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暮色集(精)/涵芬书坊

  • 定价: ¥45
  • ISBN:9787100114905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商务
  • 页数:172页
  • 作者:(德)施泰凡·赫尔...
  • 立即节省:
  • 2015-09-01 第1版
  • 2015-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暮色集》是施泰凡·赫尔姆林以自己青年时代的生活为素材写的一部散文,它带有自传性质,但不是自传,也不是回忆录。全书共27篇,每篇都独立成章,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本书不是按照作者生平的时代顺序写的,却又分明反映了作者从少年时代至30岁这一段时间的种种经历和感受。这里包括了作者少年时代的某些家庭生活,对家庭中几个主要人物—父亲、母亲、叔叔、弟弟的述写,对家庭中那种音乐和绘画氛围的描述,对少年时代某些伙伴不同遭遇的回忆。读者还能从中看到少年赫尔姆林是在什么样的气氛中加入德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看到他从事地下斗争的生活片段,看到众多的德国人是怎样像饮了“狂泉水”一般,为汹涌的法西斯浪潮席卷而去,看到作者在西班牙战场上和在法国抵抗运动中的某些经历。书中还记载了他初学写诗的情景,他对艺术的理解等等。本书附录还包括《我的和平》、《还乡记》两篇同样具有传记性的散文。

内容提要

  

    《暮色集》是德国诗人施泰凡·赫尔姆林(1915-1997)以自己青年时代的生活为素材写的一部散文,它带有自传性质,但不是自传,也不是回忆录。全书共27篇,每篇都独立成章,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它们不是按照作者生平的时代顺序写的,却又分明反映了作者从少年时代至30岁这一段时间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作者简介

    施泰凡·赫尔姆林(Stephan Hermlin, 1915-1997),原名鲁道夫莱德,德国作家。代表作有《曼斯菲尔德清唱剧》、《前列》、《暮色集》等。

目录

中译本序
暮色集
《康塔塔》印象
童年的记忆

在山村小学里
读书的经历
赫伯特叔叔
幻觉
街头入团
在疗养院里
艺术观
埃里希·M.
集会、传单与黑夜
梦的蒙太奇
可笑的预言
折磨人的谣言
弗雷迪
国际作家大会
我的表兄杰弗里
“劳动节”
少年伙伴
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梦幻
“犹太人专座”
诗歌——献给绍蒙约·久尔吉
《漂亮的磨坊姑娘》华彩
父子情
还乡路上
附录
我的和平
还乡记
《还乡记》译后附言

前言

  

    《暮色集》是德国诗人施泰凡·赫尔姆林(Stephail Hermlin,1915—1997年)以自己青年时代的生活为素材写的一部散文集,它带有自传性质,但不是自传,也不是回忆录。《暮色集》全书共27篇,每篇都独立成章,台在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它们不是按照作者生平的时代顺序写的,却又分明反映了作者从少年时代至30岁这一段时间的种种经历和感受。这里包括了作者少年时代的某些家庭生活,对家庭中几个主要人物——父亲、母亲、叔叔、弟弟的述写,对家庭中那种音乐和绘画氛围的描述,对少年时代某些伙伴不同遭遇的回忆。读者还能从中看到少年赫尔姆林是在什么样的气氛中加入德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看到他从事地下斗争的生活片段,看到众多的德国人是怎样像饮了“狂泉水”般为汹涌的法西斯浪潮席卷而去,看到作者在西班牙战场上和在法国抵抗运动中的某些经历。书中还记载了他初学写诗的情景,他对艺术的理解等等。
    在翻译《暮色集》过程中,我常常想到我国老诗人冯至教授的《立斜阳集》,它们虽然都出自老诗人的手笔,字里行间都闪烁着白发人的智慧,却又都透着青春的朝气。因而这“斜阳”也好,“暮色”也罢,无非都是作者自然年龄的象征,绝无半点儿“近黄昏”的慨叹。两位老诗人国籍、经历、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散文风格也有很大差异。《立斜阳集》无论评人说事,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纯真深厚的感情,其表达方式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手法。《暮色集》则不同,赫尔姆林继承了德国浪漫派力图打破传统文艺理论关于文艺体裁严格限制的主张,把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门类沟通起来,为他的散文创造了许多新颖的表达方式。欧洲现代小说艺术的意识流、蒙太奇等手法,也被赫尔姆林熟练地运用于散文创作之中。所有这些,都使他的《暮色集》呈现出一派现代风格。
    赫尔姆林是一个在音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他不但拉一手好提琴,而且对音乐有着相当好的理解力。书中的第一篇散文,描绘了他对巴赫一首《康塔塔》的印象,在不到三百字的篇幅中,记述了他对乐曲和乐器表现力的理解。从全书的结构来说,这第一篇散文显然是解题之作。散文集的标题,即来自这首乐曲所描绘的那种暮色苍茫的气氛。最后句话,是巴赫这首《康塔塔》的标题,典出《新约·路加福音》第24章。1960年代初期,作者因批评东德执政党理论上推行教条主义、组织上推行宗派主义而招致的社会弊端,受到不公正待遇,生活与文学创作均陷入困境。他常在自家信箱里发现不署名的纸条,上面写的也是这句话(见《还乡记》)。只这一句话,却表达了作者多么复杂的感受啊!在第25篇里,作者巧妙地借用舒伯特的套曲《漂亮的磨坊姑娘》中最后一首歌词,展开联想的翅膀,描写了梦幻般的意识流动。歌中情,梦中事,交互叠印,造成虚虚实实、变幻莫测的效果,颇似一首变奏乐曲。在另外一些篇章里,也常常出现音乐生活的描写。音乐为这位老诗人、老战士的一生,增添了许多美,给了他许多慰藉,也锻炼了他那诗歌语言的音响色彩和气氛。
    如果说第篇是用文字描写的音乐,那么最后一篇则是用诗的语言描绘的风景画在那美丽的瑞士风光中,有一个匆匆赶路的人,那就是赫尔姆林。我们从他另一篇散文《还乡记》中得知,他当时正带着党组织的委托,扮作游人模样,只身穿过崇山峻岭,进入战火初停的德国,去迎接新的战斗生活。那一年他刚刚31岁。这最后一篇散文是以描绘落日时的景象结尾的,同第一篇散文形成首尾呼应的效果。联系到书前引用的瑞士作家罗伯特·瓦尔泽那句话作为题词,读者可以浮想联翩:赫尔姆林经历了九年的颠沛流离,终于踏上了返回家乡的道路,但这“家乡”也许并非明指作者的出生地——德国,这“道路”也许并非指从瑞士山顶到德国丘陵地带所走过的路,它们也可能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比喻,人们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和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道路吗?
    五年之后,赫尔姆林又经历了一场斗争挫折的考验,这时他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人们怀着敬佩的心情注意到,他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没有灰心,没有失望,没有放弃生平热烈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理想,他像许多德国共产党人一样,仍在为追求了大半生的伟大理想而奋斗着。他明明知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难以看到在德国领土上重建社会主义制度,但他仍然矢志不渝。作为一个老共产党人,赫尔姆林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斗争生活。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多么可尊敬的人啊译者也就是怀着这样的感情,翻译了这部散文,把它推荐给我国文艺界和广大读者。译者翻译这部散文的目的,除满足我国读书界对散文的偏爱之外,还想为创作散文的作家们提供一个在散文艺术上创新的范例,但愿赫尔姆林新颖的散文艺术,能给我国散文作家带来思考和启迪。
    我翻译这部散文,用的是德国莱比锡莱克兰出版社的版本,初版于1979年,我依据的是1982年第4次印刷的版本,是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汉斯·马奈特(Hans Marnete)教授所赠,在此对他表示感谢。原作各篇并无标题,这些标题均为译者为适应中国读者欣赏习惯拟订的。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这部散文中所涉及的人物与事件的历史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经历,译者又加译了《我的和平》和《还乡记》两篇同样具有传记性的散文。它们译自施泰凡·赫尔姆林《我的和平/还乡记》,柏林一魏玛建设出版社,1985年版。由国营出版社出版这样一本书,可能是官方为他平反的表示吧。本书第一版共印行70册编号样本,我依据的这一本,编号为47,系该社社长,我的菜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校友,埃尔玛·法贝尔(ElmarFabel)先生所赠,感谢他的热情帮助。在联系赫尔姆林作品中文出版的版权时,德国柏林瓦根巴赫出版社(Verlag Klaus Wagenbach,Berlin)不但给予友好支持,还寄来了装帧精美的新版《暮色集》,供译者和出版社参考,我在此向该社同仁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