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贸易经济

穿布鞋的马云(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

  • 定价: ¥42
  • ISBN:978755023492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272页
  • 作者:王利芬//李翔
  • 立即节省:
  • 2014-10-01 第1版
  • 2014-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穿布鞋的马云(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是一本关于企业管理的著作,主要讲述了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创业的经历和经验,及其对其他企业的借鉴意义。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详细讲述了马云创业十年的经历及经验总结,对于任何想在互联网取得成就的创业者,这本书都是不可不读的佳作!本书由最熟悉马云的创业者——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携手马云最认可的媒体人李翔联合撰写,分别从创业新视角与时代大视野两方面,讲述在阿里巴巴27个关键时刻,马云都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内容提要

  

    2014年9月16日,阿里巴巴上市,估值1500-2000亿美金,将成为全球体量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马云也将成为近代以来,全球视野里最伟大的中国创业者。从1992年创立海博翻译社到2014年,创业22年,马云终成一代青年人的创业偶像,创业者们渴望跟马云学习。
    不过,马云的演讲非常多,相关图书达数百本,创业者如果想学习如沙里淘金一般。
    为节省创业者大量的时间,最熟悉马云的创业者王利芬携手马云最信得过的媒体人李翔,认真梳理阿里巴巴15年的历史,从生死存亡的27个节点提取马云创业的智慧:关于融资、关于团队、关于管理、关于谈判、关于失败、关于企业愿景、关于企业文化、关于战略、关于人才……不鸡血不励志不神话马云,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的马云,可能是迄今为止,唯一客观、真实、完整还原马云22年创业史的里程碑作品!看马云,《穿布鞋的马云(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这一本就够了!

目录

序言  马云对我创业的决定影响最大

[节点1]
1992年,第一次创业:海博翻译社
  创业项目的选择
[创业新视角]
  创业项目的选择无法规模化
  初次创业获得的历练
[时代大视野]
  被忽略的开始

[节点2]
1995年5月,成败中国黄页
  找到创业方向
[创业新视角]
  二次创业与互联网相遇
  选择来自运气和对未来的坚信
  在别人的反对中仍然坚信
  得到用户需要先用媒体启蒙
  不了解资本的滋味导致创业失败
[时代大视野]
  敏锐的机会发现者

[节点3]
1997年12月,外经贸商务信息中心
  选择创业团队
[创业新视角]
  创业团队理念相同至关重要
[时代大视野]
  马云的学习时期

[节点4]
1999年1月,湖畔花园创立阿里巴巴
  建立清晰的愿景
[创业新视角]
  七年创业铺就了阿里巴巴
  互联网颠覆线下进出口贸易
[时代大视野]
  建立愿景,建立“神话”

[节点5]
1999年,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
  要有懂资本的人才
[创业新视角]
  资本市场的人才是公司核心人才
[时代大视野]
  最重要的合伙人,往后退一步的合伙人

[节点6]
1999年10月,第一次融资:高盛
  如何取舍融资
[创业新视角]
  蔡崇信的加入为投资打下了基础
  第一笔投资的重要性
[时代大视野]
  阵容豪华的投资人

[节点7]
2000年1月,软银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
  理想的投资人
[创业新视角]
  有钱时拿钱才容易
  蔡崇信的才能再次发挥巨大作用
[时代大视野]
  又一个媒体“神话”

[节点8]
2000年,首次危机,裁员
  扩展规模时最容易犯错
[创业新视角]
  没有盈利模式时有很多员工是危险的
  中国公司国际化步骤必须谨慎
[时代大视野]
  泡沫的遗产,示弱的艺术

[节点9]
2000年9月,西湖论剑,打造企业文化
  造势
[创业新视角]
  小公司的行业大格局
  互联网泡沫中抱团取暖
  品牌和市场活动早于产品出现
[时代大视野]
  武侠文化与借势金庸

[节点10]
2000年10月,中国供应商
  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
[创业新视角]
  将互联网观念浓缩成可售卖的产品
  统一思想提振士气同样是基础
[时代大视野]
  如何靠赚钱赢得舆论

[节点11]
2003年5月10日,再入湖畔花园做淘宝
  阿里生态系统的开始
[创业新视角]
  战略选择决定公司未来格局
  投资人带来的不只是资金
  成熟的商业项目运作
[时代大视野]
  淘宝,马云又讲了一个好故事

[节点12]
2003年至2006年,大战eBay
  找到一流的对手
[创业新视角]
  商业智慧以一当十
[时代大视野]
  战胜eBay就是最好的市场营销手段

[节点13]
2003年,创支付宝
  根据用户的需求创新
[创业新视角]
  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没试过的人和事永远不要说不可能
[时代大视野]
  人们为什么乐于谈论支付宝

[节点14]
2004年6月,网商大会
  一定要有梦想
[创业新视角]
  为电子商务的生态圈鸣锣开道
[时代大视野]
  造词的艺术

[节点15]
2005年,杨致远和雅虎并入阿里巴巴
  连续犯错
[创业新视角]
  最大投资额再次震惊国内外
  雅虎投资是祸是福?
[时代大视野]
  开始名满天下,谤亦随之

[节点16]
2006年,《赢在中国》任评委
  “创业名嘴”诞生
[创业新视角]
  能创业还能总结的企业家极少
[时代大视野]
  赢在电视

[节点17]
2007年11月,B2B上市
  抓准时机
[创业新视角]
  务实的商业模式
  创业者对上市时机的把握
[时代大视野]
  成为符号,但也开始沉默

[节点18]
2008年,做阿里云
  超前布局,拥抱变化
[创业新视角]
  淘宝之后又一重要战略选择
  不懂技术的创业者要会判断技术
[时代大视野]
  技术雄心

[节点19]
2009年,阿里造节,“双十一”
  C2B时代到来
[创业新视角]
  市场需求决定了节日的狂欢指数
[时代大视野]
  顺势造节

[节点20]
2010年,支付宝内资化、VIE事件、拆支付宝
  创业者面临的暴风雨
[创业新视角]
  在水中游泳的人都是很艰难的
[时代大视野]
  无法遏制的负面舆论

[节点21]
2010年,合伙人制度激活102年价值文化
  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创业新视角]
  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
[时代大视野]
  隔空论辩

[节点22]
2011年2月,诚信反腐
  触及底线
[创业新视角]
  抢业务增长量与规范管理的平衡
[时代大视野]
  透明化处理内部问题:“将伤口给别人看”

[节点23]
2011年6月,淘宝一拆三,三拆七,七拆二十五
  组织结构大变革
[创业新视角]
  业务快速变化需要新组织结构支撑
[时代大视野]
  了不起的拆分试验

[节点24]
2013年5月,布局物流,做“菜鸟”
  对社会有敬畏之心
[创业新视角]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布局
[时代大视野]
  食言与圈地?

[节点25]
2013年6月,余额宝诞生
  互联网思维向传统行业渗透
[创业新视角]
  进入更为艰难的领域
[时代大视野]
  余额宝冲击波

[节点26]
2014年,IT到DT,阿里巴巴的移动战略
  面向新经济体的布局
[创业新视角]
  两个视角看阿里巴巴的并购
[时代大视野]
  马云恐惧了吗

[节点27]
2014年9月,美国上市
  感恩过去,敬畏未来
[创业新视角]
  穿布鞋的马云
[时代大视野]
  喧嚣中上市

附录  马云演讲:与年轻人面对面

前言

  

    马云对我创业的决定影响最大
    2009年底我从央视辞职后,走上了与马云一样的创业征途。在决定离开央视前的那年9月份,我参加了阿里巴巴的网商大会,跟马云在西湖边的凯悦大酒店吃饭时,我告诉他,我要离开央视创业了。他说:“啊,你搞大了!”我说:“你做了一个淘宝网站,是淘物质的东西,我要做一个网站淘大脑里的经验和智慧,你看我这个东西还没有物流,一点儿也不麻烦。”他没有过多评论,只是说他正在部署云计算的事情,说下一个五年一定是云计算的时代。今天我写这本书时,离那个时间点已近五年了,云计算已经成为今天最热的词。现在看来当时他脑子里想的东西与我脑子里想的东西相差十万八千里,他说的我根本听不懂,我说的完全跟他不在一个层面上。其实媒体人很多时候真的听不懂那些业界人士的话,他们往往从最浅层的角度进行大众化的阐释。
    但是,马云的创业的确给了我最直接的启发和激励。我是文科出身,根本与技术无缘。当时在网络成功的王志东、张朝阳、丁磊、马化腾、史玉柱、李彦宏都是与计算机相关的理科专业出身,与互联网密切相关,他们在互联网的成功是跟我这样的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一件事情,我熟悉的柳总也来自科学院,做的也是我很陌生的IT领域的业务。所以,即便技术领域的创业十分让人羡慕,我也觉得是一件跟我无关的事情。就算我眼睁睁地看到了电视行业的衰退,也没有办法走到互联网这个行业。但是,作为英语教师并且不懂技术的马云在互联网的成功,则让我彻底改变了这个想法,我觉得学英语的可以做互联网,我学中文的也可以一试。马云三个赛季都是《赢在中国》的评委,他的创业经历我很熟悉,重要的是他所选择的靠奋斗,用商业智慧阳光地实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的方式我最认可。从他身上,你可以看到,因为与未来接轨,因为相信明天,因为不放弃,因为团队的努力,他就可以完成一种自己亲手创造的如同“探索?发现”般的人生。《赢在中国》三个赛季他不仅担任总决赛的评委,还担任36进12和12进5的评委,在这个过程中,与他相处的时间其实很多。一个人如果榜样就在身边的话,榜样辐射的力量的强度要远远大于那些你并不了解、没有接触的明星带来的力量。
    我是2005年1月份在达沃斯年会世界经济论坛上认识马云的,当时中国银行的副行长朱民(现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请参会的中国嘉宾一起吃午饭。午饭很特别,在瑞士达沃斯小镇一个半山腰的小餐厅,窗外雪景伸手可及,我们七八个人吃得酣畅淋漓。席间马云话很少,很腼腆的样子,那个样子好像以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过。我问他,阿里巴巴一年的收入是个什么量级?他东绕西绕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2004年底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开始烧钱,B2B的收入也只有3。59亿元人民币。今天作为创业者的我,知道一个公司在第五年收入达到这个规模确实是不容易的,但在达沃斯那样一个世界500强CEO、企业家云集的地方,也许他认为阿里巴巴的收入不足以表现他的实力吧,也许还有别的原因,反正他没有说出来。2005年我从美国回来,想做《赢在中国》这个节目,约他喝咖啡。当我说明了《赢在中国》所追求的理念和价值观后,他爽快地答应了我,说愿意全心全意投入做评委,理由是他欣赏节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在生活中常常不被人重视的东西,但是他很看重。而对于一档节目来说,如果没有价值观的引领,就如同没有灵魂。当初如果不是理念上认同的话,让他三个赛季投入那么多时间是不可能的。我创业后才深深感到如此长时间地投入到一个节目中,对于一个企业的创始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
    现在看来,在邀请马云做评委时,我其实并没完全认识到他的价值,这就像我做了《赢在中国》三个赛季的节目,前前后后有500多位企业家评委加入其中,而我根本不懂企业一样。
    我真正认识到马云的价值是在创业后。在创业初期那些比较难熬的时刻,我常常在网上看他关于创业的演讲,发现自己以前根本没有听懂,或者说只是字面和语句上的懂,只有自己身处水深火热的创业中时,他的关于融资、关于团队、关于管理、关于谈判、关于失败、关于企业愿景、关于企业文化、关于战略、关于人才等这些,我才真真切切地听到了心里。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演讲,在我创业艰难时给了我力量。与此同时,我深切地意识到,许多东西我们也许看似听懂了,其实没真懂。想当年也就是离开央视前,我兴致勃勃地告诉马云的那个网站,其实上线不到三周我就关了。原因是我对互联网技术完全没有判断,只是凭着一腔热情就上马了,当时点对点视频和音频技术根本不可能支持客户所需要的服务。就算过去了四年多的现在,那个技术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依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创业上,我与马云的差别是蚂蚁和大象的级数,我在生存状态扑腾,而他在布局云端,让他解决我创业中的问题如同用高射炮打蚊子。所以我创业后尽管一年中有几次机会可以见到他,但很少请教他,因为觉得这么小的问题一定浪费他的时间,也肯定入不了他的眼。而不懂技术又在互联网中创业的我又只熟悉他,于是,我就把《赢在中国》的节目再找出来看,搜他在各个场合关于创业的演讲,看阿里巴巴的各种书和报道,期望从中找到我需要的东西。我找到了一些想要的,但花了大量的时间,如同沙中淘金,因为他的报道太多了,关于他的书近百本。我在想,马云已经是一代青年的创业偶像,一定有更多的创业者像我一样希望了解关于马云创业的商业智慧,而他的那些智慧都是在阿里巴巴生死存亡的那些关键节点上历练出来的。所以我想,如果认真梳理一下阿里巴巴15年的历史,我们一定可以归纳出对创业者有益的东西,可以节省创业者大量的时间。
    为此我邀请了媒体人李翔与我一起点评这些关键节点。我从创业者的角度点评,李翔从媒体人的角度看。因为马云的创业从一开始就像一个启蒙运动一样,需要教育用户使用互联网、相信互联网,所以我们看到,他可以说是在最重要的节点上都有媒体报道、媒体开道,媒体的角度一定是一个很精彩的角度。我希望这些点评可以把马云和阿里巴巴还原到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去,而不是看着今天已经成功的马云,去神化他在某个历史阶段的选择和判断。在许多关于马云的书中,不乏各种溢美之词,更多的是神化。那些文字让创业者与马云离得十万八千里,那些文字让所有有梦想的人根本不敢上路,那些文字让我们觉得马云遥不可及,真的是传奇,似乎就是外星人。我在想,如果不是我有机会与马云很熟,而是通过看那些神化他的书,我很难获得改变人生轨迹的力量。我希望本书写的马云是一个接近真实的马云。1995年,《东方时空》的樊馨蔓跟随马云所拍摄的专题片《生活空间?书生马云》中有一句旁白,大体意思是说马云在到处推广中国黄页受阻的当晚,坐在车上时沉默无语,街道的灯光反射在他脸上,让他显得有些感伤。2005年我找他做《赢在中国》的评委时,他跟我讲了当时闯荡北京的生活,还睡过地铺,他说离开北京时自己发誓说:“北京,我一定会回来的!再回来时北京一定不能这么对待我!”他说这两句话时的眼神我现在还记得,很是伤感,很是激动,尽管当时咖啡厅里的光线很暗,我似乎还是看到了他没有流出眼泪。那样的眼神更加促使我把《赢在中国》这个节目做好,真正传达创业者的心声。《赢在中国》主题歌《在路上》的歌词是我写的,其中有一句是:“路上的心酸融进了我的眼睛。”我想,这句话是因为看了很多马云这样的眼神才浮上心头的吧。
    我之所以写这两个场景,是因为我想表达:他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凡人。他的杰出:是因为他看到了,并相信未来;是因为他相信了,还和一个团队一起去身体力行了;在身体力行中面对许多艰难时还不放弃。他曾说,即便是下跪也要把互联网泡沫跪过去。我不相信成功学,但我相信做到这几点的人都可以成功。
    我是学文学的,在本书里我基本上就用大白话来表达我的看法,因为我不希望任何文采——当然创业中也没有太多时间讲究文采——把一个有血有肉的马云写成某种传奇或者神话,那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
    据马云的司机说,马云现在基本上就是穿布鞋,去一些正式场合才会换上皮鞋,但见完后回到车里,马上又换回布鞋。这段话我一直都忘不掉,原因也许是这个场景非常能体现马云的状态。布鞋舒服随性、平实且透气,是一个人最能掌握自己,并且可随时急行还不损脚的状态。布鞋是马云的常态人生,皮鞋只是他人生某些必不可少的点缀。所以本书取名《穿布鞋的马云》。
    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写创业前几年时比较有感觉,写到后面会有些吃力。原因很清楚,就是我自己创业只有四年多,对于一个小创业者,以创业者的心态最大限度地去接近马云是容易的。但是,后来的阿里巴巴已成为一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已是一个大数据服务商,并以此升级进入中国制造业、健康文化环保等领域时,我驾驭起来就有些力不从心。因为这个路我没有走过,可以对接的经验也都是间接的,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写下去了。原因是在一定时间节点上,其实每个人的认知都会有局限性,把它写出来放在这里,作为我自己探索企业发展节点的思考也未尝不可。只是那些大企业家们看了一笑时,要多多包容才是。好在还有李翔的点评,可以在某种意义上稀释我的一些不足。
    研究和写作阿里巴巴27个节点的过程真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句话没有半点儿水分。如果不是要写作出版,我不会在繁忙中停下来,花这么多时间认真地研究这个企业。虽然我知道,一个创业者如果有时间认真研究一个企业,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都会获益良多。但因创业太繁杂、太忙碌,总是止于愿望。这次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最好的接受培训的过程,我内心很庆幸自已的这个选择。同时,更希望读者,特别是创业者们,从中得到的收获会像我一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