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中国哲学

王阳明心学(典藏修订版)

  • 定价: ¥39.8
  • ISBN:978751390670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
  • 页数:321页
  • 作者:王觉仁
  • 立即节省:
  • 2015-06-01 第1版
  • 2015-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本书讲透习近平主席多次推荐的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学精华!
    由王觉仁著的《王阳明心学》是迄今口碑最佳的阳明心学精华解读通俗读本!初版问世以来持续加印,畅销20万册!本次再版,经作者王觉仁精心修订全稿,并新增《阳明心学简明纲要》,以便读者对阳明心学登堂入室,窥其堂奥。
    王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现实残酷,世界险恶,读懂了阳明心学,没有任何人能伤害你,没有任何事能困扰你!

内容提要

  

    一介儒生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后世无数阳明心学的践行者,为什么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辉煌事业?这是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掌握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利器——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由王觉仁著的《王阳明心学(典藏修订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传习录》,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满的人生。
    本次再版,由作者王觉仁精心修订全稿,并新增《阳明心学简明纲要》,以便读者对阳明心学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奠定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媒体推荐

    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杜维明
    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
    ——梁启超
    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严复
    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
    ——蒋介石
    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日本倒幕领袖 西乡隆盛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曾国藩
    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几及。
    ——左宗棠
    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章太炎
    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士祯
    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黄宗羲
    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蔡元培
    一生伏首拜阳明。
    ——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

作者简介

    王觉仁,知名畅销书作家,影视编剧,传统文化研究者,多年致力于历史研究,代表作有《大唐兴亡三百年》(原《血腥的盛唐》)、《王阳明心学》、《兰亭序杀局》(已改编成影视作品)、《大汉天机》。
    王觉仁梳理了《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按时间顺序、用通俗有趣的语言,重新讲述了一段真实的三国史,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刘备、诸葛亮……

目录

自序:通往心灵自由之路
第一章  圣人是怎样炼成的
  一  天才儿童的打油诗:常识不靠谱
  二  何为天下第一等事
  三  通往圣贤之路
  四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五  理学对佛、道的copy
  六  遗世独立的修道生涯
  七  我找不着北:心学与理学的PK
  八  贬谪之路:王阳明版《龙门飞甲》
  九  圣人们悟到了什么
  十  龙场悟道:阳明心学的诞生
第二章  心是宇宙的立法者
  一  你其实是个“富二代”
  二  唯一的成圣之道
  三  忠于内心是强大内心的第一步
  四  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五  有一种力量叫“知行合一”
  六  阳明心学&量子力学
第三章  生活中的心学
  一  如何为成功“保鲜”
  二  重建一种“富有意义的生活”
  三  内心强大的真正秘密
  四  尘世即净土,人间即天堂
  五  心灵密室:成大事者的“独门秘籍”
第四章  人生的智慧
  一  通权达变的智慧
  二  练就一颗从容自在的心
  三  做人之道:“成色”比“斤两”更重要
  四  人生中最高的精神价值
  五  做你自己:别让生活变成一场秀
第五章  生命的重建
  一  心学&禅宗:修行就是“做减法”
  二  为人格补钙,让心灵吸氧
  三  死亡的真相&生活的态度
  四  本来面目:认识你自己
  五  一堂心学课:找回心灵的快乐
第六章  致良知:开启正能量
  一  良知的迷失&道德的重建
  二  正能量的开启、扩充、运用
  三  正思维:一般思维的2.0升级版
  四  我的良知我做主
第七章  修行,从当下开始
  一  格物:修行的入手处
  二  诚意: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三  工作就是修行
  四  忍辱的境界:提升你的情商和逆商
  五  天生我材必有用:认识你的天命
第八章  做自己的心灵导师
  一  世界观的重建:“良知一体”&“无量之网”
  二  禅:住在你心中的导师
  三  心灵世界的密码:良知四句教
  四  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附录:阳明心学简明纲要
再版后记

前言

  

    自序:通往心灵自由之路
    近两年,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提倡和关注。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组织还是个人,好像都已经意识到,我们的社会,正在面临一场物质与精神背离、信仰与道德缺失的危机,而拯救之道,或许就蕴藏在古人的智慧中。
    意识到危机,是自我救赎的起点。然而,如何真正走上这条救赎之路,如何从传承数千年的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中,汲取今日国人所需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智慧,却注定要比我们想象的困难得多。首先,卷帙浩繁、文义艰深的古代典籍会给我们造成极大的阅读和理解障碍;其次,因时代变迁所导致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等差异,也足以成为横亘在我们与经典之间的巨大鸿沟;最后,即便我们克服了上述困难,理解并接受了古人的某种思想,可如何让这种思想“体贴”到自己的身心上、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却仍然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那么,有没有一种古人的学问,能够最大程度地帮助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王阳明在五百年前为世人揭橥的心学。
    给出这个结论,并不是说除了阳明心学之外,其他的儒、释、道思想和诸子百家的学问就不够高明或不合时宜,而是因为——阳明心学不仅融摄了儒、释、道的智慧,而且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一种强大的经世致用的品格,并且直接诉诸个体心灵,因而最适于在日常生活中修学实践,也最贴近当下。这几年,阳明心学之所以能在沉寂数百年之后悄然重现,渐受国人青睐,其原因恐怕正在于此。
    “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严复)
    所谓“简径捷易”,不仅意指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而且揭示了其可操作性极强的根本特色。换言之,阳明心学不仅是一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心灵哲学,更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行动哲学。唯其如此,自明朝以降的五百年来,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的无数仁人志士和社会精英,才能从中汲取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练就一颗颗强大的内心,缔造一桩桩掀天揭地的事功。
    “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梁启超)
    “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日本倒幕领袖西乡隆盛)
    如果说在一百多年前,阳明心学给予世人更多的是一种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的胆识、魄力和勇气,那么时至今日,它也必然能够给予我们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并引领我们走上一条心灵救赎的道路。
    这条道路的起点,就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精神,亦即王阳明一生中反复致意、再三提撕的三个字:致良知。在阳明心学的语境中,良知有两层含义:一、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的道德意识;二、内在于人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本原。
    有必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宇宙”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物质宇宙,而是哲学意义上的精神宇宙。对于物质宇宙的探索,源于人类固有的求知天性,而对于精神宇宙的叩问,则是来自人性中根深蒂固的终极关怀。生而为人,我们所拥有的生命和世界终归是有限的、短暂的、相对的,但与此同时,人类却始终在自己的灵魂深处仰望并追求着无限、永恒和绝对。由此,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哲学和宗教,才在各自的精神宇宙中建构了各自的本体,如基督教的上帝,佛教的真如,伊斯兰教的安拉,柏拉图的理念,康德的自在之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老庄的道,孔孟的天,禅宗的本来面目,程朱的天理,等等。而在王阳明这里,能够生成天地万物且内在于人心的宇宙本体,就是良知。
    王阳明教我们致良知,就是让我们当下体认这个精神本原,借此与他人、天地和万物建立一种广泛而内在的联结。如此一来,我们的生命就能获得一个牢固的基点,心灵就能得以安顿,从而确立人生的意义,展开富有价值的生活。用古人的话说,是谓“安身立命”“本立而道生”。当然,相信宇宙有一个精神本质,并且相信人的生命有一个高贵而神圣的来源,是无法用科学手段验证的。因为这是一种信念,坚守这种信念并遵循这样的信念生活,就可以称为信仰。而信仰是既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完全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认为生命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只是一种渺小而短暂的存在,人来到世上纯属偶然,活着也没什么特别的意义,无非就是吃吃喝喝、男男女女而已;你也可以认为生命的本原是高贵而神圣的,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带有一种使命,就是让自己的人格得以完善,潜能充分发挥,进而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同时让自己获得一个快乐、幸福、成功的高品质人生。
    当然,如果人生可以简化为上述命题的话,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因为避苦趋乐、避祸趋福是人性根深蒂固的自然需求。然而,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满足这种人性需求,通过什么手段去追求快乐、幸福和成功,却并非不言自明,而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换言之,倘若我们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或者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那么我们不但有可能在追求上述事物的过程中付出极大的代价,而且完全有可能走向反面:要么是疲于奔命、身心交瘁,却什么也没得到;要么是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却丧失了快乐和幸福;或者就是在别人看来似乎什么都拥有了,自己却仍然感觉不安和不满足,甚至比尚未拥有之前更为茫然和困惑。
    毋庸讳言,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大多数人其实已经不同程度地落入了上述窘境。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有两点:
    一、我们太过于看重物质和金钱,以为快乐、幸福和成功都可以通过物质手段实现,从而导致了物质欲望的膨胀与精神生活的萎缩。今天,我们普遍被这种既定而单一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所困,基本上丧失了选择的自由,似乎不敢再想象生活还有另外的可能。用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的话说,这就叫“单向度的人”。
    二、我们太过于看重社会的评价和他人的眼光,以至于把自身的快乐、幸福和成功全部交予社会和他人定义,从而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心灵需求。而当流俗的价值观和大众的集体无意识合谋将每个个体绑架,我们的自我就迷失了,而我们的人格也会呈现出严重的“外倾化”特征。用现代新儒家梁漱溟先生的话说,这是一种“重心在外”的人生,而这样的人生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即便你获得了某种“成功”,这样的成功或许也只是外界所定义的,不一定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
    当然,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谁都不能没有物质和金钱。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物质和金钱仅仅是我们获得快乐、幸福和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固然很难获得快乐、幸福和成功,但是有了物质基础之后,这些东西却不一定能够自动实现。原因在于,不管我们堆积了多少外部生活的资料,也不管别人对我们做何评价,最终决定我们是否快乐、幸福和成功的根本因素,还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换言之,不仅是“快乐、幸福”这种偏于内在体验的事物通常需要心灵的健康,就连“成功”这种更多依赖外在条件的事物,也与完善的人格品质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息息相关。
    因此,要想获得心灵的健康、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强大,不再做一个单向度的、重心在外的人,我们就必须修行,必须致良知。
    正如良知兼有两重含义(既是本体也是道德意识)一样,致良知之“致”,也兼有二义:一是体认,二是践行。本体可以当下体认,但道德人格的完善,却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切切实实、一点一滴地践行。如果说前者更像是顿悟,那么后者可谓之渐修。
    当良知作为本体的时候,它超越了世间一切二元对立的事物,因而也就超越了善恶,所以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而当良知作为内在于人心的道德意识时,它却具有辨别善恶的功能,所以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言、所行,通常不会有人来对我们做出道德判断,而我们自身往往也是疏于去照看的。所以,总是要等到种种言行产生了或好或坏的结果,并直接或间接地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才会豁然有省。因此,如果想在生活中践行阳明心学,那么最紧要的入手处,无疑就是要在待人接物和行住坐卧的每一个当下,时刻保持良知在场。换言之,就是要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始终保持了了分明的观照和觉知——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然后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
    这,就是致良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关于修行的不二法门。
    让良知在场,在有些人看来,也许会觉得是一种束缚,然而吊诡的是,我们目前看上去貌似自由的生活,恰恰受困于各种无形的枷锁:一方面,五光十色的时尚趣味诱惑着我们的感官,刺激着我们的欲望,令我们心甘情愿地成了“拜物教”的忠实信徒;另一方面,无孔不入的流俗价值观又侵蚀着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让我们亦步亦趋地追随大众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渐渐迷失了自我。而致良知的修行,表面看上去像是一种“束缚”,实则恰恰是通往心灵自由的必经之路。之所以这么说,理由很简单:一个人首先必须有能力自主其心,然后才能得到心灵的健康,也才有资格获得心灵的自由。倘若我们缺乏自作主宰的能力,疏于照看自己的心灵和言行,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被流俗的价值观绑架,被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左右,被自身的种种欲望和情绪困扰。试问,这样的人谈何自由?
    此外,也许还有人会说,时刻让良知在场,做人会不会太累?
    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修行的确不是一件轻松快活的事。其实,不光是修行,凡是生活中值得做的事情,比如学习、工作、创业,甚至经营婚姻、抚育孩子等,无不需要付出极大的心力,并且长时间坚持不懈。既然如此,那我们凭什么认为修习阳明心学就可以不必付出努力和心血呢?用王阳明自己的话说,真正的修行,“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功夫方能得力。这两年,由于阳明心学渐获国人青睐,不乏有人出于追逐时尚或附庸风雅的动机,把阳明心学视同一般意义上的心灵鸡汤,或者当成廉价的成功学,乃至引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此种种,就算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无知,至少也是对阳明心学的误读。
    古代的禅宗大德常把修行喻为“火中生莲”“大死大活”。可见,真正意义上的修行,必是一场脱胎换骨的人格转化,亦必是一场浴火重生的精神涅槃。
    佛教禅宗的修行如此,阳明心学的修行何独不然?
    毫无疑问,要想拥有健康的心灵、完善的人格与强大的精神,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通过刻苦的修行。究竟而言,通往心灵自由的道路,绝非用鲜花和红毯铺就,而是以坚毅和勇气筑成!我相信,从这一刻起,只要你愿意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只要你愿意迈开脚步真实践履,那么久久行去,终有一日,你必定能够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必定能够达到那个“良知全体呈现、心灵彻底自由”的境界。
    王觉仁
    2015年5月于福建漳州

后记

  

    本书的第一版印行于2013年。自首版面世以来,我收到了不少读者的反馈,其中既有读者来信、微博留言,也有网上购书者的评论,他们都对本书表达了相当程度的肯定和鼓励,让我颇为感动。另外,我还接到了一些机关、企业、书院、民间团体等各方面的讲学邀请,他们也对王阳明心学及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喜爱,令我深感欣慰。身为作者,能够得到这么多读者的共鸣,实在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当然,本书能够引起一定反响,首先应该归功于大儒王阳明的人格魅力和心学本身的吸引力;其次要归功于出版界的有识之士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挖掘;最后,如果说我本人也在其中发挥了一点作用的话,那可能就是我对古人思想的解读方式比较契合当下,所以较易为今天的读者所接受吧。
    面对阳明心学及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我有一个态度是始终鲜明的,那就是一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返本”的基础上“开新”,也就是像冯友兰先生提出的那样,必须是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地“接着讲”,而不能是照本宣科、故步自封地“照着讲”。具体言之,就是无论古人的学问和智慧多么有价值,我们都不能原封不动地搬给今天的读者,而是必须从当下的立场出发,以今日国人的精神需求、价值关切和审美趣味为切入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和解读,令古代思想重新焕发生机,从而解决我们今天所面I临的诸多问题,拯救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与精神危机。唯其如此,传统文化的复兴才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也才有真正的价值。如若不然,古人的智慧就只能深埋于故纸堆中,不管重新翻译、注释、出版多少,都与我们的心灵和生活了不相干。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写作就与一般解读传统文化的书籍有了很大不同。正如我在首版自序中提到的,在对阳明心学进行解析时,我引用了诸多貌似与心学无关的知识系统和价值理念,如佛教禅宗、西方哲学、心理学、量子力学等。我这么做,目的并不是炫耀我的博学,而是想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参照系,开阔读者的阅读视野,通过古今中外不同智慧的比较和相互印证,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心学。
    此外,我在书中很多地方采用了“对话体”的方式,也就是让王阳明和他的学生围绕许多问题展开对话。之所以这么做,一是让文风更为轻松,增加阅读快感;二是通过反复问答增强逻辑性,使得相关问题的思考更为严密、更为深入。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些对话的内容大部分不是王阳明说的,而是我在充分理解、吸收心学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知识(如佛教禅宗、西方哲学等),针对当代国人的许多现实问题所做的思考和讨论。我这么做,旨在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不仅是简单地对阳明心学进行翻译和注释。严格意义上讲,书中讨论的一些东西已经超出了阳明心学的范畴,而某些地方似乎也显得不太严肃(如偶尔让阳明“穿越”一下,讨论一些当代话题),但我的本意并不是想曲解古人或博读者眼球,而只是为了让古人的智慧与今天的问题直接碰撞,希望因此绽放的思想火花有助于读者解除一些现实困惑。 究竞而言,我写这本书,不仅是想替古人说一个明白(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遭遇的百年沉冤该得以昭雪了),更是想让今天的中国人在更多智慧的启迪下活得幸福。 如果读者想研究原汁原味的阳明心学,那我建议你直接去读王阳明的代表作《传习录》,甚至可以去研究《王阳明全集》。但是,如果你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做精深的研究,同时又希望用心学指导自己的生活,那么本书应该能够帮助你——它能让你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去领略一个大儒的强大内心和精神境界,去了解许许多多与阳明心学有着诸多相通之处的古今中外的生命智慧。 关于本书的写作,我希望做到的是通俗而不庸俗、浅显而不浅薄、深刻而不晦涩、兼收并蓄而不混乱芜杂。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了,但至少我已经尽力。写这本书,我完成了一趟心灵之旅,大致重走了一遍从十几岁到现在二十多年间的心路历程。书中大多数的困惑、烦恼、纠结、追问,都是我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现在,我真诚地写下了自己求索和找到的答案,期待着与你分享。 这一版,我应编辑之邀,撰写了一篇《阳明心学简明纲要》,以附录形式放在正文之后。该文的主旨,是对阳明心学的主要概念和思想体系进行纲要性的梳理,以期令读者对阳明心学有一个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奠定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借本书再版之际,我谨向首版的所有读者表示深深的感谢,因为你们的反馈给了我极大的动力,使我能够更自觉地为传统文化的弘扬竭尽绵薄;同时,我也要感谢本书的出版方及编辑,是你们的辛勤付出和精心制作,才使拙作能以更完善的面目问世,并且通过更多的渠道与更广大的读者见面。 王觉仁 2015年5月于福建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