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史街背影(精)

  • 定价: ¥38
  • ISBN:9787513311991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新星
  • 页数:268页
  • 作者:庹震
  • 立即节省:
  • 2014-02-01 第1版
  • 2014-0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庹震除了热爱新闻事业,他还对历史、文学等有钻研爱好。2000年出版的15万字的读史札记《史街背影》,足以可见他具有深厚的历史知识的修养。在《史街背影》中,他把治史的科学性、论史的针对性、写史的生动性有机结合起来,以他丰富的新闻阅历对社会历史进程进行了思考和观察。可以说是丰富的新闻工作阅历帮了大忙,而他自身丰厚的学养也为其从事新闻工作拓宽了视野。

内容提要

  

    《史街背影》是作者的系列历史随笔集第二部,记述了其在遍阅文史典籍时迸发的思想火花。远至《诗经》《论语》《战国策》,近至黄仁宇、柏杨,作者对于记载了中华文化精髓的大量典籍与篇章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并得出了深刻丰富的体悟。从修身立德之道,到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史街背影》都从散发着纸墨芬芳的史街之上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作者简介

    庹震,1959年9月生于河南省方城县,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现任《经济日报》总编辑,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1984年10月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范长江新闻奖。著有《蓝天下的眼睛》、《无悔的岁月》、《静静的地平线》、《初春的太阳》、《世纪未:还有多少问号》《丁住交界》、《面对社会之窗》、《报海觅踪》、《新闻采写艺术》、《史街背影》、《史街余韵》、《心园驿站》等书。

目录

序言
原序  范敬宜
舜:说君论臣之课
信陵君:“这一个”与“这一类”
公孙鞅:血染的基石
吴起:知音何处觅?
韩非:死于非命的必然与偶然
项羽:“败”与“过”
萧何:有何之难
陈平:平与不平
韩信:信与不信
周亚夫:饿死谁手?
晁错:有何之“错”?
王莽:“复古”的背后
董卓:“懂”与“不懂”
诸葛亮:事曹会如何?
李林甫:“媚顺”为谁?
冯道:“不倒翁”的后评
宋太宗:“糊涂”后的“聪明”
王安石:可贵的“早醒”
范仲淹:为“人”为“官”为“文”
明景帝:患难与谁?
张居正:为谁忙碌为谁留?
严嵩:迟来的末日
郑和:身后的航海图为何被焚毁?
雍正:“正”与“不正”
源与初——读史札记之一
史与《史》——读史札记之二
“功”与“过”—读史札记之三
“虚”与“实”——读史札记之四
《史》与师——读史札记之五
“白”与“黑”——读史札记之六
“古”与“今”——读史札记之七
“表”与“里”——读史札记之八
“始”与“终”—渎史札记之九
“前”与“后”——读史札记之十
“见”与“识”——读史札记之十一
“美”与“丑”——读史札记之十二

前言

  

    历史和新闻是两门不同的学问,又是两门相通的学问。
    历史是过去的记录,新闻是现在的记录。
    历史是当时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
    历史是新闻的积淀,新闻是历史的瞬间。
    研究昨天的历史,可以了解今天新闻发生的由来和走势;研究今天的新闻,可以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延续。
    所以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说:以新闻为鉴,可以明因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是王羲之的历史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是杜牧的新闻观。前者强调的是要把今天发生的新闻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去认识过去;后者强调的是要从以前发生的新闻中去学会把握未来。
    于是,出现这样有趣的反差:写历史要求有现实感,写新闻却要求有历史感。
    不了解历史,就不善于发现新闻;不了解新闻,就难以理解历史。
    新闻工作者不懂历史,便会流于浅薄,容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历史学者不懂新闻,便会陷于僵化,容易犯机械唯物论的毛病。
    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肯定是两者的结合,邵飘萍、戈公振、邹韬奋、邓拓等为其代表;优秀的历史学者也肯定是两者的结合,郭沫若、翦伯赞、胡愈之、吴晗即是典型。
    博古方能通今,博古为了通今。
    如果没有深沉的历史思考,邓拓就写不出振聋发聩的《燕山夜话》;如果没有清醒的现实观察,吴晗就写不成震撼人心的《海瑞罢官》。
    时代多么需要这样“兼美”的新闻工作者和历史学者!可惜的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新闻工作者容易忘记历史,历史学者容易忽视现实。
    我过去一再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提高“学养”,历史知识的修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于是,就要提到庹震同志的这本书。
    庹震在这部书的后记里说,书名定为《史街背影》,只是想让读者站在历史长街口望一望模糊的历史背影。这是他的谦虚之词,远远不能说明这部书的价值所在。
    我以为,《史街背影》应当视为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眼光写出来的通俗、简要的“史论”。
    中国史学家有撰写“史论”的传统。最著名的当然是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后又有明代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谈迁的《国榷》。清代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和吴乘权等编撰的《纲鉴易知录》,等等。这些史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史为镜,总结历代盛衰、兴替、治乱的经验教训以及历史规律,供当代治国借鉴。史论不是史实的客观列叙,重在有明确、精辟的观点,能够起到警策后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史论的撰写比通史或以古喻今的读史随感难度更大,也更难把握。它不仅要求作者熟悉历史,而且要求能够融会贯通,把治史的科学性、论史的针对性、写史的生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庹震同志丰富的新闻工作阅历帮了他的大忙。他对当代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思考,在这本书里得到充分的反映。
    庹震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新闻工作者。由于曾经和他共事八年,自以为对他已十分了解,而且经常夸奖他的思维敏捷,文笔出众。及至读到这本书稿,我是惊喜交加。惊的是相处这么久,竟然对他在历史方面的研究有如此造诣毫无所知,实在是“失察”加失敬,不能不佩服他的“深藏不露”。喜的是他正在用自己的实践,探索一条学者型新闻工作者的道路,为新闻界如何提高学养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几十年来,从毛泽东同志到江泽民同志,都一再强调新闻工作者要学点历史,但是真正身体力行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原因说起来无非是搞新闻太忙,没有时间。忙是事实,然而要说忙,庹震可算是够忙的,他哪来那么多读史的时间呢?毋庸细问,都是一点一滴挤出来的,而且不仅要读,还要思,还要写。这耐得寂寞、抗得纷扰的精神,就够人学习的了。
    正因为如此,当庹震要我为这本书写点什么的时候,我实在无法推辞。在他面前,我还好意思用“忙”字来作托词吗?
    1999年12月27日凌晨
    《史街背影》从2000年7月出版至今,已有十余年了,其间,该书印刷了两次,第二次印刷曾作过一些小的修订和补充。2011年的修订版,对部分篇目作了一些文字性的修改,又补充了少量的内容。我想,尽管再次修订,书中一定还有不少疏漏和错误,希望广大读者对新的修订版继续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
    在本次修订过程中,新星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付出了辛勤劳动,给予很多支持和帮助,借此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庹震
    2011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