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少数民族文学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回族卷上下)

  • 定价: ¥65
  • ISBN:978750637211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作家
  • 页数:819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回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优秀文学传统的伟大民族。在回族的发展历史上,不仅创作产生了大量丰富的口头文学作品在民间代代传承,而且涌现了数不胜数的杰出作家,奉献了大量在中华文坛熠熠生辉的作品,在中华文学百花园里绽放着独特的风采。《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回族卷上下)》总计80余万字,共收入短篇小说(33篇),散文(45篇),诗歌(70首),报告文学(5篇),入选作者计150余人。本书由哈若蕙主编。

内容提要

  

    佳作荟萃,群星璀璨。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一部分,中国作家协会编辑出版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这是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成果的梳理和检阅,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大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盛事。这套丛书编选了各个少数民族各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景象,也拓展和扮靓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回族卷上下)》是其中分册。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回族卷上下)》总计80余万字,共收入短篇小说(33篇),散文(45篇),诗歌(70首),报告文学(5篇),入选作者计150余人。本书由哈若蕙主编。

作者简介

    哈若蕙  回族,籍贯南京,生于北京。自幼随父母支援西部,宁夏遂成第二故乡。1978年10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至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曾任讲师,副教授,文法系系主任。曾被评为中央电大优秀教育工作者,入选宁夏“313工程”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1999年调入宁夏人民出版社,曾任综合编辑室(含电子音像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助理,副社长,编审。2009年8月调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
    高校工作17年,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文艺美学,电视艺术理论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主编《艺术鉴赏概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发表《灵魂的告白——卢梭(忏悔录)与巴金(随想录)比较谈》《现代文学历史分期之我见》《一个失去平衡的世界——庐隐悲剧创作初探》《一枝红杏出墙来——宁夏新时期女性文学浅议》等相关论文30余篇,20余万字:创作电视片脚本《西夏故土行》(60宁夏卫视2003年播出)及各类散文10余万字。
    进入图书出版领域后,致力于社科人文精品图书的策划编辑,先后策划责编了“跨文化丛书·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鹅毛信文库”“人文日本新书”等书系。连续获得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并被全国版协、中国编辑学会授予“第五届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图书)”称号,2005年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目录

序言 杨继国 / 1
小说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 / 3
扬风湾凌喻非 / 14
“我们的队伍来了”哈宽贵 / 32
长白山密林里马犁 / 45
老“牛倌”新传马连义 / 58
一生沙叶新 / 71
蓝旗陈村 / 78
行情马明康 / 104
火锅韩统良 / 116
有那样一排白杨吴季康 / 125
西街小镇姚金海 / 142
隘口白练 / 151
黄沙黄土王延辉 / 157
幺叔马知遥 / 168
斋月和斋月以后的故事古原 / 199
季节深处马宇桢 / 207
清水里的刀子石舒清 / 219
淡蓝色的玻璃查舜 / 227
琴声王树理 / 240
筏子客的女人马丽华 / 250
最后一网鱼杨英国 / 257
桃花盛开讴阳北方 / 264
古城乞丐三题何晓 / 272
让你打我一回于怀岸 / 279
挦脸李进祥 / 291
碎媳妇马金莲 / 300
伞曹海英 / 317
花儿与少年平原 / 330
清真明月马笑泉 / 345
马琳,马琳马忠静 / 351
胡墼冶生福 / 370
飞翔的鸟马悦 / 380
散文
松坊溪的冬天郭风 / 395
祖父马瑞芳 / 397
六月茶花白崇人 / 406
系在钥匙上的铜铃于秀兰 / 409
梁溪吟苑记沙陆墟 / 413
哈三大妈的盖碗子丁一波 / 415
我与侨乡和顺图书馆白平阶 / 418
开花豆和芸豆饼谭宗远 / 424
让我告诉你马兰 / 427
妹妹的高贵高烽 / 431
姨哈若蕙 / 437
悼绍棠张宝申 / 444
远归的鸽群杨峰 / 446
心灵的驻足高耀宽 / 450
白鹿洞书院梁琴 / 454
上路,是一种寻圣毛眉 / 458
奥斯陆初雪杨学锋 / 467
向一位天堂居住者讲述战争阮殿文 / 471
银笛他姐兰书臣 / 476
天堂在母亲脚下李佩伦 / 480
敢问霓虹偏爱谁黑正宏 / 485
沿着黄河行走拜学英 / 489
天涯海角的穆斯林古墓李健彪 / 495
城关深处的回族美女安然 / 499
关于祖母的话题胡亚才 / 504
喀布尔河的黄昏哈岩凌 / 512
从农村的冬天走到冬天敏奇才 / 515
羊来羊去阿慧 / 521
拒绝遗忘王正儒 / 526
贺兰山下种牡丹杨继国 / 531
回族宴席曲:渐行渐远的背影马有福 / 534
守望的另一端方芒 / 540
神往在路上兰草 / 545
私人的阅读叶多多 / 548
街道魏光焰 / 557
哈尔湖一位东干老人马永俊 / 561
城市亲情郎伟 / 571
古寺的掌纹君悦 / 574
成都拉面馆冶进海 / 579
绚亮的抗暴清洁的革命伍立杨 / 585
雅尔木图苏海龙 / 590
雕花的门石彦伟 / 601
不忍池畔的记忆离笳 / 607
在北京的“金山”上金宏达 / 612
喜马拉雅的面容敏洮舟 / 615
诗歌
石舫(外二首)沙蕾 / 627
春蛾(外二首)木斧 / 629
盐湖的黎明(外二首)王度 / 632
远征驼群的后裔(二首)何克俭 / 635
祖国,请为他们记功沙新 / 638
大西北恋歌(二首)杨云才 / 641
西部故事(二首)丁学明 / 643
在静与动之间马钰 / 645
蝙蝠(外一首)金沙 / 647
爱在其中(四首)高深 / 649
绿色的启示(外一首)马乐群 / 652
杜文秀孙谦 / 654
星星花(外一首)马德俊 / 656
洁白的云张杏莲 / 658
江南(三首)海青青 / 659
十四行诗(二首)摩萨 / 661
斋月马国语 / 663
康巴散曲(二首)张央 / 665
积石关姚欣则 / 667
少女和鲜花(外一首)王克金 / 669
西双版纳诗笺(三首)马瑞麟 / 671
回回(外一首)贾羽 / 673
相知的鸟(二首)敏彦文 / 675
黎明时分(三首)阿拜 / 678
一棵沉默的树李明 / 680
深处(外二首)马绍玺 / 681
月夜(外二首)马季 / 683
白玉兰(外二首)赵之洵 / 685
骨萧(外三首)左侧统 / 687
米钵山之巅(外一首)马晓麟 / 690
境界(四首)民冰 / 692
清真寺印象(外一首)冯福宽 / 694
生如夏花(二首)冯国华 / 697
傍晚,看一场雨(外一首)马雁 / 699
我们的歌就像神曲一样王俊康 / 701
西海固:伤水的叶子(三首)保剑君 / 703
大西北放歌(二首)杨少青 / 705
车过六盘(外一首)刘鹏凯 / 707
延安窑洞(外一首)马开尧 / 709
无限极光(外一首)吴文杰 / 711
安静的初夏(二首)李春俊 / 713
神奇的西部(二首)王正伟 / 715
微驼的背杨建华 / 717
圣咏之书(组诗)泾河 / 718
尘埃里(组诗)沙戈 / 721
纯绵(三首)查文瑾 / 724
岩头上的老人马关勋 / 726
雪落敦煌(组诗)单永珍 / 727
宁夏写意(二首)陈晓燕 / 730
半个城(组诗)马占祥 / 732
奔土师歌 / 735
心中的玉树马志荣 / 738
石门外(外一首)燕子 / 740
泾河源头的咏唱(二首)雪舟 / 742
马鹿沟纪事(三首)沈沉 / 744
关山,关山(组诗)李兴民 / 747
温暖的乡间事物(二首)杨志广 / 749
秋风白恩杰 / 751
葬花词李继宗 / 752
夕光(外一首)洪天翔 / 753
纸伞撑开的时候(外一首)孙嘉镭 / 755
小推车(外一首)马克 / 757
二月兰(外一首)冯连才 / 759
曼陀罗(二首)从容 / 761
又一次走进某个村庄刘阳鹤 / 763
黑夜里的行走(外一首)田应时 / 764
假如(外一首)白冰 / 766
不曾出海的人是干净的黑夜 / 769
在黎明前起身(外一首)海翔 / 771
回忆一面镜子(外一首)宋雨 / 773
报告文学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穆青 / 777
国殇(节选)霍达 / 787
汪洋中的安徽(节选)郭传火 / 797
血线(节选)白山 / 803
牛街故事(节选)马泰泉 / 810
长篇小说存目/ 815
编后记 哈若蕙 / 818

前言

  

    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中国作家协会正式推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这项工程得到中宣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旨在按照党的文艺政策及民族工作总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从培养人才、鼓励创作、加强译介、资助出版和理论批评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提高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质量,繁荣民族文学创作,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
    佳作荟萃,群星璀璨。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一部分,我们编辑出版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这是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成果的梳理和检阅,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大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盛事。这套丛书编选了各个少数民族各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景象,也拓展和扮靓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
    中华民族,是由我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文明,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建的;中国文学,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各民族翻身解放,社会面貌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共和国平等一员的55个少数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国冢建设。文学创作是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因而促使各民族的文学也逐步走向发展、创新和繁荣。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多民族、多语种、多门类与多梯次的文学队伍正在壮大。目前,55个少数民族在中国作家协会都有了自己的会员。他们有的是本民族的第一代作家,有的是本民族作家群的代表,有的在国内和国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次入选的作品,是1976年至2011年在国内公开出版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短诗等门类的佳作。长篇小说、长篇诗歌和长篇报告文学则暂列存目,适时另行选编出版。
    从语种上看,入选的作品有直接用汉语言文字创造的,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原创后译成汉文的。由于历史文化与生产生活的演变,我国少数民族有的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的曾经有过但现在不再通用,有的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文学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是由多重元素构成的,如语言文字、题材、主题、族属、审美心理、抒情方式、风俗画、风景画和哲学宗教理念等。所以.考查文学的民族性要综合多重进行,避免片面性和单一性。从入选的用汉语文创作的作品来看,他们同样表现了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写出了本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的无袖长衣,而在具有民族精神”。还有很多生动具体事例都证明了运用汉语言创作的少数民族作家同样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民族作品,同时表现出我们很多少数民族作家深厚的汉语言修养与杰出的才智。所以,提倡学好汉语言、用好汉语言也是提高文学艺术质量所需要的。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需要一种通用的语言来便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增进相互的理解。另一方面,一种语言就是一个博物馆。民族语言文字蕴含着民族心理的密码,承载着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方式。它在抒情表意方面,有些地方是极其微妙而难以取代的,况且,我国边远的少数民族牧区、林区或农区广大读者受众,还是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最熟悉、最有亲切感。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扶持民族语言的创作,发挥民族语言的优势,推动民族语言的创作。《民族文学》增设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和朝鲜五种文字版本便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在一个国家,有不同语言文字的创作,在一个民族也有不同语种的创作,这种差异更易于张扬文学自由和审美的效能,激活新的审美感受和艺术张力,更容易形成各个类型的作家之间互相激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局面,以保持我国文学发展繁荣持续性的活力,同时更好的保证众多读者多元性的审美需求。没有差异,不会前进;没有差异,不会多彩;不承认差异,不会有平等。肤浅的趋同论,是不科学的,是无益的。它的实质是单一论、终止论。这也是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演进发展所验证的道理。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每一个民族无论其大小,都有为此民族所有,为他民族所无的优秀特质。文学的根脉在本土,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精神母体。文学的原创性和民族性源远流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从当前直到久远,必须重视文学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另一方面,既然大家都有优秀的方面,自然也应该有不如别人的地方,这就决定了民族性的鲜明和稳定是与民族的狭隘保守性相悖的命题。民族文化的自信与书写、开掘与张扬,源于那些积极有价值的珍贵特质。这就要求每个民族的作家都能以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积极学习其他兄弟民族的优长之处,并敢于面对世界,积极进行共同交流,善于取长补短,反思追问,以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依托,创作出具有时代高度和国家情怀,能体现人类共同追求的作品。我国新时期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都鲜明地体现着这样的文学品格。很多优秀作家也有这方面深切的感受和体验。
    我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各少数民族的诗人对本民族独特的社会历史的描绘,对独特的心理素质和感情的表达,对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诗歌形式的学习和创新,对珍贵诗歌艺术资源的借鉴和吸纳,使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呈现丰富多样的风格与光彩。从诗歌的话语特征上看,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话语亮色。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全球文化的开放、冲撞和交流的时代。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们,继承传统,扎根本土,放开眼界吸纳有益的艺术元素,趋利避害自由地驰骋在时代拓宽的艺术空间中。由于政治性不再是文学创作单一的标准,少数民族作家和诗人正放开更丰富的眼界,焕发更通达的灵性,使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彰显出更天然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同时,随着世界视野的拓展,诸多带有人类性的艺术体验和诗歌题旨也自然成了少数民族诗歌的书写内容。除诗歌之外,我国少数民族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曾相对贫弱。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状态和语言等方面的影响,除若干人口较多、语言文字成熟完整的民族外,很多少数民族曾经几乎没有小说等作品。建国后,随着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随着各民族之间广泛通畅的交流与互动,少数民族小说创作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小说创作从边缘进入主流,成为中国文坛的亮丽风景,不仅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得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及“骏马奖”,有些还获得国际上的相关奖项,跻身于世界著名作家的行列。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在世界崛起的应有姿态。在这方面,文学应该走在前面积极发挥历史责任和主动精神。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并在各方面给予了特殊的扶持。1981年周扬同志就曾说过:“民族文学的书,民间文学的书,要适当多出版一些,现在还是太少”,“要搞四个现代化,要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精神文明,文学艺术要发展,少数民族艺术也要发展”。特别是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刘云山同志明确提出:“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时代要求。”1991年,赵朴初老先生在看到一篇关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章后,曾欣喜地赋诗一首:“出题能令亿民思,九派群科念在兹,功德日增凝聚力,灵根长发万年枝。”我们坚信,广大少数民族作家不会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与重托,将牢记使命和宗旨,以自己的勤奋与才华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优秀作品。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是一个时期成果的展示,又是走向新征程的起点。对于这套丛书,我们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权威性的标准,怀着使之臻为典藏读本的愿望,进行了认真的组织、策划、编辑和出版。在此,谨向为此付出辛劳的各界朋友致以真诚的谢忱,并对我们的作者和译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2013年11月12日

后记

  

    2013年初春,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在春城昆明召开会议,一项旨在展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成果的、编选出版《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的活动由此启动。会议甫一结束,出席会议的杨继国先生就将这一讯息传达给了宁夏作协的同志们。在一片欢欣中,继国先生和我们认真商量了编选回族卷的有关事项,酝酿成立了编选工作班子。一个由宁夏作家协会主持的、由回族文学研究专家、评论家、作家为主的编委会迅速成立。杨继国担任名誉主编,哈若蕙担任主编,郎伟、杨梓、李进祥、石彦伟、闫宏伟、马星为编委,并确定具体分工为:回族卷上册小说部分由郎伟、李进祥、马星负责,郎伟主编;回族卷下册散文、报告文学、诗歌部分由哈若蕙、杨梓、石彦伟、闫宏伟负责,哈若蕙主编。
    承担《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回族卷》编选工作的所有编委,深知使命神圣、任务崇高,但经我们的努力能否全景式展现中国新时期回族文学的精彩与繁盛又的确充满挑战。为此,编委会从广泛征稿、确定入选标准、规定各卷字数方面明确了工作目标。首先,以编委会名义发出《征稿启事》,面向海内外回族作家、诗人征集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作品,征集方式为推荐和自荐结合。其次,在入选标准上,特别关注于那些在新时期文坛有影响的回族作家的创作,特别关注于那些深刻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回回民族在祖国大家庭共铸中华情、共圆中国梦的文学创作,也特别关注那些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凸显民族精神和现代意识,艺术风格鲜明的回族文学作品。鉴于许多回族作家跨体裁创作,原则上每位作家入选作品限于一种体裁。再者,在编选体例上,限于字数,长篇小说只存目,长篇报告文学做节选。最后,在正文编排上,我们原则上采取以作品发表时间为标准排序的方法。
    转眼间已是初秋,《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回族卷》上、下册的编选工作已基本就绪。翻阅厚厚的成稿,一个个名字亲切温馨,一行行文字锦绣如织。回族卷(上、下册)总计80余万字,共收入短篇小说(33篇),散文(45篇),诗歌(70首),报告文学(5篇),入选作者计150余人。其间,编委们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也得到了各入选作品原发刊物、各地方作协及相关热心回族文学发展人士的大力协作与关怀。对此,我们深怀感激,深深致谢!欣慰之余也有许多遗憾,虽倾情努力,力求全面,但限于篇幅、限于视界,仍不免挂一漏万、不免遗珠之憾。我们唯愿这一份满蕴民族文化芳香、承载着深厚感情的文学佳集能够传播流转,为中华文化的百花园再添异彩!
    祝祖国繁荣昌盛!祝各族人民吉祥如意!
    哈若蕙
    2013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