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工业经济

寻找梦想的边疆(中国航空1934-1942的烽火岁月)

  • 定价: ¥39.8
  • ISBN:978751551324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金城
  • 页数:234页
  • 作者:谭立威
  • 立即节省:
  • 2016-01-01 第1版
  • 2016-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谨以此书向抗战期间所有曾工作在航空和军工战线上的前辈们致敬。他们大多不是军人,却以平民的身份支撑着我们国家、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抗战胜利70年后的今天,还健在的老军工们都垂垂老矣,或许他们依旧无法得到一枚抗战纪念章,但他们往历史的篇章里早已书写下属于自己的荣光。
    谭立威著写的《寻找梦想的边疆(中国航空1934-1942的烽火岁月)》是对近年来中央飞机机制造厂历史调查的一个回顾和小结。这项工作尚未结束,调查仍在继续。

内容提要

  

    谭立威著写的《寻找梦想的边疆(中国航空1934-1942的烽火岁月)》是作者耗时10余年不断采访航空界亲历者及其子女和相关人士,收集档案资料、探访战时遗迹的力作,首次讲述了中央飞机制造厂自上世纪30年代初至1942年5月大轰炸期间的历史,真实记录了怀着航空救国梦想的一代人,于抗日战争爆发之初,在工业基础相当落后的大背景下,于炮火动荡中,为中国抗战竭尽全力。

作者简介

    谭立威,祖籍陕西风翔,1972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曾在《兵器知识》《环球E行》《国际航空》等军事、航空专业媒体做过编辑、记者,长期为《航空知识》《航空世界》等多家航空媒体撰写专栏文章。2005年曾任《二战时期援华美国空军》一书的责任编辑,该书作为国礼南对外友协赠送给曾经来华参战的美国空军老兵。2014年,个人专栏“非常王牌”的系列文章由航空工业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为《二战王牌飞行员空战实录》。现定居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目录

题解
第一章  走进垒允
  (一)初识戈叔亚
  (二)张慈的故事
  (三)西格雷夫大夫
  (四)南坎垒允行
第二章  历史的隐没
  (一)寻找汤氏兄弟
  (二)《中杭厂始末记》
  (三)他们去哪儿了?
  (四)芝麻开门
第三章  笕桥初建
  (一)鄱雷与联洲公司
  (二)合资厂的样板
  (三)美国管理模式
  (四)王助的最佳阵容
第四章  黄金年代
  (一)最后的见证人
  (二)杭州城外是笕桥
  (三)中杭厂的早晨
  (四)工作与生活
  (五)他们的黄金时代
第五章  鬼子来了
  (一)暴风雨来临前
  (二)现实世界的矛盾
  (三)“八一四”之战
  (四)笕桥时代的结束
第六章  迁徙,再迁徙,
  (一)西迁武汉
  (二)汉口复工
  (三)王助走了
  (四)有地下党?!
  (五)中飞业余社
  (六)别了,大武汉!
第七章  在垒允的日子
  (一)彩云之南
  (二)到垒允去
  (三)雾蒙蒙的地方
  (四)边疆的飞机厂
  (五)大工厂小社会
第八章  哪里是安全土?
  (一)去茨坝挖墙脚
  (二)不平静的垒允
  (三)矛盾,冲突,斗争
  (四)秋目午后的梦魇
  (五)香格里拉的劫难
  (六)南坎医院的救援
第九章  最后的时光
  (一)给“飞虎队”装飞机
  (二)战时的异域爱情
  (三)钱昌祚的最后努力
  (四)八年心血付之一炬
  (五)最后的致命一击
后话
感谢的话

后记

  

    由于官方档案文件的严重缺失,目前中杭厂历史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靠收集整理和分析考证各种个人回忆和部分相关史料保留下的历史碎片。本书尝试着在这些碎片的基础上,拼出一个大略完整的历史图景。然而本人的学养和对这段历史的认识都非常有限,在拼图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很多偏差、谬误之处,还有待方家多多指正。如果这本小书能对中杭厂的历史研究起到一点儿抛砖引玉的作用,则将是本人莫大的荣幸。
    本书能够最终得以付梓,要感谢方方面面的朋友们一直以来热心的支持和鼓励。感谢金城出版社、西苑出版社和刘小晖女士,如果不是她一次次的鞭策和鼓励,我也许不会在半年的时间内就完成全书的写作。
    感谢昆明的戈叔亚先生,他对我而言可谓亦师亦友,我不仅最初从他那里了解到中杭厂,还跟随他在垒允的丛林里见证了那些令人震撼的断壁残垣;更重要的是,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传统的文献史学截然不同的历史研究方法,以及对历史研究的执着。
    感谢原中杭厂员工,南京的朱亚泉先生和北京的戚少俊先生,两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家不仅耐心地给我讲述中杭厂曾经的过往;更不厌其烦地为我修改文稿,并亲笔绘制草图,让我对中杭厂老员工严谨的作风有了最直接最深刻的体会。
    感谢成都的两航老人傅昌铨先生和周礼忠先生,感谢陕西航联会的常耀先生,他们不顾年事已高,积极认真地协助查找线索,提供资料,可谓不辞劳苦。
    感谢原云南保山电视台副台长李根志先生和台里的一千好朋友们,我曾有幸跟随他们的摄制组在滇西往来奔波,对滇西的山山水水有了最直观的认识。感谢云南瑞丽的好朋友赵胤宏先生,他在我两次去瑞丽采访时提供了最大的帮助,他对抗战史的热情甚至让我自叹不如。感谢瑞丽的另一位好朋友,几年前不幸遇难的钟泽能先生,想不到2007年最后的互道珍重却成永别!
    感谢缅甸南坎的埃丝特·波女士及其家人,2007年12月在南坎度过的那一天,我不仅有幸走进了西格雷夫大夫的南坎医院,更得到了太多太多的人生感悟。感谢雷允的傣族老人雅麦很女士和她的侄孙女品旺女士,她们不仅让我有幸亲眼目睹了垒允厂的遗迹,也让我见识到垒允傣家女子最朴实无华的一面。
    感谢《航空知识》杂志社的熊伟老师、王亚男先生和吴佩新先生,自2008年在《航空知识》杂志上发表《寻找梦想的边疆》一文以来,我的几篇与中杭厂有关的文章全部发表在了他们的杂志上,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和为这些文章顺利面世所付出的心血。
    感谢澳洲布里斯班的好友尹怡红女士,她从语法的角度为本书全文逐字逐句地提出了修改意见。感谢昆明的好友保国雄先生,他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本书昆明民俗地理顾问的职责。感谢江苏常熟的好友金晔先生,他从常熟地方史的研究角度让我了解到中杭厂常熟籍人士的许多珍贵史料。感谢中国民航博物馆的刘金龙先生,他为我研究中杭厂历史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还在历次中杭厂子弟聚会时承担起摄影的任务。 感谢我结识的所有中杭厂子弟及其家人,胡理昌先生的女婿张必俊先生、女儿胡飞霞女士,金超先生的儿子金垒允先生、女儿金红雨女士,翁小生先生的儿子翁国魂先生,朱亚泉先生的儿子朱敏辉先生、女儿朱宁玲、朱惠玲女士,宋荣生先生的儿子宋新德先生,潘志成先生的女儿潘晓邦女士、儿子潘乃中先生,苏守法先生的儿子苏敏龙先生,楼阅楝先生的儿子楼允先生,梁志民先生的女儿梁露曦女士,沈伟仁先生的女儿沈爱英女士,杨斌先生的女儿杨力女士、儿子杨鹏先生及其夫人林黎东女士,汪企远先生的女儿汪小源女士,吴敬诚先生的儿子吴发源先生,斯逸龙先生的儿子斯如文先生,汤亦新先生的儿子汤宁先生,戚少俊先生的义子李二德先生及其夫人季兰香女士,以及远在加拿大的陆子为先生的女婿王敏先生、女儿陆敏女士,旅居美国的黄玉瑜先生的女儿黄美清女士。 正是所有中杭厂子弟的支持和推动,才让我把这段历史的研究工作坚持了下来,也正是通过与中杭厂子弟们的接触,这种血脉的延续,让我对那些原本只存在于纸面上的中杭厂员工的名字变得开始熟悉起来,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悲欢离合,都是那么的鲜活,那么的真实。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其实都是一部厚重的人生巨著。 感谢所有同样为本书的写作提供过支持和帮助的两航子弟:李光宇先生的儿子李强先生、徐定中先生的儿子徐国基先生、陈达礼先生的儿子陈绍曾先生、陈维龄先生的女儿陈安琪女士、张镒先生的女儿张蒲真女士、林树棠先生的女儿林晋如女士、容天量先生的女儿容洁鸿女士、路家瑁先生的女儿路璐女士、沈嘉年先生的女儿沈红女士、朱聚田先生的女儿朱海兵女士、徐克胜先生的儿子徐新先生、张克达先生的女儿张正心女士。 感谢美国的比利·麦克唐纳三世(Billy McDonaldⅢ)先生、英国的尤金尼亚·巴肯(Eugenie Buchan)女士、杭州的吴缘先生、南京的钱肖松先生、广州的陈晓平先生等为本书的写作提供的帮助。 在此,还要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家人:我的父亲谭凤儒先生、母亲张玉麟女士、大哥谭毅先生、姐夫常辉先生和姐姐谭立蓉女士。 最后,感谢我的儿子谭亦山,他作为一名业余的英文网络小说作者,为我起草了很多英文信件。如果您收到过我的英文邮件,那么很可能就出自他的手笔。当然,如果没有他持之以恒的“捣乱”,或许本书早就可以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