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百年国士(千秋付与如椽笔)

  • 定价: ¥42
  • ISBN:978710007203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商务
  • 页数:450页
  • 作者:王大鹏|绘画:丁聪
  • 立即节省:
  • 2010-12-01 第1版
  • 2012-12-01 第2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王大鹏编著的《百年国士(千秋付与如椽笔)》为《百年国士》之四,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讲述了老舍、张大千、夏承焘、俞平伯、谢冰心、梁实秋、台静农、沈从文、叶公超、巴金、谢冰莹、季羡林十二位大师的生活轶事。所选文章由编者从浩如烟海的众多史料中精选而来。包括他们的自传、自叙,至亲密友、门生弟子的追忆文章,以及知名记者对他们的专访。

内容提要

  

    王大鹏编著的《百年国士》精选了300余篇纪念文章,介绍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中国文化界48位大师,并由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为每一位国士绘制画像,传神而逼真。选文多为这些国学大师们的自传、自叙,至亲密友、门生弟子的追忆文章,以及知名记者对他们的专访。书中编选了一些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诸如张大千被土匪掳走当师爷的自叙,章太炎收黄季刚为徒的往事,让人读后不禁莞尔,使得这套图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百年国士(千秋付与如椽笔)》为《百年国士》之四,收录了老舍、张大千、夏承焘、俞平伯、谢冰心、梁实秋、台静农、沈从文、叶公超、巴金、谢冰莹、季羡林十二位大师的自传、自叙,至亲密友、门生弟子的追忆文章,以及知名记者对他们的专访。

作者简介

    丁聪(1916—2009),笔名小丁,生于上海,1930年代初开始发表漫画作品。曾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长期担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美术编辑,为《读书》杂志创作漫画。曾为鲁迅、茅盾、老舍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画了大量插图,著有《古趣图》(1999)、《文人肖像》(2000)、《丁聪老漫画》(2004)、《丁聪新漫画》(2007)等。

目录

老舍(1899—1966年)
我与老舍与酒  台静农/11
记老舍陈纪滢/14
忆老舍梁实秋/24
老舍和孩子们(节选)  冰心/27
老舍的幽默王方宇/31

张大千(1899—1983年)
影响我一生最大的两个一百天  张大千口述谢家孝笔录/46
画坛春暖倍思亲
  ——思念父亲张大千  张心瑞/64
我与张大千易君左/67
张大千论美人  陈晓君/77
悼念张大千先生  吴作人/86
伤逝台静农/88

夏承焘(1900—1986年)
我的学词经历  夏承焘/97
卅年点滴念师恩琦君/103
一代词宗今往矣
  ——记夏瞿禅(承焘)先生  王季思/117

俞平伯(1900—1990年)
《红楼梦辨》引论俞平伯/135
留得诗情在人间
  ——回忆父亲俞平伯  俞欣/137
思旧赋谢冰莹/143
《俞平伯旧体诗钞》序  叶圣陶/147
清风明月  高山流水
  ——我心中的俞平伯先生  吴组缃/149

谢冰心(1900—1999年)
我的老伴——吴文藻(节选)  冰心/159
冰心女士访问记  子冈/174
《忆冰心》(节选)  梁实秋/183

梁实秋(1901—1987年)
岂有文章惊海内(节选)
  ——答丘彦明女士问  梁实秋/200
流泪与搬家
  ——梁实秋教授逝世一周年纪念韩菁清/217
我所知道的父亲  梁文骐/221
悼念梁实秋先生  冰心/225
文章与前额并高余光中/227

台静农(1901—1990年)
始经丧乱  台静农/243
爝火
  ——追悼先父台静农台益坚/248
台先生和他的书房林文月/251
平生风义兼师友
  ——怀龙坡翁启功/257

沈从文(1902—1988年)
学历史的地方沈从文/269
团聚(节选)  沈虎雏/273
从第一封信到第一封信张允和/285
怀念从文  巴金/290
悼念沈从文先生  季羡林/304

叶公超(1904—1981年)
病中琐忆叶公超/314
叶公超二三事梁实秋/317
文采风流  音容宛在(节选)
  ——叶师公超侧记  艾山/319
怀念叶公超老师  赵萝蕤/328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季羡林/331

巴金(1904—2005年)
把心交给读者  巴金/343
巴金孙陵/348
挚友、益友和畏友巴金(节选)  萧乾/360
他还在不停地写作  冰心/368

谢冰莹(1906—2000年)
我的青年时代谢冰莹/374
千秋付与如椽笔谢冰莹/383
不老的女兵谢冰莹  夏祖丽/394
画一个美丽的句号
  ——旧金山访问谢冰莹  阎纯德/400

季羡林(1911—2009年)
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421
牛棚杂忆(节选)  季羡林/426
为了下一个早晨  杨匡满/434
季羡林张中行/442

编后记/447

后记

  

    本书为旧编,成于12年前,而酝酿更前于此。
    1985年,我在德国波鸿大学讲学,曾造访波恩附近圣奥古斯汀之《华裔学志》。《华裔学志》系1935年由德国汉学家创办于北平辅仁大学,中文刊名且为辅仁大学校长、史学大师陈垣所手定,沈兼士等曾主持编务,在国际汉学界夙享盛名,1949年后辗转迁此。《华裔学志》中文典籍为北平旧物,庋藏綦富,其台湾晚近文史书刊罗致亦丰,多为北京当时所未见,读之若空谷足音。遂拟选其佳者,公诸大陆同好,俾斯文之有传。月余之后,辑为二书:一为《台湾中国文学史论文选》,文章24篇,作者除学界中坚和新锐外,老一辈大师中有钱穆、台静农、孙克宽、屈万里、徐复观、郑骞等家,可概见台省七、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史研究实绩,实不亚于大陆。该书已在1994年出版。另一即为本书。二书之选,皆肇端于《华裔学志》,故略缀数语记之。
    一百年来,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钜劫奇变,西化东渐,洪波激荡,几代文人学者,忧国匡救,以其卓识奇才,筚路蓝缕,扶危继绝,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中华文化,凝聚一身,沉浮毁誉,难累其心,独立不惧,孤往不悔。时运交移,俯仰百变,泰半已为归人,隐人苍莽青史,硕果仅存者,亦臻耄耋期颐。吾辈祀之以国殇,奉之为国士,高山仰止,永怀不敢或忘。
    中国古训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国士者,即“尊德性而道问学”之人,亦即陈寅恪先生所说“(中国)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最具“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金岳霖先生论及中国哲学家时,曾有言日:“知识和德性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当可视为上述妙论精言之最佳诠释。本书所列国士48家,无一不“以身载道”,无一不凝聚着中国文化精神,首尊德性,躬行践履,而挚着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完成其理想人格。选编者本乎此意,撰有各家小传,述其“以身载道”之人生穷达,并留意于谱后诸事,唯力所难及,荒陋甚多,敬祈方家、读者匡益。
    本书虽屡经扩编,但囿于篇幅及材料之搜集,实难囊括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所有大师巨匠,而堪称国士者,又何止千百家,康有为、谭嗣同、秋瑾、严复、邵飘萍、钱玄同……,即未及收人,与《台湾中国文学史论文选》未收陈大齐、毛子水、洪业、戴君仁、王梦鸥、潘重规……,同为遗珠之憾。
    本书初选目录,曾面请冰心先生、萧乾先生审阅,两位老人诲之谆谆,教我实多。冰心先生曾为本书原名《台湾传记文学选》题签。萧乾先生则称此书“将会引人瞩目”,并拟撰序,谈与书中人物之交往,虽未果,亦为颟事。后又托在台友人转请台静农先生题字,台老当时已告封笔,婉谢各界索书,此次竟然破例,隔海为大陆后学再挥椽笔。我获此厚贶,视若拱璧,今连同圣老、平老生前所贻墨宝,及季老近赐,共四幅一并刊诸卷首,以见四老书品人品之风神气骨。古籍版本目录学家、图书馆事业家、《续修四库全书》总主编顾廷龙先生,上世纪九七年曾允为本书口述当年沪上“合众图书馆”往事,倩王浞华兄笔录。九八年春又以九五高龄为本书题签,凝重苍润,弥足珍贵。不意先生八月遽返道山,文尚未竟,墨渖犹湿。在此谨致深切悼忱。
    季羡林先生,不仅一代学术宗师,而“敢道人之所难言者”,高节凌霜,无愧国士。与马寅初、陈寅恪、梁漱溟、巴金诸老,半个世纪以来,最为士林所重。蒙赐大序,诚本书殊荣。序中谈中国文化、中国国士,至言不繁,为不刊之论。提及选编者,有“垂青”一词,我断断不敢领受。曾商之先生助手李玉洁教授,拟请先生删改,李力阻,称此为先生美德所在,先生对晚辈一向如此,切勿擅改,存之可见其风,故应全璧刊出。1999年5月9日,季老对编者称其最为推祟者,亦仅马、陈、梁、巴四位先生,而“几十年来,和我想法完全一致的,只有你一个人”。真诚感激漫画界元老丁聪先生,几年来陆续为本书精心绘制人物肖像,以其丹青妙笔,阿堵传神,再现国士永恒之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先生,力疾撰序,纵论野史掌故,大笔点睛,为本书生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许觉民先生、副所长党圣元先生、诗人邵燕祥先生、湖南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熊治祁先生、中宣部出版局前局长伍杰先生殷殷垂注,推毂甚力;老出版家范用先生,延我于书斋,珍藏秘籍,任我选读;在本书编辑与出版期间,德国《华裔学志》创始人之一布施博士,前主编W.弥维礼博士,台湾辅仁大学外文研究所前所长德国A.孙志文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美国N.康士林先生,德国汉堡大学H.梅馥馨博士,龙亭戈、胥弋、姚汝津、金小鹏、段祐林等,鹭江出版社编辑阿正先生,文联出版公司副总编辑谷守女女士,均曾无私相助;诸公惠我高情厚意,感念无已。商务印书馆王明毅、杭玫、卫威等在出版策划、编辑审校、设计装帧上,劳心勤力,不惮繁复,谨并致谢忱。 台湾《传记文学》月刊发行人刘绍唐先生,慨允本书选用该刊文章,并赠以该刊合订本若干册,谨致谢忱。 选文,当尽力事先征求作者同意,因故未能觅得作者或家属联络地址者,一旦获知,出版社当按国家规定,补奉薄酬。 今冰心、萧乾、台静农、顾廷龙、季羡林、丁聪、许觉民、范用、刘绍唐均已告别世界。回顾十余年来,诸大师对本书鼓吹、爱护之种种情事,怆痛无已。大星陨落,国士难觅,苍茫万感,本书当为“先人祭”。 成书时,家母弃养。遭此大故,“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我复何言。家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编审王树芬,对选文甄择、传记核校,倾注心血良多,不久亦谢世,谨以此书,敬献于慈母暨家姊灵右。 辛亥革命元老于髯有句云: “不信青春唤不回, 不容青史尽成灰。” 愿与读者共勉。 王大鹏 2010年12月25日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