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故道乡愁

  • 定价: ¥49
  • ISBN:978750437506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
  • 页数:274页
  • 作者:张树国
  • 立即节省:
  • 2015-10-01 第1版
  • 2015-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故道乡愁》是作者张树国近年来的心血之作,真诚之作,是作者近几年对家乡的思念写出的散记,也有几篇被认为是小说的文字。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中心主题是土地、故乡与爱,记录的都是作者家乡黄河故道上的人和事。书写大地,回望故土,是一个远行游子难合的文学情结。

内容提要

  

    《故道乡愁》是作者张树国近几年对家乡思念时写出的散记,记录的都是家乡黄河故道上的人和事。作者虽已在城市生活多年,但对家乡的思念却越发强烈,喜欢家乡的田园、河滩、庄稼,喜欢黄河故道上的花香鸟语,喜欢跟父老乡亲拉家常,过平凡生活。故道乡愁,点点滴滴,罗列于纸上,给人留下深深的记忆。

作者简介

    张树国,安徽砀山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张树国是从在黄河故道上走出来的作家。他以黄河故道为背景,以生活在这里的苍生为依托,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求是》《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安徽文学》《安徽日报》《学习时报》《黄河》《山西文学》《延河》《山花》《满族文学》《传奇传记》等。已出版长篇小说《故道黄尘》,短篇小说集《梨花》,散文集《流泪的淮河》等。张树国酷爱哲学和历史,写作了大量文史札记,先后出版了《文化散论》《大地的沉吟》《天地人生》等文集。

目录


乡村往事
  村主任
  兰花草
  野菜
  乡情
  红薯
  马桥粮行
  梨花灿烂
  种树老人
  故道的春天
  快乐大河湾
  黄河故道上
  燕子河人
  水的故事
  种地大户的鞭炮
  鲜花盛开的村庄
乡村老人
  奶奶
  爷爷
  心愿
  养牛的人
  家乡的菜园
  美丽老人
  藏
乡村孩子
  草姑
  铜锤
  石头
  太阳
  三胖
乡村媳妇
  大群
  巧云
  花蛾
  柳月
  秋兰
  杨兰花
  川莲
  梨花
乡村人物
  官气
  魂灵
  雨季
  王三元
  麻二
  秋宝
  石老头
  王元
  花三思
后记

前言

  

    序  黄河故道上的风情画
    当张树国把《故道乡愁》的打印件给我时,虽然不太成型,但我觉出其中的分量或者说看到了它在作者心中的分量。
    这是作者近年来的心血之作,真诚之作。数十篇作品,长短不一,中心主题是土地、故乡与爱。书写大地,回望故土,是一个远行游子难合的文学情结。更何况,像树国这样,与那块土地有深厚的亲缘联系,与那里的人们有着腹心相照、声气相求的关联。一有机会他都会回家乡住上几天,数十年不辍。这块给了他生命和知识的地方,是他心中的文学原乡。那悠悠的黄河故道,清澈的南河、燕子河边的花草树木、田园滩涂,那于庄的年味、马桥的集市,或者劳作的牛犊、暮归的宿鸟、母亲的炊烟和儿时的玩伴,以至村头邻里的嫁娶丧病,乡谊亲情,男女情事,幻化为他心中一个个梦境,成为他笔下的故事I青节。地处皖北这方水土养育了他,黄河文化厚重深沉,大地慈母般的无私、厚德,皇天后土,荫庇子民。作为这块土地上走出来的作家,树国以感恩之德、反哺之心,书写对故土和大地的热爱,表达一往情深的眷恋。这份情与爱,是真诚的,不可代替的,也是无私的。当然,这份情感,这份爱,不是顽愚迂执的,他以一个离开家乡故土生活在大都市的现代人的视角,回望这块土地的变化,其挚爱与忧思交织并存。因此,树国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件件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以及一出出令人思索的生活悲喜剧,描绘出大河故道上真实的人生风景和市井风隋,揭示了那些胼手胝足的人们在大地上的坚韧与豁达,在对物质的创造与精神的追求中本真的生活状态。他们是庄稼汉、农妇,平凡草民,文化水平不高,多数人没有离开过家门,但是,平淡日子,水波不兴,家长里短,不乏滋味,虽是日复一日,岁岁年年,却也在大变化的时代中,展示了生命的别样情状。当故道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与融合,面对传统的消失和文明的变异,以及文化风习的变化时,也面l临着精神情感上的困惑烦忧。树国通过这些,描绘出一幅黄河故道上有如清明上河图式的风俗画。
    着重于人物的描绘,对性格的传神勾勒,描绘他们平实沉稳的人生态度,自在自为的生活方式,是树国这部作品的突出特点。作品中的人物,是作者熟悉的故友乡邻,或亲人友朋,在他的心中占有重要位置。如养牛的玉振大爷,种树老人木桩爷等。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外在形貌,还是内心情感,无论是年长的父辈,还是年轻的后生,他们性格鲜明,形象传神到位,喜怒忧烦,跃然纸上。他们的行为方式,也许是守旧的,也许不乏陈腐,或者也有点私心,但是真实的,也是这个时代文化的一种别样风景。而且,有些人物在不同的篇章中屡屡出现,或许,树国执著地描绘那些了然于心的乡亲故人,通过他们的行为做派,或音容笑貌,情感心理,传递出作者浓浓的家乡情怀,表达出对变革时期农村新生活的期待。
    有意思的是,树国擅长写女性,活跃在他的人物画幅中最为生动的多是妇女,包括大姑娘和小媳妇们。作品有《乡村妇女》一辑,其中描绘的人物有大群、巧云、花蛾、柳月、秋兰、杨兰花、川莲、梨花等,另外,也有他着墨不多却情感至深至尊的母亲和奶奶。作为女人,她们里里外外,忍辱负重,人生经历比男人更为坎坷,特别是在落后的农村。所以,女性是乡土文学关注的最大亮点。作品描绘了不同的女性形象,柔弱、隐忍、谦让,坚韧而豁达。他也描写那些个性倔强,不见容于俗流,不拘守传统礼数和规范,成为闻名一方的人物。尤其是,通过这些与人生命运抗争,与旧风习抗争的人物,展现出农村的变化形势和时代前行的足迹。他描写的兰花草最为典型,体现了作者的思考。在当年的困难时期,阶级斗争的年月,兰花草的命运一如草芥。她早年守寡,饱受欺侮,改革开放后,也有“泼皮”纠缠,但是,她性格坚韧,勤奋刻苦,尔后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率先开办了家庭托儿所,带动一方,成为乡里名人。作者通过这个典型,描写了社会变革对草根人生的影响,对女性命运的改善,对人的尊严的认同和呵护。树国笔下人物的名字也很有讲究,多是大地上的植物名之,他用“兰花草”这美好常见的物件寓意他心中的农村优秀女性的品质,表示对乡亲特别是女性们的生活和命运的美好寄托。
    树国写人纪事,多用白描,这虽是传统写作路数之一种,却是文学做法中多见且不易用好的。中国史传文学产生于远古竹简文字流传不便的年代,因而要求简洁传神,多以寥寥几笔,神情毕肖,文言的“立片言而居其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当以此视之。当代作家写作中,白描功夫是考验人的,只有像孙犁、汪曾祺等人的功力才为人所认可。所以,白描的手法虽是小说或者文学刻画人的本原之道,对作者也是个考验。树国的人物故事,也多是简明的细节和简单的情节,这样以一当十的表现方式,殊为难得。只是,丰富的人物故事,也可以展开更多的文学路数完成,简洁不一定是简略单薄,但过分单一化的手法,如把握不好,容易流于单调而简单,也会失掉丰富的艺术张力,这里说得远了些。
    因为人物的活灵活现,因为鲜明的性格和生动的情节,我是把树国的这些文字当作在真实的故事上有合理的加工,也就是说,类似于纪实性作品看待的。所以,从文体区分来看,这些作品是介乎散文与纪实小说之间,是真实与加工杂陈汇集。当然,时下的散文多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虽然,作为一个文体样式,在当下文学分工趋于细化时,却仍然有被广义泛化的问题。这一点,不利于文体的纯粹。散文可以有不同的界定,但短小精粹,真隋实感,却是散文的基本要义。时下的不少散文,综合了思想性的杂文随笔和虚构性的小说元素,或过于理性,或过于渲染人物性格形象,真实性打了折扣颇为常见,也为人所诟病。我以为,树国的文集中,有的篇章是散文,有的像小说,有的类似于两者间综合。有人说,散文的小说化,是其撷取了小说刻画人物的丰富性之长,描写人物的典型化效果。但是,这有可能失掉了散文的真实性原则。但我宁愿把树国的这些刻画人物的篇什当小说看,它们是作品中的绝大多数。话分两头说,我只是感到,从篇幅上看,是轻巧直观地描写了乡里人物,抒发家乡情怀,以这种方式表达更为直接也有意义,可是,从另一面看,他模糊了散文和小说的界限,在两者间游走时,也许都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是在放与收之间的拘谨状态,容易有轻浅直白之嫌。也就是说,这些作品还可以有更大的思想艺术的张力,更有深意的开掘。已经有过长篇作品和多部散文、小说集出版的树国,是有潜力的,完全能在更大空间和气韵上,不囿于纪实或写实的束缚,给自己定以高标格。这不是难事,有了目标,或者有了决心,就有了一种自信。还是那句话,无论是阅历还是创作经历、创作水准,树国可以担当得了。
    希望他有更多的目标和收获。我们期待着。
    2014年10月

后记

  

    收入本书的,是我近几年对家乡的思念写出的散记,也有几篇被认为是小说的文字。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记录的都是我家乡黄河故道上的人和事。我对文体不慎研究,只要有话说,能表达我对家乡的情感,就想到哪写到哪,不拘一格。不少作家和评论家说我的文字别样,非牛非马,是散文又是小说,是小说又是散文。散文过于实写,不能虚实相生;小说缺少抓人的情节,用笔清淡,这或许是我久不能成大器的原因。几十年笔耕不辍,痴心不改,形成的天然习惯,难以改变。同行们对我的忠告,令我汗颜。
    我的家乡地处苏豫皖交界的黄河故道上。这里风景优美,气候独特,乡风醇厚,土质肥沃,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去处。我已在城市生活多年,时光悠悠,人生茫茫,但对家乡的思念却越发强烈。我喜欢家乡的田园、河滩、庄稼,喜欢黄河故道上的花香鸟语,喜欢跟父老乡亲拉家常,过平凡的生活。尽管秃笔滞涩,文不对题,故道乡愁,点点滴滴,罗列于纸上,想给人生留下一点浅浅的记忆。
    著名作家王必胜先生为本书写的序言《黄河故道上的风情画》,令我感动,颇为受益,虽多美言,却也是对我文字的一个客观说法。他的期望,我会做出努力。谢谢他的辛苦。
    安徽文化学者李廉民先生为本书的出版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也正是由于他对成书以前文章中肯评论,使有关我的文章有幸出现在了高考、中考语文试卷中。
    安徽画家齐跃生先生为每一篇文字配画,也一并感谢。
    2015年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