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教 育 > 教育总论

不吼不叫不宠不娇教育孩子100招

  • 定价: ¥35
  • ISBN:978755460125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古吴轩
  • 页数:337页
  • 作者:高超//诸琳
  • 立即节省:
  • 2013-09-01 第1版
  • 2013-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高超、诸琳编著的《不吼不叫不宠不娇教育孩子100招》是一部关于3—10岁孩子的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类图书。本书内容包含上下两篇,共12章100个小节,每个小节为教育孩子的“一招”,如“自己的事自己做”、“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等,共100招,全面为3—10岁孩子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提出明确的建议。书中提出,要让自己成为能够对孩子难处感同身受的爸妈,引导孩子,而不是成为只知判断孩子对错的爸妈。

内容提要

  

    高超、诸琳编著的《不吼不叫不宠不娇教育孩子100招》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并用100个最实用的教育高招,不仅能让父母们知道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也让他们能在行动中看清自己,并且在犯那种可能毁灭性的错误之前就预先修正自己的行为。
    《不吼不叫不宠不娇教育孩子100招》提供的教子方法和理念,为管教孩子而头痛不已的父母们指明了教育方向,内容包括“爱孩子的六大要领”、“训练生活纪律的五大原则”。依循书中所提供的步骤教育孩子,一本书就能解决所有的教子难题,性价比高,可操作性强,实乃家有儿女者的首选读物。

目录

    上篇  不宠不娇,领着孩子走正道/001
第1章  不宠不娇,给孩子种下“福缘”/003
  第1招  自己的事自己做/004
  第2招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007
  第3招  说话要算数/009
  第4招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012
  第5招  不可对长辈失敬/015
  第6招  礼貌对待每一个人/017
  第7招  对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020
  第8招  错了要说“对不起”/023
  第9招  不可伤害弱者和小动物/027
  第10招  学会照顾自己但不要妨碍他人/030
  第11招  你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033
  第12招  为他人的精彩表现鼓掌/036
第2章  不宠不娇,做智爱兼备的父母/039
  第13招  做父母也需要“上岗证”/040
  第14招  成为孩子的好榜样/044
  第15招  再忙也不能“闲孩子”/047
  第16招  让孩子自然成长/049
  第17招  给孩子一种成熟的爱/052
  第18招  怎样让孩子真正信任你/056
  第19招  父爱多的孩子更聪明可爱/060
  第20招  给孩子一个平等开放的家/064
  第21招  大人各有一套,该让孩子听谁的话/068
第3章  不宠不娇。培养高情商的孩子/073
  第22招  游戏是孩子的工作,“不教”是父母的智慧/074
  第23招  对孩子的“第一次”行为保持警觉/077
  第24招  别让孩子变成“小滑头”/079
  第25招  将孩子领上文明之道/082
  第26招  教孩子做个好客的小主人/085
  第27招  不要逼着孩子撒谎/089
第4章  不宠不娇,培养高智商的孩子/093
  第28招  让图书成为孩子最喜欢的“玩具”/094
  第29招  别用笨法子折腾你家的“小天才”/098
  第30招  让孩子边玩边识字的高效方法/101
  第31招  培养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104
  第32招  轻松高效的教子方法:讲故事/107
  第33招  成为孩子的玩伴/110
  第34招  释放孩子的天性/113
  第35招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116
第5章  不宠不娇,打造孩子的快乐性格,119
  第36招  提升孩子优良品质的“含金量”/120
  第37招  掌握一点矫正孩子性格的技术/124
  第38招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128
  第39招  千百次教诲,不如一次“快感体验”/132
  第40招“一分钟教育”,播撤爱的种子/135
  第41招  让孩子丢开“心理拐杖”/140
  第42招  帮孩子练练胆/143
第6章  不宠不娇,帮孩子完成从幼儿到学童的转变/147
  第43招  孩子入园前必须学会的三项生活技能/148
  第44招  教孩子学点自我保护的常识/150
  第45招  让任性的孩子不任性/153
  第46招  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156
  第47招  为孩子选一家最合适的幼儿园/159
  第48招  让孩子轻松适应幼儿园生活/162
  第49招  当“受气包”遇到“小霸王”/166
  第50招  提前一年准备上小学/169
    下篇  不吼不叫,陪着孩子长本领/173
第7章  不吼不叫,给孩子指明方向/175
  第51招  陪孩子一起“做梦”/176
  第52招  成为孩子最忠实的“粉丝”/179
  第53招  教孩子寻找三个“关键人物”/182
  第54招  给孩子一双智慧的眼睛/185
  第55招  给孩子一对聪明的耳朵/188
  第56招  当孩子“偏航”时,及时提醒/191
  第57招  别让孩子学会投机取巧/194
第8章  不吼不叫,跟孩子完美沟通/199
  第58招  留一只“耳朵”给孩子/200
  第59招  坦然回应孩子的尴尬问题/203
  第60招  怎样让孩子听话/206
  第61招  向孩子提要求的技巧之一:“登门槛效应”/209
  第62招  向孩子提要求的技巧之二:“二选一效应”/212
  第63招  父母要联手对付孩子的小计谋/215
  第64招  生气也是一种高效的沟通方式/218
  第65招  不要跟孩子进入争吵状态/221
  第66招  不要指责遭到挫败的孩子/224
第9章  不吼不叫,培养孩子的好习惯,229
  第67招  培养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230
  第68招  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234
  第69招  教孩子从“拖拉王”变成时间的主人/236
  第70招  先易后难定“家规”/240
  第71招  灵活执行规则,允许合理的通融/242
  第72招  引导孩子自动自发改习惯/245
  第73招  好习惯培养的七个步骤/248
  第74招  培养孩子好习惯的“21天定律”/252
  第75招  对屡教不改的孩子别灰心,别放弃/255
第10章  不吼不叫,让孩子爱上学习/259
  第76招  好学从喜欢老师开始/260
  第77招  兴趣产生于快乐中/263
  第78招  怎样让厌学的孩子不厌学/267
  第79招  给孩子一个安宁的家庭学习环境/271
  第80招  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273
  第81招  当心糟蹋了你家的“小天才”/275
  第82招  让孩子养成“高分高能”的八个好习惯/279
  第83招  拿出“绝招”,让孩子乖乖写作业/283
  第84招  跟老师做好沟通/286
  第85招  为孩子设计改进方案并跟踪检查/289
第11章  不吼不叫,培养素质高、本领强的孩子/293
  第86招  给孩子补上三堂课:礼仪、音乐、美/294
  第87招  送给孩子三大精神营养:劳苦、饥饿、大自然/297
  第88招  给孩子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300
  第89招  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302
  第90招  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304
  第91招  让孩子的思想自由飞翔/308
  第92招  让孩子拥有出色的观察能力/311
  第93招  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14
第12章  不吼不叫,让你的孩子更健康,更阳光/317
  第94招  安排好孩子的锻炼和饮食/318
  第95招  让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321
  第96招  保护孩子的视力,提高孩子的听力/324
  第97招  给孩子两件法宝:爱与尊重/327
  第98招  让孩子学会给自己鼓劲/330
  第99招  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333
  第100招  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335

前言

  

    今天的父母很难做
    今天做父母,难就难在,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不一样:
    从政府到媒体,天天都在提倡:给孩子减负。企业也在敲边鼓:反对“高分低能”。
    从学校到老师,天天都在追求:升学率。给孩子减负没错,但要“减”到拿高分为止。一些老师也感慨:搞素质教育之前,分数是我们追求的主要目标,现在是唯一的目标了!
    从父母到亲友,天天都在琢磨:孩子该怎么教?看见一个好的观念、一种好的方法,就想在孩子身上试验一番。
    假设全听社会的,孩子可高兴了,老师却要不高兴了;老师不高兴,孩子能笑出声儿来吗?父母也要陪着受些折腾。
    假设全听老师的,孩子不用买学习机了,自己就是“学习机”,从早到晚,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假设全听父母的,父母却不知道该听谁的,左顾右盼,左右为难,最后大概是放任自流,或者跟着感觉走。一些父母逼着孩子学“特长”,难道真的相信“特长”可以成为孩子人生的灵丹妙药吗?有些父母则宣称:不要求孩子成功,过得快乐就好。说这话时,心里可能还在犯嘀咕:孩子现在倒是快乐了,不知将来如何。
    古人以为,“任重而道远”,最难的是持之以恒。今天的问题不同了,最难的不是“行万里路”,而是无路可走;或者说,眼前处处皆歧路,不知该从哪条路上走。
    所以说,今天的父母很难做。
    中国孩子的三六缺憾
    今天的孩子也很难做,全国各地的孩子们普遍缺少三样东西:
    一是缺睡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全国六大城市的中小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3的小学生和不足1/4的初中生能够获得充足的睡眠。我们自以为给孩子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却不能满足孩子最基本的一个生理需求。有的孩子唯一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睡一个自然醒。想想都觉得可怜!
    二是缺快乐。新华网做过一个“孩子,你快乐吗”的调查,令人吃惊的是,摇头的孩子竟是如此之多。要问孩子们为什么不快乐,一首在孩子中间流传的儿歌或许道出了答案:“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在我心中,老爸最凶,经常把我打得鼻青脸肿;在我心中,老师最凶,常常把我留到七八点钟;在我心中,老妈最凶,成天把人骂得头昏脑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位专家说: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而我们的父母却喜欢让孩子付出今天的快乐,去换取明天的幸福。这究竟是聪明的“投资”,还是愚蠢的“赌博”?我们真该好好掂量一下了!
    三是缺锻炼。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是中国最缺乏运动的三大群体之一,而另外两大群体是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孩子们缺少运动,不用调查其实也知道。他们每天早出晚归,比父母还忙,哪有锻炼的时间?不锻炼的后果是孩子们的体质整体下降,情况糟糕到何种地步,查查相关新闻就知道了。
    人类面对自然和社会挑战的三大法宝是健壮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全的智力。我们的孩子只剩下一颗装满知识的脑袋了,怎样应付未来的挑战呢?
    做智爱兼备的父母
    做父母的人,有必要清楚如下几点理念:
    一、永远别想代替孩子生活。生活的酸甜苦辣,由孩子自己品尝,没有人可以替代。无论我们心疼也好,着急也罢,孩子该吃的苦,半分都少不了。苦才是人生,我们应该做的是告诉孩子如何从苦中锤炼生命的价值,如何从苦中品尝生活的甘甜。
    二、永远别想替孩子设计一切。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很难清楚地知道未来五年、十年会发生什么变化,因此也很难准确地为自己规划人生,只能尝试着向前走,有时独辟蹊径,有时随波逐流。既然我们连自己的人生都无法设计好,那我们有什么资格来替孩子设计好一切?孩子的人生之路,只能由他们自己去走,主要靠努力,也要看机缘。我们能教给孩子的仅仅是:别害怕,别放弃,别悲观。
    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难道可以让孩子输在终点线上吗?一句广告语,急坏了多少父母,纷纷替孩子找“补习班”、找“特长班”,使孩子原本沉重的课业负担变得更加沉重。在“补习班”学到一些好的方法,在“特长班”学到一些好的技艺,倒不是坏事,但是如果因为这些而把孩子的身体拖垮了,使得孩子悲观厌世了,那有什么意义呢?有数据显示,最近十多年,中国小学生入学的人数持续下降,而大学招生人数则持续上升。这意味着,只要我们不要求孩子非名校不读,孩子终归会有学上。既然如此,我们何必硬逼着孩子学习他们不喜欢的东西呢?
    四、娇宠孩子是因为没有看清变化。孩子需要高质量的爱,在爱中包含着理性和智慧。娇宠孩子的后果,一时看不见,日后却必然显现。孩子是株嫩苗,爱好比养料,施爱过多,孩子还不曾经历风雨就被捂坏了!最近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我们要想到,坏孩子也是夸出来的。表扬或批评,只是形式,关键看效果。我们何必流于形式而忽略效果呢?
    五、吼叫孩子是因为没有找到好方法。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有些父母就会大吼大叫,其实,这正是智穷力竭的表现。做父母的一大难题是,我们以为自己很了解孩子,某一天,却发现并不了解孩子,随着孩子的年龄渐大,不了解的程度还在加深。对一个不了解的孩子,我们怎么可能有效地引导他呢?所以,与其吼叫,不如多花点心思,弄清孩子究竟在想什么,究竟想要什么。
    教子的关键:育好种子,护好苗子
    一位教育专家说:“训练婴儿比管教儿童容易。管教儿童比约束青少年容易。约束青少年比改造成人容易。改造成人比救活社会容易。”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的影响力急剧下降,多说一句话就可能引起孩子的不快;当孩子成年后,父母的影响力已经很小了,最多可以做个饶舌的顾问,孩子已经成了自己的“老板”。教育孩子,最好的时间是在孩子10岁以前。而孩子价值观的定位、品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主要也在这一时期。
    3—6岁,是“育种”期,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将一些健康的价值观传输给孩子:首先是将爱的种子种植在孩子的心里,教他与人为善、积极向上的概念;其次才是培育孩子的智能。
    6—10岁,是“护苗”期,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培养孩子的人生观念、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育种”和“护苗”,简单说,就是让孩子心中永远有一些美好的想法以及将美好想法付诸实践的激情和动力。当一个孩子具备了这两项素质,他的人生必然处于上行状态,无论遭际如何,永不绝望。这样,父母也真正尽到了教子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