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文学理论 > 中国文学研究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精)

  • 定价: ¥68
  • ISBN:9787550228399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299页
  • 作者:于丹
  • 立即节省:
  • 2014-08-01 第1版
  • 2014-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央视3套春节《丹韵词音》引发古诗词鉴赏热潮,继《论语心得》后又一央视力推经典栏目,于丹17年古诗词教学积淀,首度爆发!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精)》延续于丹老师的独特风格,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读者共鸣。让读者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

内容提要

  

    和于丹一起,重温最美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生。
    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于丹老师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精)》延续于丹老师的独特风格,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读者共鸣。让读者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媒体推荐

    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也许人的年岁越长越需要这样一种温暖,需要我们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从现实的纠葛中拥有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很多人会疑惑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现在的诸多压力,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歌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于丹

作者简介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她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趣品人生》及《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国外销量达40万册。

目录

唤醒心中的诗意(代序)

  春风飞扬
  引子:一年之计在于春
  岁月在春光中苏醒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春之意象之一)
  春啼呖呖:只道不如归去(春之意象之二)
  春柳依依:挽一段流光赠别离(春之意象之三)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一个人走过的春天

  秋思浩荡
  引子:怅望千秋一洒泪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多情哪堪清秋节
  绿荷凝恨背西风(秋之意象之一)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秋之意象之二)
  秋色天涯:寂寂江山摇落处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风之约: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凉好个秋

  明月千古
  引子:江月何年初照人
  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生生之证:秦时明月汉时关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

  斜阳晚钟
  引子:吟到夕阳山外山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守望一段斜晖脉脉水悠悠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生命安顿:终古闲情归落照

  田园林泉
  引子:田园是一种状态
  法天贵真,琴书消忧
  守拙才能归园田
  饮酒与归田,直写胸中天
  鸟倦飞而知还(田园意象之一)
  把世界关在门外(田园意象之二)
  田园的烟火气:把酒话桑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登临况味
  引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落日楼头,栏干拍遍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剑啸长虹
  引子:千古文人侠客梦
  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热血诗情:醉卧沙场君莫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诗酒流连
  引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醉中自有真天地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享受诗意,成就最美的人生(代跋)

前言

  

    唤醒心中的诗意(代序)
    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
    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
    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我很喜欢的一位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曾经在《吾国与吾民》中说过一段关于诗歌的话——
    
    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似乎普遍认为对它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如果说宗教对人类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出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的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没有发现这种灵感和活跃情绪,那些宗教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黑暗生活之上点缀的漂亮补丁,是与疾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但他们在诗歌中发现了这种灵感和活跃的情绪。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俭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它时而诉诸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在这个辛苦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人们的悲伤、屈从、克制等情感,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的心灵。它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袅袅升起,并与流连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它教人们对乡间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它教人们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采茶女和采桑女、被幽禁被遗弃的恋人、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
    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做中国人的宗教。我几乎认为如果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不过,要是没有某些特定的原因,中国诗歌也不会在中国人生命中获得这么重要的地位。首先中国人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使他们用充满激情的具体形象思维去进行想象,尤其工于渲染气氛,非常适合于作诗。他们颇具特色的浓缩、暗示、联想、升华和专注的天才,不适合于创作具有古典束缚的散文,反而可以轻而易举创作诗歌。这种诗歌的意义在于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上,用诗人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与自己生死相依,共享人间的欢乐与悲伤。
    
    之所以把林语堂先生这段文字抄写在这里,是因为我觉得很少有人可以用如此精练简约、直指要害的语言,概括出中国人和诗歌之间的关联。
    林语堂离我们不远,他所展现的是一个游走于世界的中国人的心灵,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诗歌传统的认识和品味。他不认为诗是生活的点缀,他把诗歌称为中国人的宗教。今天,相比起古人,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生活物质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托付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够唤醒心中的诗意呢?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汉代的人曾经说过:“诗者,天地之心。”汉代人眼中的“诗”主要是指《诗经》。天地如此壮阔,长天大地之间,生长着万物和人,天地山川的巨变,万物草木的生长,人的命运变迁和人生的细微动静,共同合力,凝聚成诗。在天地和时间之中,唯独人是“有灵”的,陆机在《文赋》中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壮观的天地和辽远的时间,一起涌进人的心灵,此刻,我们的那种感动就是诗意,把它表达出来就是诗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然而,在诗思澎湃,心灵像春水一样丰盈、润泽的时候,我们怎样做,才能把所思所感说出来、写出来?我们还是缺少一种表达方式。这时,中国的诗人们像林语堂前面所说的,向自然去“借”:“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春花,夏蝉,秋叶,冬雪,分别只是一种风景吗?不,在诗人笔下,它们转变成为一个个意象,成为诗人感情的寄托。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花一叶,一丘一壑,原本是安静的风景,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着人心诗情。
    有了风景,有了诗情,有了意象,这种美好就足够了吗?在中国诗歌里,还有意境。什么是意境呢?就是林语堂说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景物与人心,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互相呼应乃至融合,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这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让人品味,让人沉湎。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先生特别推崇这个“真”字。这里的“真”,是一种性情,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我们的眼睛看见风景,我们的心灵产生波动,我们将心灵的感动和天地万物的活动融为一体,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唤醒自己,抵达最真实的自己——勇敢、坦率、真诚、天真,诗歌使我们触摸到内心不敢作假的人性。
    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汉代的那句“诗者,天地之心”。培育我们的“诗心”,需要从意象开始,意象是传递诗情、诗意、诗境的载体。所以这一次,我想说一说中国诗词的意象。
    前面讲过的那些美丽、伴随我们成长的诗句,从“举头望明月”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里面都有着一个核心元素,就是意象。不管是明月、啼鸟、菊花、春蚕,还是江水、樱桃、芭蕉,千百年来,它们在自然中美丽着,也在中国的诗歌中绽放着。一代代的诗人传承着这些美丽的意象,传承着中国人的心事。他们是含蓄的、深沉的,或有所得,或有所失,从来不会大声地直接说——我喜、我悲、我愁,而是一定会把自己的情感托付给一个意象。这种意象的载体,通过心灵的息息相通,一直流传到今天。
    说起千秋不厌的乡愁,很多朋友都会记得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他在台湾对大陆的那一段思绪牵绊: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如果说“明月”曾经是李白的乡愁,那么千年之后,什么是余光中的乡愁呢?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载体就贯穿了人的一生。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我们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我们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我们谁不曾登高看水阔山长?我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少年飞扬时,我们谁不曾向往长剑狂歌的豪侠倜傥?岁月跌宕时,我们谁不曾在诗酒中流连……中国人是敏感的、多情的,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总会有那样一个关节点,我们品味人生,给心灵充电;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篇幅中,纵横千古,游历历代诗人丰满多彩的“诗心”,决定了我们这次踏上的寻访意象之旅,一日看不遍长安繁花,我们只能选择最好的景、最美的花、最迷人的意象、最深沉的意境,与大家分享。有选择也就有了随之而来的遗憾:
    首先,好诗是浑然天成的,难以句摘,但为了不让我们的行囊过于臃肿,我们只能摘取几句诗、半阕词,往往不能够照顾到全篇的境界。
    其次,我们以每一组意象群作为每一章的核心,所以不能够按照时序排列,特别是不可能把每位诗人的生平经历讲透彻。
    再次,诗歌之美,按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叫做“戴着镣铐跳舞”。因为中国的诗词讲平仄,讲格律,可是在这里,这些规矩就只能省略了。
    最后,诗是用来吟诵的,那种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是诗歌的音律之美,可是我们也无暇顾及。
    寻访“诗心”,这只是一次开始。带着这么多缺憾,我们还是要上路,因为那些曾令古人沉醉的意象,实际上从未远离我们,它们生生不息,在岁月中深情等待。
    如果,我们愿意把自己交付给诗歌,也许可以循着美丽诗思,一路寻访到自己的心灵。

后记

  

    享受诗意,成就最美的人生(代跋)
    我们的诗词里可以有多少意象呢?
    春草夏雨、秋风冬雪、孤灯、柴扉、夕阳、寒蝉……一点一点地排列下来,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应该数以百千计。在有限的时间里,解说意象,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对诗意有一种接近和信任。很多时候,我们面临复杂细腻的心境,找不到载体。我们最后拿出一首诗来,看一看意象作为载体到底有什么意味,这就是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所谓一篇《锦瑟》解人难。我把这首诗放到最后讲,它到底写的是什么呢?起句劈空问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问得好突兀!美丽的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琴弦呢?一个人有无数心事才会这么无端发问。“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弦,是因为一弦一柱系着太多回忆。心事太多的诗人隔着流光,回望年华,凝神于繁复的锦瑟,无从收拾起,也无从发付去。
    接着他用了一组意象。
    “庄生晓梦迷蝴蝶”,当庄子梦见身化蝴蝶,翩翩然而飞,一瞬迷情。究竟是蝴蝶变成了庄生呢,还是庄生变成了蝴蝶?我们在经历人生中一些大喜大悲的时候,到底是在梦里还是在梦外呢?我们有时梦里肝肠寸断,醒来以后拊掌称快;有时我们梦里忘却了现实的伤痛,醒来后知道那是一晌贪欢,黯然垂泪。人生有多少梦里梦外呢?这一个“迷”字,准确地勾勒出那个迷茫的人生的轮廓。
    “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那不甘的心迹可以托杜鹃传达。望帝名为杜宇,传死后化为杜鹃,声声啼血,叫声为“不如归去”。他到底有多么重的心事,我们又有多少愁绪呢?这里用了一个“托”字,此心可托,此情可寄吗?我们往往把很多心事闷在胸中成块垒,不得言说,其实哪怕声声啼血也终是一种托付。这一句又让人觉得他的毕生心事还在迷茫中。
    “沧海月明珠有泪”,大海深处藏着月明珠。传说珍珠是鲛人的眼泪。要有多少隐情,终至无言的时候才会黯然化为珠泪?今天我们从蚌壳里取出的珍珠,还真是蚌的泪滴。蚌用分泌物裹住沙子,减轻自己受磨砺的痛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珍珠。沙粒进得越多,分泌物包裹得越浓,这个珍珠就越大。可以说珍珠的品质和蚌经历的痛楚是成正比的。这颗眼泪最大最圆,说明这个生命此生经历的困顿也许最苦。
    李商隐是一个春愁秋恨连绵更迭的人,此身常在,深情常在。“蓝田日暖玉生烟”,远远地望去蓝田山内,阳光映照暖玉生烟,迷离袅娜。这个世界到处都有着一些秘密的信息,深情的人易感的心,愿意寻找的时候,那个秘密就撞上了你的目光。 这连续用的四组意象说的是什么呢?“庄生晓梦迷蝴蝶”,人生如梦,往事如烟。“望帝春心托杜鹃”,心事茫茫仍然无可托付。“沧海月明珠有泪”,难言苦痛,已经化泪为珠。“蓝田日暖玉生烟”,青天朗日之下,多少人间前尘往事袅如烟痕……真正的答案只有诗人独自解得。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人在经历的时候体会不到的惊心动魄,在这些日子中一天天流走,多年以后蓦然开悟,原来那就是一生的刻骨铭心。只是,明白时已自惘然。 一篇《锦瑟》为什么解读难?就是因为它的意象繁复。这首玉谿生的压卷之作为什么被我们屡屡念起?也是因为它有华美的意象。每个人的生命其实都如锦瑟一般,都有锦瑟奏响自己年华的乐章,一弦一柱都藏着许许多多的痕迹。怎样可堪言说?怎样才叫做不负今生?我们的今生不仅仅是一世,比一世更深沉的是我们灵魂里面的那些梦想,和梦想里的泪痕笑影。笑颜可能很迷茫,泪痕可能很清晰,我们真的留下了吗?我们真的带走了吗?这一点生命的诗意,当我们找到可托付的事物,就有了特定的意象,我们也许就找到一种方式可以把它留下来。 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只是少年痴谈。人的年岁越是增长,就越需要一种温暖,需要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在现实的纠葛之外找到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当激情被唤起,当我们的心意不吐不快时,便是诗意的苏醒。同时我们也会为它寻找合适的载体,有如罡风突然拂过,有如黑夜的精灵骤然降临,当灵感带着这个载体来到我们面前,便是我们追寻的完美意象。诗情和意象,离我们并不远。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在有限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这些诗意,那么我们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