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三岗烽火--西华抗日革命根据地纪实

  • 定价: ¥29.8
  • ISBN:978755091222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黄河水利
  • 页数:279页
  • 作者:张恩民//王保清
  • 立即节省:
  • 2015-08-01 第1版
  • 2015-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张恩民、王保清编著的《三岗烽火》这本书,以炙热的文字,澎湃的情感,真实再现了中共豫东特委高举抗日大旗,创造性运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由三岗(今西华县艾岗乡陵头岗、苗里岗、都城岗三村的统称)发端,点燃抗日烽火,开辟西华抗日革命根据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着力描写了沈东平、彭雪枫、王其梅、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魏凤楼、吴芝圃、萧望东、路岩岭、楚博等共产党人以及西华革命老区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是西华县以长篇纪实文学的形式转化党史研究成果,扩大爱国主义教育影响所作的一次有益尝试和创新探索,必将成为西华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乡土教材,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精神食粮。

内容提要

  

    张恩民、王保清编著的《三岗烽火》采用纪实文学体裁,真实地再现了西华抗日革命根据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着力描写了沈东平、彭雪枫、工其梅、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魏风楼、吴芝圃、张震、萧望东、路岩岭、楚博等共产党人及西华革命老区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是一部生动而又形象的爱国主义教材。

目录

谁为女娲手补此天地裂(代序)
前言
一、沈东平奉命回河南  路岩岭出谋赴西华
二、路岩岭途中赞豫东  胡晓初设宴迎宾朋
三、县党部派兵烧校舍  胡屈侯出资再兴学
四、陵头岗办班训骨干  众百姓抢粮度荒年
五、魏凤楼辞官归故里  沈东平夜访黄营村
六、特委会举办干训班  魏将军奔走筹粮款
七、红花集饥民劫粮船  抗日寇成立自卫团
八、彭雪枫视察西华县  魏凤楼加入共产党
九、自卫团扩编自卫军  屈庄村建立造枪局
十、楚县长筹粮救灾民  自卫军痛击日本兵
十一、抗日寇誓师渡黄河  参谋长率部袭太康
十二、沈东平捐躯马路口  屈萧吴联手征傅集
十三、楚司令渡河拔据点  王主任红花犒友军
十四、楚县长智断争羊案  侯香山妙解老纠纷
十五、砖桥集军民大联欢  杜岗村三军齐会师
十六、屈申亭扶沟买稻草  彭雪枫小庙论军机
十七、候香山奉命取淮阳  彭萧吴率军渡黄河
十八、七里仓宋伯祥遇难  鹿邑县共产党掌权
十九、合德问香烟销四方  淤泥滩万亩稻飘香
二十、顽固派改编自卫军  子弟兵奔向豫皖苏
二十一、王其梅黑军寨练兵  西华军睢杞太显威
二十二、根据地人枪大转移  顽固派血洗根据地
二十三、胡晓初永城扫顽匪  滕海清板桥战日军
二十四、胡晓初沈丘城就义  侯香山半城镇蒙冤
二十五、返家乡申亭招旧部  临泉城父子双就义
二十六、王定烈西渡征日伪  逍遥镇重组县政权
二十七、魏凤楼柳林举义旗  东夏亭军民庆胜利
二十八、尾声
附录一:西华抗日革命根据地部分干部后期情况简介
附录二:李玉亭组诗:《我的怀念》
附录三:萧望东回忆录:《我的一点印象》
附录四:西华县革命老区概况
后记

前言

  

    谁为女娲手补此天地裂
    相传往古之时,共工怒触不周山,以致天崩地陷,水火相煎,生民百不遗一,灾难莫此而极。女娲氏悲天悯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复使天地定位而阴阳有序,风调雨顺而人民安乐。女娲补天功成身隐,后人感其功烈,尊为娲皇始祖,位于西华县的女娲故城至今祭祀不辍。补天故事也演变为中华民族战天斗地、英勇不屈的生动写照,逐渐积淀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饱经忧患的屈辱史,也是一部坚强不屈的抗争史,它给中国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也留下了许多慷慨悲壮的英雄事迹。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世所罕见。地处豫东平原的娲城西华,更是中原苦难地,久经乱离劫。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勤劳质朴,勇敢强悍,崇尚自由与和平,但绝不临难苟免。回首七十余年前,日寇逞凶,神州蒙难,不啻又一次陆沉天裂。特别是1938年6月,为阻滞日军西犯,国民政府“以水代兵”决堤花园口后,滔滔黄水顺贾鲁河咆哮而下,贾鲁河畔的西华县首当其冲,顿成水乡泽国。面对天灾人祸,饱受“水旱蝗汤”四大灾害煎熬的西华人民,不由吁天呼地、望伫哀救:谁为女娲手,补此天地裂?
    “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肩负历史重任,倡导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以自己的政治主张、钢铁意志和模范行动,一直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列。在全民族抗战的旗帜下,豫东大地“抗战到底”的口号响彻云霄,西华人民救亡图存的行动果决坚定。计有6000人枪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从诞生之日起就置于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4000余西华子弟陆续编入新四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英雄气概,汇入了全民族抗战的滚滚洪流和汪洋大海。如果说中国共产党是补天裂的女娲化身,那么英勇抗击侵略者的这些西华儿女就是女娲高高举起补天的五色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
    《三岗烽火》这本书,以炙热的文字,澎湃的情感,真实再现了中共豫东特委高举抗日大旗,创造性运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由三岗(今西华县艾岗乡陵头岗、苗里岗、都城岗三村的统称)发端,点燃抗日烽火,开辟西华抗日革命根据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着力描写了沈东平、彭雪枫、王其梅、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魏凤楼、吴芝圃、萧望东、路岩岭、楚博等共产党人以及西华革命老区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是西华县以长篇纪实文学的形式转化党史研究成果,扩大爱国主义教育影响所作的一次有益尝试和创新探索,必将成为西华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乡土教材,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精神食粮。
    诗云:女娲石烂若为修,四海成怀杞国忧。谁识山中真柱石,擎天功业胜伊周。
    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献身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牛正田
    二○一五年三月

后记

  

    我们的老家后石羊村离三岗、屈庄只有几华里路程,属于西华抗日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当时,村里的大多数人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中共豫东特委领导的抗日救国运动。因此,村民们对那段光辉历史引以为豪,津津乐道,我们从小就有幸听父辈们说三岗,讲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西华三司令的英雄故事。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崇拜故乡的那些抗日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去年春天,西华县筹备建立“三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牛正田策划创作一部展现三岗抗日革命根据地革命斗争的书籍,将来作为“教育基地”的一部分内容向观众进行展示。他把这一写作任务交给了爱好西华文史研究的我们兄弟二人。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责无旁贷,决心不辱使命。
    接受任务后,我们想方设法,四处奔波,查阅了很多有关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采访和筛选、甄别工作,先后到艾岗、红花、黄桥、西夏、逍遥、东夏、清河驿等乡镇和县城的几个居委会及商水的砖桥,访问了近百位老人,到郑州、武汉等地采访了部分革命后代。之后,我们用将近一年的时间,赶写出了初稿和二稿,并报县、市和省有关部门领导审阅、指导。几经修改,数易其稿,终成此书,不久就要与读者朋友们见面了。
    以三岗为核心区的西华抗日革命根据地,在那个时代创造了许多之“最”:河南省最早、影响最大的一块平原抗日根据地,被誉为“小竹沟”“小延安”。在这里,中共豫东特委面向豫东各县举办了44期抗日千训班,培养革命骨干4300多人;组建了河南省最大的一支县级抗日武装,有6000人枪,1个炮兵分队,1个通讯分队,4个小兵工厂;地处国统区,而县、区政权及其武装部队由共产党掌握,县长、区长、部队的司令、副司令等都是半公开的共产党员,全县有共产党员700多名。那是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那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如何真实地再现当年的西华,写出一部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让读者接受乃至喜爱?我们苦苦思索,夜不能寐,最终选定纪实文学这一体裁。作为纪实文学,我们当然追寻的是“纪实”和“文学”。所谓“纪实”,即力求主要人物、重大事件及其时间和地点,都是历史的真实再现,有据可依;对人物、事件的描述和评价,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客观公正地作出结论;对于那些掌握不准、似是而非的人和事,无论坊间传的多么形象动听,都不予采用。所谓“文学”,即注重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及场景等描写,力求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世界及情感,尽可能增强可读性、故事性、趣味性。
    本书的撰写和出版得到了中共西华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领导及艾岗、红花、黄桥、西夏、遥遥、东夏等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在百忙之中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中共西华县委书记、县长林鸿嘉为本书题了词,中共西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牛正田博士写了序言,在资料方面,参考了刘天成同志主编的《中共西华县党史资料汇编》以及《西华县志》、《周口文史资料丛书》、《周口革命老区》等书籍和网络媒体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鉴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作者 二○一五年七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