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崇明风情

  • 定价: ¥25
  • ISBN:978754960745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文汇
  • 页数:189页
  • 作者:郭树清
  • 立即节省:
  • 2013-01-01 第1版
  • 2013-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郭树清的《崇明风情》收录70余篇散文,都源自于作者心灵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感悟,作品不仅仅是叙述、描绘了作者记忆中的崇明传统人文和自然风情,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渗透着海岛的原汁原味,散发着泥土芳香。

内容提要

  

    《崇明风情》的作者是 郭树清。
    《崇明风情》收录70余篇散文,都源自于作者心灵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感悟,作品不仅仅是叙述、描绘了作者记忆中的崇明传统人文和自然风情,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渗透着海岛的原汁原味,散发着泥土芳香,读来真实、生动、感人。翻阅全书,作品饱含的崇明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自然文化;二是传统习俗;三是人文景观,书中较多的作品刻画和凸显了故乡人文、人生、人性的“多棱镜”,截取某一生活场景的侧面,描写小社会的缩影。

媒体推荐

    郭树清的《崇明风情》,既保持和延续了他先前创作的风格特点,又在文字表现形式和内涵挖掘上有新的突破,这也意味着作者的不断进步和逐渐成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者坚持对崇明传统乡土文化作出多元的价值考察,因而使作品富有浓郁的地域和民俗风情,文字也带着生活原生态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土文化”和“寻根文学”的特点,很有现实感和可读性。
    ——叶辛

作者简介

郭树清
    笔名夏城,1949年出生于上海崇明四激村。1978年开始写作,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新民晚报》《崇明报》等报刊发表通讯、言论、诗歌、散文等作品500余篇。出版的专著有《政治工作札记》《军旅生活散记》《思想政治工作随记》《百味闲记》《遐思琐记》《观想杂记》《畅想漫记》《崇明情缘》《百味人生》《江风海韵》《山水寻梦》《崇明风韵》等。
    1969年12月参军,历任战士、班长、书记、扫雷舰副政委、军政治部干事、团政治处主任、政委等职,被授予海军上校军衔。中央党校法律系大学本科学历。1993年转业,先后任上海市房地局党办副主任、宣传处副处长、局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等职;现为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序——崇明文化的追寻
自序——放歌故乡
    栖息故乡
    土地恋情
    抚摸乡土
    梦中水乡
    心灵乐土
    称谓俗情
    乳名浓情
    过房姻亲
    洞房“吵亲”
    乡村龙节
    虔诚清明
    立夏称人
    文化端午
    生态崇明
    缕缕炊烟
    夏日清风
    月夜乡路
    明珠湖美
    雨水润春
    秋天絮语
    秋醉人心
    多彩秋色
    草头清香
    公平评分
    癞蛤蟆浆
    灯笼柿子
    忆摸田螺
    望旗出工
    水铺鸡蛋
    忠诚草人
    稻垛围宅
    潮没碎忆
    枝杨篱笆
    借得凉风
    长江刀鱼
    油灯时代
    传统土窑
    酱瓜情结
    票证年代
    乡间手艺
    乡趣谜语
    民间故事
    卜算求仙
    吉祥寿材
    渔船灯火
    芦苇风筝
    鱼鸭捉鱼
    割羊草乐
    骑乐悠悠
    六月初六
    乡村学校
    倾听鸟鸣
    诗意村庄
    雨润麻壮
    芦根记趣
    糖醋冷水
    小镇茶馆
    编织人生
    特殊人性
    钉鞋拖鞋
    玉米结摞
    丝瓜花香
    守望大地
    怀念母亲
    七夕情浓
    蜻蜓轻飞
    忆“吃扛聚”
    做“会”谊情
    铁铺写意
    喜鹊登枝
    乡情恋歌

前言

  

    ——崇明文化的追寻
    金秋时节,往往是人生的收获期。眼下,步入人生秋天的郭树清双喜临门:一是实现了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的梦想;二是继他的《崇明情缘》《百味人生》《山水寻梦》和《崇明风韵》之后,他的第五本散文集《崇明风情》,即将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记得是2008年4月,我结识了时任上海市房地资源管理局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郭树清。在和他的交往与闲聊中得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钟情于文学创作,辛勤笔耕,讴歌崇明。如今,他担任市房产经济学会副会长,仍执着地追寻崇明文化。2011年,在崇明县委彭沉雷书记的关心下,由崇明县委宣传部、崇明县经济促进会、崇明县文广局等联合组织召开郭树清作品研讨会,受到与会者众口一致的好评,在崇明和本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武德年间,崇明岛露出江面。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需要有心人来留下痕迹,如果不是对崇明文化始终不渝的热爱,没有对家乡父老乡亲的那一份感情,郭树清不可能写出如此美感和厚重的作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郭树清是一个崇明文化的追寻者。
    郭树清1949年出生于崇明,20岁参军离开故乡。23年军旅生活中,他虽然很少回乡,但思乡之情甚浓;1993年转业到上海市区工作后,回崇明的次数就多了起来。在崇明的童年、少年、青年岁月,以及许多次“回家看看”的经历,为他日后创作提供了丰厚积累。诚如他说:“无论是旭日初升的黎明,还是在落日余晖的黄昏,我心中不止一次地呼唤,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不停地吟唱崇明那支不眠的四季之歌,因为,我的根在崇明。”正是这融入灵魂和血液的崇明情结,使他自觉地、执著地追寻崇明文化。
    如果说传统是一种时空的交织,是在一定的空间范畴内那种有能力向前流淌的跨时间的文化流程,而寻根,则是当代作家自觉的、群体的文化认同,它有利于追寻民族或地方文化的渊源,使文化有一种持续不断的历史纵深感。随着郭树清对崇明文化研究的深入,《崇明风情》又有了新的发现,又作了许多新的诠释,其史料价值与文化价值也更进一步。
    《崇明风情》收录70余篇散文,都源自于作者心灵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感悟,作品不仅仅是叙述、描绘了作者记忆中的崇明传统人文和自然风情,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渗透着海岛的原汁原味,散发着泥土芳香,读来真实、生动、感人。翻阅全书,作品饱含的崇明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自然文化。如:比较细腻地描写了崇明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观,以及乡村炊烟、清风、小路、河水、雨水、河泥、白雪、海潮、土窑、芦根、蜻蜓、螃蟹等。从这一系列自然景观中,透出浓浓的带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气息,有清新之感,打动和温暖着读者的心窝。在捕捉自然文化现象中,作者还有意识地把握近年来生态岛建设给崇明带来的可喜变化,从“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折射大自然与人、社会的和谐。《诗意村庄》,透过家乡村庄的点点滴滴变化,其生态环境令人心旷神怡。
    二是传统习俗。如《称谓俗情》《乳名浓情》《过房姻亲》《乡村龙节》《乡间手艺》《民间故事》《乡趣谜语》等,情真意切地从多个侧面展示了崇明传统的民风习俗,挖掘其内在的意蕴。健康向上的传统习俗,是文明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现代文化相互补充、衔接,也是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随着上海郊县城市化脚步的加快,一些地方风俗正在不知不觉地消失,故乡越来越遥远,越来越模糊,因此,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保留、保护和传承。由此意义上说,郭树清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写崇明民间流传的民俗风情,无疑,这是为崇明奉献上了一份文化厚礼,更是一本进行乡土文化的好教材。
    三是人文景观。书中较多的作品刻画和凸显了故乡人文、人生、人性的“多棱镜”,截取某一生活场景的侧面,描写小社会的缩影。如:《公平评分》《望旗出工》《渔船灯火》《小镇茶馆》《守望大地》《忆“吃扛聚”》《做“会”谊情》《怀念母亲》等,体现人文融入社会的多种色彩。
    郭树清的《崇明风情》,既保持和延续了他先前创作的风格特点,又在文字表现形式和内涵挖掘上有新的突破,这也意味着作者的不断进步和逐渐成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者坚持对崇明传统乡土文化作出多元的价值考察,因而使作品富有浓郁的地域和民俗风情,文字也带着生活原生态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土文化”和“寻根文学”的特点,很有现实感和可读性。
    文学的追寻无止境。我相信,郭树清从当年的“业余崇明籍作家”转型为“上海作家”之后,在这条路上会执著不懈地追寻,为文化发展繁荣作出新的努力。
    是为序。
    2012年秋于上海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