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绿皮火车(精装增补图文版)(精)

  • 定价: ¥42
  • ISBN:9787510835193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九州
  • 页数:280页
  • 作者:周云蓬
  • 立即节省:
  • 2015-06-01 第1版
  • 2015-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绿皮火车》是国内传奇盲人民谣音乐人和诗人周云蓬第一本随笔集的精装增补图文版。堪称中国随笔版《在路上》,写作者天南海北的游唱、到过的城市和遇到的人。本书平装版已是畅销书+常销书,新版精选最新文章和图片进行增补,内容更加丰富立体,制作更加精美。著名主持人、畅销书作者柴静长篇大序推荐、导读,柴静、冯唐、左小祖咒、王小妮联袂推荐。音乐人、作家等大咖,以及在众多粉丝、文艺青年都已给予本书平装版和周云蓬很高评价。

内容提要

  

    《绿皮火车》是民谣诗人周云蓬的第一本随笔集,写他天南海北的游唱、到过的城市和遇到的人。新版精选周云蓬的最新文章和相关照片加以增补,内容更加丰富、立体。

媒体推荐

    老周在这本书里写的多是别人,但从别人身上倒映出了自己。
    ——柴静
    我曾经高度怀疑他是不是装着看不见,以此回避世间真正的黑暗,以此不事生产追随本心,以此用触觉和听觉而不是视觉来感知妇女,直到我仔细看他的杂文。周云蓬的杂文里有常人笔下没有的细节、笔法和宽容,周云蓬是明眼人。
    ——冯唐
    周云蓬的散杂文比他的音乐要好,周云蓬的心智比我健康,他幽默、乐呵的人生今天仍不为人们所知,他的《中国孩子》顶过中国一箩筐的摇滚乐,这个爱姑娘、爱在路上逛荡、爱吹牛还算数的瞎子比现今中国所谓的很多公知靠谱多了。
    ——左小祖咒

作者简介

    周云蓬,新世纪的候鸟歌手,冬天云南方演,夏天在北方唱,春秋去海边。九岁失明,学会了弹琴、写诗、云游四方,靠手艺吃饭,为自己创作,为普通人献艺。独立制作《春天责备》。发行唱片有《沉默如谜的呼吸》(2003)、《中国孩子》(2007),以及《牛羊下山》(2010)。二○○九年策划民谣合辑《红色推土机》,销售所得用于帮助贫困盲童。二○○八年,《南方人物周刊》评为“青年领袖”。同时,获得第八届华语传媒音乐大奖“最佳民谣艺人”、“最佳作词人”。
    “我到处走,写诗唱歌,并非想证明什么,只是我喜欢这种生活,喜欢像水一样奔流激荡。我也不是那种爱向命运挑战的人,并不想挖空心思征服它。我和命运是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形影相吊又若即若离,命运的事情我管不了,它干它的,我干我的,不过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罢了。”

目录

  柴静的序
  绿皮火车
歌词选(一)
  盲人影院
  北极光
  空水杯
  小王子

  北京之胜利逃亡
  文艺常州
  请到天涯海角来
  太平山上听香港
  梦忆三峡
  似曾相识的什么州
  耳闻阿维尼翁艺术节之一
  耳闻阿维尼翁艺术节之二
  这里黎明静悄悄
  阿维尼翁的一天
  日复一日的法国闷生活
  为什么一个小城要那么多的教堂
  途穷幕落阿维尼翁
  死之静美
  新疆西游记
  台湾牛
  跟寒流赛跑
  刹车计划
  时间的标记
  2011喧哗与骚动
  岁末一日
  命运中的上海
  那些租来的房子
  跑得那么快去哪儿
  跟着古人去旅行
  青春疗养院
  世界尽头是北京
歌词选(二)
  北京三次
  失业者
  山鬼
  幻觉支撑我们活下去

  吉他的故事
  卖唱者言
  第一次出国看演出
  马不停蹄的音乐节
  永远年轻,永远不听话
  关于梵高的两首经典民谣
  白银米店
  林生祥的《大地书房》
  左小祖咒的《恩惠》
  微博,危博
  矜持的狂欢
  曾经很蓝调
  江南梅雨愁煞人
  上海滩唱上海歌
  民谣救护车
  香港“暗中作乐”
  牛羊下山,亡羊补牢
  我们就要唱方言
  音乐路上的废弃驿站
  《四月旧州》记
歌词选(三)
  孩子:寻找再度失踪的黑窑工
  吹不散的烟
  失踪的人

  老罗的奋斗
  只身打马过草原
  首如飞蓬
  大海在对我们说什么
  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鲍勃·迪伦们
  大时空中的小人性
  诗人的节日
  诗歌的声音
  星星与命运
  平凡的奇迹
  “周云蓬2011年度好书格莱美”颁奖典礼
  行走的山楂树
  想念一条倒淌河
  特立独行的汽笛
  阿炳的一天
  痴心不改,民营书店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周治平
  错中动人的柏邦妮
  暂别南都
  《春天责备》台湾版自序
  三个不普通的台湾声音
  海水巨钟胡德夫
  空谷有佳人
  明明如月
  新民谣急先锋小河
  野孩子:大河之上
  评头论足乐评人
  一个人过春节
  我的爸爸
歌词选(四)
  鱼相忘于江湖
  散场曲

前言

  

    1
    我去采访周云蓬的时候,要进绍兴一个公园拍点外景,公园管理处的人看见我们的摄像机,连票都不卖了。穿蓝制服的大姐说:“公园今天维修。”我们说:“拍鸟,不拍人。”“那也不行。”一般人遇到这样的情况要么上火,要么低声下气求一下,老周站在边上,蔫蔫地问:“鸟也修吗?”大姐被逼得只好说:“也修。”
    我们手忙脚乱拿了介绍信,请示她的上级,当他们确认了我们只是拍摄“一个盲人歌手在绍兴的文化生活”后,放我们进去了,后面还有三五位很客气地跟着。
    进了公园,周云蓬说:“领导是怕鸟有怨,一进门,孔雀跪一地。”
    后边跟着的人短促地笑了两声。
    绿妖乐得眼睛弯弯,我问过她为什么跟云蓬在一起,她说:“王小波小说里写,一个母亲对女儿说,一辈子很长,要跟一个有趣的人在一起……”
    “就为了这个吗?”
    “有趣多难啊。”她说。
    2
    绍兴小街光净,桥上的青石头被磨得锃亮水滑,他和绿妖夹着手臂,不用盲杖,走得比谁都快。走过木店,他闻着刨花香,停下脚,让我们买几个新鲜的木陀螺。绍兴雨多,开着电暖气,围着暗红的光搓手哈气,桌上几个橘子,剥皮后又凉又沉又香。雨真冷,我说:“你一个北方人,怎么跑到这儿来了?”
    他觉得北京像汤,是水和火的结合体,老在加热,在锅里,咕噜噜,老汤,一百年,很浓,“能解饿,但就是不新鲜”。熬到后来,除了金刚一样的人,很多人都被煮成汤料了。
    他说:“我老爱在半生不熟的时候蹦出来溜达。”
    他说这是他的命。“人的一生往往围着一个动机转。音乐,也是第一句重要,有一个旋律动机的时候,这首歌的命运就注定了。”这个动机从他幼年开始,他妈带着他看眼睛,坐绿皮火车到处跑。“绝望是没有出路,一望一堵墙。不安是不知道看见什么,还有百分之五十。”
    在去富阳的火车上,我们聊天,有人觉得盲人到这么多地方也看不到什么,他一笑:“现在过钱塘江了吧。”
    边上的人都不知觉:“你怎么知道?”
    “过桥的声音,比较空洞。”过了一会儿,他接着说,“人要被困住了,就想去新鲜的地方,每个地方的味儿都不一样,连鸡叫声都不一样,河南的鸡叫声就比西藏的暴躁些。”
    这本书里大多是他到处乱跑的记录:翻跟头的手风琴者,大熊一样的胡德夫的手,一玻璃杯黄金一样的阳光,香港的两只牛蛙像老头一样咳嗽着聊天,海南每棵植物下各自“噼噼啪啪”的雨,一个人的春节——腊肉白米饭老熟的陈香。
    就这么出出进进,停停走走,怕自己被砌在一种水泥模式里。“不管是自强不息式的意义,还是流浪在路上的意义,要是被绑架了,其实都是在表演,哪怕这个词有多好听。”
    “人嘛,害怕没拐杖。”我说。
    “那也是一种绑架,我后来争取尽量不依赖某一个人或者某个地方。关键要看是不是诚实,如果内心的声音不是那样的,就别那样。”
    3
    他这种自我警觉性总是很强,用他的话说:“自由就是有权利不断地怀疑,或者有怀疑的可能性,怀疑就是自我更新。”
    ……
    一腔自顾自的柔情,把火红焦亮的东西都渗透了,浇得没声了。
    6
    有天我在《收获》上看了史铁生写给王朔的信,觉得写得实在好,非跟谁分享一下不可,就突兀地发给周云蓬看。
    史铁生和王朔谈的是信仰,这种事最难谈,人人各有经验,我非要说我天眼开了,你也否认不了我的经验。这种个人看法旁人很难置喙。但史铁生的信写得又平实,又幽默,又痛快,他说自己很多事也没想明白,但人和人谈话,不是比高低。他反对绝对武断,“行嘞,听我的,这事儿我就给你办了”,因为让人不明白的事儿最容易抓人,承诺你一个真理、一个终点,挺容易让人入迷,跟着就走了,可却不能多问,“听我的不得了,老这么问东问西的,咱这事可就瞎了”。
    他说:“这里头最容易孕育一种霸道。”
    史铁生觉得“但凡全能的或者宣称全能的,我都听着邪乎”,他觉得没有一条路是有终点的,只能是这么走,碰到什么拆解什么。
    我是觉得周云蓬在这点上和史铁生挺像——诚实。我想了想,诚实是什么?诚实就是精神上的一贯性,不相信什么突变和顿悟,对别人手拿把攥的东西,总要有一点疑问。他跟我说过:“要像划船一样,自己有个舵,不要逆流而上,那也是一种做作。但是允许个人把舵左偏偏,右偏偏,船为什么要有这么个东西,因为个人有一方向,人要有一点调整。”
    所以他在“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之后加了那句“永远不听话”。不相信谁定的方向,只愿意见招拆招,这样才不会被什么绑架,包括自我。
    我们采访结束告别的时候,很多人一起吃饭,大家忍不住夸“老周是一个精神强大的人”,“他比我们明眼人看得还清楚”。
    周云蓬听了一会儿,朗诵了一句“请把我的骨灰撒在大海里吧”。
    众人哄笑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