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海因里希殿下

  • 定价: ¥32
  • ISBN:978720812454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页数:321页
  • 作者:(德)托马斯·曼|...
  • 立即节省:
  • 2014-08-01 第1版
  • 2014-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海因里希殿下》是托马斯·曼的第二部小说,创作于1906年夏天至1909年2月。托马斯·曼将他与妻子卡蒂娅在1905年2月举行的婚礼情节加工成童话般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中的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一个虚构的讲德语的小国格林堡。该书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德国的历史文化与宫廷文化。

内容提要

  

    《海因里希殿下》延续了《布登勃洛克一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取材于托马斯·曼与妻子卡蒂娅的恋爱故事。小说虚构了一个尚处于封建社会的讲德语的公国,以它正当衰败时,受到来自美国的大资本家施波尔曼的慷慨资助而得以复兴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克劳斯·海因里希从出生到完婚的生活经历,海因里希殿下身为显贵,却深陷苦闷、厌恶、无奈和宫廷衰弱的困境,直到遇到施波尔曼之女伊玛小姐而获得幸福,小说用散文化的笔触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德国的早期现代生活和社会图景。

媒体推荐

    在托马斯·曼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德国文化的众多精义。
    德国前总统霍斯特·克勒(Horst Koehler)
    《海因里希殿下》是对美好生活、幸福爱情的追求。
    中国现代派作家、文学翻译家  施蛰存
    一部“理智的童话”,它展现生活中的理智,也通过比喻手法,描绘出一个童话世界。小说将同时代的实际状况放到很突出的位置,直截了当地探讨和概括了政治经济关系问题。
    前民主德国学者英格·迪尔森(Inge Diersen)

作者简介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1875年6月6日生于德国吕贝克,父亲是国会参议员,哥哥亨利希·曼日后也成为一位著名作家。托马斯·曼高中毕业后,在当地一家火灾保险公司当学徒工,同时在慕尼黑大学旁听课程,并在业余时间开始练习写作;1894年发表处女作《堕落》。
    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问世,奠定他在文坛的地位,之后又陆续发表《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魂断威尼斯》(1912)等。1924年,长篇小说《魔山》的出版更是让他闻名全球,以至于让他可以抱怨自己应该凭借《魔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不是《布登勃洛克一家》。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马里奥和魔术师》(1930)、《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1933-1943)、《浮士德博士》(1947)等。1929年,托马斯·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障碍
公国
鞋匠欣纳克
于贝拜因博士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天职
伊玛
履行义务
蔷薇灌木
译后记

前言

  

    地点是阿尔布雷希特大街,都城的交通干线,它将阿尔布雷希特广场和古城堡与近卫军轻步兵营地联结起来;时间是某个工作日的中午,至于是年中哪个季节无关紧要。天气还算好,没下雨,但天空并不晴朗;天色一片灰白,像往常一样,阴沉沉的,昏暗的光照在大街上,让人有清醒的感觉,大街的所有神秘,所有的气氛特性已荡然无存。交通不太繁忙,没有太大的嘈杂声,人群亦不太拥挤,此景与该城市不太繁华的特性相符。电车在那里驶过,几辆出租车在旁边通过,在人行道上行走的是面无表情的城市居民。
    两位军官都把手伸在他们的灰色大衣斜口袋里,他们相向而行:一位是将军,另一位是少尉。将军从城堡走来,少尉从营地来。少尉正年轻,是一个未成年的小伙子。他生有狭窄的肩膀、深色的头发和宽颧骨的面颊,具有跟很多当地人一样的特征,他的那对蓝色的眼晴闪出略带倦意的光,他有一副孩子气的、善良的和内向性格的神态。将军则已一头白发,高个,宽肩,是一个颇爱发号施令的人。他长着如棉絮的眉毛,胡子把嘴连同下巴一起盖住。他走路步子缓慢而沉重,他的军刀触及沥青道路,发出响声。他的羽饰在风中飘动,他的大衣的大红翻领随着他的每一个脚步缓慢地上下拍动。
    两人就这样相向而行,他们之间会发生纠葛吗?不可能。每个目击者对他们会面的自然过程记忆犹新。这里呈现的是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关系,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年迈的功劳卓著者与幼稚的新手的关系,这里还呈现巨大的等级差距,这当中有规则存在。自然的秩序,你就不可抑止地发展下去吧!要不,发生什么了?或者出现了下面将看到的情景,它叫人诧异,让人感到意外和不愉快,它还使人神魂颠倒。
    将军看到了年轻的少尉,将军变换一下姿势,让自己显得异样。将军尽力控制自己,同时却又使自己仿佛更矮了。他抑制自己,不为自己登场而作势,他不让军刀发出声响,然而他的神情却显得生硬且难堪,他显然没有打定好主意应该看哪里,然而他又不想让人看出,于是他的棉絮般眉毛下面的那双眼睛斜视着沥青路面。
    细心的目击者也看到了年轻的少尉微微透露出的羞怯,但奇怪的是,在表现举止优雅和自我控制方面,年轻人似乎比那位白发苍苍的将军高明得多。年轻人绷紧着的嘴绽放出微笑,一个既谦逊又善良的姿态,他的平静镇定的目光此刻扫过将军,直向远方,显得轻松自在。
    现在他们之间只有三步的距离。年轻的少尉没有按常规向将军致军礼,而是略微仰首,同时将他的右手——仅仅是他的右手,这是异乎寻常的——从他的大衣口袋里抽出,摆动戴着白手套的右手,他动作幅度不大,手心向上,手指分开,显得稍微振奋且彬彬有礼;然而此时的将军正等待着对方摆好姿态,将军把胳臂笔直放到两侧,手举向军帽,站到一边,敷衍地鞠了一躬,似乎在说:道路已清。他两颊绯红,明亮如水的眼睛透露出他的恭敬。少尉暂就回礼,他把手举到帽檐,向他的上司致敬,一同回敬过去的还有在他整张脸上显示出的带有稚气的友好神情,回敬过后,他继续前行。
    一个奇迹!一次极妙的登场!少尉继续前行。人们注视他,但是他不朝别人看,他在人群中穿梭,目不斜视,其神态有点像一位知道很多人在朝自己看的美女。人们向他致意,然后他给予回敬,其态度可算是真诚的了,但是仍然给人以不近人情之感。他的步子看上去迈得不太轻松;像是不习惯使用他的双脚,或者像是众人的关注在妨碍着他,搅乱了他的步伐,造成了他犹犹豫豫的样子。是的,他偶尔也一瘸一拐地走路。一位警察向他立正敬礼:一位风度高雅的女士从一家商店里走出来,微笑着向他行屈膝礼;人们回头看他,向他点头;睁大眼睛看着他,低声道他的名字……
    他是克劳斯·海因里希,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的爱弟,是大公的父系亲属中距离大公宝座最近的人。他来至这里,人人都可见到他。无人不认识他,而他走在人群中,身处尘嚣,却仿佛处于无人旷地,如同一个异乡人,孤立独行,身为殿下,他那副狭窄的肩膀担负着重任。

后记

  

    记忆如枝繁叶茂的大树,然而如为树木美化,抑制植物徒长而需要修剪一样,有时候亦需要修剪我们的记忆之树。很多可能妨碍美丽人生的记忆应该予以剪除,真可谓“向遗忘汲取力量”。那些“给予力量”的“记忆之枝”,我们让其“顶端优势”得以充分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少年的我独自来到上海外文书店,大厅内政治气氛远比学术气氛浓,但幸运的我在那小小的阅览室里找到一本《科技德语》。从此,学习外国语加科学思想成了我最大的乐趣。还是那个年代,当我拿着图书预定单递给外文书店柜台要购买《英语灵格风教材》时,听到的是一声“小朋友,原来是你呀!”八十年代初,除了专业人员,学生中只有大学三年级以上的读者才能进入位于南京路的上海图书馆参考阅览室,且每天名额只有五个,意味着第五位以后排队者只得“明日再来”,勤勉的我一直是“今日读者”……如此记忆几十年,能不给予人力量吗?这样的记忆得永远让其保持优势。
    图书馆不愧为终身学校,书籍又让人如同长上了翅膀和鳃鳍,任人在知识的天空中飞翔,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翻阅和翻译,起先一前一后,以后融为一体。如同吃饭睡觉那样,几十年坚持休息日到上海图书馆外文阅览室学习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次偶然看报学习时,我从德文Die Zeit报纸上读到了关于战后德国二十位最伟大的文学家的介绍,位列第一位的是托马斯·曼!一个因《布登勃洛克。_家》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整整一个版的篇幅再配以一张充满着睿智、目光深邃的托马斯·曼的照片,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显然,我要翻译的心弦被拨动了,萌发了要翻译本托马斯·曼尚未有中文译本小说的念头。在研读了托马斯·曼《海因里希殿下》英文版(Royal Highness)(出版者纽约Alfred A.Knopt,inc,1939年)之后(当下这本中译本从德文版翻译而来),再仔仔细细研读德文版Konigliche Hoheit(《海因里希殿下》,出版者法兰克福S.Fisctler Verlag GmbH,1983年),之后开始了小说《海因里希殿下》的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非常感谢英文版译者A.Cecil Curtis女士,她的英译本如同行车的导航器,给了我极大的方便,让我得以从德文原著那里完成中文转化的这一工作,尽可能地“传情达意”,完成对托马斯·曼早期的这一部作品的翻译。在具体翻译中,我发现其他文献将Konigliche Hoheit这一书名翻译成《国王的神圣》、《王爷殿下>、《高贵的皇族>等;然而对原著研读后发现,Konigliche Goheit主要指小说的主人公——克劳斯·海因里希,他不是国王,他是代他的哥哥——阿尔布雷希特大公出现在各种场合;又因为作者客观地描述了克劳斯·海因里希从出生到完婚这段生活经历,所以称克劳斯·海因里希为“王爷”也不合适。小说中所说的那个虚构的国家(das Land)是欧洲的一个说德语的小国,国土面积八千平方公里,人口一百万,国家元首的爵号是公爵,故不将Land译成“王国”,而译成“大公国”和“公国”:将Groβherzog译成“大公”;将Prinz译成“公子”;将书名译成《海因里希殿下》。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A.Cecil Curtis女士的英文版,她将Kongliche Hoheit翻译成Royal Highness,而该英文翻译成中文恰是“殿下”的意思。 我喜欢上翻译这一工作,得从1978年进入上海海运学院外文系学习始。大学四年,老师们不但传授了知识,还教会了学习方法,让我有了足够底气坚持不懈地实现我的翻译梦想,而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的继续再学习,最终让我成为由中国外文局评审的副译审,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和上海科技翻译学会理事。 在实现翻译梦想的漫长过程中,我必须感谢成就我梦想的许许多多的引领人!十几年来,我在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版权资产中心工作。在实现我的翻译梦的过程中,向《编译参考>、《百科知识》、《世界科学》、《科学画报》、《海事大观》、《海上文坛》、《i时代报》的朱泽民老师、程忠炎老师、田庆荣老师、蓝敏玉老师、刘运辉老师、沈琦华老师以及王珏老师等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我们是“以文相识”“以文会友”的好朋友。朱泽民老师最早鼓励我“用多语种”(除英语外,更多用法语、德语)来介绍世界最新的科技动态,刊登在《世界科学>的《本世纪地球变暖及其灾难性后果预测》一文,荣幸为《新华文摘>转载。我的夫人称《科学画报》主任程忠炎老师为“菩萨”,在他的提携下,英、德、法文三种语言的中文编译科普文章多次出现在《科学画报》上,《人类的明天》一文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家告诉我们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一书收入。非常遗憾地我没有与田庆荣老师谋过面,他在北京。我夫人曾经接到田老师从北京打来的长途,说“以后投稿不用把原作寄来了,一看这文章就是自己亲手翻译的……”当夫人向我传达田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时,我心里是比吃蜜糖还甜。既能翻译科技作品,又能翻译文学作品,一直是我的梦想,感谢刘运辉老师,他让我的带有文学性的作品——在《海上文坛>上刊出。而这次有勇气将托马斯·曼的德文版Konigliche,Hoheit翻译成中文,蓝敏玉老师功不可没。2004年,蓝老师极其信任地把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引进的德文版《如何面对紧张的生活节奏——让期望与效果达到平衡》、《儿童的幻想和创造力:关于想象旅行》两本原作交给我翻译,这让我这次有了不小的“底气”啃下了《海因里希殿下》。 《海因里希殿下》的付梓,得要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她凝聚了张晓玲编辑的心血:陈酌的设计自然简洁。在这过程中,当然还得感谢我夫人的全力支持。2013年夏季摄氏40度的高温,她包揽了家中全部杂活,让我无后顾之忧地得以在译海中邀游。但由于德语是我的第三外语,因此,自知自己的德语水平不能与科班出身的比,再则,学识浅初,肯定有挂一遗万之处,恳请专家学者、托马斯·曼大师的研究者以及读者海涵! 最后,再一次由衷地感谢英译者A.Cecil Curtis!真羡慕A.Cecil Curtis的英译本能得到作者托马斯·曼本人的赞许!而我寄希望予当下的中译本能获得中国读者的认可。 石左虎 第一稿甲午年一月 定稿甲午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