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时尚教主(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迪奥)

  • 定价: ¥39.8
  • ISBN:978756753849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华东师大
  • 页数:237页
  • 作者:(法)伊莎贝尔·拉...
  • 立即节省:
  • 2015-08-01 第1版
  • 2015-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时尚教主(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迪奥)》作者(伊莎贝尔·拉比诺)走访了迪奥童年时生活的地方以及他成年后居住和喜爱驻足的场所,探寻影响迪奥人生观、价值观、心理、性格、审美倾向等因素形成的诸多原因。这其中包括迪奥家的人际关系、家族事业兴衰以及从先天遗传到后天耳濡目染等方面对他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作者还采访了迪奥的诸多密友、工作伙伴甚至雇员,查阅了迪奥家族的大量档案,仔细阅读了迪奥留下的文字以及有关迪奥的描述,以此方式追根溯源,真实地展现了时尚教主迪奥的传奇人生。

内容提要

  

    1947年2月,迪奥在巴黎推出他的处女秀“新风貌”系列,由此掀起了一场时装革命。在1957年离开人世前,他用不到10年的时间把时尚变成了一门艺术。
    与此同时,迪奥本人却始终隐匿于品牌背后,专注于实践他所热衷的现代性,与他钟爱的绘画、建筑、摄影、鲜花为伍,与同时代许多伟大的艺术家相伴。
    他是一个矛盾而复杂的个体,一个有着重重“分身”的多面人物。
    伊莎贝尔·拉比诺、王笑月、郑红涛编著的《时尚教主(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迪奥)》除了展现迪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人魅力外,更聚焦于他一生的各个阶段,实实在在地挖掘迪奥的奢侈品帝国所蕴合的商业秘密……

目录

引言  渴望改头换面的男人
第一部分  从童年的服饰到不朽的祭服
  第一章  肥料、鲜花和风玫瑰:迪奥的童年
  第二章  偶像的诞生
第二部分  迪奥:年轻的艺术家
  第三章  迪奥的相册
  第四章  面具下的迪奥
  第五章  艺术家和摄影师圈子里的迪奥
  第六章  他的眼眸:威利·梅沃德
  第七章  另一个克里斯汀
第三部分  战时迪奥
  第八章  时尚之战
  第九章  迪奥一家的大逃难
  第十章  没有迪奥,就没有黛德丽!
第四部分  蒙田大道上的迪奥
  第十一章  1947年2月12日:最初的舞台
  第十二章  马塞尔·布萨克:飞机、降落伞和时尚
  第十三章  迪奥,国之丰碑
  第十四章  手杖和设计师
  第十五章  迪奥和圣罗兰:情如父子?
结束语  当汀成为克里斯汀·迪奥

前言

  

    引言: 渴望改头换面的男人
    毫无疑问,你早就和他打过照面了,不是在某张照片上,就是在某个时尚报道中。你欣赏他作品的优雅,同时也注意到他作为人本身的平凡和独特。而他这样一个人物,在去世半个世纪后,正慢慢隐退于时间中。你曾经追随过他时装公司的发展,见证过它傲人的业绩。你或许拥有一两款迪奥的丝巾,又或许更追捧迪奥香水。很快,当你在旅行中,或者在某个中转城市时,你的目光会不自觉地追随着那著名的深灰底白字的品牌标志。迪奥,他向世人展示了法国文化的魅力,其影响力遍布全球,相信在你心中也定然占据了某个小小的角落。
    诚然,这个男人让人联想起时尚和那些供人赏玩的小玩意儿,但他首先是20世纪欧洲某种稳重而潇洒的特定时装类型的代言人。这很难解释。事实上,在你之前,迪奥的标签早就绣在了好几代人的衣服内领上。1950年到1960年间的法国,由戴高乐、芭铎(Bardot)和迪奥共同写下历史。2012年,美丽、技艺和奢华依然同这一熠熠生辉的姓氏联系在一起。迪奥陪伴着你的父母走过人生旅途,如今它将同样在你的人生中续写篇章。这位时装设计师的盛名历久弥新、经久不变。这个名叫克里斯汀·迪奥的男人,他的传奇故事仍将在你的生命中以千变万化的方式精彩上演。
    关于迪奥,你以为你什么都知道,但事实上你什么都不知道。而他,却对你了若指掌:无论你穿衣还是脱衣,他都观察着你。因而,他参与了你最私密的生活。另外,你的家中、你的包里,随处可见他的踪迹;你的行头、你的筒袜或者领带,处处打上他的烙印。如今,即使克里斯汀·迪奥这个男人已经几乎消失在他的作品中,即使他在他所缔造的传奇中的分量被日益淡化,又有什么关系呢?是他用他的笔勾勒出你的身形,因为他早已被铭刻在有关风尚和欲望的当代历史中。
    迪奥的箱子有两层底,里面装着时尚,但不仅仅只有时尚。人们还会在其中找到一面镜子,映照的是集体记忆的图像。迪奥的传奇是一本你从不会想到要去打开的小说,因为其中谈论的正是你自己。双面迪奥,是他,也是你。克里斯汀·迪奥将自传命名为《克里斯汀·迪奥和我》,他就是这样顽皮地将自己的人生历程一分为二地看待。他赋予他的作品内部精益求精的品质,却让它的外部看起来自然得好像不曾刻意雕琢过似的:迪奥是可以溯源的。他在高端服装定制界从业将近11年,“书写”了一部法国时尚的史诗。这本书揭开了他的创作中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里衬、边角线、背面、图样,样样俱全。他希望带着您绕到时装的另一边去观察它。为了勾勒出一个人物的轮廓,必须大量阅读,尤其是那些几乎不曾直接引自克里斯汀·迪奥先生的言论、却能从中发现迪奥先生蛛丝马迹的资料,比如让·谷克多(Jean Cocteau)、作曲家亨利·索盖(Henri Sauguet)以及画家让·雨果(Jean Hugo)的私人日记。我激情满怀地聆听有关他生活的记述,在种种有关他生平的资料中流连忘返——这里得感谢“迪奥之家”的负责人诚挚地为我打开了一扇扇认识迪奥先生的大门。我拜访迪奥先生在格兰佛和蒙托鲁(Montauroux)的住处,寻找米利拉福雷(MillylaForêt)的房子,我仔细地观察这些寓所如何与景色相映衬、如何巧妙地镶嵌其中。这是理解迪奥的关键点,因为迪奥把他的房子看作自己的分身。
    我随意地选取了一条小径,从“迪奥”品牌诞生前的迪奥先生一直走到迪奥时期的迪奥先生身边,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那个金融和工业帝国并不在我所规划的路线上,我更无意寻找它和迪奥先生的某种联系。在“迪奥”获得成功前,他所度过的40年人生,尤其是他和同时代艺术家的亲近关系,让我直觉地认为人们不应该仅仅用传统的笔法、以常见的传记形式来描述他的人生,他配得上更好的方式,也正是这点促使我开始了手头这一工作。
    阅读他所写的回忆录,尤其是对于其中几段的反复阅读,让我相信迪奥先生拥有现代意义上的多重姿态,而这样的经历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想要弄清楚他心中的渴望,我觉得这是理解他的关键所在。随后我追踪故事的来龙去脉,想象它情节的曲折,并随之跌宕起伏,沿着那些看似不连贯的表面前行。我试图揣摩在迪奥先生身上是否存在画家所说的“修饰痕迹”:这是掩在厚重的涂层之下、画布深处的最初痕迹。因为,和在凭兴趣却天赋奇才的年轻人身上一样,在成熟老练的时装设计师身上,凝思吞噬了好动,阴影笼罩了生机,第二重自我迈着孤寂的脚步,任由他人揣度。
    在这非比寻常的命运中,没有什么是单一定义的,然而一切又毫无歧义。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在这一伟大的时装设计师的外表下,隐藏着永不餍足的另一个自我——他时刻窥伺着,严于律己,以令人生畏的超我面目出现。来说一则轶事吧:如果克里斯汀·迪奥偶尔遇到自己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情况时,他会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团队,因此他常常要求他的司机在外头绕好几圈后才敢踏入自己的时装公司的大门。在迪奥身上,他的多面性也有众多“具体”的体现:比如你以为他只是一个时装设计师,但你却能在他身上看到园艺师、建筑师、作曲家、外交官、画廊经营者等多重姿态。他改变,他调换,他创造。不仅是服饰,还有面貌和面具。克里斯汀·迪奥到底渴望什么?他渴望改头换面。而他擅长的工作,他所致力于完成的事业,正是帮助他人改头换面。
    多亏了迪奥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以及这一次走访过程中遇见的其他所有人的帮助,在和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我对迪奥的另一面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他不仅在对风尚的把握上充满洞见,更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极为明确。翻开他的双重人生篇章,不妨让我们一起侧耳倾听他的默默伤情,感受他的工作魄力,体会他如何将兴趣爱好和严肃认真融为一体,品味他那凝重不乏调皮的微笑。前文已经提到,严格意义上的传记并不能恰当自如地展示迪奥的一生;相反,他的一生无不在折射着生命历程一致性的虚幻。他想象着、堆砌着一个个虚构的故事,将它们披挂在模特身上,只有他才知道破解的密码。由于被太多的虚构环绕,他——连带着我们——已不再信赖直线的魅力,只有在以简单几何图形为图案的布料上才能“捕捉”到他的痕迹。
    克里斯汀·迪奥的艺术家梦想化作裙子、成套制服、帽子的形状。他追求的是本质,是最重要的东西,而非那些无关紧要的附着物,也正是如此他方能在时尚圈里护己周全,方能提出最精妙的建言:人有权利再活一遍,在这第二人生中,无论男女人兽都相亲相爱,以更好的面目相互展示。说到底,迪奥对我们而言,最大的意义不正在于通过改变我们的发肤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吗?
    让·谷克多曾说:“迪奥(Dior)是属于我们时代的天才,这一神奇的名字中包含了上帝(Dieu)和黄金(Or)。”①这种说法引人注目,它几乎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进行概括:优雅和黄金的产物一迪奥。这位作家兼电影工作者是第一个声称迪奥的名字具有数学之美的人,也是第一个天马行空地理解这一征兆的重要性的人,这一定义太具有先见之明了。这不仅仅只是因为谷克多耳聪目明,具有远见卓识。事实上,迪奥品牌的活力、迪奥这一名字的魅力无一不是上述断言的最佳佐证:这四个不起眼的字母中蕴藏着某种极度饥饿的力量形式,这一原始野蛮的饥饿感誓将全世界都置于它的欲望之下。
    为了追求无尽的变化,为了达到永不消逝的目标,迪奥为不朽的肌肤创造了美丽的“身外物”,60年来,它们在炽热的阳光下高举着迪奥的名号,每一季都以一种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永不失略带讽意的优雅。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只不断浴火重生的凤凰。每一季,在他的接班人推出的时装系列中,迪奥都重获新生;这和毕加索如出一辙,后者永恒存在于他所画的缪斯女神多拉·玛尔(Dora Maar)的双眼中,每当人们凝望她时,他便在人们的嫉妒中苏醒过来。
    1947年,当仍处于起步阶段的迪奥公司为了建立自己的帝国而开疆拓土时,腼腆保守的克里斯汀便表示自己不愿让其他人替他作传。1957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他的回忆录相继问世:一本《时尚小词典》②、一本解释何为时装设计师的访谈录《我是时装设计师》①、一本食谱②以及数十篇国际性报刊杂志的专访。克里斯汀鲜少表达自我,他撷取自己的生活片段,在其上平添甲胄发肤、容貌面具,让他人遵循他的方式探索他的人生。
    还是1947年,当迪奥的第一批时装发布带给人的冲击还未完全消退之际,想象一下他对你露出默契的笑容,笑意在眼角嘴角漫开;想象一下他手持小量尺,将裙子的折边卷到他深思熟虑后的长度。这一举动显得司空平常,但在那个年代,在战争硝烟刚刚散去的那个年代,在食物和布料的定量配给始终占据人们关注焦点的那个年代,对于欲公开以自己的设计征服全世界的一名时装设计师而言,这一举动却具有革命性意味。表现这一情景的那张著名照片所象征的正是该男子的胆量,他敢于在世人面前摆出姿态,连同他用来为灵魂和躯体塑形的工具,恰如那些文艺复兴的画家们以调色盘和画笔献祭于世人的目光。
    1957年,克里斯汀·迪奥骤然离世,将他的位置留给了他的继任设计师们。这些设计师争相登船,以期获得迪奥公司的保驾护航。而迪奥公司在这位全能的设计师宣告自己成为奠基人的那刻起,便全面奉行他的行为准则。没有人,甚至连伊夫·圣罗兰都无法企及这位迪奥设计师团队先驱的特殊尊荣。这份尊荣历久弥新,成为这个不愿受人瞩目的男人的印记。
    在永恒的时空倒错的晕眩中,人们微笑着想象这位如今享有国际声誉的克里斯汀·迪奥的模样。所有讲述迪奥的故事拼凑出的只是一篇杂乱的人物传记,就好像一份长裙的图样,人们接二连三地在肩膀上拼接袖子,却再找不回初稿上的样子。
    因为克里斯汀·迪奥的故事从未终结,在本书引言的结尾,我们将话语权交还给迪奥本人,让他发声。这段《克里斯汀·迪奥和我》的结束语让人联想到大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以及他于1941年出版的小说《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人为自己的兄弟而实际上是消失的另一个自我作传的故事。而迪奥说:
    “和我这位双生兄弟正面交锋的时刻似已到来,而我总是如履薄冰。自我成为克里斯汀-迪奥以来,他处处走在我前面。他和我之间有一笔账要算。对我来说,我们的对话发生在此地,离我的葡萄枝和茉莉花几步之遥的此地,实是极好的。贴近大地总让我感觉更加有所依凭。这场对话势在必行,因为对我这位来势汹汹的双生兄弟,我有一些心里话不吐不快。我想告诉他,首先,我和他并非来自同一个世界(……)。任何小事都能将我们分开。他完完全全是时代的产物,完完全全活在他的时代的风起云涌间:他夸夸其谈,自称时代的革新者,或者至少也要干些让时代为之侧目的大事。而我,出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对于生存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为之感到骄傲。从这个家庭中,我秉承了对于坚实可靠、经得起考验的结构的执著热爱,这是诺曼底人最珍贵的财富。”
    本书将是一部关于成功的伪精神分裂者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