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少儿读物 > 儿童文学 > 外国儿童文学

傻子伊万的故事(名作名译版)/俄罗斯儿童文学经典作品

  • 定价: ¥20
  • ISBN:978753506502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海燕
  • 页数:164页
  •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
  • 立即节省:
  • 2016-01-01 第1版
  • 2016-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列夫·托尔斯泰著的《傻子伊万的故事》在俄罗斯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其中既有民间传说,也有文人改编或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每个人都会讲一两则以傻子伊万为主人公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内容不同,主人公也有不同的变体,但其性格的主要特征却是相似的:表面上看似愚蠢拙笨,不通情理,不合世俗,实则天真淳朴,真诚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因此,他总能得到超自然力量如神仙、魔力、巫师等的佑助,最后出乎意料地获得财富、幸福,甚至登上国王的宝座。傻子伊万作为民间文学的一个典型形象,既折射出俄罗斯人民的优良品格,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

内容提要

  

    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经过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番再创作,《傻子伊万的故事》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强烈的讽刺意味和批判精神。大哥谢苗在他的王国里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开设工厂,制造枪炮,到处为非作歹,予取予夺。二哥大肚皮塔拉斯的王国里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这些讽喻性的描写暴露了专制政权的穷兵黩武,对人民的镇压和剥削掠夺。而傻子伊万则憨厚、淳朴、勤劳,心地善良。他勤俭持家,赡养父母,还两次收留贪得无厌、走投无路的两个哥哥。他心怀慈悲,助人为乐,为讨饭的乞丐、国王的女儿治病,因而得到国王的赏识,成为一国之君。在他的王国里,既无军队,也无战争,既不缴纳赋税,也不需要金钱,国王和百姓一样,大家都靠劳动为生,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王国里唯一的法则就是:无论什么人,手上没有老茧,就没有资格上饭桌吃饭。这里表现了托尔斯泰的乌托邦的社会理想。因为伊万王国里没有军队,当蟑螂王率军入侵、到处烧杀抢掠时,傻子国民们只是哭泣,任人宰割,不仅不奋起反抗,反而招呼士兵在自己家里住下来,致使蟑螂王的士兵感到欺负这样手无寸铁、善良软弱的百姓实在卑劣可耻,结果整个军队就自行溃散了。在此,托尔斯泰的“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弱点暴露无遗。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托翁是一位多产作家,也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托尔斯泰出身于名门贵族,享受着优越的家庭条件。他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由姑妈抚养长大。
    托尔斯泰自幼就开始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是他并不喜欢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将全部精力与情感寄托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多描写俄国革命时期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等。

目录

高加索的俘虏
袭击
霍尔斯托米尔
傻子伊万的故事
人靠什么活着
一个人需要很多土地吗
两个老头
伊利亚斯

前言

  

    彰善瘅恶皆为爱
    1851年,托尔斯泰赴高加索从军,其间他曾参加讨伐高加索山民的战斗,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1855年底,托尔斯泰退伍,来到彼得堡,受到文学界的热烈欢迎。此时,27岁的他已创作出自传性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以及《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作品,成为俄国文坛冉冉升起的灿烂明星。
    托尔斯泰一面进行文学创作,一面关注国民教育。他认为,要彻底解决俄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问题,要消除阶级的分裂和对立,当务之急就是最广泛地在人民中间普及教育,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这是改变社会结构、使之更加完善的有效手段。为此,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家乡雅斯纳亚·波良纳创办了一所农民子弟学校,并出国考察西欧的教育体制,发行教育杂志,亲自为孩子们编写启蒙课本和读物,给他们上课,率领他们到野外接近大自然。与孩子们在一起,托尔斯泰心情舒畅,他觉得兴办学校是“一种难以割舍的诗意的美妙事业”。
    托尔斯泰为孩子们编写的读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描写现实生活的小说和经过改编的民间故事。《高加索的俘虏》(1872)是描写现实生活的小说中的一篇佳作,深得屠格涅夫的赞赏。
    沙皇专制政府历来对高加索的土著山民采取残酷的镇压政策,经常对其进行讨伐和袭击。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服役期间,曾几次参加征讨山民的战斗。一次行军中,托尔斯泰一伙人被三十多个车臣人拦截,幸亏他的坐骑跑得快,才免于被俘。此次经历成为他创作《高加索的俘虏》的素材。
    本篇小说以简练、晓畅的文字描写了俄国下级军官日林被俘的经过,以及被俘期间的生活,并通过他的目光展现了一幅幅鞑靼人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的画面。日林不畏威逼利诱,忍受种种折磨,不屈不挠,千方百计逃出虎穴,回到部队,表现出俄国军人忠于祖国、忠于职守的良好品质。小说中塑造的美丽的小姑娘吉娜的形象令人备感亲切可爱。她纯真、善良,富有同情心,想方设法给战俘以力所能及的帮助,正是在她的救助之下,日林最后冲出牢笼,重获自由。这一情节反映了高加索普通山民对俄国人的友好感情,说明各民族人民之间需要的是和睦相处,友好往来,而不是仇恨、杀戮、战争。
    短篇小说《袭击》(1853)也是根据作者一次亲临其境的袭击高加索山民的战斗经历写成的。志愿兵“我”作为叙述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描写了行军和战斗的场面,以敏锐的目光观察和透视了各级军官在战斗中的不同表现和不同心理:朴实真诚、缺乏英武之气、没有豪言壮语,但在战斗中沉着、坚定、勇敢的赫洛波夫大尉;身佩十字勋章、高贵显赫、自命不凡、战争前夕还与贵妇人调情的将军;爱慕虚荣、装腔作势、故意炫耀“骑士派头”的罗森克兰茨中尉;天真纯朴、阅历浅薄、以罗曼蒂克的目光看待战争、第一次参加战斗就无谓牺牲的年轻准尉阿拉宁等。作家一面用富有诗意的笔调描绘了高加索奇异壮丽的自然景色,一面又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流血和死亡。作家慨叹道:“难道在这令人心醉的大自然中,人的心里还能够留存着愤恨、复仇的情感,或者非要把自己的同类灭绝的欲望吗?人心里一切恶的东西,在与大自然——美和善的这种直接体现——接触之中,似乎都应该荡然无存了吧!”在这慨叹中,我们听到了作家对沙皇政府镇压山民的谴责和反战的呼声。
    托尔斯泰早就想写一篇以马为主人公的小说,1861年方着手创作,两年后完成,后来又做了重大修改,1886年才正式发表。这就是中篇小说《霍尔斯托米尔》。
    与帕霍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伊里亚斯》中的一对老夫妇。他们原来过着富裕的日子,“样样都有,事事顺心”。后来家境日衰,精力愈差,及至暮年晚景,竟落得一无所有,不得不寄人篱下,给人当雇工。然而两位老人却对现状心满意足。他们认为,以前虽然家境富裕,但事事操心,时时忧虑,片刻不得安宁;如今尽自己的力量干活,无所牵挂,吃穿无忧,舒心惬意,也有时间聊天、祈祷和“谈情说爱”了,他们说:“寻找了50年的幸福,如今才找到了。”什么是幸福?用自己的双手劳动,生活平淡,安宁度日,清心寡欲,知足常乐,这就是他们理解的幸福。这同样是托尔斯泰所向往的理想生活。19世纪80年代,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激变之后,他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努力实行平民化,像普通农民一样过着简朴的劳动生活:他戒烟戒酒,素食淡饭,清晨即起,挑水劈柴,参加田野劳动,帮助贫苦农民耕种收割,在田间地头经常看到这位“穿着农夫粗布衣裳的俄罗斯伯爵”和“扶犁耕耘的艺术家”(柯罗连科语)。
    虽然托尔斯泰的一些作品中常常夹杂着《圣经》引文和宗教训诫,但其积极的内涵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在当今人们热衷于名利,追求物质享乐,道德式微,世风浮华的社会环境下,读读托尔斯泰的作品,仍能从中得到启迪和教益。
    托尔斯泰的这些故事是为儿童和普通百姓创作的,因此,他运用了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采用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如上帝、天使显灵,小鬼、恶魔捣乱,神奇变幻、功力无边的“三叉草根”等。这些艺术成分赋予作品以神秘、奇幻的色彩。作家努力革新自己的语言风格,以改其他作品中那些复杂、冗长的复合句,代之以简洁明了、清晰晓畅、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也摒弃了作家所擅长的深刻、细腻的心理分析。托尔斯泰力求做到,如他自己所要求的,其作品首先必须通过“看院子的、赶马车的和做粗活的厨娘的审查”,以便最大限度地为一般老百姓所理解和接受。
    译者任子峰
    2015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