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理论

烟雨乡愁

  • 定价: ¥49
  • ISBN:9787100115353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商务
  • 页数:388页
  • 作者:(美)傅铿
  • 立即节省:
  • 2015-10-01 第1版
  • 2015-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烟雨乡愁》为旅美自由撰稿人傅铿多年来侧重趣味性的文艺评论集,其中既有文化评论、画评、书评,也包括一些游记。分书画中的乡愁、漫游人随想和追梦人呓语三部分,既体现了海外知识人对当下文学、艺术的敏锐观察,也体现了作者浓浓的文化乡愁。作者以文字的轻巧和视野的开阔见长,大部分内容都在国内的《读书》《社会学家茶座》等杂志上发表过。

内容提要

  

    一位海外学人曾说:“所谓‘中国情怀’其实便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情结。此情古人早已有之。李陵《答苏武书》所谓‘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便已道出此中症结。”
    基于一种相同的文化情怀,傅铿所著的《烟雨乡愁》无论是关于尼采与莎乐美,阿伦特与海德格尔,肖邦与乔治·桑,以及本雅明与阿斯娅的恋情叙述,还是马奈的印象主义绘画、海外画家鹭鸶的新表现主义画作评述,抑或是关于意大利作家艾柯的畅销小说,董桥先生的怀旧散文,张宗子的人生随感,乃至关于托尔斯泰、盖茨比和阿凡达的影评,笔底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对于故园的感怀。漫游巴黎、威尼斯、佛罗伦萨和日内瓦的一些人文随笔,更不用说关于上海和北京的感想,也处处是怀想故园的印记。作者在纽约地区栖居多年,关于纽约往事的追忆,又仿佛是在中国时所做的美国之梦在时光之河中的倒影。通过这种充满趣味性与抒情性的乡愁书写,作者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探源。

作者简介

    傅铿,祖籍浙江奉化,出生于上海。199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1992赴美国纽约州西拉丘斯(Syracuse)大学攻读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后改读该校信息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自由撰稿人,住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小镇。
    出国前曾给《读书》以及香港《二十一世纪》等杂志撰稿;著有《西方文化理论导引》一书;译著有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希尔斯《知识人与当权者》(台湾桂冠图书公司)以及格雷《自由主义》(台湾桂冠图书公司)等。2009年后重新给《读书》、《书屋》、《文景》和《社会学家茶座》等杂志撰稿,并出版了《知识人的黄昏》(三联书店,2013年)一书。

目录

书画中的乡愁
  点点乡愁烟雨中
  人生若只如初见
  狐狸的情书
  永恒的神伤
  文字的境界—读张宗子散文
  海上鹭鸶的表现主义海派画
  画布上的恶之花
  迷宫中的玫瑰
  圣洁的和世俗的爱
  王子镇来的巴黎女
漫游人随想
  古舟魅影威尼斯
  梦徊佛罗伦萨
  从巴黎漫游到瑞士
  纽约随想曲
  相会王子镇
  纽约上州忆旧
  苍烟过后是沧桑—走过9·
  异国的旧时月色
  故国神游
  烟花三月海上游
追梦人呓语
  追梦人呓语
  圣人托尔斯泰的最后车站
  由梦织成的悲哀
  从指环王到圣殿骑士
  往事犹如明鉴
  时间的尘埃
  本雅明的俄国之恋
  乔布斯异想天开的生涯
  法国式浪漫的代价
  沉疴遍地的国土
  知识人的故土情怀
附录
  关于《知识人的黄昏》的访谈

前言

  

    1985年,余英时先生为董桥先生主编的《明报月刊》之《中国的情怀》专栏写了一篇乡愁浸透纸背的随笔,题为《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其中讲到了一个佛经中陀山鹦鹉的故事:
    昔鹦鹉飞集他山……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  “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朵!”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余先生并说,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所透露的情怀,与中国士大夫“志于道”的精神是相契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明其道不计其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等格言,都出于同一种情怀。而更为感人的是,陀山鹦鹉所为是出于一种对故土的深情和眷恋。1978年,余先生回访阔别了29年的故土,后来记叙说:  “从东京飞北京那几个小时,心情真是有说不出的激动。那正是我的‘中国的情怀’全部流露的时刻。但是飞机降落在北京西郊,萦回在我脑际的却是丁令威化鹤归来的神话,那时我才真正体味到‘城郭如故人民非’的意思了。”
    一个月的故国神游之后,余先生写下的一首七绝,最为精致地体现了海外游子的乡愁:
    一弯残月渡流沙,访古归来兴倍赊。
    留得乡音皤却鬓,不知何处是吾家。
    同样情形,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之后,唐德刚先生便迫不及待从加拿大绕道回访阔别了25年的故国,  “当飞机进入中国领空,面对久违的故乡山河,唐德刚异常激动,用手绢掩面去卫生间大哭一场。”
    ……
    再回到余英时先生的中国情怀。在本书附录上海《文学报》的采访中,我借用了那个美丽的陀山鹦鹉的故事;2014年6月在《苹果树下》的一篇小品文中,我又曾写道:
    余英时先生所说的“中国情怀”实际就是一种文化乡愁。余先生曾说:“所谓‘中国情怀’其实便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情结。此情古人早已有之。李陵《答苏武书》所谓‘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便已道出此中症结。',。余先生又说:“我的‘文化认同’始终是中国,不是西方,虽然我对西方文化优美的一面也十分欣赏。”。我仿佛豁然之间感悟到,  “中国情怀,,与董桥先生说的“旧时月色”是相通的:都是一种对特定时期的中国文化的眷恋之情,是一种文化乡愁。
    也正是通过这些文章的牵线,我得以认识了商务印书馆蔡长虹女史,从而才有今天这本《烟雨乡愁》。尽管这可以说是互联网天公作美,但我还是要万分感谢蔡女史。此外我在这里还要特别对《书屋》杂志的刘文华先生遥致谢意,通过刘先生的督促和纵容,本书中的诸篇文字才得以写成和面世。如果说《知识人的黄昏》是一本以思想为主的社科随笔集,那么《烟雨乡愁》则是一本追求趣味和品位的文艺随笔和小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