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青春(精)/J.M.库切作品

  • 定价: ¥26
  • ISBN:9787533935603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文艺
  • 页数:198页
  • 作者:(南非)J.M.库切|...
  • 立即节省:
  • 2013-01-01 第1版
  • 2013-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这般撩人心绪的思辩之美在J.M.库切笔下随处可见。《青春》几乎没有外在的动作冲突,读来却丝毫没有枯燥之感,除了那简洁的文笔因素,这里还有一种深邃而平易的东西,很理性却很容易诉诸感觉,又很容易从你眼皮底下溜走。库切回忆自己身处异国的青春时期,脑子里显然揣着几种比较性文本,只要想想海明威《流动的圣节》的踌躇自得,亨利·米勒《北回归线》的嚣张颓放,就不难想象库切的叙述越过了多少障碍。

内容提要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青春》不同凡响,写法特别。它并非采用这类作品常见的第一人称途述,主人公也是一位名叫约翰的年轻人,但库切总是称之为“他”。库切写“他”十九岁到二十四岁几年间的生活经历,一个南非大学生跑到伦敦做了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朝九晚五的公司职员,饭碗不用担心,却还是郁闷。这个岁数的年轻人不是意气风发就是躁动不安,却玩不出轰轰烈烈的名堂,由于生性缺少热情,干不成大事也惹不出乱子。他也需要被爱抚的感觉,但性爱从来没有给他带来生命的光辉,只是在吞噬时间和精力……这种内敛的性格,这般平淡无奇的生存状态,还能做出什么样的文章呢?可是,库切就有这样的本事,一段春梦无痕的人生就让他写得楚楚动人。他把年轻时的自己作为他者来观照,再度审视青春的彷徨之途。
    《青春》由J.M.库切编著。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译后记

后记

  

    库切于2002年出版的小说《青春》的副标题是“外地生活场景之二”,场景之一是1997年发表的((童年》。这两部作品带有相当程度的自传性。库切于1940年出生在南非开普敦,父母都是布尔人,亦即南非白种人,即当年到非洲南部进行殖民的荷兰人、法国人和德国人的后裔。库切对南非白人在殖民过程中的兽行和白人统治者坚持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政策极其反感,在1974年出版的《幽暗之地》的第二部分中,对自己布尔祖先雅各布斯·库切在十八世纪参与对霍屯督人进行种族灭绝的不光彩的历史进行了揭露,他所有的作品都反映了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对南非造成的巨大的灾难,特别是在人的思想感情和人性的扭曲方面的精神灾难。
    库切大学毕业后离开南非到了伦敦,和((青春》的主人公约翰一样,做了一段时间的计算机程序编制员。1965年他到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攻读文学博士,研究爱尔兰小说家和剧作家、荒谬派戏剧的主要代表塞缪尔·贝克特。尔后库切到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校任教。1973年他因参加反对越南战争的游行被捕后,离开美国,重回南非。库切从1977年开始发表小说,1980年出版的(《等待野蛮人》使他的名声开始越出南非。他三次获得南非文学大奖,两次获英国文学布克奖,以及其他多种文学奖,最后成了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
    ((青春》和一般自传性作品不同的是,库切不是在追述自己成长的过程,而是把成长中的某些关键时刻的内心活动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语言上没有使用过去时态将逝去的生活定格在过去,而是用现在时态给予了逝去的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以永恒的意义。作品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背景,从主人公离家到开普敦上大学,靠打几份工维持生活,彻底割断和家庭的经济联系开始,到伦敦一家计算机公司工作结束,全书共二十章,前四章在南非,此后主人公一直生活在伦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是主人公丰富的内心活动。 主人公约翰是一个内向的青年,不仅落落寡合,而且郁郁寡欢。他在大学读的是数学,却一心要做一个诗人。母亲的过度呵护使他窒息,父亲失败的一生使他惶恐,南非的一切使他厌恶,即将到来的革命使他不知所措。他幻想一旦摆脱了家庭和南非,到了英国,就能够自由地实现自己做一个伟大的诗人的梦想。但是到了英国,诗神也并没有对他青睐有加。于是他琢磨成功的诗人取得成功的秘诀,认定自己内心不乏激情,只是还没有遇到能够打开他心灵之泉的、命定属于他的那个女人。在计算机公司的工作只是他谋生的手段,是他成为诗人必须经受的痛苦磨炼的一个部分。在寒冷而陌生的伦敦,他孤独地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压不住对抛下的故国的关切,抹不去在异乡被歧视的感觉,在梦想的一点一点的幻灭中挣扎。 库切在1987年获以色列的最高文学奖“耶路撒冷奖”时的讲话中谈到了南非文学的特点,用来解读《青春》和主人公约翰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在殖民主义下产生的、在一般称之为种族隔离的状态下加剧的畸形而得不到正常发展的人际关系,在心理上的反映是畸形而得不到正常发展的精神生活。所有对这样一种精神生活的反映,无论多么强烈,无论其中透进了多少兴奋或绝望,都蒙受同样的畸形,得不到正常发展。…… 南非文学是奴役中的文学……充满了无家可归的感情和对一种无名的自由的渴望。……正是你认为在监狱里的人会写出来的那种文学。 约翰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使他来到伦敦,他渴望得到爱情和欢乐,因此不断和女孩子发生关系。但是他总是不能满足于所得,莫名的渴望折磨着他,最后都是逃避责任地中断关系。他内疚、自责,但是总能以为了找到能使自己成为诗人必需的那个女子为由,在心中恢复自己的尊严感。读者在反感约翰的怯弱和永远的自我肯定及自我欣赏的同时,也不能不意识到在作为殖民地的南非中的殖民者成长起来的约翰,当作为殖民国中的殖民地人生活时那双重扭曲的畸形心态。 这正是库切作品的意义所在。对约翰来说,是他的历史,对像他这样的南非白人来说,是现实。他们需要在今天的世界上寻找自己的生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