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简·爱(精)

  • 定价: ¥24
  • ISBN:9787519006211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文联
  • 页数:208页
  • 作者:(英)夏洛蒂·勃朗...
  • 立即节省:
  • 2015-11-01 第1版
  • 2015-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宋兆霖编译的《简·爱(精)》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作及代表作。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小人物简·爱三十年的坎坷遭遇和勇敢追求,细腻地叙述了女主人公艰难的生存状态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反对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赞扬了妇女独立自主、自尊自强的精神,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作品还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主观理想,抒发了个人热烈的感情,在情节的构建、人物的刻画、心理的揭示和景物的描绘方面,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内容提要

  

    宋兆霖编译的《简·爱(精)》是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作及代表作,书中借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奋斗的经历,抒发了自己胸中的积愫,深深打动了当时的读者。小说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

目录

第一章 盖茨海德府
第二章 红房子
第三章 病中
第四章 勃洛克赫斯特先生
第五章 来到洛伍德
第六章 海伦·彭斯
第七章 勃洛克赫斯特先生来访
第八章 谭波儿小姐
第九章 海伦之死
第十章 登报求职
第十一章 在桑菲尔德
第十二章 山径初遇
第十三章 和罗切斯特先生一席谈
第十四章 再次交谈
第十五章 着火
第十六章 格雷斯·普尔
第十七章 家庭宴会
第十八章 算命
第十九章 算命的人
第二十章 夜半叫声
第二十一章 里德太太的秘密
第二十二章 回到桑菲尔德
第二十三章 风暴骤起
第二十四章 婚前一个月
第二十五章 撕破的面纱
第二十六章 婚礼中断
第二十七章 罗切斯特先生的往事
第二十八章 出走
第二十九章 里弗斯一家
第三十章 黛安娜、玛丽和圣约翰
第三十一章 乡村小学
第三十二章 奥利弗小姐
第三十三章 女继承人
第三十四章 表兄妹
第三十五章 “简!简!简!”
第三十六章 焦黑的废墟
第三十七章 我最爱的人
第三十八章 尾声

前言

  

    公元1846年,在英国北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一座牧师住宅二楼的窗前,坐着一个身材矮小、相貌平常的姑娘。在这座两层石屋的窗外,是一片了无生气的教堂墓地,墓地尽头是一望无际的长满石楠的荒原。窗前的姑娘正在奋笔疾书,用她的悲苦和怨愤、激情和想象,构建着一个既是内心也是外界、既是微观也是宏观的独特境界,叙述着一个朴实无华、真实感人的散事,塑造着一个生而不幸、历尽艰辛、敢于奋力抗争和顽强追求的倔犟少女。一年后的1847年10月,姑娘写的这本书问世了。自那以后,迄今一百五十多年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价值标准在改变,文学潮流在更迭,审美情趣在转移,批评理论在更新,而夏洛蒂·勃朗特写的这部《简·爱》,却从未受到过冷落,依然在世界各国盛行不衰,始终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喜爱,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本不朽之作。它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出版了几百种版本,发行了超亿册书籍,发表了上千种研究专著和文章,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文学现象。很显然,《简·爱》所以能经久盛行不衰,简·爱所以能一直活在人们中间,无疑有它的独到之处,必然有她的魅力所在。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年)于1816年4月21日出生在英国约克郡一山区小镇桑顿,她是乡村牧师帕特里克·勃朗特的第三个孩子。1820年4月,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全家八口迁至约克郡凯利镇附近的偏僻山村哈沃斯。三年后,8岁的夏洛蒂和大姐玛丽亚、二姐伊丽莎白、大妹艾米莉,相继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女儿的慈善学校——柯恩桥学校。第二年,玛丽亚和伊丽莎白都染上了肺结核,相继离开了人间。另两个女儿被急忙接回家中。
    此后的五年中,姐妹兄弟四人就在姨妈和父亲的教养下学习、生活,在哈沃斯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里,相亲相爱,勤奋学习各种知识,但他们最爱好的还是写作:写诗,写小说,写剧本,还把自己的“作品”手抄成册,装订成“书”。1831年初,夏洛蒂到伍勒小姐学校学习,后又在该校任教,1838年才离开伍勒小姐学校回家休养。此后的5年中,她曾两度去有钱人家担任家庭教师,可是生性孤傲的夏洛蒂很难适应这个和仆人相差无几的职务,最后决定放弃这一职业。
    1845年秋,夏洛蒂偶然发现了艾米莉的一本诗稿,决定用笔名出版一本三姐妹诗集《柯勒、埃利斯、阿克顿·贝尔诗集》。
    这本诗集的出版大大增强了姐妹三人的信心,鼓舞了她们的创作热情,促使她们最终选择了文学事业,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们很快就各自交出了一部长篇小说:夏洛蒂的《教师》,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妹妹们的两部书稿都被出版商接受了,夏洛蒂的《教师》却遭受到了退稿的厄运。可是夏洛蒂并没有灰心,用全部热情,日以继夜地奋笔疾书,于一年后的1847年8月,写成了第二部长篇小说《简·爱》,并立即为出版商所接受,稿件寄出后不到两个月,《简·爱》即率先出版,震动了文坛,获得了极大成功。同年12月,《筒·爱》再版,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也同时问世。姐妹三人几乎在同时出版了3部一举成名的长篇小说,这在世界文坛上是绝无仅有的事。《简·爱》和《呼啸山庄》都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不朽杰作,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也在英国文学史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三姐妹文学创作上的成功,给勃朗特一家带来极大的欢乐,然而仅仅过了9个月,更大的打击又开始落到她们的头上,在短短的8个月内,死神竟连续三次向这一家人伸出了无情的手,弟弟勃兰威尔、妹妹艾米莉和安妮都相继离开了人间,原来是一家八口,如今只留下夏洛蒂和年老多病的父亲。在此后的整整五年中,孤苦伶仃的夏洛蒂继续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跋涉向前,先后又出版了长篇小说《谢莉》和《维莱特》,并于1853年11月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艾玛》。可是,当她独坐窗前举笔写作时,室内是老父的呻吟,屋外是呼号的山风,远方是苍凉的荒原,眼前是亲人的坟茔,其心境之悲苦不言而喻,真让人不忍思量。
    1854年的6月29日,38岁的夏洛蒂终于克服固执的老父的反对,和阿·贝·尼科尔斯牧师结了婚。迟来的爱情给她带来了慰藉和欢乐,但婚后的幸福生活竟那么短暂,6个月后的一天,夏洛蒂和丈夫到离家数英里的荒原深处观看山涧瀑布,归途中遇雨受寒,此后便一病不起。1855年3月31日,39岁的夏洛蒂不幸离开了人间,还带去了一个尚未出世的婴儿。
    《简·爱》是夏洛蒂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它通过一个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抗争、敢于追求的女性形象。它反映了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呼号和责难,一个小人物对成为一个大人物的渴望、追求和憧憬。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个主人公,也许并无太多新颖独特之处。可是,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上贵族富豪踌躇满志,神甫教士“神恩”浩荡,等级森严,习俗累累,金钱第一,男权至上,文学作品中则绅士淑女济济一堂,欢宴舞会连篇累牍。突然间,在那众多美丽英俊的男女主人公中,钻出了一个无财无貌的小女人,观念新颖独特,个性坚毅倔犟,居然还敢批评宗教事业,嘲笑社会风习,藐视地位财力,主张男女平等,而且感情真挚,直率坦诚。难程,再现她的精神世界。作者在书中所用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自我解剖、内心交谈,直至超现实的梦幻预兆、心灵感应等潜意识活动,都在于展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灵魂轨迹、心灵矛盾和内心冲突。《简·爱》着重描写的虽然是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追求,但作者采用的这种展示内心和展示处境相结合的自叙形式,使我们同时看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她置身的现实世界。我们从人物的内心世界里,能清楚地看到现实世界的影子,从现实世界的描绘里,也能看到它在人物内心引起的反响。而且心理、言行交替,现实、想象并用。这就大大地增加了人物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加强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使作品有了更大的生活容量、心理容量、审美容量和思想容量。
    《简·爱》从题旨到手法都是一部严肃小说,但作者也运用了一些通俗小说和情节剧的手法,设置了悬念巧合,布下了险象疑团,渲染了神秘恐怖。正因为如此,使《简·爱》得以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有启示,也有快感。何况,雅俗界限本属游移,当代中外作家早就在竭力穿透这条界限,至于当今的影视作品,就更加重视两者的结合了。
    此外,《简·爱》在女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从女主人公的个性看,存在着明显的双重性,既有浪漫气质,又有严谨作风;既有情感进发,又有道德自律;既有自我发展,又有自我限制;既有抗议,又有顺从;既是火,又是冰……两者虽然矛盾,但作者使它们合于一体,从而使人物有了真正的生命,更加栩栩如生,更加真实可信。作者笔下的景物,不管是沼泽、风暴、云景、星空,还是小鸟、古树、家具、帆船,都不是单纯的背景点缀,而是心理意识的外化物化和形象表现,它们是感情,是心境,是欢乐,是悲伤,是怨愤,是恐惧,是渴望,是追求,是作品的意蕴和内涵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简·爱》是一部丰富而复杂的作品。正因为如此,一百五十多年来,它成了众多学者考察研究的对象,也成了人们争辩讨论的话题。人们纷纷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等观点,对之进行解读和阐释、考察和研究,不断发掘出它潜藏的意蕴和内涵、微妙的技巧和手法。《简·爱》已经在全世界盛行了一百五十多年,看来它还将继续盛行不衰,新的读者还会源源不断,评论家也还会继续对它进行评述和研究,新的文章还会陆续问世。这一切,当年那个坐在窗前奋笔疾书的小女人,恐怕是料想不到的。