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风吹来的地方

  • 定价: ¥38.5
  • ISBN:978756762362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安徽师大
  • 页数:296页
  • 作者:周海
  • 立即节省:
  • 2016-01-01 第1版
  • 2016-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篇篇的散文让作者的回忆如溪水般缓缓流出,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
    本书基本以时间作为脉络,童年、夜色、月光、青春、亲人、家、梦想在时间的淘洗中清晰浮现。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个人史”的文学再现。热爱文字的读者,若静心读完此书,会在作者的书写中寻到自己过去的痕迹,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风吹来的地方》由周海著。

内容提要

  

    由周海著的《风吹来的地方》为散文随笔文集,全书内容涵盖状物、写人、记事、抒情、议论等类型,以时间为脉络和写作秩序,大致分为四辑。
    1.“童年蒙太奇”:包括《怀念一条河流》《喊黑》等9篇,以作者生活过的故乡的风物为主。2.“担水的哑巴”:包括《莲子》等8篇,均为写人。3.“粗服乱头”:包括《梅花山》《粗服乱头》等9篇,有抒情风味的小品,如《母亲谣》,亦有阅读体验式的文章,如《粗服乱头》。4.“风吹来的地方”:包括《我的小学》《合肥物候三则》等15篇,该辑收录本书最重要的几篇文章,其中《风吹来的地方》系全书主旨,作者用文字记录成长的辙痕并由此体悟生命的意义。

作者简介

    周海,安徽省枞阳县人。1992年毕业于铜陵学院财政学专业,现任职于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从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工作之余爱好读书、写作,“执笔取暖,煮字疗饥”。

目录

第一辑  童年蒙太奇  
  怀念一条河流  
  梨园  
  桦树塔  
  童年蒙太奇  
  露天电影  
  老屋  
  烛光  
  夜太黑  
  喊黑  
第二辑  担水的哑巴  
  莲子  
  丫狗  
  二先生  
  白  姑  
  担水的哑巴  
  何凌群  
  棋友老张  
第三辑  梅花山  
  初雪  
  梅花山  
  更衣的书  
  蟋蟀的歌声  
  母亲谣  
  红花草  
  七夕之夕  
  归隐思  
  粗服乱头  
第四辑  风吹来的地方  
  我的小学  
  枞阳中学纪事  
  两只具有生存智慧的八哥  
  风吹来的地方  
  煤油灯:记忆与片段  
  九八五年的夏天  
第五辑  雪城  
  看张  
  雪城  
  从合肥到南昌  
  书店琐忆  
  我的隐居梦  
  慢生活  
  蒙城路桥,一帧时间的剪影
  合肥物候三则  

前言

  

    说起来,本书作者不仅是我的乡党,而且是我的学弟,他父亲是我高中政治课老师。因此,虽久未谋面,但读其作品倍感亲切,犹如冬日里的围炉夜话。
    作者态度真诚,语言朴素、干净而有质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特别是作品的第一辑《童年蒙太奇》,言及家乡的风物、人文掌故等,读来如在眼前。《怀念一条河流》画面感很强,新旧对比鲜明,充满了正能量,结尾“我们不愿意河流哭泣着、呜咽着从我们的梦中流过”,令人有振聋发聩之感。《梨园》从一个孩子的眼光去看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却是诗意般抒情:“如水的月光笼罩着梨园,一棵棵梨树像一棵棵月光树。月光先从树梢流淌下来,流到树腰,流到根部。月光滴到树冠上的浓密的树叶上,似乎发出了滴答滴答的响声……”《桦树塔》的结局则让人颇感几分沉重,寓言似的一语成谶:“这棵树还在,孤零零地立在那里,高大、肃穆,像是桦树塔的墓碑。”
    作者在遥远的记忆里打捞起“自我记事起"“再没有起过礁”的干滩,“杂草疯长,野花葳蕤"的梨园以及“夏季浓荫蔽日,秋季落叶飘零”的桦树塔,同样也唤醒了我对童年一的记忆。当我们在喧嚣的尘世越走越远、再也回不去的时候,童年有时候就成为我们的慰藉和避风港。但是,假如记忆中的河流“由清澈变为浑浊、由洁净变为肮脏",如何能留住美丽的乡愁?“而现在,我们又怀有同样的愿望:重建一条河流,让它的水清澈得可以濯洗昆虫的翼。’’我想,这也是读者的愿望。
    人物描绘也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处于生活底层的“草根”,于是在第二辑,进入我们视野的是:自幼患有癫痫病的莲子,在改革大潮中致富最后又因非法经营而一文不名的丫狗,以给人算命为生的盲人二先生,棋艺精湛却命运蹭蹬的棋友老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饱满,作者对细节的处理到位。“担水的哑巴”贫困潦倒,“草棚里除了一张床、一张条凳、一口水缸、一座泥坯砖砌的灶台,别无他物。”但他自食其力,心地善良。“哑巴闲下来的时候,拿张条凳坐在草棚前的空场上,有时候就坐在乱坟岗的墓碑上,目光深邃,注视着不可知的远方,风掀动着他蓬乱的头发。"塑像似的白描手法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思考:“失去语言表达能力的哑巴究竟在想什么?”文章就有了画外之境。棋友老张“面色白皙,戴着一副玳瑁眼镜,右边的镜脚接口部分破损了,用一根细细的铜丝固定着,浑身透出一股书卷气”,外在形象一下子就把他与普通的棋手区别开来。而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业余棋手,大学毕业时分配的工作被有门路的人挤掉,生活困窘,不得不感喟:“这世上没有公平,除了棋!”我们不仅能在字里行间体味“我”与棋友老张的真挚友情,仿佛也听见作者向社会发出要公平、要公正的呼声,悲悯意识跃然纸上。
    好散文应该有诗的意境、诗的况味,第三辑《梅花山》不乏诗意盎然的篇章。在《初雪》中,当“积雪覆盖原野与村庄的时候”,“村庄像一盏点亮的灯,燃在天地间”,“‘噗嗤’一声,灯花爆燃的时候,村庄轻轻地颤抖了一下”。这样的一盏“灯”,不仅燃在天地间,也燃在我们的心头;颤抖、的不仅仅是村庄,还有我们的心灵。“清气若兰,凛气若梅,心中存此一股凛气,则何处没有梅花?何处不是梅花山?”有此二问,现实中的梅花山转为心灵上的梅花山!其实,每个人的心头都有这样一座诗意的“梅花山”。在《母亲谣》中,作者独辟蹊径,母亲在这篇文字中是一个“虚无”的形象,但“小伢子要困觉,哦——崴(woi)——哦——”的母亲谣具象而丰满,它在文中萦绕,有一种音乐性的回环之美。“母亲谣响起的时候,一霎间,世界也安静下来,与村庄一起专注地谛听这首古老的歌谣。”至此,“虚无”像蝉蜕一蜕去,呈现于天地间的是每一个人的母亲。
    从体例、内容上看,第四辑《风吹来的地方》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两只具有生存智慧的八哥”具有判别善恶的能力,“对于即将和已经临近的危险”“具有无与伦比的听觉、嗅觉和洞察力”,因此“一年又一年,还在那儿飞、吃食”。尽管作者在篇尾说“我的这两只八哥,完全是写实的”,但本篇与王小波的名作《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样,。。满含生命的自由、愉悦和对某些心怀叵测的人的不屑”,象征意味极浓。《风吹来的地方》是本辑也是本书的“文眼”。给予少年的“我”无穷想象的“风口”,其实不过是“鹞石山和左边的一座稍矮一点的山形成的目测宽约十米的通道”。因为越来越强烈的“看风吹来的地方”的这个念想,在一个夏天的清晨,“我”与海斌哥哥悄悄启程上鹞石山。而历尽艰险登上鹞石山顶后,“我”发现:哪有什么“风口”,“风口”消失了!渐次进入“我”的眼帘:“北边是一望无际的苍苍莽莽的平原”,山脚下“像一条巨蛇游弋在大地上,一种舒缓而有力的动感灌注其中”的长江。此文同样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但我理解,作者并非示意“无限风光在险峰”,“风吹来的地方”象征着爱、美与理想,去“风口”、看“风吹来的地方”象征着对爱、美与理想的追求。我想,每个人在追逐梦想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要忘记自己出发时的方向,如同篇尾所言:“而当我沐浴着激荡的江风与海风的时候,我总不能忘记我的初心:我曾一次次地追逐着风的方向,走向风吹来的地方。”
    从具有叙事意味的第五辑《雪城》中似可看到作者的写作观:散文可以讲故事。《雪城》一文描绘了一场没有结局的美丽的邂逅,其后的《从合肥到南昌》同样没有结局。读者可能感到遗憾,但说不定这正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有时候,没有结局也许是最好的结局。每一个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都是对的,有些人一转身即己远去,但无论如何我、们应心怀感恩,目送他(她)们远去的身影说声“谢谢”。假如他(她)们连身影都没有留下,那起码还有美好的回忆可以留在纸上,瞬间便是永恒。
    本书基本以时间作为脉络,童年、夜色、月光、青春、亲人、家、梦想在时间的淘洗中清晰浮现。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个人史”的文学再现。热爱文字的读者,若静心读完此书,会在作者的书写中寻到自己过去的痕迹,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在喧哗的世界上自守一隅需要富足与坚韧的内心,希一望作者握紧自己的笔,回望历史,洞察现实,审视未来,写出更有厚度与分量的文字,与读者分享。
    是为序。

后记

  

    二○一五年仲秋,我的首部书稿《风吹来的地方》总算“竣工”了。
    “竣工",只是对这部书稿在物理形态上的阶段性完成下个结论。后面还有“验收”,那是读者的事了。“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代诗人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呈给张籍的这首行卷诗,庶几可反映此时我忐忑不安的心情。
    我于文字浸淫己久。自幼喜欢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上高中时就开始参与创办文学社,任主编写稿子办社刊,这算不算正式的文学活动?假如算的话,到现在有二十多年了。虽然本书所收的文章都是近两年写的,但毕竟二十多年的光阴耗去了。出一本书,即使从纪念的角度,也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是,出了一本书,是不是就忝居作家之列,或者说成了“圈子里”的人?当然不是。于写作上,我基本上是独来独往的。即便有机会,我也从没拜访过曾经或现在如雷贯一耳的名家。“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可以说是我的写照。有时候儿子说火了的某某作家,一本书的版税动辄几百万,我像听了天外来客一样惘然。我对好作家的概念,相当长一段时间还停留在鲁迅、沈从文那一代人。
    我对自己的文字,自信和不自信兼而有之,两者就像水和泥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信的地方是,我坚信自己能够写出一点有价值的文字。也可以说,有一点“野心”。事实上,就是这点“野心”支撑着我不断往前走。否则,二十年干啥不行,非要去写一本貌似无用的书?至于结果,可以引用本书《何凌群》中的一段话:“坚韧地追求,无需成功与胜利的保票。即使前边是荒坟,也照样往前走。”我不自信的地方在于,我对自己写成的东西大都不满意。之所以要结集成书,绝大部分的原因是为了兑现一个承诺,小部分的原因是为了激励自己。假如有人要问我哪一篇写得好,我就会模仿巴西球王贝利那样回答:“下一篇”。
    不过,要说本书一无是处,我也不赞同。第一,将现在写的东西与过去写的比较一下,我自认进步的痕迹还是明显的。这也是我的“下一篇”的底气。第二,个别文章不乏“亦殊可爱”之处。打个比方,就像一网撤下去,鱼没有捕到,总有些沙砾留下来了。但于我这是怎样珍贵的沙砾呀,它们刻上了我的生命印记,蕴含我的体温与呼吸,分明发射出一种只有我自己才能看得见的熠熠光芒,点亮暗夜,穿透头顶上的阴云。
    这本书只是我的一个开始。时光在悄然流逝,我一个人在路上走着,沿途的风景一一掠过,而路从脚下伸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究竟有多远?我不知道。诗人海子说:“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从象征的角度来说,文学于我,就是充满无穷魅力的《风吹来的地方》。这是本书书名的缘起。 这部书稿得到了亲朋好友的鼎力相助。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奇才先生审读书稿,在体例安排、内容取舍等方面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建议;正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滕麦浓创作并提供了包括封面在内的插图,为本书增色不少;责任编辑付出了琐碎而细致的编校工作,使本书得以顺利付梓。本书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在此谨表谢忱。 文字的道路无疑是寂寞的,但我自认是个耐得住寂寞的人。至于自己将会写成什么样子,那就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了,非人力所能及也。我唯有坚定地走下去——有多远走多远。果能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