伍建
爱的升华与教育的最高境界
爱心捐款与诚实品德

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
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与个性!——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
“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后进学生”教育要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我对“后进学生”的认识及转化
“后进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
“后进学生”学校方面的原因
“后进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
我和万同的故事
我当了一回“福尔摩斯”
“新官”未能烧到“三把火”
未曾料到的“知名度”
他给自己找了个“帮助人”
《烈火金刚》手抄本的诞生
“未娶媳妇就想不认娘”
“我们才是你真正的哥儿们”
我替万同回绝了一封“情书”
再次作弊以后
语文考试得了76分
“纠察员”成了偷盗者
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
“我为万同的进步而高兴”
“我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帮助”
国旗下的讲演者
烛光里的泪花
附:万同后来怎么样

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优秀学生”的培养
对“优生”培养的思考
“优生”特点的两兼性
“优生”教育不能只注重分数
培养“优生”六大方法
程桦:让思想飞翔
多才多艺的少年
班长的就职演说
作文大赛第一名
我大喝一声:“程桦!站起来!”
超越自我,超越名人
附:程桦来信
杨嵩:在顺境中不断战胜自我
“小调皮蛋”来到我班里
被复旦大学少年班事迹震撼
不断给他出“难题”
室内田径运动会
把命运的打击当作新起点
从竞选班长到面见市长
黄金涛:日记中的心路历程
日记——人格长跑的记分牌
老毛病重犯并不是说话不算数
让他体验战胜自己的喜悦
文学作品点燃思想的火焰
学习上“每天十问”
理想的追求比追求的理想更重要
王铜:男子汉的追求!
第一天就被“请”到了校办公室
公然向集体挑衅
同学称他为“持不同政见者”
“非常感谢李老师朋友般的理解”
出现了“敏感”问题
“重塑形象”
“铁腕”班长
三年高中的辉煌叹号

手记四:回答心灵的呼唤——青春期教育的尝试
负重的心灵向谁求救
“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
“难道我真的得了什么病吗”——一位少女的谈话录音
教师要优化学生的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途径与形式
心理辅导通信选
我是不是变坏了
我怎样改变自己孤僻的性格
男女同学交往引起别人误解怎么办
什么样的自我是最美的
心灵,是这样打开的
细心呵护心灵的幼芽

手记五: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
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
曾经是朵“小红花”
孤独的思考者
心灵的自白——宁小燕日记选评
“纸船”破碎了
不仅仅是“宁小燕”的悲剧
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

手记六:生死两地书——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
杨守丰:一个普通而伟大的灵魂
“我希望自己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和幸福”
“这是一本震撼我心灵的书”
“我走过一条特殊的人生之路”
“我觉得有必要告诉您一条不幸的消息”
“她在别人心中树起了巍巍丰碑”
“她有一颗与人为善的高尚心灵”
“她应该被称作英雄”
闻春晓:我的朋友,我的同志
“我为守丰拥有你这样的朋友而感到欣慰”
“李老师,请原谅我对你文章的拙见”
“我非常想得到你的帮助”
冯珉娟:从少女到法官
“我很渴望您能理解并且帮助好您班里的女同学”
“李老师,您是第一个知道我内心秘密的人”
“李老师,非常感谢您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好羡慕您手下的每一个同学”
“生命列车”继续前行

手记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
关于“爱”的见面礼
教学生捕捉幸福
拨动心弦的《凤凰琴》
爱,意味着对人的尊重
感受父母如山的爱
手拉手,同在一片蓝天下
学会感动,学会感恩

后记:我的感谢
附一 善良的宁玮来到我的学生中间
附二 查有梁:提高师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附三 补言:我为什么写《爱心与教育》
附四 共同的情怀共同的爱——写给我的读者朋友



前言

  

    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
    读了李镇西同志写的教育手记,不由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或者说,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
    不能说过去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不但是思想家们、教育家们。而且千千万万为人父母者都回答过这样的问题。可惜许多人的回答过于简单。他们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读书。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升学。升了学还是读书。最后的目的呢?找个好职业,过更好的生活。
    于是又有新的问题出来:读好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怎样才算读好书?分数高是不是就一定等于书读得好?
    能够教育和受教育,是人类胜过其他生物的一大优势。人生苦短。几十年的实践,加上与生俱来的本能,人获得的能力毕竟有限。面对严酷的自然界,这些能力实在不足以应付。然而,人还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前人和他人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于是,人就可以一代胜过一代,并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短短二三百万年,就从“其异于禽兽也几希”的境地,进步到如今的规模,其前途仍未可限量。
    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出现,最多不过几千年(从孔夫子至今不足三千年)。这算是一个里程碑。现代学校的出现,不过三四百年。这又是一个里程碑。这两次大的飞跃都极大地加快了人类进步的速度。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之功不司没。
    说教师的职业最崇高,还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是世间最高级的产品——人才。人本身就是宇宙间已知的物质的最高级形态。对这个最高级的物质形态进行加工、雕琢,当然是一种最高级的劳动。人对于人自身的认识又还远远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从事人的教育,更是一种艰苦的、带探索性的、后果往往难以完全确定的劳动。
    为了教育自己的后代,人类在这方面的探索并没有停止过,而且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学校的分类、分级,学科、课程的分设,辅助教学设备以至电化教育设施的运用,实验、作业、考试、实习以及各种有益的教学方法,等等,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
    正像人类认识的每一个成果,只要向着另一方向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对于教育领域里的许多有用的做法,如果忘记它们只是达到培养人才目的的手段,就完全有可能因为固守这些做法而远离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更加完善的做法。许多有志的教师正在这样做。李镇西同志的手记反映了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可喜成果。
    从李镇西同志的手记里,我们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李镇西同志认为,这正是自己的职责。
    其次,使我们强烈感受的是李镇西同志对学生的一腔爱心。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
    李镇西同志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可能是他的这本手记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
    人的成长过程,变数实在太多,因此更需要有众多的有心人用心地探索、研究。李镇西同志的这本手记,就是他的“心灵写诗”。他是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的。在这个世纪之交,中华民族振兴、腾飞急切地要求全民族素质提高的时候,出版他的手记,相信会受到许多教师的欢迎,也会受到许多家长的欢迎。同时我还相信,一定还有许多李镇西的同行们,也有他们的札记、手记。
    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版。
    1998年5月
    (本文作者余心言,原名徐惟诚,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后记

  

    我的感谢
    这可能是一份会让读者感到冗长的名单,但我还是必须列出来,因为在我从教17年以来,正是这些同志、朋友、师长、专家……先后给我以真诚的帮助和支持——
    吕安,我的大学校友,原在乐山师范学校执教,现任眉山地区教科所副主任。真挚的情意和共同的志趣,使他一直是我事业的同行者。
    冯宗秀,乐山一中原体育老师,已退休。她是我班主任工作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我带的第一个班就是从她手中接过来的。
    赵久如。乐山一中老校长,已离休。我第一次打学生时,是他给我推荐了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
    林祥康,乐山一中老校长,已离休。我编第一本“班级史册”《未来》时,他曾解囊相助。可当年年轻气盛的我常为教学和他争吵,现在想起来,惭愧!
    罗永昌,乐山一中前校长,现乐山市教育督导室主任。是他一次次亲切而直爽的谈心,使我逐步走向成熟。
    吴忠中。现乐山一中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当我遇到挫折时,是他给我以充满热情的鼓励。
    谷建芬,著名作曲家。她为我的“未来班”谱写的班歌,不但激励着我的学生奋发向上,而且也一直鼓舞着我“守好脚下这块净土”(谷建芬语)。
    刘希亮,原《中学生》杂志主编。他曾专程从北京到乐山来采访我,给我以很大的鼓励。我给历届学生朗读的《爱的教育》,就是他赠送给我的。
    唐建新。乐山市教科所原副所长,现在深圳市南山区教研室工作。他给我以教育思想的直接影响。我的一个教改课题就是在他的指导下获得成功的。
    邓富源,眉山中学校长。他是我最初进行教育改革探索时的志同道合者,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通过书信和电话互相勉励。
    王宝祥,《班主任》杂志主编。是他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教育论文《师爱二题》;《班主任》杂志还曾全文发表我的《“未来班”实验报告》。
    蒋自立。武汉市首义路中学原校长。他是我的“文友”,更是我的老师。我第一次到省外讲学,就是受他之邀。遗憾的是,现在我和他失去了联系。
    丁如许,江苏泰州中学教师,优秀班主任。他以“班级活动教育”见长,给我以很大启发。虽然相隔遥远,但我们一直书信往来,互相交流,互相勉励。
    程永宁,《教育导报》总编。由于他的支持,我在《教育导报》发表了一系列教育教学论文。
    罗大宪,《教育导报》原副总编,现四川省教委办公室副主任。第一篇介绍我教育事迹的见报文章,就是他1988年采写的。 傅冠华。河南西华县五二农场子弟校政教主任。1991年春节前夕,他专程从河南来乐山一中看我,交流教育心得,令我感动至今。 朱根发,《河南教育》原编辑。是他为我开设了《集体主义情操教育》专栏,这是我第一次在教育报刊上发表专栏文章。 ‘ 吴盘生,江苏无锡市教科所研究员,曾任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文化参赞秘书。他的来信,使我在教育理论方面获益不少。遗憾的是,我俩至今未曾谋面。 唐云增。江苏无锡市教科所研究员,已退休。班主任理论研究专家。他的亲切教诲和高尚人格,给我的教育以深深的影响。 王逢贤,东北师大教授,教育家。我曾冒昧去信向他求教,很快便收到他长长的来信。这封凝聚着教育前辈殷切期望的信,我一直珍藏着。 彭柏林。四川省委组织部干部。这是一位我很敬重的共产党员。在我教育历程的多次关键时刻,他都给我以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杨兴政。成都玉林中学校长。我在玉林中学工作期间,他给我提供了教育探索的条件,我永远铭记他对我的事业曾有过的支持。 傅良材,成都玉林中学研修室主任。我刚到玉林中学便得到了他真诚的关心,对我后来的教育科研,他也曾给予大力帮助和热情支持。 蒋杰根,成都玉林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是同事也是朋友,但他宽厚的为人,丰富的学识,让我更愿意把他视为兄长和老师。 刘传碧,成都玉林中学数学教师。和她合作三年,我从她身上学到了淡泊名利的做人态度、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和对学生真挚的爱。 郭景坤。成都玉林中学数学教师。他曾和我一起进行教改课题的研究,在教育教学的探索中,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赵应红,原成都玉林中学政治教师。和她共事时,她曾对我的教育提出过许多好的建议,并曾为我出版专著尽力。 杨连山。《天津教育》编辑。他不但编发了我不少论文,而且1992年《天津教育》上组织了围绕我班级管理方式的争鸣,使我颇为受益。 任维丽,四川科技出版社编辑。正是通过她的辛勤的劳动,我正式出版了第一本专著《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 史有为。《中学语文教学》编辑。体现我语文素质教育的几篇重要论文,都是她为我编   发在《中学语文教学》上的。 范守纲,《语文学习》原副总编。他曾来信对我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给予很高的评价和   勉励。 唐晓云,《语文学习》副总编。他约我写的《让思想冲破牢笼——语文教学中学术氛围  的培养》,被发表在《语文学习》“优秀青年教师名录’’栏目。 鲍东明,《中国教育报》编辑。他鼓励我写了不少有一定价值的关于素质教育探索的  文章。 王必成,成都市教科所普教室主任,语文特级教师。他对我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给予积  极的肯定,并多次为我提供了宣传素质教育的讲坛。 吴玉明,成都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她经常对我的语文素质教育实践予以具体的指  导,并且在她的辅导下,我多次较为成功地上了语文教学公开课。 汪定远,成都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他对我的语文教改探索,给予了多方面的理解与  支持。 王绍华,成都石室中学校长。承蒙他的厚爱,我得以在石室中学这座具有悠久文化积  淀和优良教育传统的千年名校工作。 徐敦忠,成都石室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已退休。他曾精心辅导我写语文教研论文,并  做认真评点分析。 王志坚,成都七中校长。他对我的教育思想非常理解。早在80年代,他便关心着我的  教育探索;现在还常常给予我许多有益的忠告。 冯惠芹,成都十二中数学教师。她所带的班和我的班曾结成“友谊班”,在班主任工作  方面,我向她学了不少东西。 . 张新仪,乐山市草堂高级中学物理教师,我中学时的班主任,已退休。我的教育,一直  有着她当年教育的影子。现在她还常常对我进行教诲。 杜道生,四川师大古汉语教授,我大学时的老师。我常常收到他写满小楷毛笔字的来  信,阐述他对教育的许多精辟见解,给我以极大的启发。 喻钢·原四川邻水中学教师,我的大学同学。80年代,我们曾通过书信交流教改得失,  我从他那里获益不少。 江清源-四川汉源二中教导处主任,全国优秀教师,我的大学同学。作为教育领域为  数不多的同班同学之一,我们常常互相勉励。 李效宁·我的大学同学,原在四川省教委高教学会工作。在我遇到挫折时,他曾给我很大的安慰,并为我呐喊、奔走。 凌一航,我的大学同学,成都市国土局干部。作为我的挚友之一,在我最困难的时候 他曾给予我最真诚的支持。 李亚东·美学硕士,青年学者。他的职业与教育没有直接联系,但他却一直关注着我  的工作。同他的交往,扩大了我的学术视野。 邹小工,四川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是我的学生家长。她曾为我编的“班级史册”《恰 同学少年》、《童心》、《少年》等书,无偿设计封由。 唐海海,深圳高级中学校长。出于信任和厚爱,他曾希望我去他的学校工作,虽然由  于种种原因我未能前去,但知遏之恩难以忘怀。 郭孝平,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她在编辑《中学生读写》时,曾发表了我许多文  章。这次,为编辑这本书,她又付出了许多心血。 田曦。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他十分赞赏我的教育思考和实践,在这本书的写作  过程中,我得到了他的许多具体的指导与帮助。 另外,经常给我以支持和帮助的,还有成都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语文学科的老  师们,他们是:钟毕、杨兵、易伯伦、吴康君、张天劲、曹诚、李晓年、张伟、李勇、陈功玲、汪  娅丽、王秉蓉、杨卓、阮萍、谭同。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我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教过的近1000名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  我教过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我教育的试验品,正是在不断的“试验”中,我的教育才一天天  走向相对成熟。毫无疑问,我给他们留下了或多或少的教育遗憾,为此我感到真诚的内  疚:但我也因此而深深地、永远地感谢他们! 将名字编入学生心灵的词典,将事业载入祖国教育的史册——这是我的愿望,也是  我的追求。我将怀着这种愿望继续我的追求,以报答所有关心我、支持我的人们。 1998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