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大唐李白(3将进酒)

  • 定价: ¥39
  • ISBN:978754956657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页数:317页
  • 作者:张大春
  • 立即节省:
  • 2015-06-01 第1版
  • 2015-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婚姻,是诗人生涯的开始还是终结?
    一门无法拒绝的婚事,横亘在李白的浪游之道上;而他心之所系的女人、渴望有所作为的天下,都将落人千里之外悄然崛起的安禄山手中……重建灿烂迷离的盛唐景观,再现声名背后的斑斓世相。《大唐李白(3将进酒)》是作家张大春融历史、传记、小说、诗论于一体的浩瀚大作。

内容提要

  

    张大春编著的《大唐李白(3将进酒)》讲述了,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我族鄙琐,生困草芥,等同泥尘,不飞扬天下而何为?”“怀其才,抱其学,肆其所乐,乐其所事,无所用于天下,亦不甚难。”如果人生可以从头来过,安禄山和李白的选择,是否会有不同?
    开元十五、十六年,无可逆转的命运之轮已然启动:杨家有女初长成,今日寄人篱下,明朝倾国倾城;巫女之子安禄山,边陲卑贱的草土奴,将颠倒神州于股掌;娶得相门女的李白,世人皆醒我独醉,却从此“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豪情背后,是时代困窘的郁闷和绝望;惯经离别,才觅得相忘于江湖的豁达。同为盛世畸零人,原是殊途同归。只是,当诗人满腔的意兴不再为当权者而吟,世人,是否愿意驻足倾听?

媒体推荐

    当今之世,世俗对一浪漫化的诗人形象之期许更甚。世人希望李白成为的那个李白,比李白更李白;世人希望诗人成为的那个诗人,颠倒梦想,必须有电视剧一般的悲情。有几人愿意面对一个真正诗人的苦苦求索与欣然忘机?——廖伟棠

作者简介

    张大春,台湾作家,1957年出生,祖籍山东济南。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著作等身,曾获多项华语文学奖项。
    张大春创作量丰沛,杂学古今中西。他的作品着力跳脱日常语言的陷阱,小说具有鲜明的叙事风格,背后是他对写实传统的不断思索,这使得他的作品与时代脉动强烈合拍。著有“大头春三部曲”《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妹妹》、《野孩子》,另著有《鸡翎图》、《公寓导游》、《四喜忧国》、《大说谎家》、《欢喜贼》、《城邦暴力团》、《聆听父亲》,京剧剧本《水浒108》,历史小说《大唐李白(少年游)》系列,文学理论与散文《张大春的文学意见》、《小说稗类》、《文章自在》、《见字如来》等。

目录

代序 变造化以窥天才
一 一面红妆恼杀人
二 仙人浩歌望我来
三 剪竹扫天花
四 采药穷山川
五 便睹广陵涛
六 西忆故人不可见
七 宝镜挂秋水
八 百镒黄金空
九 冶游方及时
一○ 相思在何处
一一 怆然低回而不能去
一二 当年意气不肯倾
一三 明朝广陵道
一四 岂如东海妇
一五 杀气赫长虹
一六 月行却与人相随
一七 濯缨掬清泚
一八 挥鞭直就胡姬饮
一九 会桃李之芳园
二○ 则桃源之避世者,可谓超升先觉
二一 喜见春风还
二二 潇湘江北早鸿飞
二三 缠绵亦如之
二四 谁明此胡是仙真
二五 炎洲逐翠遭网罗
二六 胡雏饮马天津水
二七 鱼龙奔走安得宁
二八 浮云游子意
二九 此淫昏之鬼
三○ 始闻炼气飡金液
三一 曲尽情未终
三二 从君万曲梁尘飞
三三 应是天仙狂醉
附录 李白的天下意、无情游

前言

  

    代序
    变造化以窥天才
    说李白,要先说一个李白的大粉丝。
    苏东坡是个有趣的人,留下了许多趣话,其中有一则与考作文有关。流传至今近千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
    那是北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的事,苏轼应礼部试的文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主考官欧阳修极赏识此作,以为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的时风:“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放此人出一头地。”然而,文章里提到的“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日‘宥之’三”是立论关键。如果皋陶与尧没有这一“杀”和“宥”的冲突,这篇文章以下关于“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论证就无从展开。可是,“三杀三宥”之说,主考欧阳修、同考梅圣俞都不记得在任何古书上曾经读过。稍晚的龚颐正在《芥隐笔记·杀之三宥之三》里说起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梅圣俞以问苏出何书。答日:‘想当然耳。”’
    另一个传闻多兜了一个圈子,说苏轼当下答复:“出《后汉书》。”这个版本的传闻还指出,欧、梅二公回家翻检《后汉书》,遍寻不着,再问了苏轼一回,苏才告以:是出自《后汉书·孔融传》。原来,史载:曹操攻屠邺城,灭袁绍,袁家妇女“多见侵略”,曹操的儿子曹丕就私纳袁熙之妻甄氏——也就是传闻中曹植《洛神赋》所影射的美人。在这个背景上,孔融乃与曹操投书,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一时想不明白,便向孔融求教:事出何典?孔融对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周武王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是子虚乌有的玩笑,其讽谑之深,着实令人不堪已甚,也无怪乎孔融日后会为曹瞒所忌杀。
    如果从武王伐纣算起——那是公元前1046年左右;到曹操打下邺城——那是公元204年;再到苏轼及进士第,那是公元1057年。到苏轼口中,“想当然耳”已经不是玩笑,而是运用操持、存乎一心的创造。在一种讲究引经据典、寻章摘句的国家考试现场,能够随立论之所需而畅意□文者,两千年以来,非苏公而谁能为之主哉?这个“想当然耳”的四字成语,我们今天还经常挂在嘴边,也透过这四个字,原本上下两千多年、各领风骚、毫不相干的历史人物却像是“晤言一室之内”了。
    苏东坡不只在国家考试中弄玄虚,也在李白身上动手脚。
    有一次,他张挂了一轴大字墨书,悬于壁间,以示友朋,称之为《李白谪仙诗》。
    诗是这样写的:
    我居青空里,君隐黄埃中。声形不相吊,心事难形容。欲乘明月光,访君开素怀。天杯饮清露,展翼登蓬莱。佳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对面一笑语,共蹑金鳌头。绛宫楼阙百千仞,霞衣谁与云烟浮。
    这首诗的机巧在于题目,它既可以被理解为李白的《谪仙诗》,也可以说成是苏轼所撰的《李白谪仙诗》——这正是“想当然耳”的同一手段,坡翁惯弄狡狯如此。
    而苏轼的这首诗又经后人之手,剪裁其中的几句,成为散碎不成片段的《上清宝鼎诗》:
    我居青空表,君隐红埃中。佳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
    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
    以上两诗并皆辗转被误会为李白原作了。殊不知苏轼延伸并刻画李白日后周折于穷达之间,冰火在抱,依违两难,不得不寄情于游仙的咏叹,实非原初句意。至于《上清宝鼎诗》徒然附会了李白与上清派道者的往来背景,然而实实不知所云,无怪乎王琦编《李太白全集》时注之以:“疑其出自乩仙之笔,否则好事者为之欤?”王琦毕竟是个明眼人,至少他没有上苏东坡《李白谪仙诗》的当,也揣摩得出《上清宝鼎诗》字句底下参差的韵味、零落的格调和卑浅的情怀。是诗仙还是乩仙?一目了然。
    ……
    鲁仲连的“即有取者,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恐怕是李白终身不能面对的创痛。他平生作诗,但凡涉及建功立业者,总有“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这样的句子,而其所欲深掩者,恰是鲁仲连绝不忍为的“商贾”——那是像烙印一般、任李白如何转身离去也不能摆脱的贱民身份。
    生活在今天的人都知道李白在千古诗坛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归之于禀赋,归之于勤勉,归之于磨砺,归之于际遇,似乎都有迹可循。然而这些兼包内外的因缘果证,仍须从李白一生总是“去去不回”的行踪上找寻解释,以便于我们思索——对于“教养一个不世出的天才,的狂想,人们不应回避一个李白不会道出的秘密:他显现于世界的一切成就,都是从在根柢上否认自己的身份开始的。
    史料从诸多方面告诉我们:盛唐时代的商人借由种种经济活动,以输通财货而在民间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可是商人的势力愈庞大,所承受于士族、朝堂和皇室的压迫与轻鄙,也愈加剧烈。李白以“不庙见婚”两娶宗室之女,以自身之姿三入长安,远家齐鲁,放迹幽燕,隐遁匡庐,浪游江淮,终其一生只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曾无回头返乡之一步。这是一个既失落了机会、又登不上舞台的纵横家血泪斑斑的实践。天才之奋勉、天才之寂寞,天才之不为时人所知,天才之无用武之地,俱在于是。
    一个街头艺人,一个酒馆狂生,一个以他那样的阶级不该拥有的写作能力而名闻遐迩的道者,一个曾经那样接近过权力核心而仍只被以“倡优之徒”对待的浪子,以及——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一个国人皆日可杀的叛国者。他不是被教养出来的,他是与命运和环境冲决对抗而花了六十二年时间才诞生的。
    在当涂那一湾浅水中饮月而死之前,李白应该有这样一篇作品:
    月明看皎然,星帛微茫列。谪我入埃尘,回眸一望绝。和醪变成泥,经岁同霜雪。轩车复骏马,戴日下丹穴。精魄犹不息。涉江与君诀。万里下冰轮,波间纷纭说。海湖裂尔身,化浪逐生灭。碎玉万千声,共誓此心热。且蹈碧魂归,殷殷作惜别。
    你若一字一句细细读来,会知道非但李白并不想成为天才,这世界若不欺人,也应该不会期待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