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少儿读物 > 儿童文学 > 儿童文学

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精选(典藏本)/中国经典文学名著

  • 定价: ¥15
  • ISBN:9787535386649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湖北少儿
  • 页数:226页
  • 作者:朱自清
  • 立即节省:
  • 2013-07-01 第1版
  • 2013-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精选(典藏本)》推荐:当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满身正气地“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终于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之后,他所留下的浩繁的著作,就是由他的儿子朱乔森亲手为之编选和整理的。可惜的是,朱自清先生已经不能知道孩子们的成就了。
    朱乔森在回忆父亲的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在中学教书时,许多学生都争着要他教课……作为一名教师,他的确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用自己的人格为学生树立了风范。”

内容提要

  

    《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精选(典藏本)》内容介绍: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大都清澈易懂,隽永而有味,有许多篇目,连小学生都能张口背诵,因此无须一一分析解读。这本《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精选(典藏本)》,遴选了他不同时期的散文名篇,读者自可清晰地看出他的散文风格的变化脉络。“风格即人。”我们从朱自清先生的人格,也可想见他的文字里所散发出的精神光芒,足可照亮他的每一篇散文。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批评家。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深刻、沉郁顿挫,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思想沉厚著称,极富真情实感和感染力,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三是写景美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

目录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荷塘月色
春晖的一月
航船中的文明
潭柘寺戒坛寺
白水涤
白马湖
匆匆

看花
《梅花》后记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正义
冬天
背影
论无话可说
论雅俗共赏
沉默
说梦
执政府大屠杀记
一封信
阿河
择偶记
儿女
给亡妇
我所见的叶圣陶
哀韦杰三君
白采
歌声

罗马
莱茵河
佛罗伦司
房东太太
女人
你我
飘零
我是扬州人
蒙自杂记
论自己
论别人
论做作
论诚意
论吃饭
论气节
论青年

前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为自清,字佩弦。他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曾经选入过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威尼斯》《绿》等等。今天的中小学生,也许都能够背诵出他的几篇脍炙人口的抒情美文。
    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朱自清生前的好友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朱自清的生平和散文创作时,这样评价过:“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会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只有早期的几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不免有点儿着意为文,并非不好,略嫌文胜于质;稍后的《背影》《给亡妇》就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到了后期,如《飞》,套一句老话,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如果让他多活若干年,多留下几十篇上百篇作品,该多好啊!……正是经验、技巧和精力都丰富并且互相配合起作用的时期,佩弦兄却匆匆地走完了人生的历程,过早地离开了人间,并且正当国家起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时刻!”
    这段评语,不仅道明了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散文创作上的脉络和特点,也写出了这位散文家令人感叹的生命故事:他是在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前夕,在黎明到来之前,国民党反动派对国统区人民压迫最重、民不聊生的那段最黑暗的日子里,匆匆离去的。但是,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有风骨的知识分子之一,作为一位像诗人闻一多一样伟大的“民主斗士”,朱自清先生“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的铮铮气节,却与史同在,与天地同辉!那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和气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的一篇最伟大的“正气歌”。
    朱自清一生都富于童心和爱心,他喜欢孩子。他说过,他向来有种习惯,“见了有趣的小孩,总想和他亲热,做好同伴;若不能亲热,便随时亲近亲近也好”。他在一篇散文里记述过这样一件小事:他在一所高等小学里,认识过一位留着乌黑头发的小男孩,孩子可爱极了,像依人的小鸟一般。当朱自清牵起他的小手问他话时,他只静静地微仰着头,小声回答。朱自清几次邀请孩子到自己家里玩,他却总不肯。后来两年不见,朱自清才得知孩子已经死了,这意外的噩耗使他万分痛惜,他写道:“我不能忘记他!我牵过他的小手,又摸过他的圆下巴。……我用我的眼睛看他——一回,两回,十回,几十回!”
    还有一个孩子,也使朱自清常常记起,并且写在自己的散文《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里。那是某年暑假,朱自清先生从温州去上海,在车上,他看见一个外国小男孩。那白皮肤的孩子不过十二岁的样子,戴着平顶硬草帽白中透红的小脸,眼睛上有着金黄的长睫毛,显出一种秀美。作家怀着爱心,久久地看着这个美丽的小孩。但他没有想到,临到小孩下车时,小孩竟突然走近作家,将脸伸到作家面前,两只蓝眼睛大大地睁着,好看的睫毛已经看不见了,秀美的小脸竟变得凶恶极了。他的眼睛好像在说:“咄!黄种人!你——你看吧!你配看我吗?”然后胜利般地下了车。
    这个小白种人的举动,使作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既为自己的祖国长期以来被人瞧不起,更为这个本来是天真可爱的、却因为那来自“白种人世界”里的种族歧视的耳濡目染而使小小的心灵所受到的污染而悲哀。朱自清先生觉得,这小小的白种人的孩子如此傲慢,实在是整个世界的损失和悲哀!他进而想到,难道只有白种人的孩子才是“上帝的骄子”吗?不,谁都可能是“上帝的骄子”。这个孩子留给作家的记忆是异常深刻的。
    朱自清先生曾在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当过教师。有一次,当他给学生朗读一段古文时,坐在前排的一位瘦小的孩子把头微微摇了两下,这个动作被他一眼瞥见了。他随即中止了朗读,走到这位学生的跟前,谦和地俯身问道:“你有不同的‘句读’方法吗?”学生当即站起来说:“朱先生,我认为您刚才有两句断错了,我觉得应该是这样……”朱自清沉吟片刻,觉得这个孩子言之有理,便随即予以真诚的褒奖:“此生断句精当,匡正了我的谬误。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接着他又询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学生答道:“余冠英。”朱先生微笑着说:“好极了!希望你将来名副其实,成为真正的群英之冠!”
    从此以后,身为知名作家和学者的朱自清,便与学生余冠英的接触逐渐多了起来,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名师出高徒”。在朱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余冠英的学业猛进,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学者、以研究《诗经》和屈原而著称的教授。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的人,都会对那位善良无私的父亲肃然起敬。这篇散文里写到,父亲曾写信给朱自清,问起自己的小孙子孙女们的情况时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们才好。”朱先生为这话大哭一场,他暗暗地下决心,要好好地做孩子们的父亲。所以,在以后艰难动荡的岁月里,在他的夫人去世后的日子里,他也像自己的善良无私的父亲对待自己一样,无微不至地培养自己的孩子们。孩子们也没有辜负父亲的爱心与期望,一个个都长大成才了,成为于国家于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当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满身正气地“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终于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之后,他所留下的浩繁的著作,就是由他的儿子朱乔森亲手为之编选和整理的。可惜的是,朱自清先生已经不能知道孩子们的成就了。
    朱乔森在回忆父亲的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在中学教书时,许多学生都争着要他教课……作为一名教师,他的确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用自己的人格为学生树立了风范。”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大都清澈易懂,隽永而有味,有许多篇目,连小学生都能张口背诵,因此无须一一分析解读。这本散文选集,遴选了他不同时期的散文名篇,读者自可清晰地看出他的散文风格的变化脉络。“风格即人。”我们从朱自清先生的人格,也可想见他的文字里所散发出的精神光芒,足可照亮他的每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