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少儿读物 > 儿童文学 > 儿童文学

鱼鹰/曹文轩儿童文学获奖作品

  • 定价: ¥18
  • ISBN:9787539774619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安徽少儿
  • 页数:263页
  • 作者:曹文轩
  • 立即节省:
  • 2014-09-01 第1版
  • 2014-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曹文轩所著《鱼鹰/曹文轩儿童文学获奖作品》是一部儿童文学合集,其中收录了《鱼鹰》、《红辣椒》、《我的儿子皮卡》、《牛桩》等作品。
    其中《鱼鹰》讲述了一只机智勇敢的小鱼鹰,怎样追捕一条像箭一样能蹿出十几米远的大黄箭鱼。虽然短小,但是从中不乏体现出我们应当向小鱼鹰学习的坚韧不拔以及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一部中小学生不可或缺的教育型读物。

内容提要

  

    “曹文轩儿童文学获奖作品”套书是对多年来曹文轩所有作品的重新整编,精选其获奖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集,以期打造属于我社的曹文轩品牌作品。 本册汇编长篇《我的儿子皮卡》节选、短篇作品《红辣椒》《鱼鹰》等。本册内容精良、插图精美、文风优雅,对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很大帮助。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小学、初中统一语文教材主编之一。出版长篇小说有《草房子》《蜻蜓眼》《青铜葵花》《火印》《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细米》《大王书》《枫林渡》《穿堂风》《蝙蝠香》《萤王》《草鞋湾》《疯狗浪》等,出版系列作品有“我的儿子皮卡”“丁丁当当”“萌萌鸟”“笨笨驴”等,出版绘本有《远方》《飞翔的鸟窝》《羽毛》《柏林上空的伞》《烟》等数十种,出版学术著作有《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众多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希腊、匿、韩、瑞典、丹麦、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阿拉伯、波斯等语种。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儿童文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等重要奖项数十种。2016年4月获国际安徒生奖,2017年1月获影响世界杰出华人奖。

目录

我的儿子皮卡
  命大
  夜啼郎
  谁将离开北京
  南方
  尖叫
  蜻蜓
  大戏
  一个人的夜晚
  丢在路上的魂
红辣椒
鱼鹰
牛桩
古堡

前言

  

    我的作品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品?有时,我会追问。
    我知道,我的作品就是我的作品,是一种与时下流行的或不流行的作品都不太一样的作品。我从写作的那一天开始,就基本上维持着这样一种写作,不是没有变化,但无论怎样变,也还是我的作品,始终没有因变化而变得判若两者。一晃过去了那么多年,长长短短的写了那么多篇(部),将它们聚拢在一起时,怎么看,都是一家子,一个家族,一个血统,没有一篇(部)会让人起疑心:它是这个家族的吗?个别作品也许看上去有点儿不太像,但若文学上也有基因认定,得出的结论一定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是这个家族的。
    事实上,我在写作上一直在寻求突破,但这种突破是在坚持一种基本美学原则的前提下的突破,是在同一体制内的突破,而不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突破,一切都可以改变,唯独血统是不可改变的。我始终在维持这个家族的尊严,因为我从来也没有轻视更未蔑视过这个血统,我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一个个都是好样的。
    我是一个逆行者,我的作品也是逆行者。在随风飘逝和逆风飞扬这两种风采之间,我更喜欢后者。小时候撑船,就喜欢逆流而上,弯下身子,将竹篙绷得像张弓,听浪头撞击船头噗噜噗噜地响,很兴奋。遇大风天气,一样喜欢顶风前行。身体前倾,衣服鼓胀,或像旗帜一样哗啦哗啦地响,风扑打在脸上,麻酥酥的,也很兴奋。岁月如流如风,还是童年时代落下的脾气,喜欢迎着人流而不喜欢被人流裹挟。这些年,我在写作上没有东张西望,没有随大流,选择的常常是站住或是逆行,我并不认为只有前方才有好风景。我取这样的姿态,源于我对文学基本面的认同。文学确实在变,但怎么变,它还是文学,总不可以变得不是文学。基本面是恒定的,不会改变的,改变的仅仅是它的形式。我们可以寻觅,但基本面是不用寻觅的,它就在那儿,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它就在那儿了。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它,我不能离开它,哪怕是片刻。它是我必须坚守的山头、阵地、城堡。我在它之上,看到了滚滚风尘,在孤独中也有一番骄傲:人们终将回来,因为前面什么也没有。
    我自然也有前方,却不是这种意义上的前方。
    我愿意我的作品永远具有诗性。我的小说标准很简单:它不是诗,但应当具有诗性。与诗性相关的词有“意境”“气韵”“情调”“雅兴”等。我喜欢在小说中有这样一些东西。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贯注。我只有在这样的感觉中才可以写作。小说的思维,归根结底是诗的思维。既然具有诗性,那么小说就不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拟。因为生活常常是灰色的,缺乏诗性的。小说是为了人们可以超越生活,在博大的人文关怀中,使阅读者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小说不可以用它的全部去模仿生活,应当用相当大的一部分来引导生活,让生活来模仿它,而这部分小说理所当然要具有诗性。诗性是一种高度,一种境界,人类一旦完全失去了诗性,就等于回到了蛮荒,好在文学一直在向人类提供这种诗性。
    诗性意味着向善、向美。
    我不想用小说去展示来自生活的恶和丑,更不会用小说去强化恶和丑。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性也是一种对抗,对生活的对抗。我以为,小说的真正深刻,并不是来自对生活实相的摹写,而是来自对生活的对抗。这种对抗,可以是剑拔弩张的,也可以是另一种策略:用神圣、典雅、高尚、悲悯、宽容等加以净化、改造和呼唤。我让我的作品在更多的时候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更相信后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