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生死场

  • 定价: ¥22.8
  • ISBN:978780256734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群言
  • 页数:302页
  • 作者:萧红
  • 立即节省:
  • 2015-07-01 第1版
  • 2015-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写于1934年9月,是鲁迅所编“奴隶丛书”之一,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份作家。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内容提要

  

    《生死场》的作者萧红用细腻而悲悯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苦难深重的生活。他们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操劳,受尽压迫。在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女性生育无疑是经历了一场灾难,生命在病痛面前不堪一击……在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中,人们对死亡麻木着,愚昧着,却也渐渐觉醒着: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对于命运的反抗……

媒体推荐

    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
    ——林贤治
    我相信萧红的书,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夏志清

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廼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目录


生死场
  一  麦场
  二  菜圃
  三  老马走进屠场
  四  荒山
  五  羊群
  六  刑罚的日子
  七  罪恶的五月节
  八  蚊虫繁忙着
  九  传染病
  十  十年
  十一  年盘转动了
  十二  黑色的舌头
  十三  你要死灭吗?
  十四  到都市里去
  十五  失败的黄色药包
  十六  尼姑
  十七  不健全的腿
跋涉
  春曲
  王阿嫂的死
  广告副手
  小黑狗
  夜风
在牛车上
  牛车上
  孤独的生活
  红的果园
  家族以外的人
  王四的故事
商市街
  欧罗巴旅馆
  饿
  雪
  家庭教师
  来客
  提篮者
  搬家
  黑列巴和盐
  度日
  飞雪
  他的上唇挂霜了
  当 铺
  借
  买皮帽
  广告员的梦想
  新识
  牵牛房
  十元钞票
  同命运的小鱼
  几个欢快的日子
  女教师
  春意挂上了树梢
  小偷、车夫和老头
  公园
  家庭教师是强盗
  册子
  剧团
  白面孔
  又是冬天
  门前的黑影
  决意
  一个南方的姑娘
  生人
  又是春天
  患病
  十三天
  拍卖家具
  最后的一个星期
渺茫中
患难中
最末的一块木柈
马房之夜
亚丽
花狗
两个朋友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烈作
回忆鲁迅先生
骨架与灵魂
出嫁
腿上的绷带
太太与西瓜
两个青蛙
叶子

前言

  

    记得已是四年前的事了,时为二月,我和妇孺正陷在上海闸北的火线中,眼见中国人的因为逃走或死亡而绝迹。后来仗着几个朋友的帮助,这才得进平和的英租界,难民虽然满路,居人却很安闲。和闸北相距不过四五里罢,就是一个这么不同的世界,我们又怎么会想到哈尔滨。
    这本稿子到了我的桌上,已是今年的春天,我早重回闸北,周围又复熙熙攘攘的时候了,但却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
    听说文学社曾经愿意给她付印,稿子呈到中央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那里去,搁了半年,结果是不许可。人常常会事后才聪明,回想起来,这正是当然的事: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恐怕也确是大背“训政”之道的。今年五月,只为了《略谈皇帝》这一篇文章,这一个气焰万丈的委员会就忽然烟消火灭,便是“以身作则”的实地大教训。
    奴隶社以汗血换来的几文钱,想为这本书出版,却又在我们的上司“以身作则”的半年之后了,还要我写几句序。然而这几天,却又谣言风起,闸北的熙熙攘攘的居民,又在抱头鼠窜了,路上是络绎不绝的行李车和人,路旁是黄白两色的外人,含笑在赏鉴这礼让之邦的盛况。自以为居于安全地带的报馆的报纸,则称这些逃命者为“庸人”或“愚民”。我却以为他们也许是聪明的,至少,是已经凭着经验,知道了煌煌的官样文章之不可信。他们还有些记性。
    现在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四日的夜里,我在灯下再看完了《生死场》,周围像死一般寂静,听惯的邻人的谈话声没有了,食物的叫卖声也没有了,不过偶有远远的几声犬吠。想起来,英法租界当不是这情形,哈尔滨
    也不是这情形;我和那里的居人,彼此都怀着不同的心情,住在不同的世界。然而我的心现在却好像古井中水,不生微波,麻木地写了以上那些字。这正是奴隶的心!——但是,如果还是扰乱了读者的心呢?那么,我们还决不是奴才。
    不过与其听我还在安坐中的牢骚话,不如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它才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