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

  • 定价: ¥49
  • ISBN:978710805021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页数:507页
  • 作者:吴学昭
  • 立即节省:
  • 2014-09-01 第1版
  • 2014-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著名学者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活动及友谊,为二十世纪学术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吴学昭编著的这本《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以吴宓的日记、遗稿为依据,并参考有关档案史料,忠实记述了二人哈佛同窗、清华共事、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远山隔越、粤蜀相望、鸿雁往还,一对旷世知交长达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书中大量披露了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尤其一九四九年后二人鲜为人知的心声。

内容提要

  

    著名学者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活动及友谊,为二十世纪学术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吴学昭编著的这本《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以吴宓的日记、书信、遗稿为依据,忠实记述了二人从哈佛同窗、清华同事、联大流亡、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远山隔越、粤蜀相望、鱼雁往还,一对旷世知交长达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书中细致人微地叙述了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真切反映了他们对世局及知识分子命运的种种思考,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终身坚守。
    作为二十至七十年代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亲历者,吴、陈二人的生平折射出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的真实情景。书中先后登场的中外知识界人士多达二百几十位,以王国维、梁启超为首的几代知识人,皆留下鲜活的身影。
    全书资料毛窟翔实,文风清新朴素。对二十世纪思想文化史及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媒体推荐

    我宁肯相信苏格拉底的灵魂不灭论,愿父亲与寅恪伯父的在天之灵,能同因信念而选择死亡的王静安先生相聚,毫无干扰地继续他们对中西文化的不尽探索和讨论。
    ——吴学昭

作者简介

    吴学昭,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北京燕京大学毕业。曾任《中国儿童》主编;《中国少年报》副秘书长,负责编辑事物;新华社、人民日报驻外记者;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员;久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者、教育家吴宓先生的女儿。

目录

第一章  在哈佛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
第二章  《学衡》与清华国学院时期
  (一九二一至一九三七年)
第三章  从北平到蒙自
  (一九三七至一九三八年)
第四章  昆明时期
  (一九三八至一九四四年)
第五章  成都燕大
  (一九四四至一九四六年)
第六章  从复员到解放
  (一九四六至一九五六年)
第七章  反右派与反右倾
  (一九五七至一九六○年)
第八章  最后的会晤
  (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三年)
第九章  从社教到“文革”
  (一九六四至一九七八年)

前言

  

    我是吴宓(雨僧)最小的女儿,抗日战争期间,跟随母亲陈心一在上海祖父母家居住和上学。抗战胜利后一年,我到北平上大学,父亲没有因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宣告结束复员北平,而去武汉大学教书了。武汉解放前夕,他又到了四川。所以,我与父亲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即使在那有限的接触和交谈中,我也深深感到父亲与陈寅恪伯父两心相知,友谊深挚,始终不渝。两位老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尽摧残折磨去世后,我捧读劫后残存的父亲遗稿,以及他与陈寅恪伯父相互写示的诗篇,更加感受到这种友谊的深不可及的内蕴及其悲剧色彩。
    一九九○年,为纪念陈寅恪伯父诞辰一百周年,也为纪念父亲吴宓诞辰九十六周年,我根据父亲的日记及遗稿赶写了《吴宓与陈寅恪》一书,心想或许可为关心两位老人的朋友凭寄哀思,而对研究工作者也有些参考作用。没想到书出版后,竟“像出土文物一般,令人惊喜”受到读者关注,特别是父亲生前的许多友生,如田德望。、王宪钧、王岷源、王般、李赋宁、何炳棣等先生来信来电,给与鼓励和指正。本书虽先后十多次重印,时隔多年,已经绝版。今应广大读者要求,重新排印增订本,名为增订,实际重写。根据后来陆续寻回的父亲遗稿以及近年收集和积累的有关资料,对内容做了必要的补充修订。笔者水平有限,疏漏和错误之处,尚希读者提出批评,帮助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