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哥伦布传(上下)/世界名人传记丛书

  • 定价: ¥138
  • ISBN:978710009594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页数:870页
  • 作者:(美)塞·埃·莫里...
  • 立即节省:
  • 2014-07-01 第1版
  • 2014-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哥伦布四次乘帆船横渡大西洋,开创了“发现”美洲的丰功伟业,他成了世界史上妇孺皆知的航海家、探险家和发现家。哥伦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是怎样建立丰功伟业成为世界名人,历数百年之久呢?这就得读一读这本由塞·埃·莫里森著的《哥伦布传(上下)》。

内容提要

  

    哥伦布四次乘帆船横渡大西洋,开刨了“发现”美洲的丰功伟绩,他成了世界史上妇孺皆知的航海家、探险家和发现家。他究竟是什么人?由塞·埃·莫里森著的《哥伦布传(上下)》对哥伦布的身世、早年生活、为西航事业奔走呼吁的艰难历程、他的航海技术以及四次航海走的什么路线、到过哪些地方、遇到哪些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更为难得的是作者为写好该部著作,仿照哥伦布,乘船重走了哥伦布的几乎全部航海路线,因而该书成为诸多哥伦布传记作品中最具真实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的一部。

作者简介

    塞·埃·莫里森(1887—1976),美国历史学家,海军少将,曾任牛津大学美国史教授,以研究海战史著名。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作战史》、《欧洲人发现美洲史》、《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哥伦布传》等专著。

目录

著者序
注释中常用缩语
船舶与航海术
最初的四十年
  第一章 楔子
  第二章 热那亚
  第三章 乐意海上航行
  第四章 卢济塔尼亚
  第五章 哥伦布其人
  第六章 印度事业
  第七章 在卡斯蒂利亚
  第八章 女王同意了
  第九章 “尼尼亚”号、“平塔”号和“圣玛利亚”号
  第十章 职员和水手
  第十一章 开航
  第十二章 海上一日
  第十三章 哥伦布怎样航海
  第十四章 横渡大西洋
  第十五章 前进!前进!
  第十六章 首次登陆
  第十七章 寻找日本
  第十八章 寻找大汉
  第十九章 奥连特
  第二十章 伊斯帕尼奥拉岛
  第二十一章 那个圣诞节
  第二十二章 返航
  第二十三章 亚速尔海上的痛苦挣扎
  第二十四章 在葡萄牙人的掌握中
凯旋
  第二十五章  水手回家
  第二十六章 外交插曲
  第二十七章  新闻传播
第二次美洲航行
  第二十八章  庞大的船队
  第二十九章  众多的玛利亚
  第三十章  圣徒们和贞女们
  第三十一章  锡瓦奥
  第三十二章  古巴和牙买加
  第三十三章  女王的花园
  第三十四章  回到伊莎贝拉
  第三十五章  伊岛的苦难
  第三十六章  拥挤不堪的越洋航行
  第三十七章  导致灾难的牧羊人
第三次美洲航行
  第三十八章  准备
  第三十九章  特立尼达
  第四十章  帕里亚
  第四十一章  地上的伊甸园
  第四十二章  人间地狱
第四次美洲航行
  第四十三章  最后的机会
  第四十四章  飓风
  第四十五章  探寻海峡
  第四十六章  贝拉瓜
  第四十七章  贝伦
  第四十八章  漏船航海
  第四十九章  困在牙买加
  第五十章  援救和结局
附录一  哥伦布首次西航的书简
附录二  哥伦布安葬在何处?
索引
外文书刊译名表
译后记

前言

  

    哥伦布四次向西航行究竟到过哪些地方和他算得上哪一级海员,本书就是为了想弄清这些问题而写出来的。以前关于写美洲发现者的著作没有哪一本回答了这些问题,甚至连能够使一位业余航海家感到几分满意的答案也没有。海洋统帅的大多数传记都可以恰当地标上“哥伦布到过海角天涯”这样的书名。这些传记的作家要么是对哥伦布在他的探险生涯中所选择的自然环境条件注意不多,要么就是把大量篇幅徒劳无益地用去推测哥伦布的出生时间、性格和早年生活,以致剩不了多少篇幅来说明哥伦布西航到过哪些地方和他是怎样航海的。最早期的作家如彼得·马蒂尔、奥维多、费迪南德·哥伦布和拉斯·卡萨斯曾发表过较多合适的见解,但是他们把太多的信息认为事属当然,于是他们就自然会根据一些地方的现代名称去推断它们就是哥伦布当年到过的地方。冯·洪堡、默多克和欧文弄清了少数几个地方,夏尔科正确地评价了哥伦布的航海技术,但无论欧文也好或是夏尔科也好,都不曾访问过西印度群岛,即使是伟大的洪堡曾把宇宙作为他的研究范围,也只花过很少时间去探讨这个课题。
    人们对哥伦布的兴趣,在殖民时代还不那么浓厚,但是在美洲各国赢得了独立,并且迫使欧洲人承认他们的重要性以后就越来越浓厚了。1892年整个西方世界都参加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四百周年(1492~1892年)。欧洲所有的图书馆和档案馆都尽力搜集早年的航海资料,连断简残篇也不放过。意大利政府编印的不朽的原始资料汇编《文件和研究全集》就是令人注目的巨大成果。本世纪初,纳瓦雷特在所编《航海文集》一书中选载了从西班牙档案馆里找出来的大批最重要的西航文献,而那些研究哥伦布西航的学者如哈里斯、古尔德、阿塞雷托、贝里克一阿尔巴公爵夫人等也相继作出了重要的发现。因此,四次西航的资料可以说得上是既丰富又有实用价值。可是,它们得到有效利用的却不多。因为为哥伦布写传记的作家似乎没有~位曾经下海去实地考察过西航的真情实况,光是呆在图书馆里靠地图进行研究,你就不能把一些对现代读者很有价值的15和16世纪的故事写成史书。这种脱离实际、纸上谈兵的航海研究是枯燥无味的和毫不足取的。这样写成的书籍只可以比作古代没有经过实地调查或实验室证验的自然科学书籍。
    最杰出的北美历史学家弗兰西斯·帕克曼就不以呆在他的波士顿藏书室里研究加拿大的文献历史为满足。他沿着法国一些探险家的足迹,到原始森林里去宿营,在未开化的印第安人中间生活。野外工作的经历,结合历史的想象力,加上生动的文笔,使得他写成的《法国在新大陆的历史》一书生动活泼并具有特殊的深度。它不仅描写了一个没有其他文字记载的开阔平坦的大陆,而且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写成~部历史,使读者从这儿知道空间和时间,知道脚下的地、头上的天和他的在天国中的上帝。
    他这种质朴的求实的写法就是我试着为哥伦布写传记时所采用的方法。1937年冬天,我们乘租来的游艇沿着向风群岛和背风群岛的航线作了一次航行。这次航行经历使我对同时代人对哥伦布第二次西航的记述有了亲身的体会,同时证明帕克曼走出户外的做法应用于海上也大有好处。因此,我想方设法坐帆船跟随着哥伦布另几次航行的路线继续航海。为此目的我与保罗·哈蒙德以及他的和我的一些朋友组成了哈佛大学哥伦布远征考察队。我们购买并装备了一条叫“卡皮坦”号的三桅帆船。它的载重量和船具装置同哥伦布当年那条较大的帆船“圣玛利亚”号十分相近。这就使我们能够以与哥伦布当年航行很相似的条件漂洋过海去考察他曾经看见过的一些岛屿和海洋。威廉·德·斯蒂文斯献出了他那艘长45英尺的双桅帆船玛丽·奥蒂斯号当作我们考察队的尼尼亚号。这两条船分别于1939年8月和9月开航,航线十分接近哥伦布首次返航的纬度,借以核对哥伦布所观察到的天气、鸟类和马尾藻。在亚速尔群岛,我们看见了并且仔细考察了哥伦布在这儿曾有过不愉快经历的圣玛利亚岛,然后沿着哥伦布首次西航的路线依次到达里斯本、圣维森提角和帕洛斯市。再经过桑卢卡尔和加的斯这条航线,趁冬季北风到达圣港岛、马德拉岛和加那利群岛:这一切都和哥伦布有关联。我们从戈梅腊横渡大西洋去特立尼达,所走的航线接近哥伦布在第三次西航时所走的航线,12月12日到达那儿,正好在哥伦布1498年7月31日登陆的地点上岸。帆船驶过波卡·德·拉·锡厄佩海峡进入帕里亚海湾时,我们的紧张心情比哥伦布在他的“航海日志》里所描写的情形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帕里亚湾北岸(属委内瑞拉),我们弄清了哥伦布第一次登上美洲大陆的地点以及他插下绘有城堡和狮子的王旗并以西班牙国王名义宣布加以占领的地区。船队驶出波卡斯·德尔·德拉岗后,我们循着哥伦布第三次西航的航线到达马加里塔岛,访问了卡塔赫纳港,然后沿哥伦布第四次西航的航线到达哥伦布和美洲大陆永别的达连湾。我们考察了巴拿马和哥斯达黎加的加勒比海岸,对哥伦布第四次西航多少有些模糊的情节都弄清楚了。在当地的海岸炮舰的帮助下我们费了很大的劲才在哥伦布企图建立大陆殖民地的伯利恒河口登陆。我们认出了从阿尔米兰特到奇里基湖去的通道(当年哥伦布希望通过这里可以到达印度洋),就在哥斯达黎加访问了他的卡里阿伊。再继续前进到达牙买加。我们的卡皮坦号在这儿凭吊了她的前辈的幽灵,因为哥伦布的卡皮坦号的最后安息地是在这儿的圣安海湾或圣格罗里亚湾。
    1940年夏季,我和斯蒂文斯船长驾驶着“玛丽·奥蒂斯”号帆船沿着哥伦布首次西航的航线从圣萨尔瓦多登陆点出发,经巴哈马群岛到达古巴,再沿着美丽的奥特连省海岸到达迈西角。在那儿我们选定了哥伦布1494年考察古巴所走过的那条航路,“玛丽·奥蒂斯”号就载着我们进入关塔那摩湾和古巴的圣地亚哥,绕过克鲁斯角,经王后花园群岛、特立尼达山到达西恩富戈斯港。剩余的一段哥伦布航程需要浅水船只,所以考察“蛮子省”的任务是靠换乘一艘好客的吃水浅的古巴炮艇才得以胜利完成的。
    1938年和1939年,我趁另外几次机会乘坐政府的巡逻艇、当地的小帆船和我所能弄到的其他船只沿着伊斯帕尼奥拉岛、维尔京群岛和波多黎各海岸航行。我曾准备再去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航行一次,但战争条件把我这个愉快的想法无限期地延长了。看来,不等完成这个再考察任务就把这部传记作个结束似乎是最好的办法。
    虽然我没有忽视有关哥伦布的国籍、出生时间、早年生活和他所追求的目的等等问题,但本书的重点却是他做过些什么事、到过哪些地方和他算得上哪一级海员上面。我非常感谢海洋考古学家如欧内斯脱·达伯梯斯、塞萨雷·费尔南德斯·杜罗以及我的有耐心的记者德·朱莉尔。吉伦一塔托和我的已故的令人悲痛的朋友卡皮塔奥·阿·方脱拉·达科斯塔等人的工作,是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关于1492年航海技术方面的知识——船舶的设计和装备、航海的技术、导航的方法、海事常规和宗教仪式。我相信本书各章节对这些课题阐述得十分简明,足以使每一个人,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懂得当年的航海情况并正确评价哥伦布及其伙伴们所完成的卓越成就。
    读者对在本书中找不到哥伦布“真正可靠的肖像”可能会感到失望,但这种真正可靠的肖像的确没有。读者也可能奇怪:为什么我没有在书中附~张哥伦布四次往返的航海总图,因为其他雄心勃勃的海洋统帅传记都有这么一张总图。我之所以不附总图也是因为除首次西航以外确实缺乏绘制总图的可靠资料,第三次西航出航虽有些资料,但也只是有些近似值。关手这几次西航、特别是首次西航已由我们考察队里的几位有经验的航海家作过仔细的研究,新的航海图已在准备中。对其他五次跨越海洋的航程我们只知道它们的出发地点和着陆地点,考虑当年的船舶只靠风力推进,所以要想描绘它们的真实航线,那完全只能靠推测。不过根据我们在加勒比海航行的经验,我们已有可能沿美洲海岸并在各岛屿之间跟着哥伦布的航路以适当的精确度标明他的下碇地点,并辨清他所命名的一些地方。哥伦布在加勒比海航行的全套海图已在我的指导下由哈佛地理探测研究所的欧文·雷兹博士和我的外甥伯特兰·格林绘制出来。这些海图和图表是大量调查研究和辛勤劳动的结晶,受版权保护,未经我许可,不得再版。
    除不朽的巨著《文件和研究全集》以外,要找一部精印的哥伦布西航原始资料集很不容易。这部全集的拙劣译本虽多,但可靠的译本却一部也没有。因此,我在利用其中资料时就不得不亲自动手翻译。我的译文连同一些经过精选的文章将合成一书出版,书名《哥伦布航海日志以及其他有关他的生平和航海的文件》。
    协助我完成这桩历史重建工作的个人和团体非常多,恕我不能逐一提名道谢。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美国国务院、奥古斯脱·斯·波伊德总统和巴拿马共和国政府、拉雷多·布鲁总统和古巴共和国政府,葡萄牙、西班牙、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外交部和海军官员,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大加那利、戈梅腊、特立尼达、牙买加、维尔京群岛、圣克洛伊赫和巴哈马群岛中几个岛屿的总督和行政长官,里斯本、尼勃拉、拉斯帕尔马斯、特立尼达、巴拿马、古巴的圣地亚哥、哈瓦那和圣约瑟等地的历史学会、科学协会、地理学会和哥伦布学会以及联合果品公司等等——所有这些个人和团体都给了我以各种帮助。在上述各国各岛之中许多港市官员、学者、古物收藏家以及其他士绅们都乐意与我们合作并极其慷慨地协助我们收集我们所需要的情报,还在岸上盛情地招待我们。给哈佛哥伦布远征考察队捐助资金、劳力和材料的有卡内基有限公司,匹兹堡梅隆教育基金、哈佛大学米尔顿研究基金以及一些商行和个人。在这些私人赞助者中间我特别感谢帮助我组成考察队的保罗·哈蒙德夫妇,捐助始终与我们同行不可或缺的双桅帆船“玛丽·奥蒂斯”号的斯蒂文斯船长以及我的全体同事麦克尔罗伊上校、艾伯特·小哈克内斯(两人都擅长越洋航行)、米尔顿·维·阿纳斯托斯(善于作调查研究)、弗洛伦斯·柏玲小姐(常任秘书)。我还想感谢美国、葡萄牙、西班牙、南美洲和英属西印度各地的新闻界集体和个人,由于他们的同情和广泛宣传使得我们能够遇到各地专家、获得许多重要的实际资料。
    每当“卡皮坦”号的帆桁支好和风帆挂满的时候,霍斯默总喜欢说一句海员行话:
    最美好的祝愿!我在这儿也把他这句话献给那些热情地招待过我们的主人、一切支持和赞助过考察队的人,队里的同事们以及一切向考察队致以良好的祝愿的人,借此来表达我对他们的最崇高的敬意!
    塞·埃·莫里森
    1941年于哈佛大学学位授予典礼日

后记

  

    这部书1986年开译,1990年1月交齐稿子,1992年排好版,打出校样。看来,它的出版已指日可待了,学术著作出版难是近年文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这部七、八十万字的巨著能够出版,自然值得欣慰。欣慰之余还应该说几句话。
    光明日报1992年1月8日有篇署名文章,题为《向暗补者致敬》。文中谈到,为了解决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有些出版社特别设立“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用以帮助学术著作的出版,这叫做明补;有些出版社没有设立这种基金,却“以书养书”,年年出版大量学术著作,这叫做暗补。明补者固然值得赞扬,暗补者也同样值得投以花环,致以敬礼。商务印书馆为了建设这桩文化伟业,上上下下默默耕耘多载,暗补之数何止千百万。因而,本书得以出版,首先应感谢商务印书馆的远见卓识和宏伟气魄。
    其次,本书内容丰富,涉及的学科多,语种多,翻译较难,审校也不易。本书责编曹兴治先生与我们虽从未谋过面,但审校认真负责,呕心沥血,特此致谢。
    参与翻译工作的有陈礼仁和袁大中先生,陈译上下卷各八章的初稿,袁译下卷31至37章,最后由我统一校阅整理。此外,钟吕恩教授对此书翻译有促成之功,特致谢忱。
    陈太先
    1995年3月,时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