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宗教

生存/禅与生命系列丛书

  • 定价: ¥43
  • ISBN:978754961424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文汇
  • 页数:310页
  • 作者:悟义
  • 立即节省:
  • 2015-05-01 第1版
  • 2015-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悟义编著的《生存/禅与生命系列丛书》为禅与生命系列丛书之二,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浅显的文字,探讨了情绪、体重、疾病、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涉及儒家“天地人”的天静修法、道家“精气神”的气静修法、禅门“身口意”的意静修法,以及禅者如何调整身心的方式等,有益于现代人摆脱焦虑,寻求自在安心的幸福人生。

内容提要

  

    人最困难的是自律,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情绪,不断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加强对生命的认识,通过实修实证帮助转化燥动的心,转化欲望,净化身心,借天地浩然之气,孕泱泱明德之志,生命之力其核心在于人的“心力”。人生中无论感情、事业、健康、智慧均来自于克制和专心,不克制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不专心于某一人、一事是无法真正体会幸福和最终成就的。要想知道甜的滋味,尝一滴蜜就可以了,不需要一桶。一滴是“了然”,一桶则是“欲望”。 在悟义编著的《生存/禅与生命系列丛书》中,将集中讨论人在生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交往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作者将以情绪、体重、环境、疾病四方面为代表展开讨论。

目录

第一章  情绪
  第一节  人生无常
    喜怒哀乐
    为情所困
  第二节  人之常情
    生死循环
    养育之恩
  第三节  有情与无情
    情绪的两面
    有情与无情不二
    无情心入空门,有情心利众生
  第四节  禅门女众如何过情关
    情关难过
    烦恼即菩提
第二章  体重
  第一节  体质与体重
    不速之客
    体形体质
    相应体重
    静者如莲
  第二节  肥胖与静修妨碍
    双盘静修
    粗脖子引起的麻烦
  第三节  禅者体重
    不老仙妻
    禅者无为
第三章  疾病
  第一节  天静、气静、意静
    食气者神明
    绝地天通
  第二节  身相、气相、心相
  第三节  身病、气病、心病
    禅意调息
  第七颗心
    和尚的勇
    自发动功
    以毒攻毒
    集体焦虑症
第四章  环境
  第一节  谜中谜
    人有几个生日?
    不与夏虫言冰
    人是从猿进化来的?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龙潭虎穴作禅床
    危机?危机
    不知情权
    有情、无情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第二节  超越时空?
    过去、现在、未来
    远古生物
    恍兮惚兮
    比光还快
    波粒二元
    天外有天
    瞬间移动
    蝴蝶效应
    不死之身
    时光穿越

前言

  

    多年前,我因为自己身心的奇妙转化,产生了浓厚的探究生命实相的兴趣。这期间我的心情可谓复杂,由于自己早些年曾遍访名医、药不离口,却始终无法解决诸多的身体疾病。那些年喜欢去美容院放松,去各种养生馆保健,还虔诚地吃素拜佛,但依然无法获得健康和安心。
    此后,我通过禅修不到一年,便脱胎换骨,不仅仅瘦了六十斤,整个面貌、思想、情绪、活力都宛若新生,我一直在思索,这种变化到底是什么能量使然?
    2011年5月我第一次动笔写作《茶密人生》时,一边写作,一边修禅,一边体悟,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自己生命中每天发生的奇妙变化。随着体悟不断加深,我心中感到越来越惭愧,原以为自己自幼特别爱学习,现在却发现其实对于生命的真正了解是如此匮乏,各方面居然是如此无知,学了一堆知识,其实从未真正理解过什么是生命的本质。
    我师公北京大学楼宇烈先生,他在2011年接受《解放日报》采访以及其他演讲中曾说:“东方传统中将一个人看作是一个整体,生病不是某一个部位出了问题,而是整体上有问题。所以治疗,并不针对于某—个实际的病,而是从饮食、起居、心理、哲理各个方面进行总体调节。中医强调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整体中的每个部分都息息相关。《黄帝内经·素问》开篇第一章,黄帝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古代人活到100岁的时候,动作还非常敏捷,可现在的人刚过50岁,动作就不灵活了?岐伯告诉他,那是因为上古之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饮食要有节制,不暴食暴饮,也不忍饥挨饿;有固定的作息时间;不没事找事。岐伯说,上古之人因为这样,所以能终其天年;而现在的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其结果当然是‘竭其精,散其真’,才50岁,身体就非常衰弱了。在《黄帝内经》中,黄帝曾经这样问岐伯:我听说古代人治病,只需要通过移精变气,祷告一下就好了,而现在的人要吃那么多的药,扎那么多的针,结果还是有的病治不好,为什么?岐伯回答:古人是跟野兽杂居的,天冷了动一动就可以避寒,天热了就到比较凉快的屋子待着。在家里不会时时念着这个,丢不下那个,在外面也没想过要当官,生活很晤淡,邪气根本就不能够侵入体内,当然也就用不着吃药扎针了。但当今之世不是这样了,人们脑子里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忧患不断。身体也劳累,而且不顺从季节的变化,夏天贪凉,冬天贪热。这样就会产生虚邪之气,并逐渐侵蚀五脏骨髓,外面也伤了五官和皮肤。即使是小病也会变得非常厉害,光靠祷告怎么能治呢?其实就是说,如果能调顺身心的话,就可以不服药,这就叫‘移精变气’。清代学者注解说:‘时下吴人尚曰:不服药为中医。’中医更强调的不是治病,而是改善人的生命状态。这里可以借助关于中道之医的诠释:‘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得了病,不光治病,药只是辅助手段,关键是自己的努力,改善精神和调整饮食起居。人是活的生命体,物质生命的人与精神生命的人结合在一起,精神占了主导地位。”
    楼先生讲到的中医,是依然保持古代传统的医者,而非已经商业化的医者。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一种是统一教材教出来的医生,看病格式化,开方子喜欢用好药、贵药、补药,以注重盈利为出发点,看病图快、图神效、图利润,这种医治方法只治标不治本;而楼公提到的医者是保持了古时医者传统的人,是遵循生命的规律,注重病者的个体差异,不求陕速,不重利润。这些医者平日修、理并行,基础扎实,常常以师父带弟子或世代相传的传统方法传授医道,这些方法由于学人体悟快慢不同,又无法大规模快速复制,所以被现代医学所搁置。
    医道的核心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绝对不能以商业盈利为医者任务,以看病多少为医者绩效计量,真正的医者尊重生命的个体差异,外界环境和病者的情绪变化,能不吃药不鼓励病者吃药,吃的药也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更换用量,尽量激发人体的自愈能力,再辅以导引、呼吸等法加快自疗能力,医者当以仁心仁术,悬壶济世。
    我们现代人为什么越来越脆弱?我在写这篇序文时又惊闻几位公众人物,年富力强即身染绝症,但仔细看看会发现这些人和早些年得重病的公众人物已经有了极大的区别。现在得病的这些人日常生活会注重饮食,也有信仰有追求,而且平时注意锻炼身体,不是一味工作蛮干的人,可是即便这样,为什么还是不断爆出年纪轻轻就得不治之症?本文会陆续展开讨论,将我们平时忽略的每个生命的诞生和存在的意义重新思考,重新了解我们自己、人的本能和需求,我们需要重新发现生命内在精神力所产生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谈到生命,当然离不开养生这个话题,什么是“养生”呢?楼先生在《中国的品格》中说:“中医养生理论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顺其自然。《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篇》里讲:‘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说:‘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
    我们多数人曲解了佛法,佛法是教化之法,非迷信、神通之用,就像我们从宋、明开始也曲解了真正传统的儒家。由宋、明开始好像儒家成了八股文、科举,儒家仿佛只用来服务君王,用封建礼教限制人的本性。人的特性往往是被压抑克制得越多,逆反的思想或行为就越多,就如跷跷板,当你极致地“压制”一方,则另一方就跷得越高。生活在这种固步自封、离经背道的曲解文化中,被封建束缚奴役而找不到幸福自在的人们,势必会抛弃封建礼教文化,抨击被曲解的儒家思想。
    社会由形形色色的人组合而成,一个社会的稳定建立在社会规范、人心向善、修身修养等内涵的基础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群体是平衡的,但现在人从小就失衡地生活,过分追求谋生手段而忽略了创造力、想象力,学校过分注重升学率而注重成绩不重育人品德,如果师者只传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社会地位,长此以往,人从幼年即无法体悟到生命的意义,一个找不到意义的生命只有寄托在游戏、娱乐等虚拟化社会里,盲目地人云亦云,得过目.过地生活。
    我们现在注重学生的“学历”,古代时则注重学生的“学力”,师者之道在于激发学者的悟性和活力。师者不光是用嘴巴教书,学生也不只是耳朵听学,师者的道德思想和行为操守,无形中都在影响学生,所谓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在家长和老师的言行中,孩子从小形成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认知,逐渐形成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什么叫“经师”?教授各种知识的人是经师,“人师”教的是为人的道理根本,师徒心气相投,学生“效仿”师者的人生智慧。
    人最困难的是自律,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情绪,不断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加强对生命的认识,通过实修实证帮助转化燥动的心,转化欲望,净化身心,借天地浩然之气,孕泱泱明德之志,生命之力其核心在于人的“心力”。人生中无论感情、事业、健康、智慧均来自于克制和专心,不克制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不专心于某一人、一事是无法真正体会幸福和最终成就的。要想知道甜的滋味,尝一滴蜜就可以了,不需要一桶。一滴是“了然”,一桶则是“欲望”。
    在“禅与生命三书”中,我们将在《本能》里,谈谈现代人的健康和亚健康问题,书中会从脊椎、呼吸、饮食、睡眠、筋骨五个重要方面来阐述人的本能。
    在《生存》中,将集中讨论人在生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交往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我们将以情绪、体重、环境、疾病四方面为代表展开讨论。
    最后—本《禅》是小说,用戏论之说将“中国禅”禅法精髓穿越呈现。
    感恩智慧导师师公楼宇烈先生。
    感恩王守常老师。
    感恩恩师雪山静岩。
    感恩一路同行的诸位大善知识,您们的鼓励是我坚持下去勇敢前行的动力和源泉!
    感恩各位耐心的读者和同修,是您们的热情支持推动了“中国禅”系列书籍的传播!功德无量!
    悟义粗浅的心得体会多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善知识不吝赐教!多多批评指正!有您们一路同行,悟义深感欣慰,愿此文字般若和您无在不在的清净禅心相应,灯灯无尽,以供养十方有缘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