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古代书法家那些事儿/轻松读艺术

  • 定价: ¥48
  • ISBN:978754012770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河南美术
  • 页数:155页
  • 作者:王迪//蔚广玉
  • 立即节省:
  • 2014-01-01 第1版
  • 2014-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几千年来的恣意涂抹,几千年来的流年蜕变,书法艺术浸润了人们的灵魂。那些充溢着灵性的书法信札,那些带有零碎的过往残片,在天地间已冶炼出一种纯粹。如果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的话,那么千年的墨迹则是我们生命中的温暖邂逅。相逢是缘,当我们从与它们对视的那一刻起,就会体会书法黑白之间的性情与温度。黑白素色,在精神的细微之处生生不息、连绵不绝。
    《古代书法家那些事儿/轻松读艺术》王迪等著。

内容提要

  

    《古代书法家那些事儿/轻松读艺术》精选中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20位书法家,这20位历代书法家在书法艺术上有相当高的造诣,本书用现代语言,客观评述了他们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逸闻趣事,文字犀利幽默,引人入胜,具有可读性。能使广大读者从新的角度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书法艺术。
    《古代书法家那些事儿/轻松读艺术》王迪等著。

目录

序言
感受宣纸上的墨动
李斯(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
成就的不只是历史地位,更有书艺高度
钟繇(150年-230年)
钟情书艺的痴人
王羲之(303年-361年)
风流率真的“书圣”
王献之(344年-386年)
一位率性而为的风流才子
王珣(349年-400年)
吊人魂魄的回归之旅
智永
虔诚坚守,为守一抹永恒的盛放
欧阳询(557年-641年)
坚持真我,追求“质”与“妍”合一
张旭(675年-约750年)
狂草颠人
怀素(725年-785年)
线墨就是生命的全部
颜真卿(709年-785年)
一个文武双全的乱世艺术家
柳公权(778年-865年)
尽善尽美的书法痴人
虞世南(558年-634年)
“五绝”才子
杨凝式(873年-954年)
一个佯狂避世的才子
苏轼(1037年-1101年)
一位精于书艺的快乐天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
十年老却少年心
米芾(1051年-1107年)
来自众香国的书画“白痴”
赵孟頫(1254年-1322年)
久负盛名与骂名的人
董其昌(1555年-1636年)
赢得荣誉却难掩恶名的书法大家
文徵明(1470年-1559年)
温润儒生
王铎(1592年-1652年)
苟活乱世,也要过从心的生活

前言

  

    感受宣纸上的墨动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我目光触及到一些染了墨迹的宣纸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眼睛发热,甚至落泪。那些带有生命的线条,那些飞舞着的墨迹,总能够刺激着我的心律,引起一阵莫名的悸动。我一直相信,真正的书法家,不会被死亡湮灭;至情至性的人,不会被历史遗忘。他们的性情,他们的生命与他们的书法作品,将永远活在历史的血脉里。
    书法于中国人是什么?是工具,是艺术,或是图腾?远古时期,当人们创造出文字的时候,我想,那一定是欣喜若狂的场面,再也不必结绳记事了。这些线条承载着先民的希望与智慧,承载着文化开拓者的历史与理想。先民们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写,整饬与洒落,被称之为“甲骨文”。他们在铸造的铁器上刻下精美的文字,他们也在石头上留下历史的印迹,后世之人称之为“金石之书”。我们的祖先不断在拓展着承载文字的载体:竹简、缣帛、丝绢,我们称它“简牍”与“帛书”。当造纸术在这片土地上流行的时候,历史便给文字的舞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些书体无不演绎着文字的艺术,演绎着人的性情与品格,演绎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理想。于是,书法就有了悠久的历史,也给予我们太多持久的享受。那些划时代的人们,那些先贤们的杰出者,让我们难以忘怀。
    书法文化史是复杂的,是漫长的。那些代表性的书法家,更值得我们关注,这种关注是不会随着朝代的更迭演变而消沉。譬如,以刚烈著称于史的颜真卿,面对叛军不惧,白撰墓志铭,死得轰轰烈烈,他的书法被后人以他的姓氏命名为“颜体”;再如委曲求全的赵孟頫,不为形式所囿,将他的书法推至了顶级的高度;还如放荡不羁的王献之,我行我素,将书法与性情融入到了无我的境界……他们的性情与他们的书法成就已经融为一体,载入史册而流传百世,成为了书法史中之经典。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另外一些书法家,譬如秦桧、蔡京、严嵩,虽然字写得“不恶”,但是他们祸国殃民的罪行让人无法宽恕而遗臭万年,连累至他们的书法也不为世人所重。但是中华书法史的复杂之处正在于此:书法并不是除了忠烈就是奸佞。比如小篆的创制者秦丞相李斯,即使背负着“老鼠法则”,却也不能忽视他的书法成就;一臣事二主的赵孟頫,则是书法史上无以比拟的人物。
    在历史上,捉笔写字是文人雅士最基本的技能,不会写字,岂能担当起读书人这样的称号!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写得一手好字,是进入仕途的前提。书写不佳,是无法与仕途结缘的。为此,明代的董其昌在这一方面吃了大亏,他的字写得是有点儿差,本来以他的文笔在乡试考试中是可以拿到第一名的,后来却被自己的亲侄子挤了下来。不过话又说回来,现代人写的字又有几个能够比得上他呢?
    电脑普及化的今天,未让中国艺术——书法得以很好地继承与发扬。欲将书法写得好,写得有温度、有生命,使人过目不忘,临习前人的书法是其中一条“取道”的幽径,不临习很难见真功夫。真正的书法不仅仅只是手临,还应当心摹。如果说手临只是学其皮毛的话,那么心摹就是取其精华的手段,不仅将传统优质的书法技能临习到手,还应该将人家的情思与情感了然于心,充实自己的性情、思想与知识,吐自己的真言,写自己的真字,将自己融入到无我的境界之中。
    中国传世书法,随便翻翻看看,没有一件作品是在写他人的句子。甚至一些书法作品,按现在的常理来说,还不能够称得上是“作品”,也算不得“书法作品”,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王献之的《鸭头丸》、怀素的《苦笋帖》……事实上这些只是在不经意间书写的手札罢了。正是这些人世间突发而来的偶然性,却浸透着书法家最自然、最和谐、最真切的人生情感,在宣纸的外衣之下感受着墨迹的温度。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祭奠他惨遭叛匪杀害的侄子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在这篇书法作品中,饱含着颜真卿对失去亲人的悲伤与怀念,对安禄山等叛军的愤慨,在声泪俱下中,一气呵成。书者悲愤痛彻的心情与精湛的笔墨技巧交融在一起,抑扬顿挫的线条如同心电图一样反映着书者的情绪。
    在古代浩如烟海、密麻如林的心摹手追者中,也涌现出了不少书法大家,他们无不用毕生精力追求完美的艺术境界,譬如人们所熟知的张芝临池,池水尽黑;钟繇以手画被,布被戳穿;智永禅师退笔成冢……这些无不体现着书家对艺术真谛的执着追求。
    书法,作为文字的象形,在出现伊始,是为要突出所书事物的特点,而并非要把事物的全貌描绘出来。因此,社会生活与大自然中的美,譬如高山险峻、白云飘逸、舞姿柔媚等也慢慢地渗入到了书法艺术的生命中,形成了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和艺术的要素——“神韵”与“情趣”。怀素看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后得真知,黄庭坚看到船夫荡桨悟出了笔法,书法艺术中点点滴滴的真谛,无不掩藏在细枝末节的生活之中。
    正因为书法有生命、有魅力,当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她那匀称美妙的结构、浓淡协调的墨色、遒劲生动的笔法,唤起了我们高雅的情趣,从中我们获得感官和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书法中有着曼妙的身姿,充盈着动态的美,这一点是其他艺术所不能够取代的。王羲之的尽善尽美、欧阳询的险劲峭拔、颜真卿的遒婉严整、苏轼的天真烂漫、米芾的八面出锋……这些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耀。
    其实,真正的书法,不用求佳乃佳,一切出神人化,有境界实无境界,这就是最高境界。清代李健的《书通》说:“书品视其人品。”也有人说:“言者,心之迹也”“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文如其人”……这些都表明,从一个人的言语、文字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情、爱好、修养与精神状况。学习书法,可以对上述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王羲之说:  “凡书贵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右军书法》)所谓“意在笔先”与气功中的“意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运丹田之心气到手腕,到笔端,全篇贯通,一气呵成。那么,练习书法还有另外一个优点,即培养恒心与毅力。正因为此,历代书法家大都性情高雅,多为长寿老人。由此可见书法不仅具有艺术的魅力,还具有着养生之功效。
    在斗室之间悬挂一帧好的书法作品,会给人以庄重、典雅的感觉,堂室顿觉生辉。走在大街上,各种五颜六色、书体各异的招牌是繁华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书法就像爱情,悄无声息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不唐突、不兀然。你在或不在,她就在那里,装点着你我的世俗生活。苏东坡诗云:“荼靡不争春,寂寞开最晚。”何苦等到开到荼蘼花事了,才要领悟到书法艺术的真谛?艺术的美总会吸引着人的目光,让人沉溺于其中无法自拔。书法艺术之于我们的生活,更多的人也将其视为一种业余爱好而乐此不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艺术更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书写这本书,是为读者,也为自己,为那些被历史渐渐淡忘的人们。他们的光芒不应该被历史的灰尘所埋没。他们的温度、他们的性情,即使现在是默无声息,也不应当就此沉沦,因为他们的闪光点值得活在我们的世界里!
    这本书所收录的是自秦代至清代的二十位顶级书法家。诚然,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不止这些,正如前面所说的,有些并未为后世留下传世墨迹而只好将他们放下,但在这里并没有否认他们在书法历史上所作的贡献。本书中不论出于褒或是贬,都属于个人见解,也并无其他意图。编写这本书,深感重重压力,努力将这些古代的书法大家的事迹与代表作品整理详细。我知道在这本书中还有着不尽完善之处,敬请各位读者给予批评与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