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南怀瑾(一代大师未远行)

  • 定价: ¥36
  • ISBN:978751680455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台海
  • 页数:212页
  • 作者:周瑞金//张耀伟
  • 立即节省:
  • 2014-10-01 第1版
  • 2014-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周瑞金、张耀伟主编的《南怀瑾(一代大师未远行)》讲述的是:南怀瑾先生,温州乐清人,生于一九一八年;幼承庭训,天资聪颖,十九岁前广涉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医药武艺,诗文皆精;二十五岁于袁焕仙先生处印证悟道;二十六岁在峨眉山宏深誓愿,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接续中华民族文脉作为毕生努力之方向;二零一二年中秋前夕圆寂,享年九十五岁;其间七十载春秋,七十年心血,不求名利,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言传身教,不愧是当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前驱,不愧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一代宗师!

内容提要

  

    南怀瑾老师毕生宏愿,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为接续中华民族文脉而奋斗,七十年献身其中,国民党元老李石曾赞美南老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南怀瑾老师离开我们快要两年了,可是在我们的心中。南老师永远没有离开,他的音容宛在,他的足音犹在,他也许不过是出了一趟远门,或者是去了远方旅行讲学。他的思想光芒始终在照耀着我们。
    周瑞金、张耀伟主编的《南怀瑾(一代大师未远行)》汇集了南怀瑾老师的友人家人学生弟子结缘南师、追随南师的感怀文章,也收集了一些专家学者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南怀瑾思想的学术文章,从中可以多角度地解读南怀瑾作为一代宗师的品格、情怀、境界、思想、智慧,让更多的人能藉此走近大师,认识大师,了解大师。

目录

代序
  南怀瑾:一代宗师未远行(周瑞金)
南怀瑾
  中国文化的生命科学
刘雨虹  南公怀瑾师逝世经过
张尚德  至大、至高、至深的南老师——读《南公怀瑾师逝世经过》有感
张尚德  香板——南老师的禅那,佛法的最高峰
南小舜  人生路茫茫——艰难路艰难行
吴琼恩  问学三十载——南怀瑾老师的学术与方法论初探
李慈雄  一个真理追求者三十六年的参悟与忏悔
李小琳  大道极目念恩师——写在恩师南怀瑾先生周年之际
马宏达  点亮心灯
吕松涛  迷途遇南师,始得真信念——跟随老师确立信念范式之路
彼得·圣吉  南怀瑾致力的事业:重续中国文化之根
叶小文  生命的安立
朱永新  南怀瑾先生教育思想管窥——读《21世纪初的前言后语》札记
朱清时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阮次山  指点迷津的哲人
王国平  一心向南——我与南师的缘分追忆
潘建国  一剑霜寒四十州——忆南怀瑾老师
何新  默哀南老
林宏伟  世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访国学大师南怀瑾
张耀伟  南怀瑾的生活禅
周瑞金  认识南怀瑾,弘扬南怀瑾
附录
  大道向南——国学大师南怀瑾纪念座谈会演讲记录
后记
  慎终追远缅怀恩师(张耀伟)

前言

  

    南怀瑾:一代宗师未远行
    周瑞金
    南师走得很突然很安详很奇特
    一代宗师南师怀瑾先生走了。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南师走得很突然。按说九十五岁是高寿了,但在很多人心中,他至少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思维极为敏捷,步履极为轻快,记忆力极为清晰,待人处事极为周到,这样一位我们敬爱、慈悲、智慧的老师,仅从2012年8月22日开始四大违和,9月14日到医院检查治疗,9月18日下午五时左右进入禅定,19日下午回到太湖大学堂。想不到,2012年9月29日他就驾鹤西去了。这真是太突然了,很多人都没有思想准备,顿然悲痛难抑,涕泪滂沱……
    南老师的仙逝引起了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正在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六十三周年盛大招待会的温家宝总理获悉噩耗,待招待会致辞刚一结束,就急忙赶回办公室亲笔起草唁电,以个人名义发致太湖大学堂,成为大学堂当天晚上收到的第一份唁电。温总理唁电充满感情评价说:
    惊悉怀瑾先生仙逝,深表哀悼!先生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敬仰。切盼先生学术事业在中华大地继续传承。谨向先生亲属表示慰问。
    温家宝
    2012年9月29日
    生于忧患,死于忧患
    2012年9月30日晚,即壬辰年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太湖大学堂举行南师祭奠告别仪式。来自全国各地(含港澳台)、欧美等地的亲人、朋友、学生共两百多人,满怀崇敬、痛惜之情为南师送别。仪式上宣读了温家宝总理的唁电,中央文明办副主任王世明先生充满深情地发表了告别辞,南师儿子南一鹏代表亲属、周瑞金代表太湖大学堂老学生、李传洪和郭妲晏代表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致辞后,由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教务长,成都文殊院住持宗性法师庄严行礼,举火,为南师荼毗。
    荼毗语日:“应化人间乐太清,七星了然住大坪;远走康藏通禅那,缤纷法雨坠紫云……灵严诸子出火宅,太湖水印峨眉月。四大五蕴如意树,一粒粟米沧海阔。烧!”是时,明月当空,万里无云,青烟袅袅,全场静默,挥泪拜别……
    告别仪式后,许多亲友学生铭感南师教化恩泽,心情难以平静,久久不愿离去。南师平日的音容笑貌、教化行止,又清晰地浮现在大家眼前。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说过的“我们这一代人,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话,言犹在耳……
    南师怀瑾先生1918年3月18日生于浙江乐清翁烊镇地团村。时逢军阀割据、丧权辱国的年代,第二年(即1919年),便爆发了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五四”爱国救亡运动。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近八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屡遭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欺凌,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深受殖民之害。“五四”后,中国人民终于奋起抗争,在国共两党合作之下,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实现了南北统一。
    与此同时,一些留学美日欧归来的学者,以西学的观点批判中国历史文化,提出打倒“孔家店”,有的甚至主张“全盘西化”,发动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引进西方文明,推动思想解放起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但是,由于它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主张铲除中国历史文化之载体——汉字,引起了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包括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辜鸿铭等人的极力反对,认为那是自毁长城,切断民族文化命脉。然而,中国历史文化最终难免在“愚昧、封建、落后”的标签下被批判扫荡,几近断灭,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亘古未有之变局。百年来的文风乃至大众思维,也由此一改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温柔敦厚之风,一变而为尖酸刻薄、偏激极端。由此,整个二十世纪,西方来的各种思想在中国主流舞台上激荡纷呈。同时,困惑与求索,痛苦与不安,争论与争议,也从未停止过。人文文化的荒芜,造成了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灵魂危机、社会危机……
    南师就成长在这个令人窒息、令人悲愤的忧患环境,亲眼目睹了国家和民族命运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青年时代的他忧心如焚。抗日战争爆发,南师激于民族大义,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屯垦戍边,在川康云贵边境任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自卫团总指挥,驰骋一方。他有一首诗反映了这段时期的豪情万丈:
    东风骄日九帅比,一局残棋尚未收。
    云散澜沧江岭上,有人跃马拭吴钩!
    ……
    马宏达先生还谈到,老师在世时,就有人当面提出来说,南门以后要如何发扬光大,南门弟子要如何传承老师的学问。南师当场表示反对这些观念。他一直强调,道是天下的公道。南师一生的学问,是来自于读古今中外一切经典书籍,以及他一生的经历,跟一切人从一切事中学到的东西,所以才能如此渊博,而且不困在书生气上。如果困在门户门派之见,那就太有限了。所以,南师数十年来弘扬文化,从不以自己是袁太老师门下大弟子或维摩精舍的名义来招摇。不仅如此,南师还引用过这样一句触目惊心的话:“佛教徒是释迦牟尼佛的罪人,道士是老庄的罪人,儒生是孔孟的罪人。”
    南师认为一旦设立了门户,学生们一代代传承下去,难免把自己的意思加在前人身上,或把前人神话、偶像化,难免曲解、误解、歪曲、误导,直至失败。
    再说,历史上诸子百家的任何一个大家,自己说过要开一个宗派吗?孔子说过“我是儒家”吗?老子说过“我是道家”吗?都没有。那是后人加上去的。所有的圣贤,他们是海纳百川,没有门户之见,所谓“君子不器”,没有边界的,这样才能成其大。老师也没有什么“南门”“南学”等等观念,这些观念都太狭隘了。真正的圣人,他的胸怀,他的学问,是没有边际的;没有设定门户,也没有设定学生和非学生的界限。天下人愿意读他的书的,愿意接受他教化的,都是他的学生。他说一个人如果不尊师重道,那是混蛋。可是,如果把自己当做老师,那是自己昏了头。听到有人在外面以他的学生、弟子为名招摇,老师反复讲他没有一个学生。听到有人在外声称是他的关门弟子,他听了笑说自己从未开过门,何来关门弟子。老师对学生定的标准非常之高,可以说无人能及。同时,老师也非常谦虚,与大家都是朋友,他永远不居于师位,而是永远处于学人之位,向一切人学习,也声明不要把他和他的学问当做标准。他说谁有心得,谁心里清楚,不必搞形式上的师生这一套,这些俗套后患不少。我很赞同马宏达先生传达的南师这些看法。真心诚意要向南师学习的人,最好是诚诚恳恳效法南师“君子不器”、“自强不息”、“无我利他”的精神,认认真真学习领会南师的著作经典,切切实实按照南师的精神和品格去践行修炼,老老实实遵照南师的教导做人做事!
    当越来越多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点亮自己的心灯,共同努力修筑着、维护着“人间大道”,我们仿佛看到南师那如中秋明月般饱含慈悲的微笑……
    最后,我谨以一副挽联作为本文的结束:
    世外高士,儒释道,禅净密,宏深誓愿,圣绩远播,救度无边众生,堪称当代维摩诘;
    域中奇人,军政经,教科文,筚路蓝缕,甚多建树,造福中华子孙,史载功德千秋业。

后记

  

    慎终追远缅怀恩师
    张耀伟
    2012年9月25日,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和道南大学堂成立,是在南怀瑾老师人定第七天。这两个机构是在南老师亲自过问下建立的,连名称也是南老师拟定,并亲笔题字。四天后,即9月29日,南老师往生。
    2013年9月下旬,由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主办,道南大学堂、恒南书院、江村市隐等三家承办,在上海举行了南怀瑾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参会者济济一堂,有相关方面的领导,有研究南老师著作和思想的专家学者,有南老师的师友家人,有南老师的弟子学生。大家畅所欲言,慎终追远,缅怀大师,纷纷从自己与南老师的结缘说起,赞美南老师的高尚品德,探讨南老师的思想学问,桃李不言,高山仰止。
    2014年9月,南怀瑾先生逝世两周年就将到来。周瑞金老师建议,在南怀瑾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我们再行举办一次座谈会,邀请各方专家学者,和南老师的学生弟子,大家撰写文章,缅怀大师,探讨学问,携手共进。这正合我愿,我想这也是所有景仰南先生的专家学者和南老师的弟子学生们的愿望。
    为此,我专程拜访了刘雨虹老师,她鼓励我把纪念活动办好。为把纪念活动办好,我还邀请了叶小文先生、王茂林先生、朱永新先生、李小琳女士、南小舜兄、南国熙兄、李慈雄兄、吕松涛兄、马宏达兄等,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
    我们深知,纪念像南怀瑾这样的一代宗师,最好的方式就是继承他的事业,弘扬他的精神与思想,使之发扬光大。
    南怀瑾老师毕生宏愿,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为接续中华民族文脉而奋斗,七十年献身其中,国民党元老李石曾赞美南老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然而,南老师却海纳百J。I,虚怀若谷,至简至朴,内涵丰盈。
    南怀瑾老师离开我们快要两年了,可是在我们的心中,南老师永远没有离开,他的音容宛在,他的足音犹在,他也许不过是出了一趟远门,或者是去了远方旅行讲学。他的思想光芒始终在照耀着我们。 本书汇集了南怀瑾老师的友人家人学生弟子结缘南师、追随南师的感怀文章,也收集了一些专家学者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南怀瑾思想的学术文章,从中可以多角度地解读南怀瑾作为一代宗师的品格、情怀、境界、思想、智慧,让更多的人能藉此走近大师,认识大师,了解大师。 在编辑方面需要说明几点: 第一,此书是在道南大学堂、恒南书院、江村市隐共同举办的南怀瑾老师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基础上编辑而成。 第二,南怀瑾老师的《中国文化的生命科学》文稿由太湖大学堂郭妲晏老师提供,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由兰溪根据南怀瑾先生生前讲座资料整理而成。我们将此文编入书中,也算是南老师以他的往生为我们开示他关于人生和生命的最后一课。 第三,在编排次序上,除了主编的序言和后记外,大致上考虑到作者与南老师结缘的前后和结缘的深浅,也适当考虑到作者的年资。相信南老师并不赞成我们这样做,因为每一个人在南老师面前都是平等的,既无亲疏之分也无远近之别。 第四,我们将2013年南怀瑾纪念座谈会嘉宾演讲录音做了整理,作为附录予以发表。因为出版时间比较仓促,未及请演讲人审阅,若有错谬,望请指出,俾修订时改正。 第五,道南大学堂是根据南老师生前指示精神所创建,今后我们将践行南老师的道路,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陆续推出“道南文库”,整理、编辑和出版传统中华文化典籍,同时也编辑出版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优秀成果。本书是“道南文库”之一。已列入编辑出版计划的图书有将近二十种。 2014年9月下旬,我们将在上海举办“南怀瑾先生教育思想暨中国书院文化座谈会”;同时,也是纪念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成立和道南大学堂成立两周年,具有双重的特殊意义。 南怀瑾先生从来不愿意说自己开宗立派,他认为“君子不器”,惟有不器,方可成其为大,什么“南门”、“南派”都是小器,都是狭隘,都是门户之见。然而,在我们这些学生弟子心中,我们为南老师的博大精深而折服,为南老师的品格修为而倾倒,也为我们是南老师的学生和弟子而骄傲自豪。我们筹建“道南大学堂”,李慈雄等筹建“恒南书院”,都暗含一个“南”字,宣示着我们将会认认真真研读南师著作,诚诚恳恳学习南师精神,兢兢业业践行南师道路。 大道向南,并不仅仅是追随南师践行的道路,它还是一条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是一条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南师往矣,慎终追远,我们在缅怀恩师的时候,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南师常讲,修行利他重在行。对我们每一位有梦想和有担当的人来说,践行最重要,行动起来最重要。我们相信,南怀瑾老师的思想之花、精神之花,必将结出丰硕的新果。此愿可待。 2014年8月13日于道南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