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水利工程 > 建筑科学

川园子(成都园林的前世今生)

  • 定价: ¥38
  • ISBN:978754551029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天地
  • 页数:166页
  • 作者:谢伟
  • 立即节省:
  • 2014-02-01 第1版
  • 2014-0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读《川园子》,看成都园林的前世今生。
    《川园子(成都园林的前世今生)》(作者谢伟)是一部有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的作品,它让读者了解园林的基本知识、历史与文化以及建造技法,还告诉我们可以如何去赏园,去感受园林的意境。但它更在告诉我们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境界,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焦灼的灵魂将如何得到安宁,将去向何处。

内容提要

  

    《川园子(成都园林的前世今生)》(作者谢伟)是一本专题性随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浅显流畅的文笔介绍了以成都园林为代表的川派园林。《川园子(成都园林的前世今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集中而全面地展现川派园林的发展历史、文化积淀、艺术风格以及建造技巧的随笔精品。书稿详细介绍了川派园林的地理概况、文化背景,梳理了川派园林发展的脉络,详细分析了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新都桂湖东湖、罨画池、菱窠等名人纪念园林的造园艺术特色;着意介绍了建成仅十余年,“集中而巧妙地将中国古典人文园林的造园手法用东方美学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集大成园林——易园”,简要介绍了芙蓉古城、三利宅院、南阳锦城等现代园林式住宅小区的艺术特色。作者在历数前朝往事、古今变迁之中,在成竹于胸、娓娓道来之中,通过对四川园林具体艺术手法的分析、研究,挖掘其自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出造园中决定这些艺术手法的最本质的东西——艺术精神。本书内容丰富、语言流畅、文笔轻松,是一本相当不错的融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与一书的园林类普及读物。

媒体推荐

    《川园子》是一部有技术含量、艺术含量和思想含量的作品,它让读者了解园林(特别是川派园林)的基本知识,园林的历史与文化,园林的建造技法,还告诉我们可以如何去赏园,去感受园林的意境。但它更在告诉我们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境界,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和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焦灼的灵魂将如何得到安宁,将去向何处。
    ——园林理论家 林舒强

作者简介

    作家,长期从事各种体裁文学作品的创作,尤擅散文,著有大量散文作品,并屡获大奖。对美术、建筑及园林艺术也有所研究,著有相关专著多部。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先后担任电台和电视台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现供职于成都电视台。

目录

引子 花影楼
寄托我园林情结的袖珍花园
第一章 再回首
川派园林的代表——成都园林
第二章 读园
抚摸曾经的优雅日子
第三章 解构诗画境界
以易园为例
第四章 分解零落
飞入寻常百姓家
后记

前言

  

    我以为,一个作者遇到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让他的才情得到淋漓尽致展现的题材是一件幸运的事;而一个题材遇到一个最懂得它,最知道如何表现它的作者也同样是一件幸运的事。两者能够相遇,一定是命中注定的缘分。那么,一部佳作的诞生便是毫无悬念的必然了。
    听谢伟说他想以随笔的方式写一部有关川派园林的作品,我很激动。谢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作家,随笔高手,他还对中国古典园林有着多年的研究,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了他的文化漫游之旅,他背着行囊游走在那些令他向往的名胜古迹之间,他几乎游遍了散落在大江南北的古典名园。许多年来,他赚到的钱大都扔在了路上。他对园林的爱是发乎灵魂的爱,他还将多年的积蓄倾囊而出,建造了一座古典园林式的私家花园,为的是能够妥帖安放他那古典的灵魂。
    园林这个题材专业性很强,不是谁都可以涉笔的。而谢伟对园林的学问钻得很深,说起园林来如数家珍。他不光是懂得园林的知识和技巧,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方面的修养也是很深的。研究园林的学问不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就像学习国画和书法,只去学一些技法而不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必然没有底蕴,没有根基,最终只能成为一个匠人。而谢伟却把这两者都抓住了,再加上他所具有的非凡的文学表现力,那他的这部作品就一定值得期待。果然,当我读到他这部作品手稿的时候,真是如饮甘泉,欣喜不已:它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出许多。
    我从事中国古典园林研究二十多年了,在研究过程中读过大量有关园林建造和赏析的书籍,这些书籍大多是专业的著述,对我专业上的帮助很大。但老实讲,多数读起来都缺少美感,对普通读者来讲更显得艰涩,很难勾起阅读的兴趣。只有少数几本让我感到愉快,其中有园林理论大家陈从周教授的系列园林随笔集,还有就是谢伟先生的这部《川园子》了。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中国文化的多种形式在园林中都有所表现,所以,有人说,园林是中国文化的博物馆。古人造园无外乎两个目的,一是居住,一是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趣,因此,园主品位的高低决定着园林品位的高下。而园林多为士大夫阶层所拥有,这些人又大多有着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园林便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诗画境界。因此,了解一些园林的知识和赏园的窍门对提高我们的精神品位是很有裨益的。
    川派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但相关著述却极少见到,即便有也不成体系,往往是对某一园林进行的一景一物的景点式介绍,或是对川派园林重要作品所作的资料式汇编。而《川园子》则是一部难得的全面展示川派园林魅力的优秀作品,它既不同于园林专家的论著,也不同于文人的园林游记。它既有专业性,又有趣味性。园林这一题材文化味很浓,也关涉历史与古典诗文书画,最适合用散文来表现,于是我们领略到了这位散文家运笔的洒脱自如和叙事的从容闲逸。他的文字,安静中有一种张力,华丽中有一种质朴,既有着厚重的文化内蕴,又充满了情趣与韵味。他不仅对川派园林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梳理,还对川派园林的特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同时对现存的川派园林的重要作品进行了多次游访,带领读者在园中从容漫步,娓娓讲述。于是,我们也渐渐地进人到一个奇妙的世界中去了。
    我们很难说这是一部有关园林的专著还是一部优美的散文作品,因为两者结合得那么紧密,完全是水乳交融。如果非要给这部书定一个位,我以为,这是一位深谙园林精髓的作家所创作酐一部以川派园林为表现对象的随笔精品,而且是迄今为止的第一部,它集中而全面地展现了川派园林的发展历史、文化积淀、艺术风格以及建造技巧。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一位园林专家、作豸或者别的什么人做过如此有意义又如此出色的一件事情。那些涉寂在岁月深处数个世纪的老园子终于逢到了一位异代知己,他诌懂了它们浩荡的寂寞和苍凉的心事。
    所以,我们实在无法绕开作者不谈,而单单来评论这部书,因为作者已然化作了园中的一棵树或者一杯土。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川园子》文字的魅力:
    那水亭点缀在微微伸向水中的小岛之上,从对岸土山夫子台之上的笠翁亭看过去,那亭小小的一点,却让人印象深刻,像是美人唇边的一粒性感的朱砂痣。亭边,一株老梅新枝灼烁,或斜探水面,或弄影入亭,真真是一幅美妙的图画!活脱脱文清先生诗句“文澜亭里梅花弄”的意境。
    水的参与使庭院柔美灵秀起来,也更有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性情。水略作盘桓又漫不经心地穿过那楼的厅堂,到庭院后面休息去了,花草树石都围绕着它,形成几处幽庭小景,很有些闲逸的味道。这“清逸斋”真的像一个好看的深闺女子,那表情幽怨着,缠绵着,有一点点的“糯”。
    不到易园怎知春色如许!
    春意有些失控了似的泛滥开来,浓酽得不可收拾,将园子撑得满满当当,好像都没了人下脚的地方。我就索性不走了,坐下来,让那醇醪般的风将我醺醉,然后在迷迷朦朦中,看梧桐影乱,听桃花水喧。
    表现园林的文字用大白话是会没有味道的,文言用多了又显得艰涩,谢伟将白话文和文言结合得难以置信地完美,形成一套独具个性的表达方式。你看这两句,“看梧桐影乱,听桃花水喧”,是白话,没有人读不懂,但它又有文言的洗练与工稳,更充满了意境。我便想,没有古典文学的功底,怎造得出这样韵味悠长的句子。
    我读他的文字,完全被俘虏了,半天回不过神来。而他不仅在文字上独树一帜,更对园林有着独特的理解,亦时见精辟佳句:
    我一直相信园林是有灵魂的,我们必须和它灵犀相通才能真正地了解和懂得一座园子。所以我们必须游园,方能与它完全融合,就像你爱上一个女人,天天对她说爱是远远不够的,你得与她融合,在她的身体和灵魂中漫游。
    所以,“隐”是私家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最重要的特征,其基本的文化色彩是沉郁而婉转的。私园的墙总也不矮,门却显得低小,这是园主下意识的一个姿态,他所企望的是被这个世界遗忘,而绝非牢记,这便与皇家园林的钜丽、招摇恰形成了强烈对比。  作者引领我们在园中漫游,让我们领略园林诸般美妙的境界,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园林存在的缺陷,批评现代人心性的浮躁,很难像古人那样拥有一颗风雅而安静的心。他的笔已经由此伸展到了一个更加宽阔的领域,他试图寻找到园林与时代、与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的某种深层的关联。是大散文,亦有大境界。我们甚至可以读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与追问。
    而进入现代,中国的园林已经基本失去了民族文化的色彩,几乎是在生硬地套用西方园林的模式,却又试图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可以说,中国的所谓现代园林只是西洋园林的基本要素与中国文化母体相遇时所导致的一次可怕的宫外孕。
    我真是佩服古人的这份情趣,他们总是将自己的生活搞得那么滋味绵长,而我们现代人却几乎丧失了对生活美感的经营与玩味的本能,我们从来没想到为我们的居所取起一个有味道的名字,而全然将其符号化了。杜甫说他的家就是那“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而我们却说:我家住二环路南4段124号附3号7幢c座5—3—12,邮编610041;我们为自己城市的两座大桥取的名字竞然叫“一号桥”“二号桥”。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不在今朝!
    《川园子》是一部有技术含量、艺术含量和思想含量的作品,它让读者了解园林(特别是川派园林)的基本知识,园林的历史与文化,园林的建造技法,还告诉我们可以如何去赏园,去感受围林的意境。但它更在告诉我们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境界,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和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焦灼的灵魂将如何得到安宁,将去向何处:
    他说:“……于是,园林成为我们理想中的家园,是我们的躯体和灵魂最终的归宿。”
    林舒强,园林理论专家,从事园林研究二十余年,著有《苏州园林的文化底色》《中国古典园林探幽》等多部园林研究专著。现为环保志愿者、自由撰稿人。

后记

  

    以往,每一部书稿完成之后,我都有一种言不尽意的感觉,便总要另写一些文字,将那些很有必要而又不便在书稿里讲的话都讲出来,所以就有了序与跋。而这部书完稿的时候我却感到异常的尽兴,因为写作方式上的特别,我得以尽情抒发。
    之所以说写作方式上特别,是因为这部书从内容上讲应该算得一部有关园林的专门论著,而从文体上划分则又类似于随笔。随笔是最自由的文体,作者可以很随意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在我出版和发表的几百万字作品中随笔占了一大半,我觉得随笔是最适合于我,也是我最拿手的一种文体,同时我对园林也极为喜爱,并有多年的研究,所以这部书我写得十分轻松与随意,它既不同于园林专家的论著,也有别于文人们的游记。我给这部书的定位是:一个懂得园林的作家所撰写的一部以成都的古典川派园林为表现对象的随笔集。所以,我随心所欲地运笔,从头到尾都在讲述自己与园林的情缘,对园林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读园的心得,有一种倾诉或者叫作释放的快感。
    所以我觉得没有更多别的话要讲了,自然就没有了自撰序言与跋文的打算。
    但书稿经出版社审定并即将付梓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我还有几句话应该说一说——我需要以文字的形式对一些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给予我支持与帮助的朋友表示感谢。
    动笔写这部小书之前,我需要做一些案头工作,比如,借助一些权威的史料梳理出成都园林的发展脉络,但我去了好几家图书馆都只得空手而归。这时我想起陈力平女士来,力平女士是成都市园林局公园管理处的处长。我是在几年前应邀去深圳参加园博会的时候和她相识的,那时成都展区的事务都是由她在具体负责。会展期间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但回蓉之后都各自忙于日常事务,便是极少有联系了。而关键时刻她所提供的资料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使我的案头工作做得相当扎实。我便感叹,真是多个朋友多条路啊! 随后,我开始重游成都范围内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这才发现,门票已经不是我多年前游园时的价格了,算起来竟是一个让我有些紧张的数目,何况我还打算每个园子都游他个两遍以上呢,那便更不得了了!尽管我是最不愿意求人的,但为了将写作成本降到最低,我还是厚着脸皮给那些管园子的朋友打了电话,我于是得以随进随出。武侯祠博物馆的张丽君女士还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陪我逛园子,并和我就园林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丽君女士不仅是一位古建筑专家,还曾是武侯祠博物馆的馆长,是个极其能干而又热情爽朗的人。在任期间,她干出了在全国文博系统都可以称得上是惊天动地的一件事情——著名的锦里就是她一手策划、打造的。我对她非常的敬佩,也从她那里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还有,时任杜甫草堂博物馆副馆长的王飞先生也为我游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王飞君在园林方面亦颇有造诣,还是一位杜甫研究专家和摄影家。那天,和他对坐于草堂兰园的凉亭中喝茶,闲聊了大半天,关于园林,关于杜甫,关于摄影,聊得很是投机,我当然也从中获得了诸多启迪。 望江楼的谢及女士也对我帮助颇多。每次我去逛园子她都热情接待,并安排解说员为我解说。在此,我要感激她们,她们的热情与周到让我感到温暖。 游易园虽然并不需要购买门票,但要真正读懂这座园子,还需要对造园人的造园思想有更多的了解,好在园主易文清先生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我是在十多年前和他认识的,因为对园林的热爱,我们一见如故。从此,有关园林的讨论便成为了我们永远的话题。我很庆幸,这机缘的巧合使我和这位当代杰出的造园家成为了亲密的朋友,与他无数次的交谈亦让我对园林有了更加深透的了解。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还得到了文清先生许多具体的帮助,对此我深怀感激。 但有一点需要说明,尽管许多园林界的朋友都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与帮助,但这并不成为我吹捧他们园子的理由,即使他们对我不加理睬,我也会完全真实地表达自己读园的感受。我相信我所选择品读的这些园林都是成都园林或者说川派园林中极有分量的园林。我只是希望自己没有误读了这些川派园林的经典作品。 另外,关于书名与内容的关系,我想也顺便说明一下。本书定名《川园子》,而内容却只涉及成都的部分古典园林,这并不是概念上的混淆或以偏概全。所谓“成都园林”,不是园林学上的分类,而是指成都范围内的园林(更准确地讲是现存的古典园林),它们只是川派园林的一部分,照理说是不能完全代表川派园林的,但我对大量的园林资料和实物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发现.川派园林最显著的特征在成都的园林中都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川派园林的特点我在书中许多章节里都作过介绍),所以,成都的园林堪称川派园林之翘楚。我们知道,园林是一定时期经济、文化和艺术高度发达的产物,成都历来是蜀地经济文化的中心,故而川派园林的代表作品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成都范围之内。我以为,成都园林总体上是可以代表川派园林的,就好比苏州园林几个广义的概念,但实际上我们约定俗成的江南园林的概念只是狭义上的,不仅宫苑园林与寺庙园林被排除在了这一概念之外,变成了对私家园林的专指,而且更特指苏州的私家园林,因为江南园林最显著的特点——精巧与书卷气息——在苏州的私家园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所以,当我们说到江南园林的时候,首先即当然地想到了苏州的私家园林,或者叫作文人园林。 川派园林是中国四大园林流派之一,其所具有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于此可见。但遗憾的是,许多人对川派园林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如果这部小书能够帮助读者朋友更多地了解和认识川派园林,进而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园林也产生那么一点点的兴趣,我将深感欣慰。 2014.1于蓉城花影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