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文学理论 > 中国文学研究

在唐诗中穿行

  • 定价: ¥38
  • ISBN:9787506083355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东方
  • 页数:264页
  • 作者:袁凌
  • 立即节省:
  • 2015-08-01 第1版
  • 2015-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由袁凌所著的《在唐诗中穿行》一书书稿没有单纯追慕盛唐文人轶事的情怀,也无意于具体诗句的审美展示,它更想传达的是和诗歌意境关联的无言激情。寂静的夜晚,唐代诗人们的笔下意境和现世生活、情感欲望在我的脑子里游走,打破既有的界限融汇在一起,就像一条不断自行寻找新的两岸的河流。
    这本书有着告别青春的意味,但它无意于怀旧,而是处在今昔的门槛上,真实地体会和面对人性困境。就像盛唐诗歌度过了安史之乱的门槛,无可避免地面对时代与意境的转折,诗人们不得不从断裂处重寻精神线索和建造心灵家园。每一个诗人,从古到今,都面临荷尔德林说的那个“在一个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的问题。

内容提要

  

    由袁凌所著的《在唐诗中穿行》一书书稿以唐代诗人生平、时代精神变迁与唐诗意境互为表里,以灵动、不拘一格和富有穿透力的笔法,传达出唐代诗歌精神的本质,又与现代精神相通。既有时代风俗器物的变迁、人事细节的大量叙述,又有诗歌本真精神的追问,在生动性和深刻性上兼具长处,对当代读者具有经典性和强烈感染力。

媒体推荐

    这不是《唐诗纪事》,这是作家袁凌有关伟大唐朝的瑰丽奇梦,抒情,典雅而狂放。他一定是在发高烧,一定连自己也目瞪口呆,当他化身为陈子昂、骆宾王、张九龄、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高适,李贺等等,纵行于青春、慧敏、富足、高歌、危机、动荡并艰辛的唐土。袁凌迫令我们成为唐人的同代人,或者说,他诱引那些河岳英灵成为了我们的同代人。--西川
    诗意对于有些人是生活的奢侈品,对另一些人则是必需品。袁凌写调查、写故事、写历史、写现实、写社会、写个体,不管写什么,他的文字上面总有一层毛茸茸的、轻轻颤动的诗意。《在唐诗中穿行》这部旧作,让我们发现那团诗意雾气下面巨大的水库。——刘瑜
    兴许是作者作为记者,在现实中浸染太累,因此带领我们进入(或者说逃遁入)一个由他塑造的美好世界,风雅的男人世界。作者的语感在古意与白话之间保持了接近完美的平衡。我们犹如在碧波之上凭风浏览唐朝这风流的世界。——阿乙
    传统文学中最优秀部分——唐诗,自古以来有多种解读方式,笺注、详注、点评、赏析等,目的都是引导读者进入作品、品味唐诗之美。当代一些研究者采用穿越的方式,与唐代诗人直接对话,这种解读方式也许更适于青年读者,把他们更快地导入唐诗的殿堂。本书就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尝试。——王学泰

作者简介

    袁凌,1973年生于陕西平利。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知名记者,曾发表有影响力的调查和特稿报道多篇,代表作《走出马三家》和《守夜人高华》获得2012、2013腾讯年度特稿和调查报道奖,暨南方传媒研究两届年度致敬。《南方周末》和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在《小说界》《作家》《天涯》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数十万字。出版《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从出生地开始》等书。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新浪2014年度好书榜、在场主义散文单篇奖入围。

目录


一  黄鹤楼
二  长安古意
三  秋浦歌
  秋浦之谜
  游子吟
  玄武门
  青春
  阳关
  朱门
四  追赶李白
  静夜思
  长干行
  桃花潭
  梁园吟
五  杜甫行
  天马
  石壕吏
  佳人
  卫八
  草堂
  秋兴
  李龟年
六  乐游原
  乐游原
  雨霖铃
  黄花川
  丽人行
七  谢朓楼
八  我听见了李贺
  小引
  羲和
  雁门太守行
  茂陵
  南园
  补天
  大海
  西陵
  梦天

前言

  

    序
    这本书完成于十四年以前。当时我刚从一场为时大半年的结核病中恢复,忽然感到生命的紧迫。处于而立分界点的年龄,似乎带来了一种内在的激情,如同年方弱冠患有肺病的李贺曾经敏感的。在这股激情的促使下,我在很多个连续的夜晚中写下了这部书稿,它大体是一气呵成的。
    书稿没有单纯追慕盛唐文人轶事的情怀,也无意于具体诗句的审美展示,它更想传达的是和诗歌意境关联的无言激情。寂静的夜晚,唐代诗人们的笔下意境和现世生活、情感欲望在我的脑子里游走,打破既有的界限融汇在一起,就像一条不断自行寻找新的两岸的河流。
    虽然如此,存在的限制却明白地摆在那里,从精神枷锁到物质匮乏,任何繁荣的时代都含有内在的贫乏,不羁的李白和拘束的杜甫殊途同归,奇诡的李贺也投影于李商隐无题的深情,古代诗人和我本人面对的奥秘和困境一脉相承。这也是我在遥远的唐代诗人世界里打量自我的原因。不理解他们,我也就认识不了自己。
    这本书有着告别青春的意味,但它无意于怀旧,而是处在今昔的门槛上,真实地体会和面对人性困境。就像盛唐诗歌度过了安史之乱的门槛,无可避免地面对时代与意境的转折,诗人们不得不从断裂处重寻精神线索和建造心灵家园。每一个诗人,从古到今,都面临荷尔德林说的那个“在一个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的问题。
    初看起来,不管是在漂泊无依的杜甫或归于寂寞的孟浩然身上,这个问题都近于无解,诗人们注定是失败者,胜利的是权力和金钱。但又实际已经解决。当杜甫尝到故人园中新割的韭菜,或是孟浩然体会到寂寞中来去的幽人身影,抑或杜牧注意到眼睛下面容易被忽略的睫毛,诗人们都得到了片刻即永恒的精神自足,也就化为他们超越时代流传下来的诗句。
    记得十四年前重庆的夏夜,写完这本小书,天气炎热难当,窗外市声未歇。看到妻子挂在窗台的绿萝,我心中却像掠过了一丝清风,感到某种平安。正如荷尔德林对那句疑问的回答:诗人们看起来无所作为,但是,他们是自由的使者,夜夜巡行在神性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