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史景迁作品)(精)

  • 定价: ¥49.8
  • ISBN:9787549570522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页数:378页
  • 作者:(美)史景迁|总主...
  • 立即节省:
  • 2015-10-01 第1版
  • 2015-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史景迁作品)(精)》全景展现大航海时代初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宏大背景。16、17世纪是中国和欧洲分道而驰的关键时期:欧洲开始进入大航海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也慢慢露出端倪,中国则处在明代后期,背负着巨大的帝国遗产,对周遭的变化浑然不觉。利玛窦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中,寻找沟通和调试中西文化的道路。
    利玛窦的心灵史。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已经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在本书中,作者史景迁利用书信、档案、著作,描摹出一个有血有肉、鲜活饱满的利玛窦,尤其表现出他身处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时,对家乡师友的想念,并依靠对信仰的坚持,从现实的困惑中突围。
    历史写作的杰出典范。很少有学者能将学术研究和写作技巧结合起来,更不用说像史景迁运用得如此巧妙。史景迁用八个记忆碎片串联起利玛窦的一生,并描绘出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完整图景,这种强大的联想、构思、写作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内容提要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史景迁作品)(精)》由史景迁著。在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启的时候,利玛窦试图用记忆术打开中国的大门,改变这个陌生的文化。中国人跟随他穿过大厅,欣赏图画,步入记忆宫殿的深处,走向十字架这个符号所代表的神学象征。
    利玛窦有八个记忆碎片奇迹般留传至今,四个汉字和四幅圣经故事画,正是通过这些偶然的遗存,史景迁巧妙地搭建起了两个伟大文明相互交汇的完整图景,我们也得以进入利玛窦营造的记忆宫殿,看他在未知的世界里,时而坚定,时而茫然。

媒体推荐

    描写一个时代的著作大多局限在全球一隅,而史景迁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视野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成就了这本独具创造性、引人入胜的世界史研究著作。史景迁摆脱了利玛窦生平的编年限制,在十六世纪晚期的世界图景中穿梭自如。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和史实在他笔下连缀汇集,让我们对利玛窦有了更新的认识;众多细节别具深意,也使得本书成为认识明代、耶稣会和欧洲在亚洲扩张的必读书。
    ——卜正民

目录

致谢
利玛窦生平年表
第一章  建造宫殿
第二章  第一个形象:武士
第三章  第一幅图像:波涛中的使徒
第四章  第二个记忆形象:回回
第五章  第二幅图像:赴以马忤斯之途
第六章  第三个记忆形象:利益与收获
第七章  第三幅图像:所多玛之人
第八章  第四个记忆形象:第四幅图像
第九章  官门之内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前言

  

    写作这部书时,我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在此谨致谢意。前前后后,我曾经烦扰耶鲁大学历史系的许多同事,请教相关信息,而他们都欣然回答,使我受益匪浅。我无法在此一一列举他们的姓名,希望他们能接受一并致谢的形式。同样,耶鲁大学惠特尼人文中心(Whitney Humanities Center)的同事们也助我良多,我在那里完成了本书初稿,在此感谢中心所有同事的指引和鼓励。
    耶鲁其他系科的同事们,也给我许多建议,我尤其要感谢Herbert Marks,Wayne Meeks和Thomas Green,他们及时提出了一些后来证明非常关键的建议。我还要感谢Egbert HaverkampBegemann、Jennifer Kilian,他们帮我找到利玛窦给《程氏墨苑》的四幅插画,还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版画和相片部的同仁们,他们带我最终找到其中两幅的原版。感谢Leo Steinberg帮我翻译和解释,而我曾与Charles Boxer共进一顿难忘的午餐,他为我绘制了前往果阿和澳门的草图。
    我还得感谢耶鲁大学下列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帮助,即拜内克(Beinecke)古籍善本图书馆、神学院图书馆、艺术图书馆以及史德林(Sterling)纪念图书馆,还有那些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以及剑桥大学的图书馆为我复制稀见史料的人,当然还要感谢马切拉塔市政图书馆(BibliotecaComunale)Aldo Adversi和Piero Corradini对我的重要帮助。
    1983年初,我在加州洛斯加托斯(Los Gatos)的中国耶稣会史研究项目组访问过一个星期,极有收益,感谢项目主持人JosephCosta神父以及图书馆员Carrol O'Sullican神父的盛情接待。芝加哥的Theodore Foss、Michael Grace教友,以及耶稣会神父George Ganss、Christopher Spalatin、Peter Hu和William Spohn,他们都给我许多有用的建议。当然,不能不提友善地给我了多次建议的马爱德(Edward Malatesta)神父。
    在翻译葡萄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和中文方面,我要特别感谢以下这些人的帮助,他们是:Carla Freccero、Claudia Brodsky、郑培凯、康乐、陈弱水、Sylvia Yti和余英时。有好些朋友先后阅读我的文稿,尽力辨认我那模糊而混乱的字迹,但我特别要感谢的是其中两位打字员,她们费力最多、耗时最长:Katrin van der Vaart和Elna Godburn分别录入了第一稿和第二稿。
    利玛窦四个记忆形象的汉字,是由张充和女士特意为本书题写的,我要感谢她精湛的书法技艺和敏锐眼光。古根海姆纪念研究基金(John Simon Guggenheim Memorial Fellowship)为本书基本计划的制订和最初的研究提供了时间保证,在此感谢基金的管理者。Michael Cooke、Malatesta神父和Jeanne Bloom阅读了本书的初稿,Harold Bloom、Robert Fitzgerald、Hans Frei和John Hollander阅读了第二稿,他们都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在此致以谢意。Elisabeth Sifton在本书写作的各个阶段都予以关心,并仔细阅读了前后两稿,这鼓励我不断努力。令我高兴的是,这本书铭刻着她的印记而最终问世。

后记

  

    翻译史景迁先生的《利玛窦的记忆宫殿》,本身就是一次旅行。四百多年前利玛窦梯航远来,踏上东方土地,二十几年间行旅中华万里河山。如今译者坐于灯下,但意念穿梭时空,温暖的山城马切拉塔、狂风肆虐的印度洋、南国旖旎、北海冰封,一幕幕闪现,这都有赖于史景迁先生笔下的魔力。作者以“记忆术”为引线,牵出的是一整幅十六、十七世纪东西方交流的宏阔图景。精彩的历史叙述,已能模糊“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界线,加之利玛窦记忆术本身具有的神奇色彩,使这部著作愈发显得亦真亦幻、动人心魄。
    几个世纪回转,当年种种,言辞交锋、挣扎与苦痛,仿佛都已散入历史的烟尘,但记忆本身——即使不凭借记忆术——却不会轻易泯灭。人类对于长久记忆的兴趣,几百年来并没有多少改变,不分东海西海,无论学者大众。若干年前,香港无线电视台(TVB)开播电视剧《读心神探》,出现在剧中桌头的一本《记忆宫殿》,又激起许多观众对西方记忆秘术的追捧。此中热闹,无论是利玛窦神父,还是史景迁先生,恐怕都无法料想。
    《记忆宫殿》一书,之前仅在中国大陆就有两个译本(陕西人民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但旧有译本对书中引用的汉语文献大多未曾还原,故此番着手重译。原书中引到汉语文献,篇幅大多短小,尽管直接将其译为现代汉语,也能展现作者对原文献的翻译和理解,但未免无法贴近“历史现场”,故本书尽量给出原文。有几处系作者改写,则在译注中说明。为保持译本流畅简洁,对于西史人物,译者只随文附上原名,不再另外加注介绍。
    翻译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郑培凯教授的信任,也感谢李天纲教授的推荐。在史景迁先生作品集中,本书篇幅并不算大,但译事耗时良久,自是因我惰懒之故,倍感愧疚。书中涉及多种语言资料,翻译过程中,幸亏有潘玮琳博士帮助。另外,王启元博士帮助查找了若干人名,复旦大学的马希玲和钱宇两位同学帮助录入了部分原稿,在此一并致以谢意。也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马希哲编辑的辛勤工作。当然,译本若有错误之处,尽缘于本人力有不逮,亦望读者不吝指正。
    章可
    甲午年冬日于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