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名人传(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 定价: ¥24
  • ISBN:9787536072626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花城
  • 页数:315页
  • 作者:(法国)罗曼·罗兰...
  • 立即节省:
  • 2014-12-01 第1版
  • 2014-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名人传(全译本)(精)》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的合集,是世界传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书中着力刻画了三位艺术巨匠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为人们谱写了一阕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英雄交响曲”。

内容提要

  

    《名人传(全译本)(精)》是《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的合集,是世界传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在距今近一百年前,罗曼·罗兰在英雄主义精神的激励下,先后写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大巨人的传记,通过大量史料和对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人生的独到理解,再现了他们无与伦比的精神光彩,使人们品味到了他们的欢乐与痛苦、伟大与平凡。贝多芬一生备受疾病、贫困和失恋的折磨,但他始终不懈地抗争,并且一直保持着对音乐的激情;米开朗琪罗忍受了病弱以及所有的刁难和盘剥、兢兢业业、醉心于雕塑创作;托尔斯泰总在热心实践自己的理想,又总是怀疑和质问自己的理想,不断的冲撞和求索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20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传记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欧洲的良心”。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作品有《名人传/经典文学名著》《母与子》《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目录

卷首语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托尔斯泰传

前言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和音乐史学家。20世纪初,罗兰有感于世风日趋颓靡,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竖碑立传,他把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于“英雄人物”的力量,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如:画家《米勒传》(1902年)、作曲家《贝多芬传》(1903年)、雕塑家兼画家((米开朗琪罗传》(1906年)、作曲家《汉岱尔传》(1910年)、文学家《托尔斯泰传》(1911年)、哲学家《昂贝道格传》(1918年)、政治活动家《甘地传》(1923年)等等。1901年,他在给托尔斯泰的信中说:“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抵不上一部英雄传记。”在这些传记里,作者极力颂扬他们渴望自由、主持正义的精神,赞美他们以造福人类为己任,为坚持真理和信仰而受苦受难的钢铁般的意志。但他过分夸大了个性的力量,也错误地把托尔斯泰的博爱主义和甘地的不抵抗主义看做挽救世道人心和救治社会的良方。
    我们现在看到的《名人传》是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传记里的三个人,各有自己的园地,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一个是小说家。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罗兰把这三位伟大的天才称为“英雄”。他所谓的英雄,不是那些靠自己的思想和威力取得了胜利的人,而是那些具有伟大灵魂的人。对这些英雄的景仰之情,在《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两篇传记的序言中就已经能强烈地感受到。
    《贝多芬传》开篇就以一大段细致入微的外貌描写拉开了英雄主人公悲剧人生的序幕。“他矮小粗壮,身体结实……”接着,作者从这位作曲家的家庭出身和童年写起,扼要地叙述了他一生的各个重要创作时期,突出天才艺术家和不顺利的命运抗争的过程。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1827)出身贫寒。父亲是一个不聪明且酗酒的男高音歌手,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钢琴。母亲是女仆,在贝多芬17岁时就去世了,他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的重担。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贝多芬影响很大,他非常赞成共和制,并把“自由、平等、博爱”,看做是自己的人生信条和奋斗目标,以至于他后来的乐曲作品中都充满了这种思想。1792年,23岁的贝多芬离开故乡,投奔当时中部欧洲封建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维也纳,并且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时光。贝多芬的一生没有几天宽裕日子,由于他桀骜不驯,对贵族嗤之以鼻,所以虽有很高的名声,却一贫如洗,所作的曲子每首都要花费几个月时间,却卖不到好价钱。晚年尤其困苦,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最不幸的是,他不到30岁就开始听觉失灵,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动过几次手术都无济于事,最后完全失聪。然而,他还是凭着自己超乎寻常的毅力完成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月光奏鸣曲》、《悲怆奏鸣曲》、《热情奏鸣曲》、《第二、三、四、五、六、七、八交响乐》。其中,《第五交响乐》创作于1808年,主要内容是告诉人们要不屈从命运的安排,要积极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被认为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交响乐,也是他的作品中最完美的典范作品之一。晚年的贝多芬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高峰,1824年5月7日,他创作出了一生中最后一支交响乐——《第九交响曲》,其中包含着他毕生期待的《欢乐颂》。1827年3月26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贝多芬终于完全抛开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把美丽、欢乐奉献给了人类。
    贝多芬有一句名言,那就是:“通过痛苦,得到欢乐。”罗兰很喜欢这句话,不仅用它来概括贝多芬坎坷的一生,而且把它当做自己的人生格言,在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序言中也引用了它。从某种意义上说,《贝多芬传》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序曲,克利斯朵夫的家庭出身、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经历也是以贝多芬为蓝本的。罗兰在这部传记中,没有记述多少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详细介绍分析他的不朽作品,只是让我们同他一起,寻访贝多芬的心灵之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现代艺术中最具英雄品质的力量,更是在痛苦、斗争中人们的最伟大、最亲善的朋友。
    《米开朗琪罗传》的篇幅约比《贝多芬传》多三倍,罗兰为写这本传记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名人传计划之一,应该说是罗兰按照既定计划写成的第一本书,作品的主题思想还是在表现人物的性格悲剧上。罗兰是这样来评价我们的英雄的:“周围尽是黑夜,他的思想如流星一般在黑暗中剧烈旋转,他的意念与幻梦在其中回荡。贝多芬却从没有这种情境。因为这黑夜即在米开朗琪罗自己的心中。贝多芬的忧郁是人类的过失;他天性是快乐的,他希望快乐。米开朗琪罗却是内心忧郁,这忧郁令人害怕,一切的人本能地逃避他;他在周围造成一片空虚。这还算不得什么。最坏的并非是成为孤独,却是对自己亦孤独了,和自己也不能生活,不能为自己的主宰,而且否认自己,与自己斗争,毁坏自己。他的心魂永远在欺妄他的天才。人们时常说起他有一种‘反对自己的宿命,使他不能实现他任何伟大的计划。这宿命便是他自己。他不幸的关键足以解释他一生的悲剧——而为人们所最少看到或不敢去看的关键,——只是缺乏意志和赋性懦怯。”
    米开朗琪罗·博那罗蒂(1475—1564)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博学的艺术大师。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但6岁时丧母,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家里。于是,他幼年时就有一种石头气质,以至于后来成为雕刻大师,与大理石结下不解之缘。米开朗琪罗10岁入学,他酷爱艺术,成天梦想着雕刻云石。尽管父亲与叔叔伯伯瞧不起艺术家这个地位低下的职业,但最终还是顺从了他的心愿。1496年,他来到向往已久的罗马,不久便创作出《哀悼基督》,为自己赢得了最初的荣誉。1501年春,他重回佛罗伦萨后,创作了著名的雕像《大卫》,在家乡也赢得了应有的声誉。1505年,他应罗马教皇于勒二世的聘请,再次来到罗马,准备为教皇设计建造一座规模空前的陵墓,却因教皇听信谗言迫使工程下马,他负气又回到佛罗伦萨。1508年,米开朗琪罗重返罗马,为西斯廷教堂制作他并不擅长的壁画。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一组令人瞠目结舌的鸿篇巨制《创世记》诞生了。第二年,于勒二世去世,新教皇雷翁十世决定为他前任的陵墓制作雕像。米开朗琪罗制作了三尊大理石作品,《摩西》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他还在佛罗伦萨为美第奇家族修建小礼拜堂。同时又接受罗马教皇的委托,绘制巨幅壁画《最后的审判》。1564年,89岁的大师死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米开朗琪罗一生创作了很多出色的雕塑和绘画艺术品,其主要的艺术活动完成于16世纪前,半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经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32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艺术,直至最终孤单地死去。在创作手法上,米开朗琪罗敢于大胆突破宗教题材的束缚,用许多裸体或半裸体的人像来装饰宗教建筑物,创造反宗教的人生艺术。
    就是这样一个“天才”,终生只在从一个羁绊转换到另一个羁绊、从一个主人换到另一个主人中消磨过去。一个教皇死了,另一个教皇即位,于勒二世、雷翁十世、克雷芒七世、保罗三世、保罗四世,都先后支配过米开朗琪罗的才华。他们用各种古怪的念头捉弄米开朗琪罗,交给他一些不符合他心愿的工作,强迫他去画一些以前没有尝试过或别人没有完成的大型作品,对他进行诽谤,在他的周围搞阴谋,用各种挑剔和威胁恐吓去折磨他,处处替他设置障碍。米开朗琪罗遭受了许多苦难,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一切,罗兰都全面充分地再现了出来。
    1910年冬,托尔斯泰逝世的消息传来,罗曼·罗兰由于被汽车撞伤,正在治疗和休养。《巴黎评论》月刊的主编要求他写一篇悼念托尔斯泰的文章。罗兰以伤后体弱、精神尚未复原为由进行推辞,但对方坚持要“最托尔斯泰型的法国作家,来写这篇纪念托尔斯泰的文章”。于是罗兰利用三个月疗养期间的闲暇重读了托尔斯泰的作品,写成《托尔斯泰传》。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28年出生在一个有名望的贵族世家,后来承袭了爵位。他两岁丧母,九岁丧父,由姑母监护长大,童年和少年时代受过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东方系学习,后转学法律,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孟德斯鸠的影响。1847年因不满学校教育,辍学回到家乡经营田庄,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试图改善农民处境,但未获成功。1851年,他随长兄赴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后又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他在战争中亲眼看到平民士兵的英勇和贵族军官的怯懦,激起了他对贵族的反感。1856年退役回家。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一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等。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罗兰在传记中称《战争与和平》是反映时代的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70年代,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1910年11月10日他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高尔基曾说,托尔斯泰哪怕多活一天也是这世界的财富。
    关于托尔斯泰的传记不计其数,有莫罗夫妇写的两大卷的《托尔斯泰传》,有托尔斯泰的小女儿写的《天地有正义》,也有前苏联作家以及国人写的一些零星的传记。我们无法断言罗兰的《托尔斯泰传》是所有托尔斯泰传里面写得最好的。不过罗兰拼命发掘一切可以搜罗的资料,几乎每一页都有脚注和引文之类的详细材料,在《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中也是如此,足见其治学态度之严谨。他并非力图再现托尔斯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而是直接打开通向托尔斯泰心灵的大门,对托尔斯泰作出了中肯、实际的评价。因为他相信,一个人一生中只有创造出伟大功业的片段值得详细记叙,其余与常入无异的日常生活大可略去不写。罗兰在对托尔斯泰的艺术创作、书信和同时代人的回忆文章的详尽研究的基础上,择取了真正本质的东西,向读者展现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个性,敏锐地指出托尔斯泰对民间创作、民间语言和思维方式的高度注意。“托尔斯泰这位大师不受文艺程式化的任何束缚,格外敏锐地去领悟人民思想和语言的整个美妙之处。他习惯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地方,生活在农民中间,他掌握人民思维的特点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仅托尔斯泰的语言和描写手法应归功于人民;他的许许多多的灵感也应归功于人民。”
    世间有许多偶然发生的悲剧事件,人在毫无准备、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就被毁灭了。但这种事情并不经常和普遍地发生,也无关于人生的本质,经常发生的是人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过程中的灾难和不幸,这才是悲剧。由此,激起了蕴含在悲剧中人类共通的本质心理,从而产生持久的艺术感染力。亚里斯多德曾用“净化说”肯定了悲剧魅力的作用,他认为“悲剧能够激发怜悯与恐惧以促使此类情绪(即在现实中养成的恐惧与怜悯)的净化”,使平常抑郁于心的痛苦和困惑得到一种宣泄,从而获得一种舒畅的松弛的悲剧快感。
    罗兰在《名人传》中,再现某一地域某一时期的社会风貌,透过种种混浊的人生图景,褒贬人性的善恶,并揭示出蕴含其中的人类永恒的本质心理、生活哲理和价值观念,提出了“什么才是幸福?怎样才叫生活?”的人生问题,表现恒定的生命奥秘和哲理,使人类忽隐忽现的精神幽灵得到一种回归,使人们获得一种寻根的慰籍和亲近,在深深的叹息中享受到一种高度的快感。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要是一个人可以展读命运的秘籍,预知时序变迁将会使高山夷为平地,使大陆化为沧海……要是他知道机会将会这样把人玩弄,生命之杯里满注着多少不同的酒液!啊!要是这一切能够预先见到,当他遍阅自己的一生经历,知道过去有什么艰险,将来又要遭遇到什么挫折,一个最幸福的青年也会阖上这二本书卷,坐下来等死。”可见,只有经历过的生活才叫生活,只有懂得生活的意义才能拥有它,生活的价值就是你选择的意义——是与命运抗争,还是顺从命运、任凭命运摆布。
    我们的英雄人物身上就有着一种淳朴的毅力和坚强,或许也夹杂着一丝无奈与隐忍,但却有一股力量——一股斗争与征服的力量!他们为了谋求生存,耗费了巨大的精力;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艮难和挫折,仍然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和乐趣,相反,倒是磨炼得更加坚强;他们为了追求某种更大的快乐,满足某种强烈的欲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雨果说过:“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所能做到的与自己所应该做到的。”生活的快乐不就是寻找、发现和付出吗?生活是一种缺憾的艺术,人生本身就是悲剧,它渗透和弥漫于全部人生领域的整个人生历程。美国评论家在《悲剧眼光》中谈到悲剧人物时曾指出:“他(悲剧人物)对于周围世界以及自己经验的‘可怕的失调’比任何人更加敏感。他比任何人更加深知宇宙和人生中巨大的敌对势力,深知欲望和满足以及现实和理想之间的鸿沟。”悲剧人物即使死了,也会像流星一般,用自己的光划破沉沉夜空,在真、善、美的追求中获得永生。
    《名人传》之魅力在于英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超然的悲剧精神:这就是飞蛾扑火般的生之激情,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追寻无限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信念。人是可以得到自由和幸福的,只不过必须为此付出代价、经受考验、承担灾难和痛苦,即便结局总是不幸的,但也不能因此而放弃奋斗,因为不仅在奋斗过程中,人已经体会到了自由和幸福,而且人之为人,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放弃奋斗,否则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放弃了做人的责任。这种英勇抗争、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一种悲壮的激情、一种冷峻的智慧、一种忧伤的理性,就如古老的凯尔特传说中那只泣血而啼的荆棘鸟一样,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在尖利的荆棘扎进胸膛的痛苦瞬间,却以热血和生命高唱着一曲无比美妙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映人类共。同的生存境域和内在情感,唤醒沉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潜在情绪,从而使读者内心产生一种异于寻常的共鸣和震撼。
    曾经听过这样一段有关人生界定的话:幸福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投身海中葬身鱼腹的入;一种是见到海以后转身就走的人。不幸的人也有两种,一种是在海边徘徊不定的人;一种是没见过海而终生抱憾的人。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愿意为此而奋斗,我想看过《名人传》的人也都庆幸自己的平凡与正常,更会勇敢地去享受生命赋予我们的全部权利与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