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开明中国历史讲义

  • 定价: ¥48
  • ISBN:978751331692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新星
  • 页数:343页
  • 作者:王伯祥//宋云彬
  • 立即节省:
  • 2015-01-01 第1版
  • 2015-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老开明讲义重新出版,文史大家王伯祥。《开明中国历史讲义》是由王伯祥和宋云彬合编。客观中立,生动有趣。本书简明扼要,脉络清晰,五千年历史轻松掌握。细节丰富,引人入胜,三十万文字尽得风流。全书不受当时政治倾向和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摒弃假大空的说教和预设结论,发乎人文,忠于历史,对有争议的人物和事件立论公允,识见独到。

内容提要

  

      王伯祥、宋云彬合编的《开明中国历史讲义》是开明众多课本和讲义的重要一种,由文史研究大家王伯祥和宋云彬先生合编,共七十讲,内容从三皇五帝到中华民国成立。三十万字写尽中华五千年历史。宏观方面写意勾勒,细节处采用工笔手法,情节丰满,有料有趣。书不受当时政治倾向和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摒弃假大空的说教和预设结论,发乎人文,忠于历史,对有争议的人物和事件立论公允,识见独到。

目录

第一讲  传说中的古史
第二讲  黄帝的建国
第三讲  尧舜禅让与洪水
第四讲  夏商的政教
第五讲  周初的封建
第六讲  春秋与战国
第七讲  周朝的制度
第八讲  诸子争鸣与其背景
第九讲  秦朝的统一
第十讲  先秦时代的外族
第十一讲  群雄覆秦与楚汉相争
第十二讲  汉初的事变
第十三讲  黄老之治与儒家独尊
第十四讲  汉武帝的功业
第十五讲  外戚专权与新莽篡国
第十六讲  汉室的再建
第十七讲  清议与党锢
第十八讲  佛教的传入
第十九讲  道教的创设与黄巾的动乱
第二十讲  两汉的制度
第二十一讲  两汉与外族的关系
第二十二讲  三国的鼎立
第二十三讲  晋的统一与八王之乱
第二十四讲  五胡乱华与晋室东迁
第二十五讲  南北朝的对立及其演化
第二十六讲  隋之统一与南北文化的协调
第二十七讲  隋唐的过渡与唐太宗的功业
第二十八讲  唐初的域外交通与外教的传入
第二十九讲  武后的活动与时局
第三十讲  开元天宝的政治及其影响
第三十一讲  方镇构兵与朋党倾轧
第三十二讲  宦官弑立与朱温篡唐
第三十三讲  隋唐的制度与学术
第三十四讲  五代的迭更与十国的错列
第三十五讲  契丹的强盛与内侵
第三十六讲  宋的统一与初政
第三十七讲  宋辽澶渊之盟
第三十八讲  西夏的由来及其与宋辽的交涉
第三十九讲  王安石与新法
第四十讲  元祐党争及其影响
第四十一讲  约金攻辽与徽钦被掳
第四十二讲  宋室南渡与对金和战之频更
第四十三讲  理学的风行与庆元党禁
第四十四讲  蒙古的兴起与夏金的灭亡
第四十五讲  蒙古大举西征的威力
第四十六讲  宋室之亡与元兵出海
第四十七讲  宋代的制度与文物
第四十八讲  元代的政治及其影响
第四十九讲  元末革命的纷起
第五十讲  辽金元的制度
第五十一讲  明太祖的开国方略
第五十二讲  明成祖的刻忌与事功
第五十三讲  元裔的扰边与明廷的应付
第五十四讲  倭寇与朝鲜战争
第五十五讲  明代的宦官权臣与党祸
第五十六讲  满清的兴起
第五十七讲  天主教的传来及其影响
第五十八讲  流寇覆明与清人入关
第五十九讲  明代的制度与学术
策六十讲  清初的政略与武功
第六十一讲  鸦片战争的惨败
第六十二讲  太平天国的革命与捻回的响应
第六十三讲  英法联军与中俄交涉
第六十四讲  东南藩属的丧失与沿海港湾的租借
第六十五讲  义和团与《辛丑和约》
第六十六讲  日俄战争及其影响
第六十七讲  预备立宪的前因后果
第六十八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六十九讲  清代的制度
第七十讲  清代的学术

前言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开明书店出版了许多优秀课本和讲义,广受欢迎,风靡一时,如叶圣陶先生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后竟重印40余版次。当时的开明书店群星璀璨,拥有叶圣陶、夏丐尊、丰子恺、林语堂、朱自清、吕叔湘、顾均正、唐锡光、赵景深、王伯祥、宋云彬、金仲华、贾祖璋、周予同、郭绍虞、王统照、陈乃乾、周振甫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学者、教育家和编辑,“皆为一时之选”,他们学养深厚,功底扎实,编出的课本和讲义充满人文关怀,既注重知识的普及,又针对不同的读者采取不同的编纂方式,表述准确,评价客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这种高品质让开明的课本和讲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袖群伦,称雄多年。
    《开明中国历史讲义》是开明众多课本和讲义之重要一种,由文史研究大家王伯祥和宋云彬先生合编。具有以下特点:
    一、在宏观方面,化繁就简,由博而约,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让一部中华史了然于胸。中华历史五千年,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即使煌煌二十四史亦不足以写其万一,何况短短几十万字!没有深厚的学养,广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资料的高明裁剪,显然难以做到。但这部书做到了。
    二、虽然在宏观方面写意勾勒,却在细节方面采用工笔手法,不吝笔墨,由简而繁,历史的鳞爪纤毫毕现,读来情节丰满,有料有趣。
    三、本书引用史料虽多,但都标明出处;论点平实公允,纯从史实推出。这本是史家著书常识,但将本书置于坊间,竞成特点,体现时代的差异,亦见民国学者著述之认真严谨。
    四、文字虽称白话,但杂以浅近文言,典雅而蕴籍,殊可回味。
    五、全书不受当时政治倾向和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摒弃假大空的说教和预设结论,发乎人文,忠于历史,对有争议的人物和事件立论公允,识见独到。
    此次重版根据1934年初版排印,编者尽量保持原书的原汁原味,对于一些民国的习惯用法都予以保留。为了阅读方便,也做了一些调整:将原本的两册合为一册;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将附于每讲末尾的延伸阅读调整至文内相应位置;对明显的错讹进行了订正;删除了一些与现在地名不对应的地名注释;因某种原因中华民国成立到“九一八”事变这部分内容没有收录。另外,原本无图,编者增补了图片。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