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吹皱集(精)

  • 定价: ¥49
  • ISBN:9787511020819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海豚
  • 页数:348页
  • 作者:张清
  • 立即节省:
  • 2014-09-01 第1版
  • 2014-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吹皱集》收录著名媒体人张清近数年来各类文字近百篇,体裁不一,有评论,有杂文,有随笔,有诗歌,全书分为杂述、杂记、杂论和杂诗四个部分。书中文章不拘于一个主题,谈历史,谈道德,谈读书,无所不谈;不执于一贯风格,有正襟危坐,有指天画地,有嬉笑怒骂,让人读后不禁莞尔,也不禁掩卷沉思。

内容提要

  

    《吹皱集》是当代作家张清的散文随笔集,收录近百篇文章,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述古,由古及今,从古人的文字和思想中吸取营养;杂记,颇似杂文,记述作者的所见所闻;杂论,注重议论,妙口成章,说理精辟;杂诗,多是作者真情之流露,读来破动容。

作者简介

    张清,著名媒体人,生于1960年代,河北人。现供职于《深圳商报》,曾策划出版《私人阅读史》等,著作有《百年百日》等。

目录

《吹皱集》序
张清的章法
杂述
  诗人孔子
  《诗经》的醉酒诗
  汉武好荔枝
  司马迁的外孙杨恽
  可怜的《曹操集》
  曹操五言遗珍
  曹丕的“孔子传”
  文人雅集滥觞于河北
  魏晋风度令人绝倒
  陶渊明“不解音律”吗?
  陶渊明文学沉浮两解
  陶渊明那250亩高粱
  陶渊明所饮是否高粱酒?
  陶渊明戒酒
  陶渊明本事
  陶渊明那时候
  陶渊明的早期知音
  白居易访栗里
  苏轼愧于渊明者
  东坡病痔作戒酒诗
  我与稼轩同
  王若虚讽题归去来
  钱锺书批王若虚
  粗知王若虚
  韩愈赞仲长统
  唐初的“现代汉语”
  抱犊遁世
  费衮浅薄,晋人沉痛
  学做羲皇上人
  苦瓜和尚《题春江图》
  板桥只是板桥
  杨伯峻译注二谬
  欲赵糟丘
  扶桑疑
杂记
  串门儿
  择邻而居
  遥远的院子
  第三性
  骨子里穷
  华侨城LOFT
  白石洲记
  那头野猪
  守年夜
  雨中七月
  深圳鸟事
  虾之隐者
  绿色忧郁症
  筋杜鹃
  新洲河畔
  杨梅林
  相思花开
  雨雾张家界
  从鸟巢到大笨蛋
  重新发现中国名酒
  苏州看《牡丹亭》
  陶然阿姆斯特朗
  像一场书法邪教
  遇见83岁的文怀沙
杂论
  何谓“读书种子”
  读书月的文化学意义
  读书面前人人平等
  实实在在读本书
  贺“30年30本书”评选
  世间不乏有眼光的读者
  为往圣继绝学
  断七言诗好坏妙方
  丰子恺误解了李叔同
  有些事情不可言说
  评“超越制度崇拜”说
  老百姓是天生的民主派
  简评饶宗颐
  争光的诗
  刀子文章老更成
  舞剧杨贵妃
  艺术的“暴力崇拜”
  冰川移动
  高粱辨
  “土豪”说
杂诗
  四言四首
    孤云
    望深圳前海
    喜获陈湘波兄赠画
    末世叹
  五言十六首
    五言排律·赵家楼记怀
    五律·孤馆失眠
    五绝·腊月山花
    古绝·仲夏夜郊野闲步
    古绝·读经,口占一首
    古绝·游牛湖村
    古体·暮秋有感
    古绝·哀实体书店纷纷关张
    打油体·读书日
    古体·长夜吟
    古体·冬至翌晨
    古体·和杨松霖怀旧
    古绝·重阳节和京城陈传仁兄
    古绝·焚书煮黄粱
    古绝·感时小咏
    古体·悼陈晓旭
  七言十九首
    七律·正月十五咏炮仗花
    七绝·甲午年元日戏作贺岁
    七绝·晨上燕晗山
    七绝·喜深圳冬日遇雨
    七绝·和缪哲《题松霖山水》
    七律·恨无狼子——和刀尔登、唐音
    七律·六月,和刀尔登、唐音
    七绝·初夏晨曲
    七绝·答友人老崔
    七绝·春日游
    七绝·近春节
    七绝·夜宿罗浮山
    七绝·中秋遣怀
    七绝·题《藏女照》
    古体·秋初雨后
    七律·近端午连日雷雨有感
    七绝·理发店中作
    七绝·夜赏杜鹃花
    七绝·应杨松霖邀饮
后记

前言

  

    俞晓群
    二〇一〇年,记者采访,他问我在过去的十年中,你最难忘的三件事情是什么?我略加思考后列出三项:一是“一个人的编辑部”,即陆灏与他的杂志《万象》;二是“一个人的排行榜”,即祝勇与他的著作《一个人的排行榜》;三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即胡洪侠、张清与他们的著作《1978——2008私人阅读史》。那时我与陆灏、祝勇二位,都是多年的好朋友;胡、张二位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他们的《1978——2008私人阅读史》是一本好书,其中记载了三十年中,三十位读书人的阅读生涯,立意好,人物好,内容好,使我对编著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进而有了相见与相交的渴望。
    不到一年,我们果然有机会相逢在深圳。几番觥筹交错,人物的秉性也有了面上的了解。胡、张二兄皆河北人,身材长大,肩宽腰窄,面目俊朗,棱角分明,善豪饮,健侃谈,每遇相知,谈天说地,终夜不倦。此后来深圳,时常会约见二位兄弟。每次见到张清兄开着一辆大吉普,腮上挂着密密匝匝的胡茬儿,在南国的花红柳绿间向我走来,我的脑海中,经常会跳出“不协调”三个字,心想此等北方硬汉的形象,何以栖身南国如此美轮美奂之地呢?如果为二位兄弟配上萧萧易水、朗朗月色、燕山孤雁、塞下野狼的背景,使之策马挥刀,做轻舒猿臂、款扭狼腰的形状;或者扬帆水上,成江上蛟龙、浪里白条的样式,那一定是更恰当的搭配。
    以上只是闲话醉话,或深或浅,胡、张二位仁兄不必介意。不过此番为张清兄大著作序,有一种情绪始终摆脱不掉,那就是在我的思维中,想胡的时候,张在念中,写张的时候,胡总会跳出来。我对两者的印象,有相同之处。有类似之处,当然差异之处也不少,由此却引发我产生一个奇想,我不妨在这里,将胡、张二位的学识、文章和文字等,做一次点对点的比较,由此弄清楚张清兄大著的特色。没想到这一比较的念头,使我走上一条不归的歧途,止不住手中的笔墨,竟然将通篇的文章都一直比较下去。回头一看,却发现比较之后,张清兄的文化风貌,也已经比较完整地显现出来。于是我毅然决定,将草稿扶为正稿,就按这样的方法将序言写好。心想如此做法,只是委屈了胡洪侠老弟,在他不知就里的情况下,让我在此处借题发挥,一顿品评,没有办法,思绪信马由缰,谁让半生以来,你与张清兄总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呢?
    先从大处说起。在人生的态度上,此二位仁兄,一个积极入世,孜孜以求,自强不息;一个淡泊出世,不思强取,随遇而安。一个做事气场强大,有风度,有气势,有把握局面的能力;一个为人颇具赤子之心,有真诚,有坦率,有独善其身的勇气。一个主张正向思维,避虚就实,大道朝天;一个采取逆向思维,避实就虚,道出旁门。一个面上欢欣。内心苦楚;一个冷面示人,心绪平和。一个是侠者气势,女人心肠;一个是壮士表象,儿童心态。一个擅长曲义表达,一个推崇直言敢谏。一个以天下为己任,一个以己任为天下。一个以正面示众,一个以负面夺人……
    那么说来说去,究竟哪一个是哪一个呢?其实人生多面,面对此等空话,是谁并不重要,《石头记》借宝玉之口说:“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续曰:“无立足境,方是干净。”彼此说的都是空话,空话说出了哲理,就有了禅意。在这一层意义上,究竟是在说谁,又有什么关系呢?敬请读者随便安装好了。
    下面说文章的比较。胡、张二人的文章,文中的个性,文中的道德,文中的志向,文中的才学,都是掩盖不住的。李、杜才满天下,依然将天子的呼唤看得太重;陶渊明南山采菊,柳宗元独钓寒江,诗品与文品,却是高一层的意境。由此可见,曲调不在高低,字里行间,人生的志趣都包含其中了。先说他们的文字精神,一个是求胜的精神,一个是求生的精神,求胜是一种贵族精神的体现,求生是一种平民精神的体现。他们落于笔端,一个表现为积极进取,其意不在功名利禄,不在柴米油盐,不在燕雀之私;一个表现为消极自守,其意不在高山流水,不在常人之思,不在鸿鹄之志。那在什么呢?我觉得,二位仁兄的求胜与求生,面上所求不同,结果却殊途同归。他们无非都是在追求内心的平静。但生于纷乱之世,身为多思多虑的知识分子,内心如何平静得了呢?那就只有“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了,于是他们才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文字,自然也有了情趣盎然的好文章。
    再说他们的笔法,却是一个求治,一个求乱。求治者,心中往往有着社稷,有着责任,有着一副正派的面孔;求乱者,心中往往有着本体,有着自责,有着一副哀怨的表情。但是,胡、张二位也不尽然,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他们治中有乱,乱中暗含着许多管道、许多杀机;他们乱中有治,治中蕴藏着无限的智慧、无限的情伤。所以,我详读他们的文章,出版他们的著作,却不敢对于他们的心思妄加评论。谁能说清楚,他们何以离开燕赵慷慨悲歌之地,他们何以能够常年忍受南国花前月下、暖风醉人的熏陶呢?他们这样写,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想什么呢?人们的猜测只是猜测,不是结论,更不一定是事实。何况人生的路何以这样走、那样走,有时当事人自己都未必说得清楚。
    但文字是真实的存在,我们不妨再欣赏一下他们的文采。胡、张二位都是传媒界的写作高手,见过大世面,写过大文章,文字的超人之处是公认的,不过两者的差异也非常清楚。他们一个人的文章干净、短小,富于哲理,博采众长;一个人的文章随性、尖锐,处处饱含才学与奇想。他们一个人注重条理,注重公众形象,注重文体的构造,注重文采与文风的师承;一个人追求放浪无羁,追求反主流,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我思故我在。他们一个人貌似强大,心理刚毅,实则敏感、脆弱、谨慎、小心,因而自身文采的流溢与发挥,都会受到影响;一个人貌似内敛,诸事甘落下风,实则傲骨铮铮,散乱的文章题材中,处处潜藏着思想的条理,时时暴露出歧见的锋芒,只是某些偏激的情绪,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识见与判断,另外缺乏精心的规划与设计,单凭自身才华的自然流淌,落于纸上,文章的表现,自然会出现才思与文笔的跳跃。
    我时常感叹,人生的理趣就是这样矛盾万端,大凡常人做事,顾此必然失彼,有一长处必然有一短处相随,善于扬长避短,善于取长补短,都是人生智慧使然,悟性不同,做法就会不同,结果也会不同。读他人的文章,取他人的经验与智慧,无论成功或失败,实在都是阅读者再好不过的偏得了。
    前不久胡洪侠大著《书中日月长》出版,蒙胡兄不弃,让我为之写过一篇短序,内容就有些过于放浪形骸,私下我一直为影响胡著的光彩而内疚。此番再为张清兄的大著作序,我愈发感到惶恐,更加担心拙笔不才,会伤到张清兄的清雅之音。可是一旦落笔,就收不住思想的情绪,这一个、那一个地说个不停。及到收笔时,口中还哼唱出《石头记》中那首“枉凝眉”,曲调却是王立平先生的手笔,看来我果然是一个俗人。曲中唱道: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成稿于2014年6月14日

后记

  

    日居月诸,忽焉半生。几十年留下一些稀稀拉拉,零零散散的文字,但我未曾想过把这些散漫的文字编成书,直到遇上俞晓群。本书之产生实在得之于晓群兄力拔,而书能出成眼前的面目,又得之于他的宽待。
    如吾好友胡洪侠所言,我对出书“兴趣不大”。他拉我一起写过书,编过书,出过三四本,我都是勉强做,过程烦劳,结果也大都不如意。这如何让我的兴趣大起来?呵呵,强词夺理了。其实“兴趣不大”主要是因为:一,我写的东西少而乱,只鳞片羽,自计不值得;二,除尝试过一次外,我不曾为出书规划和写作,腹内空空,无以凑兴。然而,晓群兄道行深,喝了几回酒,几回耳提面命,我就像受了催眠术一样,被他牵着走了。
    是随性编一本书勾起我的兴趣。我说我想出一本集子,它不必固于一个主题,不必执于一贯风格;它可以兼收多种文体,有文、有记、有论、有诗,有的可能啥也不是,只是一篇或有点意思的字;其中诗文以随意变化为好,可以正襟危坐谈历史,谈道德,指天画地,也可以嬉笑怒骂,仅仅发一点牢骚,发一声叹息。我说若收拾那些散乱的文字出书,我就想出这样一个集子。晓群兄不介意我的任性,竟答应了。
    于是有了《吹皱集》。
    过几天,书要付梓了,现在再翻检一遍,堆凑的内容果然参差芜杂。我喜欢这种参差芜杂的感觉,它在形式上帮助我遮掩了单调与贫乏。我讨厌整齐划一的东西,不喜欢千篇一律。花园芜蔓是自然、自由的;书之芜蔓也看似自然、自由。
    胡洪侠说我对出书“兴趣不大”,料是斟酌过的,故相当准确。“兴趣不大”指兴趣不热烈,兴趣小,说到底算是有兴趣而兴趣不彰,非没有兴趣。正是这点幸未泯灭的兴趣被晓群兄激发,促成《吹皱集》。
    亦于此表一表心中之谢忱。第一感谢晓群兄,他促成本书,还慷慨赋序,善莫大焉。第二感谢胡洪侠,他欣然命笔,著序文一篇,写得灵活而贴切,富文采,为本书大增光明。我和他是多年同事,多年至交,多年一起喝酒。他说这篇序没把他备下的话说完,但我已然要鼓腹而歌了。第三感谢李忠孝,他早早看中了“吹皱集”书名,在我犹疑时,他却无声地坚持。第四感谢韩湛宁,一位前途无量的书籍设计家,他从晚清刻制的旧字遗存里为本书找来了“吹皱集”三字。第五感谢我的故交刀尔登、范伟,本书收了几首我戏和二子的古体诗,附注中录用了他们的大作却未征询,庶几二子不加责怪。谢忱无尽,不赘。 2014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