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经济学理论

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精)

  • 定价: ¥65
  • ISBN:9787508644660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344页
  • 作者:涂子沛
  • 立即节省:
  • 2014-05-01 第1版
  • 2014-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数据之巅》作者涂子沛开中国大数据之先河,《数据之巅》内容更加丰富,观点更加震撼,堪称作者集大成之作。《数据之巅》将再次掀起全民阅读大数据的热潮。
    作者是中国数据文化的首倡者,提出把科技符号变成文化符号的理念,倡导数据治国的理论。
    数据,科学的生机和命脉;数据之巅,进入科学的殿堂,引领未来的思索。记住,我们要用数据来说话,用科学来思考。
    史学家许倬云、招行前行长马蔚华、中国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联袂推荐;神州数码公司董事局主席郭为、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万向集团副董事长肖风倾情解读。
    《数据之巅》案例丰富,生动,读起来趣味盎然,又不失科学的风采和素养。

内容提要

  

    数据,自古就有,人口普查、农业统计、军事战争、政治计算……数据虽小,却有助于治国安邦。美国之所以繁荣鼎盛,数据文化根基牢不可破概是主因之一。
    信息爆炸、互联互通、智慧城市时代,大数据,更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球,政府施政、企业掘金,大众要公平与正义,大数据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在《数据之巅》这本书中,从小数据时代到大数据的崛起,作者涂子沛以宏大的历史观、文化观、大数据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数据科学、智慧文化的全景图。全书从美国建国之基讲起,通过阐述初数时代、内战时代、镀金时代、进步时代、抽样时代、大数据时代的特征,系统梳理了美国数据文化的形成,阐述了其数据治国之道,论述了中国数据文化的薄弱之处,展望了未来数据世界的远景。
    “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推崇知识和理性,用数据创新”,作者不仅意在传承黄仁宇“数目字”管理的薪火,还试图把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在中国转变为文化符号,形成一种文化话语体系。大数据正在撬动中国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阅读《数据之巅》,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知识与激情相互交织,思想与观念相互碰撞,未来与前景必定豁然开朗。

媒体推荐

    涂子沛先生开启了一道大门,我相信,后面会有更多的发展,让大家进入这一个重要的现代文化园地。
    ——许倬云  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誉讲座教授
    在《数据之巅》这本书中,涂先生跳到了哲学思考的层面,以统计学的社会应用为切入点,解构数据文化在美国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发展上起到的关键作用,一环扣一环,构思精巧,故事生动,逻辑清晰,读起来实在“解渴”。感谢涂先生的智慧,为时代贡献了一部杰作!
    ——郭为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涂子沛先生的《数据之巅》通过追溯梳理美国的数据历史、展望人类的数据未来,给中国社会提出了一个数据时代的新命题——如何构建数据文化?本书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是不可不读的好书。
    ——马蔚华  招商银行前行长
    数据本无大小,但运用数据的立场却分出大小,是谓大数据。数据表示的是过去,但表达的是未来,所以观察数据需要有历史观。涂子沛先生的这本新作《数据之巅》以大历史、大数据、大社会、大进步的格局,通过数据将遥远拉近,将悠久缩短,将巨大归聚,将过程简直。无论你从事何业或研究何题,都值得认真阅读这部巅峰之作。
    —朱小黄  中信银行行长、中信集团监事长
    大数据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支柱。互联网金融是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这个移动互联大时代里的小时代。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涂子沛先生的大数据系列著作,带您观时代大潮!
    ——肖风  通联数据董事长、万向信托董事长
    涂子沛先生《数据之巅》一书的历史高度和现实意义,超出了他的《大数据》。如果说他上部书开启了中国人对大数据的认识,此书则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对数据的理解和掌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人在“初数时代”是被动的、落后的,黄仁宇在他的名著《万历十五年》中也将中国明朝未能走向资本主义归结为中国人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国家”。在新世纪的大数据时代,我们能否成为参与者甚至领导者?子沛这本书中有诸多可贵的思考和启示,我向读者推荐。
    ——田溯宁  中国宽带资本董事长
    涂先生深思熟虑,用语殷殷,穿行在中美两国的历史中,努力发掘各个大数据改变观念,改造社会,改革制度的故事,无论人与事件,都是栩栩如生,发人深省。这本书让我们有目标有信心,也给我们创新的无限空间。
    ——王巍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大数据的江湖有两派,国家治理派和产业升级派。涂子沛先生无疑是国家治理派的宗师,这本书在美国200多年的政界商海、刀光剑影中勾勒出雄浑的数据思维、文化、价值观和方法论。临到尾处,我的期待愈来愈强。他的第一本书《大数据》在通篇的历史视角、西方视角后,煞费苦心附上一篇“挑战中国”的尾声,把人拉回当下、令人掩卷忧思;这次果不其然,子沛以整整一章的浓墨重彩,挑战了“智慧城市”这一兼具进行时和未来时的话题,而当涉及中国元素时,子沛的行文中出现了暖色调,那种欣赏和希冀让人宽慰之极、意犹未尽!期待《数据之巅》之后,山不穷,峰更高。
    ——吴甘沙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
    涂子沛先生已经成为中国大数据和数据分析领域最前沿的思想者和专家,如果您想了解大数据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这本书将是您的必读书目。
    ——托马斯·H·达文波特  巴布森学院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数字商务中心研究员

作者简介

    涂子沛,江西吉安人,大数据先锋思想家。曾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2014年从硅谷回国,出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从2017年起先后创建涂子沛咨询、数文明科技。同时担任伊斯佳股份(智能制造)董事、人民网独立董事。
    其首部著作《大数据》开大数据之先河,被誉为“为华文世界开创了一个重要话题”;第二部著作《数据之巅》则认为必须把大数据从科技符号提升为文化符号,推动中国在大数据时代的全球竞争中胜出。这本《数文明》为数据三部曲的第三部。
    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公共管理硕士和信息技术科学硕士学位。

目录

推荐序一  进入一个重要的现代文化园地/许倬云
推荐序二  一部精彩纷呈的时代杰作/郭为
推荐序三  大数据可以创造未来/王巍
第一部分  小数据之历史
  第一章  初数时代:奠基共和
    克服民主的劣势:用数据分权
    制度创新:变对抗为合作的魔法棒
    两党之争:无法精确分割的权力
    亚拉巴马悖论:没有完美的方案
    有数初成:共和政治反哺数据文化
    中国往事: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
  第二章  内战时代:终结奴隶制的灯塔
    人口普查:南方最大的敌人
    用数据辩论:南北战争的序幕
    用数据远征:向大海进军
    政治计算:解放黑奴的真正原因
    兵家和数据:中国历史上的吉光片羽
  第三章  爆发:镀金时代的三重崛起
    用数据预测:转变思维方式
    总统之死:专业化的悲情序曲
    世纪巅峰:大数据驱动的创新
    和政治分家:劳工统计的异军突起
    姑娘、棉花和数据:究竟谁在推动历史
    尘封的瑰宝:中国的数据可视化先驱
  第四章  量化:进步时代的数据大潮
    用数据决策:水利工程中的数据竞争
    冲击量化的极限:给生命定价
    “平托”风波:福特公司的道德危机
    用数据来审判:理性的必然选择
    代理人需要监督: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未来
    思考中国话题:民族复兴能否量化?
  第五章  抽样时代:统计革命的福祉
    从选票到电影票:和《乱世佳人》共舞
    用数据跨界:质量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旋转质量的飞轮:日本崛起
    世纪之问:日本行,为什么我们不行?
第二部分  大数据的崛起
  第六章  开放时代:内开放的历程
    内开放1.0:数据承载知情权
    内开放2.0:用数据制衡
    悲剧现场的
  第一个问题:普查局的数据之痛
    LEHD项目:开放数据的使用权
    内开放3.0:用数据推动创新
    2012年:来自中国的组织创新
  第七章  大数据时代:通往计算型的智能社会
    世上本没有数:正解大数据
    改变世界的三股力量:大数据的成因
    有数据,还要有计算:计算型社会的兴起
    普适计算:即将到来的超级数据爆炸
    数据和计算:第三次工业革命的CPU
    数据之巅:通向智能型社会的挑战
  第八章  智慧城市:正在拍打世界的浪潮
    西方和东方:聪明和智慧
    目标锁定“城市平台”:神州数码对话录
    众包、众智和众创:让大众解决大众的问题
    云、隐私和未来:中国和美国的不同挑战
结语  把握后发优势:把科技符号变成文化符号
后记  蝴蝶振翅

前言

  

    进入一个重要的现代文化园地
    涂子沛先生所著的这部大作,是大数据时代的应时之作。
    他将数据用在管理和研究方面的发展史,以其在美国的发展过程,作为主要内容。他从美国开国时期的人口普查,作为起点,讨论民主制度如何经过数据的调查,才能发展成为“一人一票”的制度。接着,19世纪中叶,美国向西开发,美国的工程兵团,进行丈量和调查,使美国的地理状况和疆域,都有明白的依据。20世纪,“打孔”的计算方法,开创了后世计算器管理大量数据的技术。到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因为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无处没有数据的存在。以我老病人为例,疾病的性质,或药物的效果,都必须靠大量的数据,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凡此,都是数据的使用。
    美国的社会愈来愈复杂,资本主义的国家,证券交易乃是一桩大事。单单用统计来管理证券,已经不太够用。大概在最近30来年,许多大证券商,为了要预测经济的起落和某一种产业的兴衰,大量地使用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也顾及国际贸易的情形。这些私营的企业界,几乎都能相当精准地判断市场的情形。于是,管理证券交易的美联储,实际上就是美国的中央银行,也必须更细密地运用许多数据,以掌握经济的全貌,然后再决定对市场供应的货币是从宽还是从紧。这才是“大数据”的第一次使用。
    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就说过:“算则胜,不算则不胜;多算胜,少算则不胜。”此处的“算”字,就是如何利用数字,来估计各种因素。一个能干的将领,打一次战役,要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这都是可以用数字表现的。但是,一个治国的领袖,在上述因素以外,还得考虑许多其他的条件。1942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以为可以一棒打死美国。他们没算到,美国工业的实力,有充分的再生力量,三个月之内,美国立刻就能恢复足够的海空实力。这就是日本军人,只知道计算战役,不会计算战争。到今天,安倍野心勃勃,处处挑衅,他志在日本复兴。他的计算,大概又是计算自己现在的兵力和科技能力;他没有算到,自己的原料供应不够,能源不能自主,人口结构老化:这就是“算”得不够。
    “大数据”之“大”,就在于将各种分散的数据,彼此联系,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由面而层次,以瞻见更完整的覆盖面,也更清楚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未来的取向。人脑的结构,足够发挥联想力和推论。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时时刻刻在不知不觉中,做“大数据”的工作,将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作为行动和决定的依据。只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发展,不能全靠眼睛看得见的一些讯息,有许多事物,必须依靠全面和长期的发展情况,才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一切决定的背景和条件。
    今天信息科学的发展,已经能够产生、存储并实时地分析处理大量的信息,整合多个源头的数据,形成全面的多项关系,指出线性的发展方向,引导我们有广阔的视野。计算机今天处理数据的能力和速度,已经超过最聪明的个人。可是,用计算机的还是“人”,如何驾驭这些数字,还是“人”在设计。只是,我们必须要有此认识:今天的世界,已经千丝万缕,将各地、各种行业、各种条件,纠缠成一个复杂的全球网络。管理大企业和管理国家,必须要有足够的信息,了解多种多样的情况,以全面地理解各种问题及其彼此的关联。即使是对个人而言,因为越来越多的行为已经转变为电子化的记录,其生活也和大数据息息相关。“大数据”这个课题,十分重要,我盼望有更多的学者,在这方面提出更多的作品。
    涂子沛先生的大作,是讨论大数据较早的中文作品;在此以前,还罕见讨论数据为管理方式的书籍。这本书,主要是以美国社会中数据的使用为例。我知道他一心想用这些例子,提醒中国的读者:在信息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再忽略数据的使用。涂子沛先生开启了一道大门,我相信,后面会有更多的开展,让大家进入这一个重要的现代文化园地。
    许倬云
    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誉讲座教授
    2014年3月31日

后记

  

    蝴蝶振翅
    2013年5月,我接到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的邀请,希望我专程回国做一次大数据方面的培训。
    从美国启程前,该中心发来了上百页资料,都是关于《大数据》一书的读后感和相关问题。他们还告诉我,这还仅仅是从员工提交的资料当中“精选”的一部分。
    坐在电脑前,我逐页浏览着这些资料,心中像有一只蝴蝶,轻轻地扇动了一下翅膀。
    记得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书时,不止一次听到老教授谈起20世纪80年代韩国崛起期间的旧事。作为世界计算机科学的首府,卡内基梅隆大学每年都有很多学术会议。无论会议大小,韩国常常会派出比其他国家更多的代表来参加。他们来美国的目的,不是交流,而是学习。在会场上,一有人演讲,这群韩国人就一声不响、眼光齐刷刷地聚集在演示屏上,等到会上提问或是会下交流的时候,举手的、围拢的,又都是韩国人。你很容易感受到,整个会场都被他们的学习气场笼罩了。
    这种气场,正是我在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感受到的。专注的眼神、诚挚的表情、围拢的人群、接连不断的问题,我应接不暇,脑海中不断浮现韩国的场景,但这是在中国,在中信!
    纵观世界各国的历史,我相信有一条真理颠扑不破,那就是学习改变命运。任何一个群体,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公司,如果愿意学习、善于学习,就一定会崛起,最终令其竞争者难以望其项背!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在本书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追溯“二战”之后戴明在日本进行数据布道、日本随后崛起的那段历史。
    2013年4月,我在中国银联演讲。其培训中心主任付伟,是数字学习的知名专家。刚到上海,他就和我讨论数字学习的最新动态。恰时微信刚火,付伟拿出手机,向我介绍说,他如何用了不到3周的时间,就在微信的朋友圈募集了10万元人民币,一个叫“真爱梦想”的基金会,又如何把这笔钱投向贵州省偏远地区的一所小学,为乡村的孩子搭建了一间“梦想教室”。
    付伟调出了微信上的数据,我看到115名捐款人的姓名,都是500~2000元的散款,然后是那间梦想教室,彩色的桌椅、整齐的书架、液晶投影仪、电脑……他又接着介绍说,真爱梦想就是上海的一家公益组织。 大数据的话题,好像走偏了,但我心底的那只蝴蝶,又轻轻地振了一下翅膀。 离开上海的那个早晨,是个周六。在去机场的路上,手机响了。付伟来电送别,我笑着问他为什么起这么早,他说不早,这会儿他和儿子傅誉都已经在车上了。 “这么早去做什么?”我问道。 “送誉儿去做公益!” “做公益?” 我不由反问。付伟解释说,傅誉在真爱梦想做志愿者,这个15岁的小伙子在那里受到了感染,很有成就感,虽然学习忙,但每周都坚持要去。 握着手机,我突然有种穿越感,一瞬间以为自己身处美国。做公益,几乎是每一个美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周末的时候,不少美国家长都驱车在路上奔波,送孩子去做公益。 几个月后,我再次应邀来到银联做大数据方面的交流和报告。在他们的座谈会上,我认识了真爱梦想的主要创始人潘江雪女士。江雪告诉我,真爱梦想的使命是推动中国的素质教育,他们认为,教育是要帮助孩子寻找到内心的热爱,而不是灌输、不是分数,更不是功利。类似于贵州的梦想教室,真爱梦想已经募款在全国各地建立1000多家了,她希望在未来的梦想教室中能够引入更多的数据和科技元素。银联的副总裁柴洪峰先生也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他听了大家的发言,颇有感触地说,在大数据时代,中国人需要讲述自己的故事。 等我回到美国,又收到柴先生的来信:“你的演讲令人耳目一新,原来数据还能这么用!我们要努力多创造一些属于中国的故事,希望将来能写到你的书里。” 这期间,我还担任了上海承泰公司的首席数据科学家。该公司的创始人范释元先生对数据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在半年多的任职时间内,这支团队的想象力、创新力常常感染我。 于细微点滴之处,我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这成了驱动我提笔写作第二本书的重要动力。 内心的那只蝴蝶,振翅而出。 这本书,我试图在历史的纵轴之上,写出数据时代的全景;在和美国的横向对比中,思考我们的现况和未来。虽然全书仍然以数据文化和科技在美国的发展为主线,但和我的第一本书一样,其重心和出发点,还是中国。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研究美国、学习美国,并不是为了成为另一个美国。学习始于模仿,但好的学习,目的是超越。对中国而言,甚至“超越美国”也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为世界进步做出更多、更突出、更前沿的贡献,就像柴洪峰先生说的,要在人类的文明史中讲述自己的故事、重放民族的荣光。 本书的完成,首先要感谢大学同窗王怡河,他是本书的第一读者,给我反馈了许多宝贵意见。师妹林琳博士协助我整理了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部分资料,好友王玺博士为我收集、整理了智慧城市的部分资料,陈春蓉博士和我一起对美国财产公开制度做了专项研究,美国联邦政府的高级退休官员胡善庆博士(Jeremy Wu)帮助我审读了第六章,补充修正了我对于美国政府LEHD项目认识的不足。我在美国的同学,大数据专家肖尉先生、云技术专家吴建琳先生在若干技术问题上给予了我有力的支持。在长达半年多的艰苦写作中,陈心想博士常常和我聊天交流,给予了我许多鼓励;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的王广辉副院长、英特尔的首席工程师吴甘沙先生、点融网的首席执行官郭宇航先生、金蝶医疗软件的陈登坤总经理都对我的写作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我的新同事胡根泽博士,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在本书收尾之时,给了我不少启发和提点。就中国历史上的数据使用问题,我还多次向许倬云先生请教。没有以上师友的支持,这本书几乎不可能完成。 此外,我还要向神州数码的管理层和相关工作人员致谢,谢耘院长、裘朝斌总经理等多位朋友与我交换了不少真知灼见,张睿女士陪同我开展了调研,因为有机会深入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线,采集到许许多多有价值的资料,我才完成了第八章的写作。 我还要感谢上海的昌言律师事务所,他们优秀的律师团队为我处理了大量的法律事务,我才能专心致志,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心愿、完成这部书稿。 最后,我要向中信出版社的李璐编辑、蒋永军主编和王斌社长等朋友致敬,他们高度肯定本书的价值,为其出版倾注了心血。尤其是李璐编辑,她的严谨、细致和辛勤工作,为本书增添了光彩。 除了种种感激,我的心里还有一份深深的愧疚。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这大半年的时间,我陪孩子玩耍、学习的时间很有限,有时候虽然和孩子在一起,但脑子里想的还是数据的问题,类似“人在心不在”的情况每出现一次,我就自责一次,一定程度上,这种糟糕的体验贯穿了全书的写作过程。我意识到,要追求工作中的使命感,又要保持个人生活的平衡,我还需要修炼。 本书即将付印之时,我的心中却不时涌起遗憾,感觉“还有话没有说完”,但就像一部电影,终有谢幕之时,心中的遗憾,只能留待下一本书来填补了。路漫漫其修远,我提醒自己:写作的目的,是为他人提供思考的素材,如果这本书能激发读者更多的思考和讨论,那本书的使命,就完成了。 是为记。 涂子沛于美国硅谷 2014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